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史学概论

一、什么是历史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或事,从历史知识的社会作用中看历史给人以借鉴启发。
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事物以往的可观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由两方面构成:自然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者有共性、个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
共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
联系: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
个性区别:二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自然运动是无意识的客观运动,社会是有意识、目的的人的活动。
狭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⑴是一个可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客观性,有内在的客观规律。
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主体性。
①人和自然的组合关系中,人是主体。
②前人和后人,前人是后人的主体,后人改造自然,后人是主体。
③个人与个人的组合关系,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影响。
⑶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因而具有物质性。
物质活动存在内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于客观规律之上。
⑷人类社会的表层运动史极端复杂的,因而具有偶然性。
历史现象都是偶然现象,从两个层面来说:①每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人物是重复的。
⑸人类社会历史是有着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因而具有必然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轨迹;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方向无法选择,但如何发展取决于自由意识。
⑹是在时空中延伸的客观运动过程,因而具有一度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研究者与对象不处于相同时空,不可能是永远客观的,完全吻合客观的。
⑺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具有辩证性。
①历史运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历史事物在具体运动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多样性背后隐藏统一性(共性),具体表现出多样性。
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历史运动外部表现出具体、生动、特殊,历时十五的根本性质,本质呈现出相应现象,但有“假象”。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基本功能;3. 理解史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2. 史学的基本功能:记录与传承,解释与分析,教育与启示;3. 史学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史学,个人修养与史学。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定义、功能及其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作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概念与功能的理解;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学概论》教案(二)第二章:史学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起源的背景;2. 掌握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理解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起源:古代史学的产生,古代史学的特点;2. 史学的发展:中世纪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3. 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观的演变,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2.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史学的特点与差异;3. 图像展示法:展示史学发展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史学发展的直观理解。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起源与发展的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梳理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史学发展的特点。
《史学概论》教案(三)第三章:史学的分支与学科交叉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主要分支;2. 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3. 理解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分支: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2.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3. 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案例分析,学术讨论。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4.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
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
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

• 历史概论主要分为:历史本体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认识论
一、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 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 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 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 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 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
三、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也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 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 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 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怎样?等等。 •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史学概论课程特点:
• 培养目标: •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学习者视野,培养合格的史学人 才。 • 学习方法: • (1)学习《史学概论》与其他历史课程的 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史学实践相 结合。 (3)注重领会、培养能力。
•谢谢观赏
• (1)基础性。有关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属于历史学中“元史 学”研究的问题。 • (2)思辨性。与其它注重“实证”研究的 历史分支学科比较,则更注重历史认识的 抽象思维、逻辑阐释、理论概括。 • (3)开放性。包容量大、内容不断变化、 十分开放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法:
二、史学方法论
• 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 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 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关系如何?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的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历史编纂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
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一、历史1、历史这一概念的: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
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
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
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1、史料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
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
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
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
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
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历史研究除了它的基础理论之外,在各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它的专业基础理论。
比如研究中国通史,应当掌握古史分期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
但这些都应由史学中有关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介绍。
比如,我系沈星棣教授即讲授了中国古代史基础理论。
各分支学科专业基础理论不应是史学概论的任务,当然也就不是它的讲授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分析和综合史料的方法,以及编写史学论著的方法,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它们在实际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整体。
历史研究的基本知识历史学涉及面很广,研究者除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明确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四节史学概论的历史史学概论也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史学概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刘知几的《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史通义》,1889年德国柏恒教授编织的《历史研究法教本》和1897年法国朗格诺瓦与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
粱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宪法补编》、李大钊《史学要论》第二章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生产斗争、生产力说。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泽华、戴逸、沈星棣、罗耀九等人。
他们的论文为: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教学与研究》1979.2戴《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研究》1979.2沈《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江西大学学报》1979.4罗《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生产力》《光明日报》1980.4.15二阶级斗争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刘大年、苏双碧、漆侠、朱绍侯等人。
他们的代表作:刘《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1苏《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79.3漆《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79.12.18朱《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的作用》《河南师大学报》1980.1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说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戎笙、金景芳等人。
代表作:戎《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历史研究》1979.4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吉林大学学报》80.4四合力说持此说的代表人物有伍宗华、冉光荣、宋士堂等人。
代表作:伍、冉:《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79.2宋《试论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79.2五物质利益说代表人物为丘成羲、高秀波、严钟奎等人。
代表论著:丘《论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求是学刊》80.1严《人类的物质利益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光明日报》80.1.15六、客观的社会需要说这种观点是由蒋大椿同志提出的。
论文为《历史的内容及前进的动力》。
见《近代史研究》81.4。
七人民群众说这种观点是我系俞兆鹏老师提出来的。
见《江西日报》80.3.6。
论文题目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历史人物评价研究课题的价值(1)通过对个人活动的探讨,揭示出支配历史人物活动的物质力量,从一个方面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历史人物研究,是整个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可以从一个或某些方面,揭示和阐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基本面目和发展线索。
(3)历史遗产的价值,常与产生该项历史遗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相关联。
通过历史人物研究,可以更好地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4)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有助于我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们众口一词地肯定这一点,然而还需要不需要有一些共同的具体的标准呢?1、应否有共同标准(1)无标准论(2)有标准论2、应用什么标准?A当时当地标准B今时今地标准(现代标准说)3、从什么角度确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A 唯一标准论B 两个标准论C 三个标准论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阶段论:2、方面论3、历史条件论四、历史人物的翻案问题1、何谓历史人物的翻案2、翻案的依据3、翻案应注意的问题五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阶级分析2、历史主义地评价人物,反对苛求、拔高、改铸古人3、反对简单类比第三节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一、民族的形成及其特点1、民族的形成2、民族形成的特点从形成的时间及历史看,有早有迟,并不一定所有的民族都经历了五个社会发展阶段。
从族属渊源和具体形成过程来看,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源异流”,另一种是“同流异源”,从民族构成的要素来看,有许多民族,四个特征完全具备并获得充分发展;也有一些民族,四个特征基本具备,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二、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概念有无差别2、在阶级社会中有无民族融合、民族同化三、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关系1、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联系2、民族问题同阶级问题的区别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若干理论问题1、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2、民族战争的性质问题3、民族英雄4、关于是否有代表各族共同利益的民族英雄5、如何看待民族间的“和亲”第三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历史比较法一、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了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的条件与要求首先,必须是可比的。
其次要弄清拿来比较事物的情形。
三是要深入,力戒肤浅。
三、历史比较研究的具体程序1、历史比较研究问题有目的性,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问题。
2、对比较的双方或几方,分别加以研究,真正做到情况明了。
3、提出规律性的假说。
4、比较中找出异同。
5、分析原因,探讨规律6、通过上述比较得出的结论还是一种假设,是否正确尚需验证。
四、历史比较研究的意义、作用第一、历史比较研究,是一种客观地考察历史的方法。
第二、历史的比较研究,是鲜明的很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研究历史的一个新角度。
第三、历史比较研究,能起一种结合作用,促进历史研究中理论与史料的统一。
第四、历史的比较研究,是一种历史类比的方法,可以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五、历史比较研究法的局限性首先、它只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它的成败取决于指导它的历史观的正确与否。
其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
第三、结论具有相对性。
第四、不能把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孤立化、绝对化。
第五、还应该指出,切忌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类比。
第二节分析和综合研究法一、分析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1、分析法:运用分析法来研究历史,就是要把历史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和阶段分解开来加以考察。
这样能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历史内部,搞清其内部的结构、层次和联系,从而抓住决定历史本质的东西。
2、如何运用分析法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决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哪些是在基本矛盾上派生出来的矛盾。
抓住了基本矛盾后,还要分析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什么,非主导方面又是什么。
其次,要分析哪些是整个历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哪些是只存在于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历史现象中的特殊矛盾。
前者决定整个历史过程的一般本质,后者决定某一具体历史过程或现象的特殊本质。
第三,要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矛盾。
3、运用分析法的角度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和层次分析。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
二、阶级分析法1、阶级分析法2、历史研究为什么要运用阶级分析法(1)是由历史研究对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