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在略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当代青年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

2、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特征。

3、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对策。

教学时数:

4课时。

讲授新课:

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P147

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分析、估量和判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作出的带根本性、长远性的规划。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尽管在资源总量及经济总量指标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占有量仍居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国主要资源除了钨、稀土的人均占有较高,其他均低于世界水平。淡水、林地、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源、耕地、铁矿等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句世界后列。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的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在占很大比重。服务业不发达。要在一个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条件下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工业现代化,将面临许多困难。因此,选择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P126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1979年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为发展目标;

1980年提出到本世纪末争取GDP达到人均1000美圆的具体数;

1982年十二大提出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部署;

1987年全面阐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2、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P149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战略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1)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强国。

“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争取20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富有效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

(2)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即: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发展战略的重点: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 P127 三点

现在,前两步我们已经实现,正在走第三步,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1000美元,正在走第三步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际经验看,人均1000美元是个重要的战略起点,如果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1、什么是小康社会

邓: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是一

个物质丰盛、政通人和的社会。

(1)——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这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它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页)按照预定目标,我们在20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社会?小汽车进入家庭,就标志着进入“小康社会”,全国人民“开着小车奔小康”,将是新世纪全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的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这些指标及临界值是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参照了国际标准确定的,但与全面小康社会比较,不但标准较低,指标描述的范围也还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