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具有的特征
唐长安城市文化特征探究

@ 史 向 军
内容提要
城市承载 的文化 因素有机 融合所表现 的诱 惑力和吸引力, 现 了一个城 体
市的整体格调和人文性格。通过唐长安城 的 自然选址所应和 的天人 关系, 市建 筑的主 城 题 文化概念和 内涵 以及 内外文化 交往和 融合 的程度来 分析唐 长安城市文化的主流特征 , 有助于 我们认 识现代城 市建设 中应该 汲取和摈弃 的文化 内容。
位居高临下 , 与一 般商 业区和下层 民居有着 鲜 明对 照。这种等级森严 、 宗法礼制 规 范的约束 给整个城
i 政治文化的“ . 一权独大” 和诸多文化 “ 百舸 争 流” 的和谐统一
市带来的文化 优越 感 或者 卑怯 感 凸娃得 更加 严格
和绝对 。
长安城是唐朝 的国都 , 国的政治 中心 。同样 , 全
主 导思想直接影 响了唐 }安城市 的规划 建设 。唐代 ∈
二 、高下有度” 能明确 的城市建筑特征 “ 功 建筑是文化 的载 体 , 所有 的建筑 品类和 营造法 式都渗透着 当时社 会文化的精髓 。城 市建设规划 中
国都的建设充 满了天人合一 的文化精髓 。唐长安城
位 于龙首川一带 , 里 面临水 , 这 南浸 终南子 午谷 , 北踞渭水 , 临灞水 , I 是隆起 的龙 首塬 , 问六 东 西直 』 其
唐承隋迹 , 国都 在隋朝 大兴城 的基 础 卜 建 其 扩
而成 。“ 氏营 都 , 隋 宇文恺 以朱雀 街南 北 有六 条 高
坡, 为乾卦之象 , 以九二置 宫殿 以 当帝 上之居 , 故 九 三立百 司以应君子之 数 , 五贵位 , 欲常人居 之 , 九
故置玄都观 及兴 善 导 以镇 之。 ① 这样 的城 r建 设 ” } 丁
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特征比较

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特征比较古代,城市与乡村是两个主要的社会形态,其文化特征也有着重要的差异。
在古代中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虽然相互影响,但是依然各自独特。
以下将从城市、乡村的定位、文化生活、社会风貌等方面论述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特征比较。
城市与乡村的定位不同古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地位一直高于乡村。
城市的居民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经济收入也要比乡村高。
城市的建筑风格、商业产业和文化传播也是以繁荣、丰富、时尚为主。
而乡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城市的文化和商品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传递到乡村。
因此,乡村和城市的地位在社会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化生活的区别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生活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的文化生活以散发文艺气息的娱乐活动、饮食文化以及奢华的服装等为主。
文艺方面,城市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城市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名流,他们的创作活动也更具有影响力,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此外,城市的饮食文化也变得日益复杂,出现了既可供餐桌又具有观赏性的菜品,形成了独特的餐饮文化。
同时,城市更注重服饰的协调性及改变,出现了更多类型的服装,而乡村则以朴素为主,并以自己的特色饮食和穿戴方式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
社会风貌的不同城市和乡村的社会风貌也不尽相同。
城市中社会分工的发达使得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常常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因素影响。
而乡村的人们则更趋向于简单而开放的生活。
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互相扶持、彼此关心,没有很强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人们更加关注家庭和个人的生活。
同时,城市的人们处于高度的竞争环境中,相对较为紧张,而乡村则以相对宽松的环境逐渐成长。
结语总之,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生活圈,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城市的文化和乡村的文化都是古代中国的文化。
在今天的社会中,过去的那些文化特征大多已经消失,但其中的某些元素和特点仍然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变迁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有着灿烂的古代城市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城市发生了很多的变迁,但是其具有的特点是一致的。
古代城市的外形古代城市的外形表现出其城市规划与建筑规模。
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东西走向较长,南北走向较短;二是街道狭窄,弯曲,道路交通不便。
古代城市大街市面往往不光整,大小爆乱。
城市内部很多都是走小巷子,逼仄的城市规划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十分狭小。
一些城市不仅有城墙,还有城门和城楼,城墙和城楼的高度与规模说明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术水平。
生活机能的单一化中国古代城市生活机能单一,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洛阳,它的建筑物全都围绕皇城建造,城市的生活机能几乎全部围绕着朝廷活动展开。
之后的唐代,长安城规模巨大,长安城中的商业区、学术区也依附于朝堂,均为皇家的园林等公共设施。
明代紫禁城,后来也是这样的情况。
城市发展逐步规范化中国古代城市的规范化发展,逐步推进了城市的商业化、民族化、娱乐化、艺术化及城市文化的繁荣。
宋代所出现的开封承德路、汴河等项目,与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相似,明清时期的城市计划较为科学,比如清代北京的城墙、内环路、二环路、三环路等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雏形。
城市人口激增中国古代城市的贸易繁荣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浩瀚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的过程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和交易往来。
同时,这些流动人口的进入给城市的文化、思想、艺术、科学、技术等其他领域也带来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生活机能、规范化程度、人口流动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它们的表现形式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但其独特的特点与文化韵味却始终保持着不变,这正是中国古代城市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7城市文化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 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公共文化娱乐设 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 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城市文化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先进的、高度密集型的、文 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工商业活动,形成了城市居民特殊的、 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 (2)人际关系的表面性和形式化,社会交往的间接性和 匿名性; (3)社会行为标准的多样性、相对性和游移性; (4)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风俗、信仰、语言和各种不 同的职业团体、阶层; (5)城市社会行为主要受制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越 轨和犯罪行为经常发生。
城市文化模式是城市各种文化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
三、城市文化的变迁
城市文化变迁是指城市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 城市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城市文化变迁和城市社会变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 个概念。前者主要研究城市文化环境现象的变迁,如文化 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等的演变、发展,而后者主 要研究城市社会环境诸种现象的变化,如城市社会关系、 社会群体、社会生活演变等等。
二、城市文化结构
式等不同层次的综合体。
城市文化结构是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丛、城市文化模
城市文化特质是城市文化有别于他种文化的最小单位。这
种文化质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既可以是物质 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物质方面的城市文化特质,如北京 的牌楼、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住宅、有轨电车等;非物 质文化方面的城市文化质,如见面握手的礼节、五讲四美、 七不规范等。每一个文化特质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历史背景, 在整个城市文化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功能。 城市文化丛是文化质的一种复合体,是许多文化质按一 定方式的聚合。它通常是以某一文化质为中心,在功能上 与别的文化质发生密切的联系,构成一系列的活动。由于 城市生活的千姿百态,所以 城市文化质总是聚集为文化 丛而存在,产生了行车安全准点、乘车文明、调度合理、 车站和车体广告等一系列文化质,从而形成了以地铁为中 心的城市文化丛。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年上半年开始,我国城镇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加剧了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异的进程。
A、2000B、1999C、1996D、1998正确答案:D2、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的不同。
A、城市风景B、城市管理体制C、城市文化D、城市建筑正确答案:C3、()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A、ⅠB、ⅣC、ⅢD、Ⅱ正确答案:A4、()年2月,民政部成立,内设城市福利局,负责政府直接承担的城市社会福利事务,包括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工厂、社区福利服务。
A、1949B、1978C、1980D、1995正确答案:B5、美国的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正确答案:D6、()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位,同时也催生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学科领域的出现。
A、2008年南方雪灾B、2003年非典的爆发C、2010年上海11.15大火D、2008年汶川地震正确答案:B7、( )将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口都界定为城市人口。
A、美国B、新加坡C、英国D、德国正确答案:B8、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极强的时间观念B、理性C、集体主义D、个人主义正确答案:C9、一般认为,现代的郊区化起源于( ),其实质是城市人口流向郊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过程。
A、20世纪晚期D、21世纪初B、20世纪中叶C、20世纪初正确答案:B10、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框架主要包括:A、国家举办的某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方面的公共福利。
浅析城市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浅 析 城 市 文 化 的 特 征 及 其 功 能
刘 海 洋
摘 要: 从聚集性、 层次性、 多元差异性、 地域性 、 辐射性五方面介绍 了城 市文化的特征 , 并对城市文化功能从 四个 方面进 行 了分析 , 探讨 了城 市文化功能对于城市发展 的意义, 以进 一步促进城 市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 市文化 , 城 特征 , 能, 功 地域性 中图分类 号 : U94 T 8
并且不断强化 着个 人共性 中的个性差别 。 ” 创造 了城市 , 也创造 了城市文化。在城市积 聚的文化 有来 自不 同 离的可能性不 断发 展 , 城市从来就是各种民族 、 各种文化相互混合 、 相互作用 的大熔炉 , 时代的文化( 古代文化与 当代文化) 和来 自不同方 向的文化 ( 民族
空间状况 。b 有 利于 创造 “ . 天人 合一 ” 的居 住氛 围。C “ 中 院 .空 落” 的生态效应。
社 ,9 7 19 .
[ ] 娟 , 安之 . 国南方 城 市花 园住 宅设 计研 究 [ ] 新 建 2陈 许 我 J.
筑 ,o 5 3 :44 . 2 0 ()4 —5 20 ( )7 —8 0 1 7 :77 .
。
[] 4任
军. 文化视 野下 的 中国传 统庭 院[ . 津: 津大 学 出 M] 天 天
版 社 .o 5 2 0.
5 侯幼彬. 中国建筑 关学[ . 尔滨: M]哈 黑龙 江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落居住形态已经不能满 足 当今 高密度 的城市 住宅 要求 。随 之而 [ ]
日常最频 繁活动 的空 间中处处感受到绿 色。此种 形式 的“ 中院 提供 的便 利 , 空 又为闹市 的喧嚣 繁杂所 困扰。因此 , 究如何 解决 研 落” 更加适合小户 型的高层住宅和单身公寓 。 垂直延伸 的高密度居住 区中更大限度地 引入 自然空 间 , 无论 是对 4 人户花园式 。空 中院落 的提 出和实行 在我 国还是起 步 阶 现在还是将 来 , 是一项 很有意义 的工作 。于是 , 合现代 文明 ) 都 符 段, 在每栋住宅楼 内给 每户人 家创造 了一个 集 中交 往空 间、 民 的“ 居 泛院落” 空间理念 很好地 解决 了这一矛 盾 ,泛 院落 ” “ 的提 出, 和 自然交 流空 间—— “ 中院落” 这将 给居 民室 内外 的休 闲生 既是对 当代 中国新型 院落 的概括 , 空 , 也是对现代城市 院落 的思考 。 活、 邻里交流环境带来很大的改善 。它也是概 括的“ 泛院落” 的代 参考文献 : 表形式之 一。a “ . 空中 院落” 改善 了城 市居 民的室 内外休 闲生 活 [ ] 1李先逵 . 中国民居 的院 落精 神 [ . M] 北京 : 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
文化遗产知识:唐长安城的风貌与文化特征,领略唐代都城之美

文化遗产知识:唐长安城的风貌与文化特征,领略唐代都城之美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征,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以“领略唐代都城之美”为主题,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方面,来描绘唐长安城的风貌与文化特征。
城市规划唐长安城是由唐初开始,历经多次修建、拓展,最终成为一个占地约84平方公里,四面被城墙所包围的庞大城市。
唐长安城的城墙高达12米,宽度也达到了15米,由此可见其宏大的规模。
唐长安城的设计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布局,中心区域为宫城,宫城周围则为城市市街,市街两旁则是居民区、庙宇、行宫、市场等建筑。
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使得城市的道路宽敞舒适,行人及车马能够顺畅通行,还体现了唐代的皇权中心性和文化中心性。
建筑风格唐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为代表。
其中,唐代的宫殿建筑主要表现为“五大宫”和“三大殿”。
五大宫分别为:禁止、保和、平安、京兆和建福宫,三大殿则是太和殿、文德殿和麟德殿。
这些宫殿不仅内部精美绝伦,而且外部造型华丽,装饰着彩绘雕刻、金银珠宝等装饰材料,是当时豪华、巨大的建筑。
唐长安城的寺庙建筑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建筑风格之一。
唐代的寺庙建筑常见的结构形式为“三殿式”,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这种建筑形式在设计上非常注重比例和构图,修建的技艺也十分精湛,同时融合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元素,是唐朝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文化传承唐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之一,而唐长安城则是唐代文化的集中展现之地。
唐长安城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代表,曾经有“唐诗之盛,盛于唐朝”之说。
唐代的著名诗人有杜甫、白居易、李白等。
唐长安城中还保存了许多唐代的艺术品和文物,如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等,展现了唐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
在科技方面,唐朝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时期之一,很多科技成果都是在唐长安城中得以实现的。
城市历史空间的文化特征研究

4建立公共科 学服务绩 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 是检验战略 .
和 目标 的 执 行情 况 的重 要 工 具 和 手 段 。把 公共 科 学 服 务 内 容 纳
入政府绩效评估之列 , 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 , 应建立公共科学服务的效果监测评估机制 ,, 树立公 民在和谐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 、 文化认 同感和 凝 聚力 , 而更好地调动公民参 与公共科学生活的积极性 , 从 并激 发其无 限的微 观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 , 政府要充分 发挥 市场 对 社会 发展 的促进作用 , 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社 会管理 和公共科学服务职能 , 把推进体制 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 创新 公共科学服务体制 , 改革公共 服务提供方式 ,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 量广泛参与 , 从而保证基本公共科学服务性资源的有效性 。
人 研究了城市历史空 间文化 表象与特征 , 为进一步协调更新城
市 与保 护历 史 文 化 的关 系 提供 了依 据 。
一
义 … 一 , 也 是 城 市更 新 过 程 中需 要 妥 善 处 理 和重 点 解 决 的 一 个 问 这 题 。在 城市 更新 过 程 中 , 有 透 彻 地 了解 城 市 历 史 空 间 的 构 成 只
好最 广大人 民 的根 本利 益 。 建设 人 民满意 的服务 型政府 , ” 就
是要求 政府有 一种 公共 服务 职责 的文化 自觉 意识 , 断增 强 不 … 一 其公 共服 务创 新 能力 , 把公 共 服 务摆 放 在更 加重 要 的位 置 。
十 规 一 各 级 政 府 应 把 公 共 科 学 服 务 的 内容 纳 入 “ 二 五 ” 划 , 定 制
18 河南科技 2 1.上 0 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具有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城市文化,就因她的独特性,使万千城市各自独领风骚。
小编在此整理了城市文化形成的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文化形成的原因介绍
马琳诺斯基在他的《文化论》里曾经把文化划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四个大的方面,当然这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密切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单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都不足以真正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引申一下,为了研究城市文化的方便,根据城市的独特物质性,按照城市文化所包含的子系统,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可以分为六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意识文化,主要包括宗教、哲学、思想、法律、科学、教育、等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东西。
二是商业文化,即存在于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文化,如城市中独有的酒馆茶楼、名老字号、店铺装饰、广告招幌以及商业道德、行业行规等。
三是社会文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不同民族、种族、族群、家族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法律关系、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都属于社会文化。
四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度有地域之别,亦有时代之分。
五是形态文化,即生态地理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在形态,如城墙、街巷布局、民居群落、建筑形式、建设园林、名胜古迹等,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区别不同城市文化特点的重要标志,形成城市突出而鲜明的可意象性。
六是市井文化,即存在与城市的街巷、阁里、市肆中的各种民俗文化及其在器物上的表现,如城市所独有的城隍、祀典、风俗以及流行于市井的口头文学、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形态。
当然以上六个方面在实际的考察中可能会有重复的地方,这也恰恰说明了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宏观来看,可以把城市文化抽象概括为城市集体生活经验的累积。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文化学者对城市的精神文化的东西研究的比较多。
国内不少城市史的研究学者对城市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地理生态等具体微观的问题也比较重视。
那么这里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所形成不同特色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会有很多。
本文要强调的一个就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经济形态的趋同,中国的城市文化有趋同的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城市就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区别,农业文化要求同一,商业文化主张求异。
然而即使这样,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中还是体现了各有千秋的的一面?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可以让可能趋同的城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呢?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地理在城市文化独特性的塑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生态地理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在城市的起源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城市的生态地理是城市文化的背景、底色,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形成城市个性的基础。
在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建筑文化。
这是城市文化物质属性的载体。
是城市文化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文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既要研究城市建筑的分格,也要研究其布局的特点,研究城市的建筑布局与城市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决定人类选择城市地址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因素。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探索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布局规划所反映的当时当地的意识形态要素。
例如中国的建筑规划布局与中国的儒家礼教的关系,西方的神庙教堂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宗教的关系等。
再综合来看,城市的建筑最初产生是因为要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就是要满足人们居住交流的需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在不同时代的建筑和规划布局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特点。
特别要强调的是城市文化中的这一核心内容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属性的集中展示。
城市文化是具有物质属性的.因为城市首先就是物质形态的。
物质形态
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长期的城市环境和人的互动形成的城市特色。
城市提供了人交往的环境。
那么这个核心特色的形成就与城市的地理生态有关。
城市的生态地理是城市文化的胚子,是城市的底色。
城市文化形成的原因知识拓展:中国城市文化的历史发展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在祖国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辉煌的城市文化成就。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其灿烂的文化思想精神、深厚的文化基石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风貌、浓郁的城市风俗风情。
使我们的城市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光辉,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我国城市的独有本色。
我国的城市文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它的生长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的坎坷命运。
尽管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刀光剑影、朝代更替、外患侵略等。
致使城市文化遭受到局部冲击、破坏、毁灭的命运、尽管命运多舛、但并没有摧毁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全部文化成就。
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景名胜、传统园林、名府名宅、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以及革命和纪念性场所,别具一格的城市形态特征和山水景观。
显示出我国城市文化依然厚重和丰富多彩,造就着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和独树一帜的文化形象色彩和声誉。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现代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命运浩劫。
以破“ 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
捣毁城市文化思想、封杀城市文化追求、破坏城市文化遗产、限制传统文化习俗、压制城市文化活动、践踏风景园林、拆除古老建筑、损害文物古迹、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从政治上对我国城市文化造成致命摧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文化悲剧。
直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扭转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发展和城市大发展的一页,城市文化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跨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发展步伐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看到,我国城市文化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建设与活动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势冲击和急功近利,以及房地产开发谋求高额回报的驱使,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引袭,一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旧城区、风景地区等,面临着经济发展狂潮的威胁和非理性对待的境遇。
遭受着建设性破坏,命运堪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警觉,再不能留下新的难以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