史学概论第十讲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掌握史学的研究方法与功能理解史学家应具备的素养与道德1.2 教学内容史学的定义与内涵: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史学的基本特征史学的研究方法:史料的搜集与分析,历史解释与叙述史学功能:传承文化,启迪思考,塑造民族精神史学家素养与道德:客观公正,实证精神,历史责任感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史学?讲授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著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品小组讨论:史学的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理解中国史学对世界史学的贡献2.2 教学内容中国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中国史学的特点:史官制度,历史编纂,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史学成就:历史理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国史学对世界史学的贡献:史学方法,历史观念,历史资料2.3 教学活动讲授中国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讨论中国史学对世界史学的贡献案例研究:中国著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三章:西方史学的形成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西方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西方史学的特点与方法理解西方史学对世界史学的启示3.2 教学内容西方史学的形成:古希腊史,基督教史,文艺复兴史西方史学的发展:近现代史,当代史,跨学科史学研究西方史学的特点:历史观念,史学研究方法,历史编纂西方史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解释,历史比较3.3 教学活动讲授西方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西方史学的特点与方法讨论西方史学对世界史学的启示案例研究:西方著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品第四章:历史思维与历史解释4.1 教学目标掌握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历史解释的含义与作用学会运用历史解释分析历史事件4.2 教学内容历史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对比历史解释的含义与作用:理解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预测未来历史解释方法:实证解释,理论解释,心理解释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解释4.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讨论历史解释的含义与作用练习运用历史解释分析历史事件案例研究:历史事件的历史解释实例第五章: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5.1 教学目标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研究技巧分析史料理解历史研究在学术与社会领域的价值5.2 教学内容历史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技巧:史料搜集,史料分析,历史编纂历史研究价值:学术贡献,社会影响,文化传承案例分析: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实例5.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练习运用历史研究技巧分析史料讨论历史研究在学术与社会领域的价值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实例第六章:历史编纂与历史文献6.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编纂的意义与过程掌握历史文献的种类与价值学会运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6.2 教学内容历史编纂的意义与过程:编纂目的,编纂方法,编纂原则历史文献的种类:原始文献,二手文献,口述文献历史文献的价值: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案例分析:历史文献的应用实例6.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编纂的意义与过程分析历史文献的种类与价值练习运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案例研究:历史文献的应用实例第七章:历史与历史学的前景7.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理解历史学未来的挑战与机遇7.2 教学内容历史学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全球史观,微观史观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教育,文化,政治历史学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历史观念更新案例分析:历史学的发展实例7.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学的发展趋势讨论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探讨历史学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案例研究:历史学的发展实例第八章:历史教育与历史普及8.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历史普及的方法与途径学会评价历史教育的效果8.2 教学内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提高历史素养历史普及的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社会教育,媒体传播评价历史教育的效果: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成果案例分析:历史教育与历史普及实例8.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历史普及的方法与途径练习评价历史教育的效果案例研究:历史教育与历史普及实例第九章: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学家的角色与职责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理解历史学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历史学家的角色与职责:研究者,教育者,传承者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历史学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历史进步,提升历史观念,培养民族精神案例分析: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实例9.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学家的角色与职责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历史学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案例研究: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实例第十章:历史学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探索历史学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内容历史学在未来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全球史观,微观史观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教育,文化,政治历史学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历史观念更新案例分析:历史学的未来展望实例10.3 教学活动讲授历史学在未来发展趋势讨论历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探讨历史学的挑战与机遇案例研究:历史学的未来展望实例重点解析本《史学概论》教案共十个章节,涵盖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思维与历史解释、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历史编纂与历史文献、历史与历史学的前景、历史教育与历史普及、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的未来展望。
绪论什么是《史学概论》PPT课件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吕思勉《历史研法》;
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杨鸿烈《史学通论》……
2021/3/12
5
20世纪60年代重建:编制课程大纲、教学计划 80年代后复兴:史学理论热潮
代表人物:白寿彝、吴泽、赵吉惠、庞卓恒、姜义 华、瞿林东、何兆武、张广智;李振宏、王学典、 桑兵、罗志田、王晴佳、朱政惠、胡逢祥……
年版。
❖ 7、葛懋春主编《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上、下册,山东 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 8、刘北成、陈新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021/3/12
13
思考题
1、什么是史学概论?它的 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历史本体论、史 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3、《史学概论》课程有何 特点?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的 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编纂方法。
2021/3/12
9
3、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也 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认 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进行检 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怎样? 等等。
7
1、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律 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发 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律是 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展变化 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民群众的 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运 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高一历史下册第十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下册第十课知识点一、概述高一历史下册第十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与都市文明。
该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科技创新及文化繁荣等方面。
二、经济发展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初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食物需求,还支持了国家政权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也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支柱。
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的繁荣。
三、社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原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地主、士人、商人等各个阶层组成的多元化社会结构。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不仅使社会内部出现阶级分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剧烈变动。
四、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背后,科技创新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代中国人在农业、冶金、纺织、造纸等方面做出了众多创新。
例如,农业方面的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细。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产需求,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文化繁荣在经济和科技的推动下,古代中国社会也出现了繁荣的文化景象。
文化融合使得古代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文明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相互较量,推动了思想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诗词和音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结语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都市文明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过程。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
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以上内容是关于高一历史下册第十课的知识点的论述。
通过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都市文明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领悟历史背后的智慧。
这些知识点不仅在历史学科中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课件

目标导航
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 吴广起义的有关史实。 2.掌握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 理解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 化。(重点)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 原因,也是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体会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识框架
秦的暴政 1.暴政表现:沉重的赋税;繁重的 徭役 2.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
也”。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B )
A.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战术正确
D.兵多将广
13.(2021德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 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 理天下的根本。
和兵役;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
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 (1)导火线:陈胜、吴广等戍守长城遇雨误期。 (2)经过 ①开始:公元前 209 年,陈胜和吴广在 大泽乡 领导起义。 ②口号:“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建立政权:建立“张楚”政权。 (3)结果:起义军失败,吴广、陈胜被杀。 (4)意义: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 农民大起义。 2.项羽、刘邦起义 (1)项羽在 巨鹿之战 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 刘邦 率军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投降。
[探究2]大泽乡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案:直接原因:戍守途中遇雨误期。地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七下中国历史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七下中国历史第十课知识点总结一、农耕文明的特征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明形态,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农业为基础、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定居生活的方式;农夫的主导地位及分工合作的社会形态;神权信仰、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宗教形态等。
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经历了许多阶段的进步。
主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文化、奴隶社会时期的龙山文化、典型的农耕社会之一的仰韶文化、以及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河姆演从而成的黄河流域三大文化等。
三、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钱铭代表权力的逐步集中。
四、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权制度、农夫和奴隶制度、田地分配制度等。
古代中国的政权制度是以封建王朝为基础的,它分为君主、臣下、大夫、士、农夫和奴隶六个社会等级。
在农夫和奴隶制度方面,农夫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而奴隶是统治阶级的财产。
五、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在农业方面,历史学家发现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遗址,如中国最早的农田和浇灌设施等。
在手工业方面,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青铜器、陶器和纺织品等。
六、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主要包括神话听说和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人民在夏商周时期信仰着神灵和祖先,并且以此为基础,进步出了丰富而复杂的神话听说体系。
同时,中国的宗教信仰也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形成,如有关神灵崇拜、祭祀、祭祀舞蹈、文化之祖等。
总而言之,七下中国历史第十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和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通过进修这一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和进步,并且熟识到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第十课知识点概括

高一历史第十课知识点概括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分裂和战乱。
在这段时期内,国家分裂为三个各自独立的政权,分别为魏、蜀、吴。
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第十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概括。
第一,魏国的建立和发展。
魏国是由曹操建立的,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稳定了国内的局势,打击了其他政权,并最终确立了魏国的统治地位。
魏国继续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改革和重用人才,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蜀国的兴起和消亡。
刘备是蜀国的创建者,在其努力下,蜀国逐渐形成并稳定了其统治地位。
然而,由于刘备的继承问题和后继者的治理能力有限,蜀国最终被魏国所灭。
蜀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和贡献,但其历史地位相对较为短暂。
第三,吴国的崛起和统治。
吴国是由孙权建立的,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事业,并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行动,确立了吴国的统治地位。
吴国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贡献,尤其是在海洋事务和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第四,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动乱。
在三国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层出不穷。
无论是魏国、蜀国还是吴国,都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痛苦。
同时,这些战争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政治动荡。
第五,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
在三国时期,文学和文化方面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三国时期的文人墨客也活跃于政治和文化的舞台,为这个时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艺术风景。
总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和动乱,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高一历史第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1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历史第10课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特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主要时期,是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
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主要是以农耕为主,人们生活在村落中,以家族为单位生产和生活。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制为核心,夏朝实行了世袭制,商朝实行了宗法制,西周实行了封建制。
这些制度对后世的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化方面,夏、商、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
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夏朝发明了青铜器,商朝流行了甲骨文,西周则制定了礼乐制度。
这些都为后世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多个小国相争的局面,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奏。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进行着频繁的战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
此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荀子等。
他们对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称之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统一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同时,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续发展重要的政治理论,如墨子的兼爱、荀子的性恶等思想,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四、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的封建帝国统一时期。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材料的性质
• (7)语言问题
• A、感觉的不可传达性
•
• •
B、语言难以达意
C、语言的时空差异 D、语言的背景
二、材料的性质
• 不同语种的不同版本。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A、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曾在同盟会作过一次讲演,这就 是4月1日所作《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演说词》。 B、1912年7月11目比利时《人民报》发表了该文的法文译文 C、7月15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机关报《涅瓦明星报》第17期转载了由比利时法文 本翻译的译文,题名《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该报同时还发表了列宁针对 俄文本所写的著名文章《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很长对间里人们不 知道俄文本的来源。 • 同一篇演说,辗转三国文字,其中含义已有变化。其尤著者,把原演辞的 将来新政府开办民政,“必将各地主契约换过”,改为俄文本的“新政府一 成立,就必须改变不动产的全部法权根据”,并且由此影响了列宁的评价。
第十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史料的分类 二、目录学:史料的搜集 三、版本学:史料的搜集 四、校勘学:史料的考证 五、辨伪学:史料的考证
什么是史料?
• 1、史料的概念:指人类社会再发展过程中 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 重构历史过程的信息资料
• 2、史料的类别:文字材料与非文字材料
一、史料的分类
Logo
究所
② 民国档案与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 案馆 1951年2月成立 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
Lo尔哈赤至德宗光绪
• 2、史料总是匮乏的,史料总是有缺陷的。 • (1)作伪 • A、有意作伪 • B、无意作伪、以讹传讹、信以为真
• •
(2)选择 A、作伪不一定是造假,通过选择事实来达到一定目的——影响 舆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选择与安排适合的事实。
B、古之学者对当时的许多常识不加记载,对后世人造成了难解 之谜,在制度史中尤其如此
后一皇帝设实录馆修前帝实录
《宣统政纪》 新版《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1987年影印 《宣宗实录》、《文宗实录》、《穆宗实录》、《德宗实录》 大量内容是上谕,了解清廷最高决策完整的第一手史料 如:道光皇帝与鸦片战争
Logo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谕令奕经审问被俘的一位英 军头目。 • 审问内容:英吉利(口字旁)国人到中国,途径几国,来华作 战的士兵是该国国王招来的,还是被裹胁的或利诱的?“该女 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 何处人,在该国居何职?有所称钦差提督各名号,是否系女主 所授,抑系该头目人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鸱张,所有一切 调度伪兵,及占据郡县、搜括民财,系何人主持其事?.....该 国制造鸦片烟,买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另有诡谋?”
二、材料的性质
• 3、所有史料都是有缺陷的 • 4、所有史料都是真实的。 • (1)所谓真材料的性质 • • (2)所谓假材料的性质 • A、作者造假或不知道真相——这是真的 • B、为什么要造假或为何不知道真相——这个过程是真的。 • • (3)没有错误的史料,只有错误的历史学家
中国近代史料书籍
古代:文字、金石、口碑 梁启超分史料为两种十二类: 第一种: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 第二种:文字记录的史料 荣孟源(1913-1985) 史料形式:书报、文件、实物、口碑
一、史料的分类:按形式分
• 1、非文字材料 • (1)遗迹与遗物:指人们在历史活动中使用过、 并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和有形的物品 • (2)口碑与口述史 • (3)行为史料:礼仪、风俗 • (4)服饰与发饰 • (5)建筑样式与风水 • (6)影视、图片与音乐 • (7)自然环境
(1)档案史料书籍
① 清宫档案与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国家 档案馆。馆址在故宫西华门内北侧,馆藏1000余万件明清档案。 八千麻袋事件:北洋政府教育部与历史博物馆出卖原清内阁大库所 存档案
1909年,内阁大库移至文华殿
Logo
• 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设立学部图书馆收藏档案中的书籍, 其它焚毁 • 学部参事罗振玉上书阻止 • 民国后,由历史博物馆保管档案 • 1921年,将8千麻袋15万斤以4000元价格卖给纸店 • 罗振玉以12000元买回大部分 • 1924年,罗振玉以16000元卖给李盛铎 • 1928年,李盛铎以18000元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隋炀帝墓地的发掘
一、史料的分类
• 湖南永顺老司城
一、史料的分类
一、史料的分类
一、史料的分类
台湾泰雅族纹面传说
民俗史料:土家摆手舞
隋炀帝墓地的发掘
一、史料的分类
• 2、文字史料
• (1)正史类:正史、政书、实录 • (2)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死人信札、日记、书信、 家谱、契约文书、账簿 • (3)地方志: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志、地理志、风物志 • (4)报刊 • (5)民间契约文书 • (6)族谱 • (7)碑刻 • (8)笔记、诗集、文集、游记 • (9)诗歌、小说 • (10)其他文字材料
•
二、材料的性质
• (3)记忆也是一种诠释 • (4)文本表达与真实想法之间通常有差异,甚至是南辕 北辙 • A、意识形态因素 • • B、道德因素 C、主流话语的制约以及对主流话语的利用
• (5)时间对表达的背离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材料的性质
• (6)史料传抄的错误,版本差异
• 《格萨尔王传》是—个版本之众的典型。据说 通过近20年的收集, 共找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 近300部,除去异文本还有大约100部,目前已出 版70余部 反映同一史实的来源不同的史料。比如孙中 山1905年8月13日在日本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 会上的演说,1981年中华书局版 《孙中山全集》 第一卷收有两份史料,一份是1905年9月30日出 版的《孙逸仙演说),一份是《民报》第一号刊 登的《记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这也是 一种不同版本
唐史研究的史料
材料的性质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二、材料的性质
• 1、不同的话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