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复命 天长地久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十六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十六章*导读: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解:致虚极,虚极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体,是天地万物之极。
用何以致于至虚,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如此这般可悟大道的虚无之体。
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
守静笃。
笃是纯一浑厚,不动不易之意。
静而至静者,是混元无极大道之性,造化之枢机,品汇之起始。
常人不能体悟者,盖因时动妄心,以惊元神,着万物而生贪求,因贪求以致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由此障迷自性,时在昏冥、盲聋之中。
欲悟大道主体性者,唯独专心致志,抱一笃守,寂然不动,方能体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人的心机始张,七情恣妄,知见炫露,犹如天地间的万物品类,互为峥嵘,参差并作,忘本逐末,不知返本复命,故有生死之不常。
吾独以知七情皆为幻妄,故以返情归性,复守其初,永顾其本。
《老子》五十二章中说: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又如《周易-复卦》云: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此以卦爻论之,因初九阳刚,而处于复卦之初,是迷而不远,有立即复本之意。
以上均和本章此段经义相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
现以人的性情尝试论之:人的本性,为各种情态的命根,如性一动,就有喜、怒、哀、乐等情之出现,忧虑、感叹、恐怖、畏惧之发生,浮躁、放纵、狂妄之显露,但终不会永久如此。
道德经静水流深全文

道德经静水流深全文道德经静水流深全文如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相和也,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于天。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牖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轴,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一本超级厉害的经典著作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一、道德经全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辍。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归其根,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今译 余秋雨版

第一章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来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
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
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恶了。
所以说,有和无,互相共生;难和易,互相构成;长和短,互相赋形;高和下,互相证明;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随顺。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让万物运行而不去创始,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绩也不要自居。
只要不自居,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要推重贤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竞争。
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盗。
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筋骨。
常使人民无知无欲,常使智者不敢作为。
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不治”的麻烦。
第四章道是空虚的,但它用之不尽。
它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
它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
我不知道它从哪里产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
第五章天地并不仁慈,只让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不仁慈,只让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虽是空的,却是无穷的,一旦发动,就能出风。
政令太多,总是不同,不如守中。
第六章虚空的道,永久不灭,可称之为母性之门。
母性之门,是天地之根,绵绵永存,用之不尽。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
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反而领先;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存在。
不正是他们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为接近。
处身低位,心怀深沉,态度亲仁,交接诚信,便于治理,极有效能,适时动静。
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毛病。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注释目录例言(摘要)黄元吉自序第一章众妙之门第二章功成弗居第三章不见可欲第四章和光同尘第五章不知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第七章天长地久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专气致柔第十一章无之为用第十二章去彼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第十四章无象之象第十五章微妙玄通第十六章虚极静笃第十七章功成身遂第十八章大道废第十九章少私寡欲第二十章独异于人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第三十章故善者果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多藏厚亡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第五十章生生之厚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祸兮福倚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第六十章两不相伤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第六十二章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终不为大第六十四章无为无执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第七十章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不召自来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第七十九章常与人善人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
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
道德经经典100句

道德经经典100句《道德经经典 100 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其思想深邃,言简意赅,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以下为大家列举其中经典的 100 句,并稍作解读。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一句开宗明义,指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述清楚的,真正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名称所能涵盖的。
它提醒我们,对于宇宙的本质和真理,语言往往具有局限性。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等等,都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界限。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老子主张不推崇贤能之人,避免民众为了争名逐利而争斗;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使民众不会产生偷盗之心;不展现引起欲望的事物,让民心保持平静。
这是对社会治理和人心引导的一种思考。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盈满的容器,它深邃无比,仿佛是万物的根源。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没有偏爱,对待万物如同草扎的狗一样平等;圣人也没有偏爱,对待百姓也一视同仁。
这并非是说天地和圣人无情,而是强调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话说得太多往往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适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这里用“谷神”和“玄牝”来比喻道的永恒和生生不息。
8、“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 天地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这种无私成就了它们的永恒。
9、“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低处,所以接近道的本质。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道德经》全文注释
《道德经》全文注释《道德经》全文注释老子的《道德经》为基础进行的创作,老子以无为、无我、自然之观点,阐述精深哲学的道家思想。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的全文注释吧!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人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完整版)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
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
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今译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
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十六章:复命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注音】zhì xūjí shǒu jìng dǔ wàn wù bìng zuò wúyǐguān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fù fu wùyún yún gèfùguīqígēn guī gēn yuē(其) 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jìng jìng yuēfùmìng fùmìng yuē cháng zhī cháng静,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yuē míng bù zhī cháng wàng zuò xiōng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zhīcháng róng róng nǎi gōng gōng nǎi quán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quán nǎi tiān tiān nǎi dào dào nǎi jiǔ mòshēn bù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dài殆。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根复命,天长地久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解读
苏明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道氾兮,其左右”,大道广泛流行,无时不在,无处不到,然而,道之存在状态又是无形无音无味且不可言传,因此要接近道,探究道,必须向虚处求索,至虚之极处者,得到的感悟就会越多。
如何才可以至虚之极呢?老子给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要笃守清净,排除掉纷纷复杂的各种干扰和诱惑,才可以到极虚的境界,才可以悟得更多的道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道的本体就是虚无的,所以要悟道,就必须做到心“致虚”,“致”就是到达的意思。
“极”就是极点,并且能够持守静的笃实,这时就可以看到万物一起生长,万物的生长之后最终还会归于虚静,完成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循环过程,从而看出万物的本源来。
王弼注“言至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老子所讲的“虚”并非是佛家讲的空,因为虚中还包含恍惚之象,其中有物,有精,有信,能产生万物,滋养万物,并支配主宰天地万物的实的存在,所以要体悟道,就必须做到“致虚极”,排除物欲的诱惑,而为要达到最极点的虚,就必须真真实实的守静。
“笃”指的是笃实,诚恳地达到完全的统一。
这里所谓的统一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处中和,《中庸》把人的喜怒哀乐来发之时叫做“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二是忘物我,处在一个虚空的状态的境界,如此方能观乎万物,观乎一切,这便是“吾以复观”。
“万物并作”,“作”是生长、兴起之意。
物皆从道中生,物中蓄含着道,物完成自身的一个生命循环之后,又将复归于道,所以道虽不可知,但却能从万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中去把握到它的存在,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天地万物大化流行而生生不息。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知道了根本,这便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所谓“根”就是根本。
这根本是什么呢?物理学告诉我们,世间能量守恒,一个事物消亡的同时,另一个事物就产生了,而事物的终点和始点都是无,生前是漫长而不可知的黑暗,死之后也是漫长而不可知的黑暗,一切都处在无声无息的安静状态,这便是“归要曰静”。
“静曰复命”是说这种无声无息的安静状态就是生命繁衍的真谛,它蕴含的性质和物质决定着万物的命运,是万物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规律是一种恒常状态,是一种正常的法则,这便是“复命曰常”。
再说,“常”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苟不净,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又不仅仅是事物的一种恒常状态,还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所以能做到“知常”,自然就会明白通达,与道同行。
否则,就是不“知常”,非要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必然导致凶险的后果,这便是“不知常,妄作为”。
所以老子要求大家要“知常”,“知常”了,就不会争强好胜,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在深层次上理解所有的世间变数的因缘,就可以容纳一切,无所不包了,这便是“知常容”。
一旦有了宽容、
接纳的心,就没有偏见和固执,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就会更加公正和全面,这便是“容乃公”。
“公”就是大公无私,就是公正豁达,就能公正去做事,将事物处理得完整周全,这便是“公乃全”。
只有公才能成为万民的领导,所以说“公乃王”。
“王”在此指行“王道”,以德服人,应万民之勤,顺天道之事,与天合德,体道大通,这便是“天乃道”。
道永远存在,与道同行,就能经久不衰且终身不会有任何凶险伴随,这便是“道乃久,身不殆”。
在这一章里,老子主要讲的是人的修养,强调人的修养达到的“至虚守静”的状态,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和功夫,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规律。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
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