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格尔悲剧理论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

合集下载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沈从文的《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作为第一代人的老船夫、作为第二代人的翠翠、作为第三代人的天保都死去了,翠翠和傩送相爱而又分离。

正如有学者所说:“你不会想到翠翠的故事最终发展到这么哀伤的地步。

”[1]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悲剧性从何而来才更值得我们细读和分析。

如果要探究悲剧的根源,老船夫所说的“天命”固然是一种解释,但要理解何以这种悲剧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更多地对小说展开细读。

在笔者看来,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错位”,而这些错位使得小说尽管写的是悲剧故事,但哀而不伤。

作为小说的主人翁,翠翠生命中的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物自身都陷入了“错位”之中,进而都沾染了悲剧色彩。

翠翠的父母在小说中是缺席的,因此老船夫成为养育她的责任人。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会使其缺少正常的情感体验。

对于翠翠,老船夫代翠翠父母之位本身就是一个错位,而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老船夫在翠翠第一次遇到傩送之前,也就是翠翠11岁之前只是养了翠翠,并没有指导翠翠了解许多她本该知道的事,即使连翠翠母亲的经历也没有告诉翠翠。

小说第一段用了七个“一”字意在说明这里的一切都是简单的,这自然也包括翠翠的心理结构。

因此小说中写到翠翠时说:“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由此可见翠翠的自然天性是她出场时仅有的心理基础和行动时的人性依据。

在小说中,傩送的出现显然也存在着“错位”。

这并不是说傩送不应该出现,而是指翠翠对于傩送的出现并没有任何情感与心理上的认知准备。

由于她的单纯,她无法理解傩送对自己的意义,也无法明白自己心中对傩送的那种感觉是什么,正如有论者所言,“翠翠不知道那是爱情,那是惆怅,而作家又不指明”[2]。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读了沈从文的《边城》,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美”。

人性的美,生态的美,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和谐宁静之美。

但是,读完小说,内心却无法平静,因为在这种种美的背后,却让人体会着深深的悲痛。

我心里一直在想,翠翠和傩送两人,一个勤快、大方,一个聪明、善良;一个有情,一个有意;他们对彼此的感情自始自终都没有做作、没有动摇。

他们本该是相匹配的一对,然而,他们的爱情蓓蕾尚未绽放就早早地凋零了。

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造成翠翠爱情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究。

一.性格特点作者在文中着重塑造了“翠翠”这一形象。

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①可就是这么一个在湘西大自然熏陶下长大的孩子,骨子里却有一种含蓄,羞涩,而这,也成了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探究一下含蓄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

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人眼中,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一种韵味。

无论传情达意,还是创作诗词,他们都讲究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而且在古代也有女子笑不露齿等规定。

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尽管边城近似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这里少了许多意念性的传教,少了许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是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孔不入的。

第二,是翠翠自身的生活经历。

翠翠是一个遗孤,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翠翠胆小害怕,不善与人交往等退缩性行为。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青春期的翠翠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对于爱情已经有了懵懂的向往,她希望有人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传递这方面的经验,她迫切希望有人能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可是母亲已经长眠地下。

翠翠的含蓄贯穿在整个故事中,它对爱情悲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点。

边城的悲剧意识

边城的悲剧意识

《边城》中的悲剧意识200204班宋贇摘要沈从文的《边城》呈现出独特的悲剧美。

一片山明水秀的天地之中,一群善良的山民们却上演了两出爱情悲剧,这其间表现出生命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也就是生命的缺乏主体性和人性的简陋所造成的那些至纯至真的人们的悲剧;同时这悲剧中还寄托着作者文化选择的悲剧感,他难舍古老的农业文化,排斥鱼龙混杂的现代文化,但却阻挡不了后者替代和影响前者的历史进程,于是只能徒自伤悲。

《边城》中呈现出的独特的悲剧意识内涵与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正是他童年时代与大自然的贴近,青年时代辗转漂泊的军旅生活,之后身为“乡下人”在大都会的遭遇,以及一直以来远离西方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濡养而与神秘浪漫的楚骚文化相亲和,再加上他本人的秉性即执着、敏感又真诚,才形成了他特殊的悲剧意识,呈现出既非悲壮也非悲哀的悲悯之美。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识内涵形成一、前言:对悲剧意识的阐述悲剧是体现人类价值的最高形式。

悲剧是以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和斗争的地位和意义的艺术形式,它以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以及在精神方面的超越为基本特点,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存在状态。

悲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精神价值肯定,是人的精神探索与历险。

人类似乎生来便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观念,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为人处于宇宙、自然、世界之间,与它们的巨大对立是悲剧观念产生的基础。

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在宇宙、自然、世界的对立中,在与强大的对立力量的威逼与超越中产生出的悲剧感受和对这种悲剧感受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就是悲剧意识。

它是人的一种有价值的精神存在方式,是人对现实存在状态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理性沉思。

作为人的个体,常常通过悲剧意识贯通人类的普通情感,从而跨越古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完成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对话。

由于种种因素存在,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在内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思想传统是将宇宙、自然完全看作是人的对立存在,人类面对着强大的对立物产生出的压抑和悲痛感深刻而强烈,悲剧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不可抗拒的毁灭结局中凸现出人在精神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完成人的精神的悲剧性张扬,使人的精神得到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西方传统的典型悲剧一般称作“崇高型悲剧”或“超越型悲剧”。

《边城》的悲剧意义

《边城》的悲剧意义

《边城》的悲剧意义
吴世娟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边城》自三十年代问世起,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文中描写湘西边境的茶峒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情甚至爱情,都是那样古朴醇厚,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已经成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

但是沈从文却说过:“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
【总页数】1页(P63)
【作者】吴世娟
【作者单位】平原大学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边城》文本的矛盾及其悲剧意义 [J], 魏家文
2.善与善的悲剧冲突——从《天边外》和《边城》看现代悲剧的必然性 [J], 陈燕
3.论《边城》中两个爱情悲剧在文本中的意义 [J], 章淑华;李晖
4.从黑格尔悲剧理论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 [J], 南淼
5.论《边城》的悲剧特色及其意义 [J], 陈永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

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

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和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史上的历史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沈从文的文化意图摘要:沈从文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构建了一个如田园牧歌般清新纯美的世界,并以此为背景叙写了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与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凄美动人。

本文从小说中开展的环境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出发,深入分析了小说爱情悲剧的原因,并由此探讨作者沈从文的文化意图和文学理念。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爱情悲剧悲剧性文化意图《边城》是沈从文最优秀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丽的边远小城中的爱情故事。

整个小说都融化在童话一般的色彩中,明净澄澈,却含着淡淡的忧伤,隐伏着浓浓的悲剧感。

沈从文在小说中构造的环境是理想化的、不稳定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现实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传统文明与民族未来的关注和对社会、文学的反思。

一、爱情悲剧的环境建构曾在《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却又是理想化了的。

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所发生的爱情悲剧,其部分原因正是这份童话般的不真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与矛盾。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在小说开始部分首先建造了一个由三方面组成的“童话世界”,这也是展现翠翠爱情的主要环境,随后辅以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边城这个大环境,语言中又常常影射当时被战乱和商业文明所包裹的中国社会,由此建构出一个立体的、由三重空间构成的环境,这样多层次的环境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开展,提升文学文本的意义层次,但是它也带有深刻的悲剧感,是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感]爱和美的《边城》,人性的悲剧——再读《边城》

[随感]爱和美的《边城》,人性的悲剧——再读《边城》

[随感]爱和美的《边城》,人性的悲剧——再读《边城》我的文字向来是有些散文化的,即使是评论的文章也一样,不像评论,而像是随感。

所以在还不熟悉的天涯,还是觉得把文字放在诗言散语安全一点。

然而这篇,实在写的是评论,一篇随感式的评论——我真的不会写评论。

爱和美的《边城》,人性的悲剧——再读《边城》初读《边城》,我看到了爱和美。

沈从文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写湘西地区的宁静生活和淳朴民风。

他写人性,写爱情,写民俗,写风景,都写得很美。

他把爱与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全部人物形象之中,以至人物无论贫富军民,几乎一律淳朴善良。

老船夫和翠翠自不必说,“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船总顺顺父子三人则更不必说,义勇慷慨,襟怀磊落;至于其他人物如杨马兵,商人,水手乃至妓女等人,无一不是那样的热情善良。

或许是因为沈从文怀了那样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来展现川湘边界小茶峒人们的生活,所以在他笔下的那个充满了善的世界,读来处处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充满人性的美。

所以尽管最终是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一路想来觉得,除却中寨人一次假说二老的意思,略微的有些不应当,此外竟然没有一处是不应该的,事事都透着人性最大的良善,却还落得这般田地,那也只应“天”去负责了。

再读《边城》。

这一次,我读得更为仔细,感受得也更为细致,终于发现,所谓的和谐,背后是一种温婉的冲突,或者说,矛盾。

只是这矛盾太平和而含蓄,所以竟看不出一些不爽来,只觉得是一种和谐。

我不知道,这是否和沈从文温爱的感怀,柔软的笔触有关。

然而矛盾终究是矛盾,即使再温婉含蓄也会酿成悲剧,尤其,这是出于人性天然而决定的矛盾,悲剧也就愈发的不可避免。

《边城》,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也是一出人性的悲剧。

接连着小小山城茶峒和官路的,是小溪边白塔下的渡船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女孩子叫做翠翠,天真活泼,灵秀逼人,有着世人所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身为一个苗族女子所具有的一切优点。

论《边城》的爱情悲剧

论《边城》的爱情悲剧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 unyi Normal University第21卷第3期2019年6月Vol.215No.3Jun.2019论《边城》的爱情悲剧郭磊(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基础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161005)摘 要:《边城》是一部极具悲悯色彩的乡村抒情式小说,全文充斥着爱,但在浓厚的宿命感与神秘感以及充满善良和谦让等方面体现着悲剧,主要表现在:一是天命思想的压抑,即对天命的追问和存疑,天人合一境界的崩溃;二是人物性格的拘囿,翠翠因警惕而错失爱情,傩送虽有反叛精神却并不主动,天保示爱失败徒增郁闷,终究使得他们难以终成眷属.透过《边城》,我们可以 看出沈从文“自我理想”的流露以及其叙述心理和人道主义色彩。

关键词:《边城》;爱情;悲剧中图分类号:12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 (2019)-0086-02On the Love Tragedy of Border TownGUO Lei(General Education Department, 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Qiqihar 161005, China).Abstract: "Border Town", a very compassionate rural lyrical novel, is filled with love; however, a sense of tragedy can be found in thefate and mystery as well as kindness and humility in this novel.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sup ­pression of the thought of d estiny, that is, the inquiry and doubt of f ate, and the collapse of t he realm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second is the restraint of t he characters, viz., Cui-cui missed her love because of her vigilance, Nuo-song is not active though there is a sense of rebellion, and Tian-bao feels depressed due to his failure of l ove. Through the Border Town, we can see the expression of ShenCong-wen*s '*self-ideal n and his narrative psychology and humanitarian color.Key words: "Border Town"; love; tragedy《边城》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寄托 着沈从文对美和爱的追求。

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是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在小说中,他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湘西世界。

在这样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民风淳朴,与外面已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

但是在这茶峒中生活的人,却并没有过着本应理想化、幸福的生活,整篇小说隐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也以悲剧收场。

小说描写撑渡船的老船夫与其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爱翠翠造成的一系列悲剧。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介绍翠翠身世的时候,说到她父母的爱情悲剧,父亲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母亲不忍离开自己孤独的父亲,在生下她后也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便仿佛是悲剧的开始,翠翠的人生会如何,会不会同她母亲一样,是老船夫担心的也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沈从文特殊的成长经历,早早面对了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但又深谙这湘西世界的民风民俗,使得他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

翠翠是他笔下一个纯美化的形象,美丽善良、天真无邪,对爱情也十分含蓄,懵懵懂懂,她的爱情,是不与金钱利益关系挂钩的纯洁的、无心机的爱情。

但这样一种美好,最后还是被无情毁灭。

翠翠其实是这个小说中最趋近完美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传统湘西人的人生模式。

但是正因为翠翠将自己的一点点爱情的小心思都憋在心里,不知如何去表达,也错过了不少机会,也成为了悲剧的一大推手。

而在这湘西世界里,有什么东西也已经悄然改变了,成为悲剧的诱因之一。

茶峒的男女婚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马路”,即请媒人上门提亲;一种是“走车路”,即男子在溪边、山崖上给女子唱歌,在唱歌中互相了解,这一种,是传统的较为自由的婚恋方式。

媒人上门提亲,本身就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念对男女婚恋的影响。

而渡船和碾坊的对比,更加体现出文化上的冲击。

渡船体现着一种自由和心灵相吸,而碾坊,则象征一种利益、金钱的婚恋观。

众多路人,甚至包括船总顺顺和老船夫,都认为碾坊比起渡船有着先天的优势,碾坊能够带来金钱上的收益,而渡船呢,什么都做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偶然的 事 故 溺 死。 码 头 的 船 总 顺 顺 因 为 儿 子 天 保 方”来自于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而当时的
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傩送无疑也陷于此,他的责任感和对兄弟的亲情使他理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什么。 想化的追求公平,而在爱情上过度地追求这个公平从根
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沈从文实在而又顽强的生 要求。 对于老 船 夫 来 说,他 对 于 翠 翠 的 爱,既 导 致 了
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 他强烈的希望翠翠能找到真 正 值 得 托 付 的 人,又 从 心 底 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主人公少女翠翠和他的爷爷即老 对于这种相依为命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法割舍,这种心灵
船夫倚傍着 水,渡 船 为 生。 茶 峒 城 里 有 个 叫 顺 顺 的 船 上的自我冲突使他在处理天保与傩送对翠翠的感情问题
总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 时显得犹疑不决,而这种心灵冲突下的犹疑致使翠翠始
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便在翠翠的心里留下 终没有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天保错误的加
感情,让翠 翠 自 己 从 中 选 择。 傩 送 是 唱 歌 好 手,天 保
对 于 翠 翠 来 说,对 傩 送 单 纯 美 好 的 爱 情 和 她 对 相 依
自知唱 不 过 弟 弟, 心 灰 意 冷, 断 然 驾 船 远 行 做 生 意。 为命的爷爷 的 眷 恋 也 作 为 伦 理 冲 突 而 成 立,“对 立 的 双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老人在雷声将息时 本意义上来讲就是错误的,而天保在这种虚幻的公平假
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 陪 伴 翠 翠,也 以 象破灭 之 后 所 受 到 的 打 击, 无 疑 也 是 其 死 亡 的 原 因
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之一。
在 以《边 城》为 代 表 的 悲 剧 故 事 中,为 什 么 看 似 合
傩 送 的 悲 剧,首 先 即 天 保 意 外 的 溺 水 而 死,造 成 这
乎情理的单纯美好的人性和爱情却纷纷以悲剧作为结 种悲剧的两个冲突分别来自老船夫心灵的自我冲突以及
尾? 本文试图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寻找答案。 通过 傩送对待爱情时的家庭与爱情的冲突,在上文中已经论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引导来重新阅读和理解《边城》中作 述过;而傩送悲剧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傩送最后的不知
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从黑格尔悲剧理论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
教研试点
◆南 淼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摘 要 】《边 城》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一 部 优 秀 的 抒 发 乡 土 情 怀 的 中 篇 小 说,从 整 体 上 来 看,无 论 是 细 腻 的 心 理 描 写, 还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都 使 这 个 富 有 湘 西 独 特 风 土 民 情 的 作 品 笼 罩 在 美 好 的 外 衣 之 下, 也 成 功 地 体 现 出 作 者 “美”与“爱”的美学思想和他心中人性美的理想。 然而,小说中大老天保的溺死,老船夫的死以及二老傩送结 局 处 的 不 知 所 终,无 疑 把 小 说 指 向 了 悲 剧 的 方 向,看 似 合 乎 情 理 的 单 纯 美 好 的 人 性 和 爱 情, 却 纷 纷 以 悲 剧 作 为 结 尾。 运用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解析人性美背后翠翠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进一步挖掘 该作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黑格尔 悲剧理论
了深刻的印 象。 同 时,傩 送 的 兄 长 天 保 也 喜 欢 上 了 翠 入了这场爱情,并间接地致使其心灰意冷并且意外的溺
翠,并提前托 媒 人 提 亲。 兄 弟 俩 没 有 按 照 当 地 风 俗 以 亡。 而就如同 蝴 蝶 效 应 一 般,天 保 的 死 与 老 船 夫 热 爱
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 生命的性格便形成了不可调和自我冲突。
一、引言
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
沈从 文, 现 代 小 说 家, 散 文 家, 京 派 小 说 代 表 人 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物,其作品《边城》是 这 类“牧 歌 式”小 说 的 代 表,也
在边城中,无 论 是 老 船 夫 的 人 际 关 系, 翠 翠 的 爱
是他小说创 作 的 一 个 高 峰。《边 城》充 满 了 对 人 生 的 隐 情,还是天保和傩送的亲情悲剧,都符合这种冲突说 的
三、悲剧的解决:和解说
须起于 “人 所 特 有 的 行 动 ”, 起 于 两 种 普 遍 力 量 的 斗
在 谈 了 冲 突 之 后,黑 格 尔 接 着 在 其 《美 学》第 三 卷
争。 在自然的 冲 突、人 与 外 界 的 冲 突、心 灵 的 自 我 冲 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悲剧和解说。 真正悲剧人物 的 性 格
者对于悲剧的处理,我们便能理解到更多层次。
所 踪,无 疑 也 起 源 于 其 心 灵 上 的 冲 突,他 对 于 翠 翠 仍 然
二、悲剧的产生:冲突说
存有的爱情与他无法接受的天保死去的现实使他选择了
黑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 逃离茶峒。
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的分裂和对立。 普遍 力 量
理的或自然的情 况 所 产 生 的 冲 突”,第 二 种 是“由 自 然 自身都有各自的道理,至此已 经 完 成 了 黑 格 尔 悲 剧 理 论
条件产生的心 灵 冲 突”,黑 格 尔 认 为 前 两 种 冲 突 是 不 合 中伦理的自我分裂部分。
理或不公平 的,它 们 只 是 一 种“助 因”,理 想 的 冲 突 必
再 看 整 篇 小 说,其 悲 剧 式 的 结 局 是 由 几 个 不 同 角 色
是抽象的, 它 只 有 结 合 到 具 体 的 情 境 或 人 物 时, 它 才 的心灵冲突所构成的,而这些冲突无论是对于家庭的责
“得到定性”。 黑格 尔 把 冲 突 分 为 三 类:第 一 种 是“物 任,对亲人的眷恋,还 是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