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通过史学研究,人们可以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不同文化、不同时代 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什么是历史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或事,从历史知识的社会作用中看历史给人以借鉴启发。

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事物以往的可观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由两方面构成:自然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者有共性、个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

共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

联系: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

个性区别:二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自然运动是无意识的客观运动,社会是有意识、目的的人的活动。

狭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⑴是一个可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客观性,有内在的客观规律。

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主体性。

①人和自然的组合关系中,人是主体。

②前人和后人,前人是后人的主体,后人改造自然,后人是主体。

③个人与个人的组合关系,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影响。

⑶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因而具有物质性。

物质活动存在内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于客观规律之上。

⑷人类社会的表层运动史极端复杂的,因而具有偶然性。

历史现象都是偶然现象,从两个层面来说:①每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人物是重复的。

⑸人类社会历史是有着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因而具有必然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轨迹;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方向无法选择,但如何发展取决于自由意识。

⑹是在时空中延伸的客观运动过程,因而具有一度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研究者与对象不处于相同时空,不可能是永远客观的,完全吻合客观的。

⑺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具有辩证性。

①历史运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历史事物在具体运动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多样性背后隐藏统一性(共性),具体表现出多样性。

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历史运动外部表现出具体、生动、特殊,历时十五的根本性质,本质呈现出相应现象,但有“假象”。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著述都有主观性,它与客体历史不可能完全吻 合。历史著述之所以有主观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客体历史具有不可逆性。 客体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逆,不重复,不会再现。 无法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和研究, 直接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实验室,社会调查。 第二,认识主体必然会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认识对 象上去。 宏观地说,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只能无限逼近, 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指望二者百分之百的吻合,只 不过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幻想。
(3)基础性 高度浓缩、概要介绍史学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是专业基础课,是史 学理论的入门课,不是提高课。 《史学概论》这门课有助于弥补史学理 论之不足,加深对史学的理解,从而更好 地学习历史学。
二、《史学概论》之历史
史学概论方面的著作和课程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 洲,是史学专门化和制度化的产物。1898年,法国 史学家朗格诺瓦、瑟诺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是 最早的史学概论著作,是法国大学的教科书。 中国受西方影响,20世纪初开始出现史学概论方 面的著作。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编译自日本学 者的《史学概论》。1902年,邓实的《史学通论》 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1909年,曹佐熙的《史学 通论》已成为中国大学的教材。
志为转移。不管你是否知道,是否喜欢,有 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改变,这就是客体历 史。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 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即使有人不知道,有人 不喜欢,都改变不了它的客观存在。 历史相对主义喜欢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克罗 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贝克尔: ‚历史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有合理性, 也有片面性,存在误区。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 历史概论主要分为:历史本体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认识论
一、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 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 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 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 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 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
三、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也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 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 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 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怎样?等等。 •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史学概论课程特点:
• 培养目标: •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学习者视野,培养合格的史学人 才。 • 学习方法: • (1)学习《史学概论》与其他历史课程的 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史学实践相 结合。 (3)注重领会、培养能力。
•谢谢观赏
• (1)基础性。有关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属于历史学中“元史 学”研究的问题。 • (2)思辨性。与其它注重“实证”研究的 历史分支学科比较,则更注重历史认识的 抽象思维、逻辑阐释、理论概括。 • (3)开放性。包容量大、内容不断变化、 十分开放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法:
二、史学方法论
• 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 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 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关系如何?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的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历史编纂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
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科学系统
系统科学 时间科学:历史学、先人类学、古生物学等 地域科学:地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 哈特向:这两群科学都与系统科学显著不同,这 在于它们分别研究空间或时间的分片(segment: 指要素或现象之间的复合体或统一体),而不论具 体内容,系统科学则集中研究特殊项目的物体或 现象,而不论它们的空间或时间。(《地理学性 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63年。
作业
阅读本课程所推荐的参考书目,并就其中 一种撰写读后感一篇。 运用本课程所学之理论工具和观察视角, 就自身准备深研的领域撰写学术综述一篇。
第一讲 原史
一、历史与历史学的定义 二、历史和历史学的特点 三、历史意识与社会记忆的区别
一、历史与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人类社会的运动过程。 历史学,人类对于自身社会运动过程的记 录和理解 。
有志者应该阅读的书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 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 书店出版社,2006年。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1990年。 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 1999年
历史研究的三原则
他必须首先确定他想发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要 确定什么样类型的发掘点可能挖出他想要的东西。 这是“问答逻辑”的中心原则,也适用于考古。 第二条原则是,由于真正的历史是思想的历史, 历史中就不存在什么“事件”了,被误称为“事 件”的东西实际上是行动,它表明了行动者的某 个思想(意图、目的);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识别这个思想。 第三条原则是,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不研究 其次级的(second-order)历史。所谓次级的历 史是对该问题进行历史思想的历史。
历史学家与事实
卡尔·贝克尔:在历史学家创造历史事实 之前,历史事实对于任何历史学家而言都 是不存在的。(《大西洋月刊》1928年10 月号,第528页) 卡尔:解释这一因素渗入每一件历史事实 之中。
历史学家与事实
卡尔:历史学家既不是他的事实的卑贱的奴隶;也不是那 些事实的暴虐专制的主人。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的关 系是平等的、有来有往的关系。任何从事实际工作的历史 学家如果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停下来仔细想一想,都知道 他所从事的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把他的事实放进自己的解 释模型中加以塑造,又把他的解释放进自己的事实的模型 中加以塑造的过程而已。 卡尔: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是相互需要的。没有事实的历 史学家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用处的;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 则是一潭死水,毫无意义。因此,我对“历史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复便是: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 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 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历史是什么》第一章)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普通语言学教程》(1960年) 语言不是一套附于不可改变的而且独立于语言而 存在的普遍概念之上的名称。语言是一个符号系 统,其中个别概念的意义依赖它们在较大整体之 内的关系。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世界。 言语和语言的区分:言语是现实的话语,语言是 构成言语使用之基础的共有的一套结构属性。 能指是话语或语迹,所指是附着于它的概念。能 指与所指的联结具有任意性。
历史学是关于现在的学问
历史知识所要达成的,是以深刻的时间面向说明 现今社会。 以历史方式研究过去,对史家而言,他所要研究 的过去,根本是现社会在过去先行发生的事情。 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 介的自我认识。而这个过去,不管它是以如何的 方式进入现状之中,它又将走出现今状态之外, 朝向未来。 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历史知识是自知的知识——知识的 主人,认识他自己是某个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洞 识他在与时俱移的(个人与世界的)活动中,所 形成的个性。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钱穆: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 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 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 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 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国史新论·自序》) 钱穆: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 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 最实基础。 (《国史新论·自序》)
(二)历史主义
二十世纪上半叶,历史学家在方法论和理论观点方面仍然严重依赖十 九世纪末的老一辈历史学家,从而保持着连续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 回溯到德国的兰克和魏茨,法国的米歇尔、菲士泰尔· 德· 库朗热和索 雷尔,以及英国的斯塔布士和加德纳,而在俄国,可以回溯到克鲁切 夫斯基及其学生、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的波克罗夫斯基。……因此, 历史学界的重大争论是在以孔德和巴克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罗 伊森、里克特以及温德尔班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之间展开。——巴勒克 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6页。 历史主义在它的鼎盛时期曾经无可非议地而且健康地反抗了实证主义 著作中夸大了的自然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历史主义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别自然和精神,特别是区别所谓自然的世 界和所谓的历史世界,即区别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世界和历史所研究的 世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第19页。
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
历史学所提供的知识具有客观性吗? 历史知识有用吗?
2.史学概论的内容
三种取向 1、历史唯物主义 2、“拼盘” 3、历史认识论 史学概论的内容 1、历史本体论 2、历史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 本课程的原则 1、介绍相关讨论 2、为实践服务
3.参考阅读书目
【英】约翰·托什(John Tosh):《史学导 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 商务印书馆1981年。 古伟瀛、王晴佳:《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 较》,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 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从兰克到德罗伊森
2、新康德主义
狄尔泰: 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本质的不同。历史学是 最重要的精神科学。历史学以人的精神生命为研 究对象,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在的、无生命的自 然现象。历史认识基础是体验,自然科学依据的 是经验。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它是一个个 的个体,自然科学论述的是一般。 文德尔班: 历史学是描述特征的,自然科学是制定法则的。 自然科学倾向于抽象,思维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 历史学倾向于直观,思维过程执着于特殊性。历 史学研究的对象与价值相联系。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
“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一)凡是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二)凡 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 退步。(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 的工具,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 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不是 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 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 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3、新黑格尔主义
克罗齐 柯林伍德
3.1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精神不断创造的过程。 一切都是历史,历史就是一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3.2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920年前后,我提出来我的历史哲学的第一条原 理:历史学家研究的过去并不是死去的过去,而 是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在现时世界中活着的过去。 我由此得出了第二条定理:“历史知识就是历史 学家正研究着的那些思想在他自己心灵里的重演 (re-enactment)。” 这样我又获得第三条定理:“历史知识乃是对囊 缩于现在思想背景下的过去思想的重演,现在思 想通过与过去思想的对照,把后者限定在另一个 不同的层次上。”(《柯林武德自传》)
(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语言霸权 索绪尔:能指与所指 罗兰·巴特:“作者死了” 雅克·德里达:解构 文本互见:文本和背景 “话语” 米歇尔·福科:权力/知识 历史学是“伪装成事实集合的能指的展示” 海登·怀特:《元史学》 四种修辞策略:悲剧(托克维尔)、喜剧(兰克)、讽刺 (布克哈特)、浪漫(米什莱)
第三讲 史义
两种错误的倾向:发现社会发展的密码——元史 学;古董癖和文物癖 历史学与“通人教育” 历史学的用途: 1、“差异”的意义(一种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 帮助区分持久性现象与暂时性现象;直面痛苦) 2、“背景”的意义(整体感;历史的不重复性) 3、“过程”的意义(发展序列预测;对一些所谓 “真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二、历史和历史学的特点
历史的特点:不可再现性、未完结性 历史学的特点:不可实验、间接性、全面 性(整体性)
三、历史意识与社会记忆的区别
历史意识与社会记忆不同 社会记忆的功能和扭曲 1、社会记忆的功用:创造群体认同 2、社会记忆的扭曲:传统主义;民族主义对 传统的发明;怀旧之情;对进步的信念 历史意识的三原则:承认过去与现在的差 别;背景;承认历史过程的存在
三、关于历史认识的相关理论
实证主义 历史主义(兰克的客观主义、新康德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实证主义
历史学是科学。 历史学家让事实本身说话。 历史学家应保持客观性。 历史象自然一样有规律可循。
菲士泰尔· 德· 库朗热 :“不是我在说话,而 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 布里(J·B·Bury):“历史学是科学, 而且是不折不扣的科学。”
历史知识的解放性特质
历史知识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指示具体行 动。它的功能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 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 开启更多的行动机会。 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人们,社会化过程 中,获得自由的机会何在。人们的个别的 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 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