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二)

合集下载

脑梗塞ppt课件(精)

脑梗塞ppt课件(精)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
未来脑梗塞的治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心血管科、康复科等,共同制定 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远程医疗与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辅助技术将在脑梗塞领域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THANKS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发现心脏疾病,如心房 颤动、心肌梗死等,为脑栓塞 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
急性期治疗策略
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
01
通过溶栓、取栓、支架等手段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部
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02
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塞患者下肢活动减少,血 液回流缓慢,易形成下肢深静 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 后果。
压疮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受压部位易 出现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还易引发感染。
预防措施建议
肺部感染预防
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 呼吸、咳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 意保暖。
尿路感染预防
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干燥,导尿患者 要定期更换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期间进 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穿弹力袜等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压疮预防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 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使用气垫床等 减压装置。
处理方法指导
肺部感染处理
尿路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和营养支持。
蔬菜等。
04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CBF TTP
MR确定半暗带(PWI和DWI)
PWI﹣DWI=半暗带 PWI﹥DWI积极治疗可减少梗死区域 PWI≈DWI积极治疗无效且容易出血 DWI﹥PWI自发性血管再通不需治疗 DWI正常、PW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结
脑梗死MR诊断要点: 血管分布一致 急性期DWI很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
少见,0.6% 大脑半球内侧面带状区域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后动脉
仅次于大脑中动脉闭塞 颞叶后下、枕叶、丘脑、脑干
特殊部位脑梗死---基底节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丘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胼胝体脑梗死
局限性或大范围 偏侧性分布
影响脑梗死发生的其它因素(缺血持续时间、血压、温度、 影响CBF药物使用等)
脑梗死---分期
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72h) 亚急性期(3 ~ 10天) 慢性早期(11天~ 1个月) 慢性晚期(﹥1月)
脑梗死--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 腔隙性、局灶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R表现
脑组织肿胀 DWI呈高信号 T1低T2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MRA相应动脉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期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顺磁性物质沉积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最常见(占75%) 累及大脑半球大部分及基底节
脑梗死基本概念----脑缺血
CBF减少---脑细胞和功能改变 CBF突然大量减少---急性脑缺血 CBF持续少量减少---慢性脑缺血
根据范围分为全脑性和局部性脑缺血

脑梗死影像诊断PPT课件

脑梗死影像诊断PPT课件
脑梗死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院 影像诊断教研室
Imaging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a tian hong ,Mudanjiang red flag hospital image Institute.
.
1
以色列总理沙龙
2006年1月4日晚, 以色列总理沙龙突然 出现严重 “中风”症 状,被送入耶路撒冷 医院接受紧急救治。 在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 手术后,医生才最终 止住了沙龙的脑出血。
.
18
小结
1.脑梗死的CT诊断
2.脑梗死的MRI诊断
.
19
思考题
1.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20
宣传教育
体育锻炼
饮食治疗
.
药物治疗
21
.
22
谢谢各位专家! 敬请批评指正!
.
23
24h后
.
10
11
3.脑梗死CT表现(亚急性期)
脑实质内边界较清晰的低密度区
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低密度区内部可不均匀 .
11
11
3.脑梗死CT表现(亚急性期)
梗塞后1-2周 (水肿高峰)
病变区密度进一 步减低,且密度均 匀,边界清晰
明显占位效应
.
12
11
4.脑梗死CT表现(慢性期)
软化灶(梗塞 灶密度逐渐减低 ,最后与CSF相 等)
.
7
08
病理基础
大体病理不 明显。数小 时后,核固 缩,核仁消 失。 细胞脑毒性 水肿
脑组织肿胀 脑沟变窄, 灰白质分界 不清,细胞 死亡。 血管原性水 肿
水肿减轻, 坏死组织开 始吸收,修 复开始,从 周边向中心 发展。

脑梗塞PPT课件

脑梗塞PPT课件

2
发病初期通常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头痛 、视力模糊等
3
脑梗塞的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诊断标准
脑梗塞的诊断主要 依靠临床表现和影 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CT 、MRI等,可以帮助 确诊脑梗塞
临床诊断通常根据 患者症状、病史和 体格检查进行
鉴别诊断
脑梗塞需要与其他脑血管疾病 相鉴别
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后 者症状通常只持续数分钟,且
现。
未来展望
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脑损伤。
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有效的治疗 方法,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
预防措施的普及
未来将会更加注重预防措施的普及,如健康饮食、适量 运动等,从而降低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特殊检查
针对高危人群,可考虑进 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 MRI或CT等。
血管检查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 血管检查,如超声、CTA 等,及时发现血管病变。
05
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新的治疗方法研究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通过手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 膜及其中央硬化斑块,可有效
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通过在狭窄的颈动脉血管内植入 支架,改善脑部供血情况,进而 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脑梗塞是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 。
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脑梗塞发生的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 性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脑梗塞的康复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包括康复训练、 医疗器械辅助和家庭护理等。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概述(Overview)
影像学检查能直接显示者,主要为 –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 性脑梗死的CT、MRI表现 熟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病理 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Pathology – 脑组织缺血、坏死 – 软化灶 – 直径5~15mm
Clinic
– 症状轻,预后好 – 轻度运动、感觉异常或障碍 – 个别为多发腔梗 – 相当一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X-Ray 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有限
CT( plain CT scan )
MR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弥散成像(DWI)可发现高信号
–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 失、BBB破坏 T1、T2弛豫时间延长
MRI
–亚急性期 水肿加重,占位效应明显 T1WI渐渐变短 血管改变
–梗死后期 脑萎缩 软化灶(encephalomalacia)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然发病,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 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Angiography 血管闭塞
CT 平扫
超急性期: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急性期: – 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相一致 – 同时累及皮髓质
高培毅
1、双侧内外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构是

脑梗塞的CT诊断(附380例分析)

脑梗塞的CT诊断(附380例分析)
MR a p a a c f p i r y h ma o h e t ln r o s p e r n e o rmay lmp o ft e c n r e v u a
4 参 考文献
1 Th r he M , Rig rA , Kli l— Po o u n rM ee eb p v C, e 1 P ta . Mma  ̄ c nta ro y tm y e r lne uss se lmph ma i AI v o n DS: a wi e p cr m d rs e tu o CT a M RI fn i g . Ne r r do o y, 2 01; 43 f nd idn s u o a il g 0
s se : c mp rs n i h so ah l gc e tr s Am J y tm o a io w t h i p t oo i t f au e .
( ):2 1 9.
2 Bu i , H erig rU , Krn s T , e 1 M RIfa u e o hrngU rln e ig ta . e t r s f
N uo g ,2 0 ;5 ( ) 9 . er oy 0 1 7 3 :3 3 l
3 余永强 ,余 长亮 ,刘 斌 ,等 。免疫 状态 正常人 脑原 发淋
巴瘤的 C T、MR 特 征 ( 9例 报 告 ) 中 华 放 射 学 杂 志 , I 附 。
N uoai ,20 ;2 ( ) 6 . er do 0 1 2 5 :99 r l
N uoai ,19 ;1 ( ) 6 . er do 9 7 8 3 :53 r l
5 Sa nk t d i TW , Cha k s s i C. M ih te c ot A , e a . Di u in — t 1 f so f we g t d ih e MR i gn o ita ee a ma s s c m p rs n ma ig f n r c r brl s e : o a io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

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

2)吸氧和通气支持:轻症、无低氧血症的卒中患者无需常规吸氧,对脑干 卒中和大面积脑梗死等危重患者或有气道受累者,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 气。
3)血糖: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常见,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应急反应。 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0mmol/L 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 在7.7~10mmol/L。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的调控应遵循个体化、慎重、适度原则。
在发病24小时内,为改善缺血脑灌注、维持较高的血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 只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才需要降低血压(特殊情况如高 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除外)。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60岁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月,加重15天。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嘴角歪斜,言语不能,无 其他伴随症状,1小时后急诊于当地县医院,查头颅CT无明显出血灶, 行溶栓治疗,4-5小时后右侧肢体可自行活动,嘴角歪斜好转,言语 流利,继续住院治疗,复查头颅CT:左侧尾状核、基底节区多发梗 塞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
生化检查
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凝血、甲功等检验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明确:急性脑梗塞;2、2型糖尿病
脑血流量的调节:虽然脑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正常成人全脑血流量 约800~1000ml/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葡萄糖和氧耗量占全身供给量的 20%~25%。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当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缺氧 时,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按平均脑质量 为1500g计算,健康成人的平均脑血流量为55ml/(100g·min)。脑血流量分布不 均匀,大脑皮质可达77~138ml/(100g·min),而脑白质仅约为皮质的1/3。脑血 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而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相关的 因素包括:脑灌注压、脑血管阻力、化学因素和神经因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史:患者,女,72岁,高血压病史10多年,BP 160/120mmHg,用药控制效果差,因突发言语障碍、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天入院。

影像学检查,如图1-8:图1 CT轴位图2 CT轴位图3 T1WI轴位图4 T2WI轴位图5 T2WI轴位图6 FLAIR轴位图7 DWI图8 ADC基础解剖影像:图9-13为正常人颅脑主要层面T2WI轴位图片:图9图9为中脑层面,主要包括中脑(黄色箭头),前方为桥前池(棕色箭头),后方为第四脑室(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半球(白色箭头)。

图10图10为中脑大脑脚层面,主要包括双侧大脑脚(黄色箭头),前方为鞍上池及脚间池(棕色箭头),后方为四叠体池(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小脑上蚓部(白色箭头)。

图11图11为基底节层面,主要包括尾状核(黄色箭头),豆状核(包含壳核、苍白球,苍白球呈低信号,提示含铁或钙质成分,棕色箭头),丘脑(蓝色箭头),颞叶(绿色箭头),右侧脑室后角(白色箭头)。

图12图12为侧脑室体部层面,主要包括侧脑室体部(黄色箭头),尾状核头(棕色箭头),胼胝体压部(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3图13为半卵圆中心层面,主要包括半卵圆中心(黄色箭头),大脑纵裂(棕色箭头),上矢状窦(蓝色箭头),额叶(绿色箭头),顶叶(白色箭头)。

图14图14所示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前动脉、黄色箭头为大脑中动脉、蓝色箭头为颈内动脉颅内段。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图15图15所示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VR图,棕色箭头所示为大脑后动脉,黄色箭头为基底动脉,蓝色箭头为椎动脉。

所见血管未见增宽、变窄,走行自然,形态规整。

影像描述:CT右侧颞部脑沟、脑裂变浅,右侧颞叶密度略减低。

MRI双侧颞枕叶、放射冠见斑片状、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边界欠清。

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影像诊断:CT右侧颞叶改变,考虑脑梗塞。

MRI右侧颞枕叶急性脑梗塞,符合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分布区;双侧腔隙性脑梗塞,轻度脑脱髓鞘病变。

分析思路:1、临床病史:老年女性,高血压病史,高度提示脑梗塞和脑出血可能。

如果是青年人高血压病史、产妇并子痫,需要考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如果中青年患者有酗酒史,需要考虑酒精中毒性脑病、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2、部位:脑梗塞多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少数发生在脑干。

脑出血多发生于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丘脑穿支动脉,可破入脑室系统,如发生于脑干可危及生命。

无论是缺血性病变还是出血性病变,如发生在重要脑功能区,相应部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肢体影响。

基底节、内囊受损可伴肢体肌力下降、偏瘫、偏盲。

脑干受损影响平衡系统、呼吸、吞咽功能,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一侧枕叶距状沟损伤可引起视觉中枢受损或致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额中回后部、额下回后部、角回、颞上回后部受损可致听觉中枢受影响。

本例发生于右侧颞枕叶。

3、形态及信号特点:脑梗塞呈圆点状、结节状、斑片状、大片状改变,CT呈稍低或低密度影,尖端朝向中线结构,可因水肿致脑沟、脑裂变浅,慢性期病灶形成软化灶接近液体密度。

MRI呈长T1、长T2、FLAIR呈高信号,超急性期脑梗塞DWI呈极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信号DWI逐渐减低,ADC逐渐升高。

慢性期FLAIR可见病灶中心呈低信号,边缘见环形高信号为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改变。

脑脱髓鞘病变多位于深部脑白质内,以双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最多见,双侧对称呈斑片状或融合呈大片状高信号。

脑出血可见结节状、斑片状或大片状改变,急性期CT呈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可有占位效应,吸收期病灶中心密度高,边缘密度减低,边界欠清,慢性期病灶形成软化灶接近液体密度,边界清晰。

MRI影像表现复杂,请参看026病例关于脑出血信号改变相关内容。

具体信号表现如下图。

本例为CT大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提示急性脑梗塞可能,注意脑沟、脑裂变浅,提示脑水肿形成。

本例CT轴位图像不对称,无法提供明确对比,因此诊断只能提示急性脑梗塞。

发病时间短,如果脑出血呈高密度影,可以排除脑出血。

VR间隙不会成片状出现,且多发生于前联合等部位。

MRI可见右侧颞枕叶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R呈高信号,边界欠清。

DWI 呈明显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提示急性脑梗塞,符合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分布区。

本例双侧放射冠旁见斑片状、结节状异常信号,直径<15mm,提示双侧腔隙性脑梗塞;双侧脑室前后角见少许对称斑片状异常信号,提示轻度脱髓鞘病变。

4、增强:亚急性脑梗塞呈特别的脑回样强化。

5、DWI: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对于判断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重要鉴别意义。

理论上对于30分钟的脑梗塞,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呈明显低信号。

急性期至亚急性期、慢性期DWI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逐渐升高,慢性期呈脑脊液信号。

亚急性血肿DWI可以呈混杂高信号,ADC 呈混杂低信号。

缺血灶、脱髓鞘病变DWI无信号改变。

本例DWI呈高信号,提示急性期脑梗塞,根据发病时间、信号特点可以排除超急性期脑梗塞。

6、MRA:取决于技术方法,如果是CE-MRA(对比增强法MRA),失真较少。

如果是TOF-MRA(时间飞跃法MRA),失真相对较大,可能夸大血管闭塞的状态,必须结合轴位图像进行鉴别诊断。

主要注意血管的发育异常、走行异常及血管闭塞的分支、程度。

主要观察颈内动脉、椎动脉供血血管是否完整,前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对病变血管代偿、远期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大脑中前后动脉主要分支是否狭窄、闭塞。

如果有出血,看是否有血管瘤。

本例遗憾未做MRA,否则可以看到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远端分支未显影。

7、灌注:对于诊断脑梗塞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CTP(CT灌注)还是PWI(MR灌注),TTP(峰值时间)和MTT(平均达峰时间)非常敏感,明显延长,CBF(单位时间血流量)相对敏感,明显减低,CBV(单位时间血容量)一般变化不大,明显大面积脑梗塞可以明显减低。

最重要是判断病灶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一般认为病变中心DWI呈明显高信号,提示为梗死核心,与灌注图进行对比,若面积大小相等,提示无缺血半暗带,预后很差。

若灌注图病灶面积明显大于DWI面积,提示缺血半暗带存在,经过治疗后侧枝循环开放,预后良好。

最近也有报道认为DWI形成的梗塞灶经过治疗也可以恢复。

小结:老年女性,高血压病史,CT见右侧稍低密度影,提示脑梗塞可能,脑沟脑裂变浅,提示脑水肿可能。

MRI右侧颞枕叶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提示急性脑梗塞。

诊断:临床诊断左侧脑梗塞。

脑梗塞1、临床表现: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原因包括:脑血栓形成(继发于脑动脉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脑栓塞(包括外来血栓、空气、脂肪)、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病理学可见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巨噬细胞浸润、血管变性。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头痛、头晕、单侧或双侧肢体活动受限就诊。

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包括动脉性脑梗塞、静脉性脑梗塞、直径<15mm 腔隙性脑梗塞、分水岭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

分期包括超急性期<6小时,急性期1-3天,亚急性期3-10天,慢性期>10天。

2、影像表现:CT和MRI是重要的检查技术手段。

CT:24小时内60%常难以显示病灶,注意致密动脉征(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内动脉密度增高)、岛带征(岛叶皮质、最外囊灰白质界面消失,豆状核轮廓模糊)提示急性脑梗塞可能;24小时以上可见病灶呈低密度影,部位、大小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呈扇形,尖部指向中线结构。

慢性期以上病灶呈液体密度影,若脑梗塞较大,相应脑组织局部脑萎缩。

MRI超急性期病灶30分钟即可提示弥散受限,DWI呈极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平扫可正常或T2WI信号略高。

急性期、亚急性期病灶逐渐进展,呈长T1、长T2信号,FLAIR信号逐渐增高,DWI信号逐渐减低,ADC信号逐渐增高。

慢性期形成软化灶,呈液体信号影,注意FLAIR可见病灶周围环形高信号,提示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出血性脑梗塞比较少见,多为脑梗塞治疗1周后发病,病理为病灶周围侧枝循环开放、血流再灌注增加,CT可见脑梗塞低密度影中可见高密度出血影。

MRI中可见T1出现高信号,提示出血。

分水岭脑梗塞是一种特殊脑梗塞,为大脑前中后动脉交界区形成血管闭塞,解剖位置为前后分水岭区,预后相对较差。

如图11所示,青色为大脑前动脉分布区,棕色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绿色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三者之间边界区域称为分水岭区。

鉴别诊断:1、脑缺血灶:文献中没有关于缺血灶的具体定义,认为是脑梗塞的病理学前期改变。

一般无病理意义。

中老年患者多见,多以圆点状、结节状、条状多见,面积很小,T1呈等信号,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弥散不受限呈低信号。

2、脑出血: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脑肿瘤、脑梗塞治疗后再灌注。

以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约40%。

中老年患者多见。

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脑桥、小脑,易破入脑室,可形成脑水肿、脑组织受压脑疝形成危及生命。

血肿演变包括、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影像表现:CT急性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CT值约50-80Hu,占位效应明显,临近组织受压形成脑水肿,若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高密度液体平面;吸收期,边缘密度逐渐减低,占位效应、周围水肿减轻;囊变期,病变吸收,呈液体密度,占位效应、水肿消失。

MRI信号非常复杂,具体参见下图。

3、VR间隙:血管周围间隙,一种常见的影像学征象。

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 和解剖学家Robin提出血管周围间隙是临近毛细血管的动脉外膜下间隙并且是封闭的,内含组织间液(注意不是脑脊液)。

常见部位:基底节下1/3、前联合附近(最多见)、半卵圆中心、大脑脚、外囊、小脑和丘脑(少见)。

影像表现:形态多圆形、卵圆形、线状、斑点状,边界清晰、光滑、锐利,呈长T1、长T2、FLAIR呈低信号,边缘无胶质细胞增生,无占位效应,DWI弥散不受限呈低信号。

4、脑脱髓鞘病变:又名脑白质疏松。

多种不同病因引起脑室旁、深部脑白质、皮层下脑白质高信号病变。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可有或无临床症状。

影像表现:CT可见侧脑室前后角、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可见对称、月晕状低密度影,范围视程度不同。

MRI可见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可见对称斑片或片状稍长T1、长T2、FLAIR高信号,DWI弥散不受限呈低信号。

注意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有明显区别,Binswanger于1894年提出伴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进行性痴呆,病理为大片脑白质脱髓鞘而弓形纤维正常、明显动脉硬化改变,病变在脑室周围深部脑白质,多伴有腔隙性脑梗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