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https://img.taocdn.com/s3/m/4e4b6a5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4.png)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但是在其诗歌中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存在。
他早年也与道士交游,写下不少神仙诗。
诗歌中也显露着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一、序言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在唐代享有盛名。
他与李白、杜甫一起,据有三足鼎立之势。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又可见王维尚佛,其诗歌受禅宗影响,禅趣盎然。
但同时,王维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也有体现。
王维早年有一段时间颇倾心道教,到后来也一直没有割断这一情缘。
他写过一些神仙诗以及和道士交往的诗。
如《鱼山神女祠歌》、《桃源行》、《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过太乙观贾生房》、《送方尊师归嵩山》、《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赠李颀》、《李居士山居》、《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送张道士归山》等诗歌,都跟道家关系密切。
本文从意象选择和色彩运用这两个方面着手,通过竹意象和云意象的分析,以及王维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青白二色的分析,理解王维与道家的紧密联系和其诗歌中蕴含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二、王维诗歌中的道家思想王维写过一些神仙诗。
如他在早年出官山东时,作《鱼山神女祠歌》。
这座神女祠祭祀的是著名的天上玉女智琼,她和弦超的传说是六朝以来文人们所艳称的人、神恋爱故事。
王维的这首诗歌中的“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表现了其倾心神秘的心态。
还有如他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空山类意象及其禅意诗境

王维“空山"类意象及其禅意诗境[摘要] 王维以“空”类意象入诗,多着眼于把精神或心性置于宇宙的化融之中,揭示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审美至高境界,而不是人生世相的当下现实关注,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意象;禅意诗境;艺术化人生自然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大宗。
自魏晋玄言诗借自然山水谈玄,而陶洲明特揭田园诗大旨,再谢灵运弘扬山水风神后,王维兼融山水和田园意志和趣味,形成了浑融空明的诗歌新境界,实现了“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造一个字宙”(朱光潜语)的艺术追求。
他的这一宇宙既受道而玄意绪的深刻影响,也是佛禅智慧和兴味的体现。
今借王维诗中“空山”类意象,微观探测,或许也可表征其间精神意志或取向的基本追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每重“青山”与“空山”意象的使用。
“青山”意象的运用,往往指向实际生活空间,与日常情趣相关。
以写意的特性,将青山的稳健崇高和崇高精神系联起来。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冬日逊览》),把横亘着树色苍幽的浓重青山和旷远平陆上红日如团的景象相对,写意地描绘了自然的壮美;而“素怀在青山,昔值白云屯”(《瓜田寺》),则又借白云浮荡于青山之间,寄托其神思隐居林泉的高致。
这种“青山”意象的运用,笔法写意,良多实指,是面对面式的审美成果。
而“空山”意象的反复运用,进而着“空”为象则是神思融汇于山水之中的更进一步的智慧追求,构建了他别有意味的精神家园。
“空山”意象为用,以“空明”“清空”境界为体,更好传达了其精神旨归向佛参禅的智慧。
王维以“空山”及“空”字直接入诗的作品有90多首,例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璐上书》)等,都是以“空”字为着眼点和着意着趣的。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禅意的审美意蕴

中国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文化给养 .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文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 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 入禅宗。”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 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粲。”禅 宗这一神学观念同王维本身的世界观是非常契合的,并把它们融 予自己的山水创作中,创作出《辋川集》等意境深远,在艺术上 炉火纯青的山水之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派的杰出代表。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静态 美。 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在 王维山水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 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鹿柴》、《竹里馆》、《辛夷 坞》、<鸟呜涧》等都是表现空寂境界的典型之作。如《辛夷 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已几许寒 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晓人世的变迁。 我国古代论诗论画,以虚静寂寞为最高境界。司空图《诗 品》中的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等等,都形容了意境的静态美。王维的山水诗意境之空寂美的 形成,跟王维对自然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和谐统一形式的整体 把握是分不开的,也是与王维自身和谐宁静的心境是密切关联 的。同时。王维的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符合时代审美意 识。诗人王维习惯于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生活节律,更多地把精 力投入到自然的审美之中去,时代的审美共性与主体的审美个性 的完美结合使诗人在他的辋川诸作中充分表达了好静的审美情 趣,故而其山水诗意呈现出静态美的形式。 诸如“超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 似秋”,“寂寞柴门入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磐 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之类,都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 尘嚣的空而又寂的禅境。宗白华先生论道:“禅是动中的极静, 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不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 命的本原。”诗佛王维将禅旨化入诗中,呈现给读者或静或动,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 c 辛夷坞》 人 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 山乌,时鸣春涧 中.
( 《 鸟鸣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 返 旧林 .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 问穷通理 ,渔歌 入 浦 深 。
《 张少 府 》 酬
、
王维 诗 歌风 格 的 转 变
即 不 以外 在 的语 言 文 字枷 锁 束缚 阻碍 人们 去 把 握 心 的世 界 。
有。” (《 孟城坳》)作者观 察世相,仰天长叹,人事代谢 主 张一 念 顿 悟直 入 佛 教 ,并 且提 出禅 学应 当 “ 立文 字 ”, 不 而他的 《 文杏馆》 “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字。不知栋 认为 “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 的形式, 里 云 ,去 作人 间雨 ” ,则 表现 了诗 人在 一 草 一木 中参悟 到 的 而应 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
多 的坎坷 之 后 ,诗 作 的 风格 中多 了一 份 隐逸 安 禅 的 闲适 ,少
这些诗作从不 同角度展示 出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
的传统文化思想产生碰撞与接轨,在 隋唐的时候, 由佛教六
具 有 鲜 明 中 国特 色 的佛 学 “ 宗 ”。 禅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 祖 慧 能禅 师创 始 的 “ 南宗 顿 教 ” 日益 发展 丰 富 , 从而 成 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 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 “ 新家 孟城 口,古木馀衰柳 。来着 复为谁,空悲昔人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 教中 “ 诸行无常 ”。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以 山水 田园 诗创 作 为主 的王 维 ,在 佛 教禅 宗 的影 响下 通过 诗 歌 的美 感 去探 索 宗 教 的灵 性 ,创 造 出许 多 具 有独 特 审美 价 值 的 “ 诗 ”。 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王维诗中的禅意李金娥(唐山市第八中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王维是我国唯一享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有浓浓的禅意。
这和当时佛教的盛行及家庭的影响有关,当然更与他的仕途不畅相连。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关键词:禅;空、寂;闲居;静坐;归隐田园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之中有润泽华彩。
然而他的诗中佛老气很重,禅味很浓。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就是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写照。
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
诗人听泉声幽咽,感受日色寒冷,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远的境界。
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
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
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
这“安禅制毒龙”不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王维为“诗中之佛”是不过分的。
那“佛学”何以对王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首先,王维的禅缘是和他的家庭影响分不开的。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的大弟子,神秀灭后,其法众由普寂统领。
《唐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24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其次,唐朝是一个佛教全面成熟的时期,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大家皆知的“大唐西域记”就发生在唐代,当时可以说是广普佛法,寺院的建筑不亚于“四百八十寺”的南朝。
除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外,华严宗和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士大夫学佛佞佛的风气极盛。
王维作为一位虔诚的奉佛者,对中国佛学,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
王维年近三十丧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交游的僧人居士很多,在其诗文中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三十人。
另外,王维仕途的不畅,也是他笃信佛教的一个原因。
早期的王维也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张九龄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表示积极支持。
大约在他四十岁后,李林甫上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独揽朝政,国事日非。
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就这样,早年就笃信佛教的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起,他先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别墅,后来在蓝田西南鹿苑寺畔辋川得到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别墅,遂迁于此,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
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这首诗给人一种“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让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静,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一个沉浸在寂的欢乐之中的诗人形象透露了出来。
清朝诗论巨擘沈德潜说王维诗句“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在本诗中很能体现。
在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禅意,用热闹的字眼透出幽静的意境,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
在此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
那么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诗歌中极力营造一种空、寂、闲的氛围,表现诗人清静虚空的心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王维在这些诗中,由空寂表现出了一种浓浓的禅趣。
在《鸟鸣涧》中作者营造的氛围是多么幽静:这是一个远离尘世的春山,万籁进入了夜所搭建的帐幕之中沉沉睡去,显得一片寂静。
静到月亮出来,一片月的清辉竟然惊醒了睡中的鸟儿,鸟儿不时地在空旷的山谷鸣叫,这叫声更加衬托了静夜的空旷寂静。
这春山的寂静其实是清闲无为的诗人的心之静。
佛教寂灭的思想在其中体现了出来。
同样《鹿柴》也描写了一个空明寥落的意境。
只“空山”一句就表现了山的空寂清冷。
空山里幽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
一缕夕阳的反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了环境的清幽。
而《辛夷坞》则被胡应麟定为“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在这首诗中,作者艺术地表现了“不悲生死,不永寂灭”的“无生”禅理,辛夷花初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而诗人也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不喜其开放。
王维的诗意境是很优美的,在自然的山花鸟之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精神,他欣赏着环境的冷漠,体验着内心的孤独。
他把恬静的心境旨趣,融入了诗中,从而使诗歌显现出了禅光佛影。
其二,王维在诗中极力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赞赏,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田园之中,诗人悟出了隐居山林的禅寂之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人以陶令自比,把自己生活的环境描绘得极其闲适、恬静、美好。
这是一个达到极高境界的居士的生活,苍翠的寒山,潺湲的秋水,落日在渡头,孤烟于墟里,这一切都如同在画里。
那画里的人儿是多么的悠闲,在柴门之外,惬意地听蝉儿鸣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作者描写了无忧无虑的农家劳动生活。
在这首诗中,使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黄鹂、白鹭自由自在的飞翔,水田、炊烟透出农家温馨的消息。
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臵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
就在这田园之中,诗人悟出了隐居山林的禅寂之乐。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运,与人无碍,与世无争,还有谁会无端的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他的这一生活态度使王维保持心的清静,万事不关,一尘不染。
这在他的《田园乐》之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对于远离尘世的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使王维把佛家求闲的清幽精神融进自己的作品中。
如《泛前陂》:秋空自明回,况复远人间。
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诗作写尽了诗人静极空怀的心灵,把读者带进他构筑的仙界之中。
这是一个远离人间的空秋境地,有沙际之鹤,云外之心,闲适的皓月,将夕的澄波。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好一个神仙去处,一叶扁舟荡游于素波之上,渐渐远去而不归。
在仕宦之中,王维总有不如归去的想法,于是他的一曲又一曲对田园进行了唱吟。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外青山明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人不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其三,王维在诗中写出自己“闲居静坐”的乐趣。
《旧唐书•王维传》中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在诗中有所体现: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轻音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我们看出:王维的“闲居静坐”一般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静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
他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其四,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如: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带衣巾。
——《戏赠张五弟湮》该诗将佛教无我的思想和庄子哲学结合在了一起。
自身和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心境清静,了无自我。
他的《山中示弟等》也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缘合”“性空”均为佛教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
缘合谓生,缘离谓灭。
”《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王维借助于大自然的一切景物,为我们营造了明秀悠远的意境,在其中既有澄澹精致的一面,又有邈远灵动的情韵,空静、平淡、幽深,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
但是王维的诗中除了通过自然风物来阐释禅理之外,也有些诗是禅学的枯燥说教。
如“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酬黎居士淅川作》)“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这些纯属佛理的说教,枯燥乏味。
可见,禅宗思想深深渗透到了王维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