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佛塔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疆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遗产包括古老的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独特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等。

然而,旅游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游客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对文化遗产的物理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一些古老的建筑由于过多游客的参观和踩踏,可能会加速其老化和损坏。

其次,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部分地方可能会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受到影响。

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可能会为了追求产量而降低质量,失去了原本的工艺精髓。

再者,文化的误解和误传也是一个问题。

游客在不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些文化元素产生错误的解读和传播。

那么,如何在新疆旅游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当地民族文化遗产呢?加强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不仅要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也要对游客进行宣传,引导他们文明旅游、尊重当地文化。

可以通过在景区设置宣传牌、发放宣传册、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向游客普及相关知识。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护的基础。

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景区过度拥挤。

对于一些脆弱的文化遗产,可以采取预约参观、限时开放等措施,减少人为损害。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专业人员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维护。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文化遗产的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注重传承人的培养也是关键。

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民间艺人、工匠等传承人。

应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传承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纪念塔保护管理思路

纪念塔保护管理思路

纪念塔保护管理思路纪念塔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纪念塔,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保护管理思路:一、建立保护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纪念塔保护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任务,包括制定保护计划、组织维修和保护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等。

同时,确保管理机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便长期有效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二、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纪念塔保护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

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纪念塔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意识。

三、定期检查与修缮定期对纪念塔进行检查,评估其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和修复损坏部分。

在修缮过程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纪念塔的原貌和历史风貌。

同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确保纪念塔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四、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展览、讲座、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宣传纪念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和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保护纪念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限制使用与开放合理规划纪念塔的开放时间和区域,避免过度使用和人为破坏。

在开放过程中,要制定游客管理措施,规范游客行为,避免对纪念塔造成损害。

同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游客安全。

六、资金保障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纪念塔保护管理工作的资金保障。

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用途和监管方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纪念塔的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

七、建立档案资料库建立纪念塔保护管理的档案资料库,收集整理关于纪念塔的历史、文化、维修等相关资料,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同时,加强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和永久性。

八、加强技术应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三维扫描、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纪念塔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新疆尼雅遗址佛塔保护加固实录

新疆尼雅遗址佛塔保护加固实录

新疆尼雅遗址佛塔保护加固实录
梁涛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佛塔历经千年沧桑,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佛塔毁损严重.经过现场勘察发现,佛塔建筑的主要病害有风蚀、雨蚀、裂隙发育、崩塌和盗洞扩张等.其中以风蚀危害最为严重.在全面加固佛塔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必须首先对佛塔的地基进行重点加固,同时修补缝隙,填充盗洞.以防止塔坍塌,为将来进一步保护加固维修奠定基础.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梁涛
【作者单位】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4.3
【相关文献】
1.新疆和田民乐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颅骨种族人类学研究 [J], 崔静;王博;吐尔逊江;甘子明
2.新疆尼雅遗址95MNⅠM1:43的纤维和染料分析所见中西交流 [J], 宋殷
3.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珊瑚及相关问题 [J], 吴勇
4.新疆尼雅遗址95MNIM8概况及初步研究 [J], 于志勇
5.新疆尼雅遗址出土汉文简牍所见汉文化西传 [J], 叶俊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址保护保证措施

遗址保护保证措施

遗址保护保证措施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遗址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古老而珍贵的遗址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但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许多遗址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而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

1. 确立监测与警报系统为了及时发现遗址遭受的潜在威胁,建立监测与警报系统至关重要。

利用摄像机、传感器以及其他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实时监控遗址周边的活动和变化,快速警示任何不正常情况的发生。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迅速采取行动,阻止意外事件对遗址的损害。

2. 加强保护区域的安全措施对于一些重要的遗址,建立保护区域并加强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做可以限制大量游客的进出,并确保遗址周围的环境得以保持不受破坏。

在保护区域内,应设置安全围栏、监控设备以及安全警示标识,以防止非法进入和不当行为。

3. 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工作遗址的保护需要定期的维护和修复工作。

遗址周围的建筑物应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结构的安全性。

对于遗址本身,需要定期进行考古学研究和修复,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保持其原貌。

历史修复应遵循专业的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原则,以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 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公众对遗址保护重要性的教育与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通过推广相关知识和故事,我们可以让公众深入了解每个遗址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进而获得对其保护的责任感。

此外,应广泛推广文物保护的最佳实践和方法,以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遗址。

5. 持续的国际合作由于遗址常常跨越国界,国际合作在遗址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遗址保护的准则和标准,共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跨国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

此外,建立跨国遗址保护基金,为需要修复和保护的遗址提供资金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遗址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证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建立监测与警报系统,加强保护区域的安全措施,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教育与宣传,以及持续的国际合作,我们才能确保这些古老的遗址能够永久地留存下来,为子孙后代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

和田博物馆-拾遗补缺的经典之作

和田博物馆-拾遗补缺的经典之作

和田博物馆-拾遗补缺的经典之作————————————————————————————————作者:————————————————————————————————日期:和田博物馆:拾遗补缺的经典之作-地理论文和田博物馆:拾遗补缺的经典之作撰文摄影权鹏飞和田的文物遗迹和历史文化早已闻名于世,但是,除了极少数专家学者外,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到实地去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更别说考察学习了。

几乎每一个来过和田的人———包括正宗的和田本地人———都因不能实地去看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而心存遗憾。

拾遗补缺建博物馆尼雅,当然令人向往,可你绝对进不去。

原因很简单:尼雅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未正式对外开放,也没有作为旅游景区加以开发。

其实,不只是尼雅遗址,民丰县的安迪尔古城遗址、于田县的圆沙古城遗址、策勒县的丹丹乌里克遗址、洛浦县的热瓦克佛塔遗址、山普鲁古墓群遗址、墨玉县的麻扎塔格遗址共7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对外开放,旅游开发更是举步维艰。

目前,和田地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156 处之多,绝大多数都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拥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却抱着“金饭碗”要饭。

民众和游客的探知欲望日益强烈,怨言不断,个别国宝级文物遗址还惨遭破坏。

看来,不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是不行了。

建博物馆———拾遗补缺的高招,妙招!于是,民丰文物馆、于田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策勒小佛寺博物馆、和田博物馆、地毯博物馆、核桃博物馆应运而生……不到文物重地也能看到心仪的东西,民众怨言少了,文管部门省心多了,旅游部门游览看点增加了、政府释怀了。

各方,皆大欢喜。

六大博物馆各有千秋和田地区现已建成六大博物馆———和田博物馆、民丰县尼雅文物馆、策勒县达玛沟遗址博物馆(小佛寺博物馆)、和田市地毯博物馆、和田县薄皮核桃博物馆。

和田地区文物局局长兼和田博物馆馆长张化杰介绍说,博物馆的馆藏物品来源有5 种方式:采集、征集、发掘、破获收缴、赠送。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样、璀璨绚烂的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从壮丽的历史建筑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新疆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生动见证。

然而,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保护当地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标准和责任,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让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提高游客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在旅游宣传中,要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内容,让游客在出行前就了解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景区可以通过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游客传递保护文化遗产的信息。

例如,提醒游客不要触摸古老的壁画、不要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等。

旅行社也应承担起教育游客的责任,在行程中安排专门的讲解环节,让游客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文化遗产受损。

对于一些脆弱的文化遗产,可以采取限制游客数量、预约参观等措施,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其的影响。

同时,要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修复工作必不可少。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已经受损的文化遗产,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关键。

当地居民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的参与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培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自豪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历史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历史遗产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历史遗产新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当地的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新疆的历史遗产种类繁多,包括古老的石窟壁画、雄伟的古城遗址、独特的传统建筑等。

这些遗产不仅是新疆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然而,旅游活动的增加给这些珍贵的遗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会对遗产造成直接的物理损害。

例如,在一些古城遗址,游客的踩踏可能导致地面砖石的松动和损坏;在石窟壁画区域,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触摸可能加速壁画的风化和褪色。

其次,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不当建设和商业化运作也可能破坏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些地方为了迎合游客需求,盲目新建一些与遗产风格不符的设施,破坏了整体的历史风貌。

再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也给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保护新疆的历史遗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是关键。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历史遗产保护的范围、标准和责任。

对于破坏历史遗产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遗产的保护。

提升游客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在旅游宣传中,要加强对历史遗产保护的教育,让游客了解遗产的珍贵性和脆弱性。

在景区入口处,可以设置醒目的提示牌,提醒游客遵守规定,文明参观。

旅行社也应当在行程中安排相关的讲解,引导游客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控制游客流量是有效的措施。

对于一些脆弱的历史遗产区域,可以实行预约制度,限制每日的游客数量。

科学规划旅游线路,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减轻遗产的承载压力。

加强对历史遗产的监测和维护。

建立专业的监测团队,定期对遗产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修复措施。

同时,加大对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确保有足够的资源用于维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意见-办保函[2013]526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意见-办保函[2013]526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意见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意见(办保函〔2013〕526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你局《关于报送〈新疆民丰县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请示》(新文物项办发〔2013〕8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所报方案前期勘察工作不足,遗址险情状况、抢险加固位置、工程范围等内容表述不清,方案深度不够,我局暂不同意安迪尔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二、该方案尚需做以下修改和完善:(一)应按照《安迪尔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调整设计思路,从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出发,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有序开展遗址抢险加固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现场勘察,系统梳理已有考古和研究成果,明确重要遗迹的分XXX保存状况、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遗址周边环境状况,以及险情位置和规模等,做到全面、准确、客观。

(三)不同意表面防风化加固、清沙和设置草方格沙障措施。

补充土坯砌筑缝加固、掏蚀冲沟及坑洞整治、地表排水整治、人为破坏防治等措施的具体设计依据、技术工艺、施工流程和要求等。

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针对坍塌等严重病害区域采取具体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工程范围和强度。

应明确加固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科学论证木锚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明确其适用对象和范围。

(四)进一步规范文字、图纸。

补充遗迹分布图、遗址现状总平面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城墙立面图,并在立面图上标注锚杆加固等措施的具体施工范围;补充剖切图的剖切位置及编号、图纸编号图例说明;设计图中应标注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侧 其 中在 安 迪 尔 河 西 侧 的 是 阿 其 克 考 其 克 热 克 古 城 其余大部 分遗 址 主 要 分 布在 安 迪 尔 河 东 侧
, ,
遗 址 中颇 具 典 型 性
此 项 Et 实 施 前 后 的

鉴 于 这 是 首 次 在 新 疆 地 区 的沙
, ,
安迪 尔牧 场 东 南 约
m
m
¨ 。

在 东南 侧 地 面 上

务 院公 布 为全 国重 点文 物 保 护单 位
自 19 0
1



不 规 则坑 深 约 0 6



在 东北 侧 也 有
不规
年 英 国人

斯 坦 因考察安迪 尔古城
修 回 日 期 :2 0 0 9

则坑 深 约

0

4
m

收 稿 日期
2008

I I

06

03

27
公里 的沙漠腹地


在约
20
漠 中对 土 遗 址 பைடு நூலகம் 施 抢 救 性 保 护 我 们 不 择 浅 陋 将 在

平 方公 里 的地 域 内 分 布有 廷 姆 古 城 道 孜 勒 克 古 城 佛塔 戍 堡 墓 地 冶 炼 作 坊 和 房 屋 等 多 处 遗

些 思 考 和 想 法 提 出来 以 求 抛



其 中 尤 其 以 风 蚀 的 危 害 最 为 致命


为 此 决 定 采 用 当 地 传 统 的 加 固 土 建 筑 的方 法 主 要 对 佛 塔 的 地 基 进 行 加

固 同时 填 充 盗 洞
, ,

这 种 加 固方 法 效 果 良好


通 过 这 次加 固安迪 尔古城 佛 塔 的 实践可 看 到 抢 险加 固沙漠 地 区 的

2 l
卷 第 年
8
3

文 物保 护 与 考 古 科 学
S CIE N CE S OF C ON S E R V A T l 0 N A N D A R CH A E O L O GY
V0 1 2 1 No



3
2009

Au g 200 9

文 章编 号
:1 0
05
15 3 8
(2 0 0 9 )0 3
廷 姆佛 塔 是 遗 址 群 中最 重 要 的 标 志 性 建 筑

25

39

北纬 37


4 7 37


69


在古城东约
300

米的
道孜
雅 丹 台地 上 矗 立 着 高 大 雄 伟 的 廷 姆 佛 塔 勒 克古 城 是



地 理 坐标为东经 83 4 9



11

4


北纬

37

47

33

8
” 。
座 唐代 中晚期 的城址 据学 者研

佛塔周 围 多 为沙 丘 和 雅 丹 地 貌

佛塔就建筑在

究 此 地 极可 能就 是 《 书 唐 军镇 下辖 的兰 城 守 捉所 在地 西 交 通 的 要 塞 曾繁 荣
地 理 志》 所 记 于 阗 中

处 雅 丹 台地 上 ( 图


1
)

其北 侧 东侧堆积有流

安迪 尔古城遗址 是

沙 南侧 西 侧 西 北 侧 由于 风 蚀 作 用 大 幅 度 向下

汉 唐 时期 丝 绸 之 路 的 西 域 南 道 重 镇 之


作为东
凹 陷 已 形 成 明显 的 凹 坑


西南侧的凹坑 最低处


A

200 1
年 该遗址 被 国

距 佛塔 底 部 垂 直 距 离 约
4


丝 列 入 《 绸之 路新疆 段 重 点 文 物抢 救 保 护 计 划 》 不
日 即可 实 施 为保 证 保 护 设 计 方 案 编 制 的 科 学 性 和



塔 居室 以 及 冶炼 遗 址 等


发 源 于 昆 仑 山 的安 迪

可 行 性 我 们 立 即 奔 赴 安 迪 尔古 城 遗 址 重 点 对 佛 塔

004 1

07
新疆 和 田 安 迪 尔古城 佛 塔保 存 现 状及 保 护对 策

(1



卜。
兰 州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与 力 学 学 院 甘肃 兰 州 7 3 0 0 0 0

2

新 疆 文 物 古 迹 保 护 中 心 新 疆 乌鲁 木 齐

830000
)
摘要

位 于 新 疆 塔 克 拉 玛 于 沙 漠 腹 地 的 安迪 尔 古城 遗 址 曾 经 是 古 丝 绸 之 路 上 沟 通 东 西 方 交 通 的 要 冲


’’

遗址 中
的 标 志性 建 筑 廷 姆 佛 塔 历 经 千 年 沧 桑 由 于 自然 和 人 为 的破 坏 毁 损 严 重
, , ,

为 了 对 佛 塔 实 施 抢 救 性 保 护 同时 积 累

、 、
在 沙 漠 干 旱 地 区 维 修 土 遗 址 的 经 验 在 现 场勘 查 中发 现 佛 塔 的 主 要 病 害 有 风 蚀 水 蚀 裂 隙 发 育 坍 塌 和 盗 洞 扩 张

中图分 类号
K87 8

6
文献标识 码

A
0


遗址 后 在 近 百 年 中陆续 又 有


些 机 构及 个人 来此
活动

2004
年 由于 安 迪 尔 佛 塔 保 护 加 固 项 日 即 将
, ,
安迪 尔古城 遗 址 位 于 新 疆 和 田 地 区 民 丰 县 安
迪 尔牧场境 内 主 要 包 括 多处 古 城 戍 堡 墓 葬 佛




砖 引玉
l
1 1

址 出土 有 木 器 铜 器 铁 器 陶 器 石 器 毛 织 品

、 、




钱币 木 简 等遗物


廷 姆古城 又 称夏羊塔 克古
, ,
安 迪 尔 佛 塔 及 其 所 处 环 境 的概 况

城 是


处 汉 晋 时期 的城 址 地 理 坐 标 东 经

83

49

安迪 尔廷 姆 佛塔现 存概况

05
( 丝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文 物 局 《 绸 之 路 新 疆 段 重 点 文 物 抢 救保 护 计 划 》 2 0 0 5 )


尔 河 大 致 由南 向 北 流 经 安 迪 尔 牧 场 灌 溉 着 这 片 绿洲

进 行 了勘 察


经 过 现 场 观 察 以 及 与 以 往 资料 的 比


上 述 的遗 址 就 分 布 在 安 迪 尔河 的东西 两
对 我 们 发 现 佛 塔 建 筑 的病 害 发 育 比较 严 重 不 仅 种 类 多 而 且 数 量 大 其 中不 少 病 害 在 沙 漠 干 旱 区 的 土

土 遗 址 要 认 真分 析 各 种 病 害 的 发 育 状 况 要 针 对 主 要 病 害 优 先 处 理 那 些 危 及 建 筑 物 整 体 结 构 稳 定 性 的 病 害 隐



本 研 究 可 为将 来 实 施 全 面 维修 保 护 奠 定 良好 的 基 础


关键 词
安 迪 尔 古城 ;佛 塔 ;抢 救 性 保 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