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渴望》看当代中国电视的发展状况

合集下载

王朔

王朔

1989年 《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发表于《中国作家》第

4期 《千万别把我当人》连载于《钟山》第4、5、6期 《永失我爱》发表于《当代》第6期 本年,《玩的就是心跳》发行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 出版。创作谈《我的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 11月开始参与和策划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1990年 《给我顶住》发表于《花城》第6期 1991年 《我是你爸爸》发表于《收获》第3期 《无人喝彩》发表于《当代》第4期 《谁比谁傻多少》发表于《花城》第5期 《动物凶猛》发表于《收获》第6期 1992年 《你不是一个俗人》发表于《收获》第2期 《过把瘾就死》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

王朔,1958年,出生于南京市,祖籍辽 宁岫岩,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 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 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 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 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 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
个人作品

1978年 小说《等待》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第11期 1985年 《空中小姐》发表于《当代》第2期 1985年 《浮出海面》发表于《当代》第2期 1986年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发表于《啄木鸟》第2期

1986年 《橡皮人》连载于《青年文学》第11、12期 1987年 《枉然不供》发表于《啄木鸟》第1期 《人莫予毒》发表于《啄木鸟》第4期 《顽主》发表于《收获》第6期 1988年 《痴人》发表于《芒种》第4期 《我是狼》发表于《热点文学》 本年,《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 是海水》搬上银幕
语言特色

电视剧发展史略

电视剧发展史略

三、近代题材:
年代背景为辛亥革 命至1949年以前各类 电视剧为近代题材剧, 可根据具体故事内容 分为: • • • • • • 近代革命题材 近代都市题材 近代青少题材 近代传奇题材 近代传记题材 近代其它题材
四、古代题材
年代背景为辛亥革 命以前的各类电视剧 为古代题材剧,可根 据具体故事 • • • • • • • • 内容分为: 古代传奇题材 古代宫廷题材 古代传记题材 古代武打题材 古代青少题材 古代历史题材 古代其它题材
电视剧的概念
• 电视剧的英文翻译问题电视剧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电视剧翻译为TV Plays、TV drama program、teleplay、television play、teledrama 等等;狭义的电视剧则为TV series,TV play series,有时直接简译为series。而肥皂剧翻译为 Soap Opera ,TV Soap Opera(最早的电视剧由 肥皂商赞助)。 • 狭义的电视剧(TV series)中的一集翻译为: episode
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唯一电视剧
• 《还珠格格》(赵薇版)
十几年来,从未有一部电视剧超越过 还珠格格
电视剧小组
• • • • • • • 王睿《分析电视剧类型》 张玉洁 《美剧类型简析 》 石冬丽《浅谈中外电视剧》 秦丽媛《浅析古代宫廷题材电视剧》 王昕《分析偶像剧》 温媛媛《分析电视剧翻拍》 王艾辰《分析电视剧配音》
发展期电视剧的主要特点
• 创作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 • 注重社会意义和价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 正面描写和对人民大众的鼓舞 • 在样式上呈现多样发展的趋势 • 长篇电视剧应运而生,显示中国电视剧发 展的良好势头
发展时期的电视剧作品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那么是时候该写观后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篇1)《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热泪盈眶,与角色倾情激昂,在内心多次呼声:一个政党,推翻一个错误的道路,引导走上正确的道路,有诸多艰辛不易。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中华民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局面。

统治者软弱无能,卖国求安逸,劳苦大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危难之际,一批爱国的铁血青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领导者,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改变思想,造就新青年,探索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陈独秀说: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必须办杂志。

用笔杆子当枪,用舆论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因此,陈独秀在上海火速创办了《新青年》。

反动势力嚣张跋扈,利用政权打击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爱国人士,镇压学生。

社会各界,群雄激愤,纷纷谴责北洋政府,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各学校师生也群起激昂,爆发了“五四运动”。

民族处于极度危机,千钧一发,陈独秀和李大钊突然明白:要形成一个组织,一个有力量的组织,有章有序的带领群雄,才能战胜封建势力,才能尽快的救国救民。

他们坚信,真理必定战胜邪恶,迅速成立了党组织,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同时,毛泽东、周恩分别在长沙、天津成立了党组织。

一时,全国各地爱国人士纷纷宣誓加入了党组织。

该剧再现了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改变中国命运而奋斗的历史诗篇。

改变,就要拿出武器,就要付诸于行动。

正如李大钊所说:要把思想觉悟和行动觉悟结合起来。

光有思想,没有行动救不了国家。

是啊,有思想,不行动,是空谈主义。

现实中,要想事半功倍,只要是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就得将“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该剧,也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对陈独秀大加褒扬。

《觉醒年代》重在“觉醒”。

家庭伦理电视剧中不同年代的婚姻爱情观

家庭伦理电视剧中不同年代的婚姻爱情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家庭伦理电视剧中不同年代的婚姻爱情观报告人姓名:研究方向:影视美学学科专业:广播电视年级:指导教师:所在学院(所):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年月日填表说明与要求1.开题时,报告人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提供一定数量与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实物,具体数量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2.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等。

文科不得少于5000字,理科不得少于3000字。

3.参考文献格式参照学位论文。

4.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应不晚于入学后第三学期中。

5.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学院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6.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研究目标电视剧作为一种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形式,起到了对于中国社会变迁中文化建构的作用,作为以反应家庭伦理关系和伦理道德为主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其创作内涵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延续和转变,通过对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分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通过对《渴望》、《牵手》、《中国式离婚》、《裸婚时代》、《婚姻保卫战》等一系列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结合社会学中对“家庭”、“伦理”的释义和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特征对家庭伦理剧进行更为准确的界定,纵向上对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脉络给予梳理,研究中国婚姻爱情观的变迁,以及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发展的思想转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重点:对婚姻爱情方面的家庭伦理剧分析,结合各个社会背景下婚姻爱情观念的转变,研究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的婚姻爱情价值观,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转变。

研究难点:早期反映当时的家庭伦理剧较少,与拍摄年份不同,可能会对表述当时的价值观念有所出入。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研究方法:整理有关电视剧的资料,搜集关于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文献著作,以及有关婚姻爱情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结合中国婚姻家庭爱情观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纵向的研究家庭伦理电视剧中所反映出某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和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改变。

仪式·戏剧·欲望——当代电视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仪式·戏剧·欲望——当代电视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奇观之 时, 它引起的震撼 已经远远超 出电视领域 , 向文化、 社会、 心理等领域 扩展 。这场奇观不仅昭示 了婚 恋交 友节 目的转型 , 更彰显着整个电视 文化的后现代 转向。本 文以婚 恋交友 奇观 为研 究对 象, 透过它的发展 态势,
探 析 电视 文 化 的后 现 代 本 质 。
营》 超级女声》 从《 到《 , 我爱记歌词》 大家来 唱歌》 从《 到《 , 玫瑰之约》 非诚勿扰》 从《 到《 , 渴望》 潜 到《 伏》 不断引起观众的强烈关注。节 目 , 形态的更迭, 目元素的演变 , 节 编导与观众的互动, 荧屏世界与现
实世 界边界 的消 融 , 整个 电视 文化无不 呈现 出去 中心 化 、 碎片 拼贴 、 构主义 的后现代特 质 。 解
婚 恋交 友奇 观并非 始 自今 日,非 诚 勿扰 》 《 也并 非 电视交 友 奇 观 的肇 始 者 , 无 疑 将 此 次奇 观 推 向 但 了高潮 。从 开播 时间上 看 , 江苏卫 视 的 《 诚 勿 扰 》 随湖 南卫 视 《 非 紧 我们 约会 吧 》 后 。《 们 约会 吧 》 之 我
目演变 而成新 派交友 节 目后 , 以江 苏卫 视 《 非诚 勿 扰》 为首 的各 地交 友 节 目再度 掀 起一 股 收视 热 潮 , 其
影 响力早 已突破 电视 领 域 , 文 化 、 会 、 理 等领 域 扩 散 , 成 了新 一 轮 巍 为 壮 观 的 电 视交 友 收 视 向 社 心 形 奇观 。 这一场 备受关 注 、 受争议 的 电视 交友奇 观仍在继 续 , 它们所呈 现 出来 的种种表 征 已经 远远跨 越 饱 但 了电视 疆域 , 深深触 及社会 文化心 理 的底 限 。交 友奇观并 非个别 现象 , 它的转变 特质与 当下 电视 荧屏 上 同样受 到热捧 的游戏 节 目、 真人 秀节 目、 电视剧 等不 谋而 合 。因此 , 恋交 友奇 观及 其呈 现 出 的变 化趋 婚 势对 于我们研 究 电视 文化 的整体 发展方 向具有 重要意义 。

电视剧:当代说书人

电视剧:当代说书人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12日/第013版思想电视剧:当代说书人戴锦华我认为电视剧作为今天在世界上具有独特地位的、真正的大众文化,作为当代最有效的叙述形式,也是当代的“说书人”。

它正是以现代媒介的方式,重现了说书人的角色。

电视剧编剧这种“且听下回分解”的高妙之处,就是在每集打一个结,始终抓着观众,这些其实都是古老的说书人技艺。

同时,今天的电视剧在相当的程度上履行着说书人的功能,它通过故事给予所谓常识性的日常生活以逻辑,而这个逻辑背后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电视剧如此娱乐、如此单纯、如此说教,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最有效的。

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我们把电视剧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它;或者视为拉长、放大版的电影,用电影研究方法去研究;或者视为影视版、视听版的长篇小说,用文学的方式去研究它。

我们没有考虑现代说书人所借助的遗产:他的讲述方式,他在每天的固定播出时段,以及电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性存在。

因为,看电视不再是一个观看动作,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

还有,每一部电视剧都夹杂在广告和其他电视栏目的相关上下文中,对于这样一个叙事类型,我们怎么处理?我认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没有在方法论上给出有效的回应,这也是我觉得无法很有把握地来讨论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世界范围内,就叙事艺术来说,电视剧的叙述形式是最年轻的,对于中国来说它尤其年轻,因为它和迟到的现代化建设的启动,和电视这个媒介在中国的普及同时发生。

尽管我们可以做很多追述,比如追述到《一口菜饼子》或者《敌营18年》、《蹉跎岁月》、《少帅传奇》等20世纪80年代屈指可数的国产电视剧,但事实上,电视剧全面勃兴、在当代中国社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是非常清晰、准确地从1990年开始。

在巨大的政治冲击之后,社会在低迷间陷入失语状况,电视剧则成为失语中最洪亮的声响。

大家一定记得《渴望》冲击波,它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奇迹,并奠定了电视剧在中国社会的地位。

为优秀影视创作秉烛护航——读周安华新作《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

为优秀影视创作秉烛护航——读周安华新作《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

后电影时代悄然而至,流媒体技术的普及在冲击传统电影行业的同时重塑大众娱乐生活,一场生态性的变革自此展开。

中国电影理论界的两次辉煌都诞生在中国电影渴望复兴之际、是理论与创作互动的结果,伴随着电影创作的突破,理论与创作互为观照、互为依托,学能融结、知行一体。

《从地平线回望:中国影视的绰约瞬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版)是周安华在影视研究领域的又一次集中深入的思考,若以“理论指引创作”的视角阅读,也可品味出书中所包涵的开创性和引领性意涵,一份有容乃大的学者情怀。

作者在严谨的学术研讨之中深藏对影视创作领域的深切隐忧与思考,在世界与本土、理论建构与文本细读之间游移,展示出一种人文气韵之开放姿态,投射出一位影视学者对当代影人人文意识的热切呼唤,为当代优秀影视创作躲避资本游戏之暗夜秉烛护航。

一、上通下达、知行一体——创作实践的理论土壤不学无以成,不能无以当,在众声喧哗的后现代语境中,创作和理论亟需整理容貌、再上征程。

近年来影视批评状况并非尽如人意,创作生态也有衰微之势,不少创作者,尤其是学院派以外的市场编剧,凭借直觉、感性以及不知所云的“灵感”进行创作,花费心力推敲形式,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

媒介演进带来人文精神萎缩之嫌,出现理论高调与创作缺失的普遍现象,影视研究不然仅供象牙塔内,不然与实践脱离。

然而无论出于当代影视实践的创新发展需要还是理论本身跟进出新的需求,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密不可分是不争的事实。

理论会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创作,譬如我国有关历史剧理论的争鸣就直接对主流历史剧创作标准做出了决定性框架。

理论修养在提高作品艺术高度和拓宽作品思想深度的同时,可以帮助影人探索出自己的创作风格,进而完善其影像电影的叙事形式和人文内涵。

周安华怀着谦卑之心走下象牙之塔,眺望世界和未来,怀抱当下之本土,给创作以理论评量与推动,回溯一个个艺术现场,信手拈来、有史有据,以文学创作般的生动活泼打通理论与创作的巴别塔,充满胆识与力量。

从_男子汉_到_小男人_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性别考察

从_男子汉_到_小男人_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性别考察

China Television 2011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注于女性的发展状况,例如在探讨文学艺术和媒介文本时也多讨论其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认真考虑这些文本中的“男性形象”。

作为当代电视剧的一种主要类型,家庭伦理剧生动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婚姻生活,透过这些家庭剧,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中国家庭的代际和性别图景。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当代的家庭剧生动再现家庭与婚姻生活中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即从性别文化的视角,以《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牵手》、《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社会时期里,当代家庭剧是如何展现“男性形象”,并考察这些形象背后的权力话语。

一、忠诚与朴实:回归家庭的“男子汉”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男性为主的“英雄形象”一直占据着文学作品、电影和报纸的重要位置,许多英雄形象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但是文革结束后,“高、大、全”的英雄神话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恐慌之中,关于此,王宇博士在其论文《新时期之初的“男子汉”话语,一个性别政治视角的考察》中已有很详细的描述,她指出“‘男子汉缺失’、‘男子汉绝迹了’,成为街谈巷议。

因为‘男子汉缺失’,大批大龄女青年徘徊于婚姻的门槛,又成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①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广播、电影和小说以及电视剧等媒介都纷纷发起总动员,“寻找”和向大众再提供令人向往的“男子汉形象”,不过,这个时期文学与媒体所提供的“男子汉形象”与革命时代的“英雄男性”已有了很大差别,例如在当时一部著名的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主演的角色虽然仍是一个肩负着家国情怀的“男英雄”,但这位英雄豪杰却一直在少林寺成长,并且他最终皈依佛门,不愿意再出来担当保家卫国的英雄;同时期另外一部在大陆走红的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塑造的郭靖也是一位江湖英雄,但这个英雄其实也颠覆了大陆普通人心中的“英雄形象”,因为他不仅木讷笨拙,经常沉浸于儿女情长,而且优柔寡断,甚至对杨康这样的“民族败类”存同情之心,在家国恩怨之前,郭靖也经常犹豫徘徊,所以他虽然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性别考察从“男子汉”到“小男人”曾一果 文 蕾《过把China Television 2011位英雄,但着实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渴望》看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发展到现在,电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它以其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向公众传播特定的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到现在已有整整55年的历史。

这55年里,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既有星光灿烂的光辉岁月,也有星辰暗淡的衰退时期。

1990年《渴望》的播出算得上是中国电视业的一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

下面本文就从《渴望》这部经典电视剧分析中国当代电视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渴望》、当代中国电视发展状况、电视剧的商业转型、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通俗室内剧,本片通过揭露文革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刘慧芳、王沪生和宋大成、徐月娟两对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是个满城争说《渴望》的年代,满大街飘的都是“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的歌声,满世界的人都在谈论大成和慧芳的不幸。

那么,《渴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呢?一、《渴望》的成功之道。

1)从题材上来看《渴望》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它抓准了观众的心理需求,通过小市民的悲欢离合让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感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突出的是平民气质,走的是温情路线;其次,剧中还设计了层出不穷的巧合,使剧情更富有戏剧化。

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

它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外有压力以及内化而来的自我抑制,使电视剧的审美属性更为淡化。

2)《渴望》第一次向国人提供了国产电视剧的范例:让老百姓爱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表现了浓郁审美意识自觉特征的同时,也显现出了某些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的形式主义倾向。

《渴望》第一次摆脱了八十年代的精英启蒙主义而转身迎合大众审美情趣,第一次不再追求人性的深度而专注于营造煽情故事,第一次让“好人好到家也倒霉到家,不好的人不通情理到家”,第一次无障碍地直达大众心里,被他们目不转睛地关注和拥戴。

电视剧从舆论宣传工具向大众传媒转化:寄托梦想,宣泄心中欲望的娱乐形式。

当代中国电视剧,经典电视剧的日益稀少,题材雷同的电视剧日益增多。

人们习惯了在庸俗、琐碎的电视剧之间来回切换频道,对这些文化快餐厌倦而麻木。

经典电视剧的重播成瘾,甚至出现了各大省级卫视轮番“轰炸”同一部电视剧的热潮,翻拍和重播的泛滥也反映了我国电视剧编剧灵感的缺失和创新意识的淡薄。

《渴望》给中国当代电视剧的启示。

1)做观众爱看的好作品。

《渴望》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收视率达90%。

只有观众爱看,才会有市场。

2)提高电视剧的艺术含量,以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电视剧的质量。

但也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孤芳自赏。

《渴望》就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到了一起,既含有艺术性又能让大众喜爱。

3)《渴望》是电视剧市场化转型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艺术走向了“基地化”制作和作为文化产业的正式登场。

市场化的环境给电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电视剧应把握这个优越条件,大胆创作。

除此之外有关管理部门还应制定比如“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等方针,从国家层面给电视剧一个的舞台。

其次避免题材雷,保证电视剧质量。

同时还要增强我国电视剧创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中国电视剧是怎么发展的》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纪念中国电视史上的巅峰之作《渴望》开播二十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