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的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

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

八、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九、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十、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一、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其基本内容是: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东,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他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十二、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