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青海玉,俄玉不属于和田玉,有根本的区别!
昆仑玉,青海玉,俄玉和田玉鉴别

近年来,新疆和田玉成为热门藏品,特别是2007年和田市政府颁布“禁采令”后更是成为稀有品种,上品千金难求。
但让普通消费者困惑的是,市场上似乎到处都是和田玉。
这是一些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故意将俄玉冒充和田玉,有的则将俄玉与新疆和田玉混为一谈,说什么出产俄玉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与出产新疆和田玉的昆仑山脉是“同一山脉”,还有人更是说什么“新疆和田玉与俄玉是出产在昆仑山脉的南北两坡”,以此夸大俄玉的品质和价值,欺骗消费者。
事实上,昆仑山脉基本上是我国的内陆山脉,与贝加尔湖直线相距数千公里,其间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相隔有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蒙古的杭爱山脉、俄罗斯的唐努山脉等,根本不是什么南北坡。
与昆仑山脉南北相连的是喀拉昆仑山,而喀拉昆仑山北端的帕米尔高原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地方,那里所产的白玉一般称之为阿富汗玉,这种白玉的品质还不如俄玉。
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的区别:近两年收藏和田玉热持续升温,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几尽枯竭,可供市场上出售的和田玉很少,有真品也早被藏家收起来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和田玉其实绝大多数是青海玉、俄罗斯玉,许多珠宝商城里少有真正出自和田的白玉,羊脂玉更是难觅芳踪,一些大型珠宝城负责人对这一事实并不否认。
由此看来,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白玉基本上是青海玉或俄罗斯玉这一事实早已为珠宝业内人士所共知,但商家对消费者并不如实相告,说明了市场对青海玉和俄罗斯玉的接受程度还不高。
资料记载,青海软玉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100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至今已开采的矿点大约有3处,在产出早期有昆仑白玉、昆仑玉、青海翠玉等不规范的名称。
青海玉是一种由微晶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玉石,透闪石含量多数大于99%,杂质矿物较少。
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有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透明度较高的白玉,硬度稍低;以山料为主,少量的山流水料(戈壁料)产出,但未发现有籽料产出;抛光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透视看得见玉里有水线(玉筋),而和田白玉没有。
昆仑玉的鉴别方法

昆仑玉的鉴别方法
昆仑玉是一种具有高密度、坚硬耐磨、质地致密的玉石,其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灰白色、浅灰色、黄灰色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昆仑玉鉴别方法:
1. 硬度测试:昆仑玉的硬度较高,可以用硬度测试工具(如硬度笔)刮擦其表面,如果无刮痕或只有细微刮痕,则很可能是昆仑玉。
2. 密度检测:昆仑玉的密度较高,可以通过称量其重量并浸入水中测量位移量来计算密度,昆仑玉的密度通常在2.96-
3.03 g/cm³之间。
3. 磨削测试:可用细砂纸或磨石进行磨削测试,昆仑玉的表面经过磨削后应当呈现出细腻、光滑的表面。
4. 光学鉴别:昆仑玉通常具有细腻的质地,可以透过显微镜观察其断口结构,昆仑玉的断口应当呈现出颗粒状、细腻、致密。
5. 化学测试:可以使用鉴别昆仑玉的化学试剂进行鉴别,常用的方法是将昆仑玉微微磨成粉末状,然后滴加硫酸和氢氧化钠试剂,如果产生沉淀则可能为昆仑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鉴别方法,对于不确定的情况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专业鉴定。
鉴别俄罗斯玉的实践方法

鉴别俄罗斯玉的实践方法随着玉器市场的繁荣与和田玉资源的匮乏,俄罗斯玉开始大行其道。
有不少喜爱新疆和田玉的朋友大把花钱购买和田玉,但经过有关专业人士的鉴定,发现所谓的新疆和田玉其实是俄罗斯玉,为此懊恼不已。
今天,我就教你识别俄罗斯玉的几种简单方法。
俄罗斯玉与和田玉非常近似,两者都属于透闪石类,构成差别不大。
而且俄罗斯玉的品质也较好,价格不断攀升,一些俄玉并不次于新疆和田玉(主要指与新疆和田山料相比较而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很特别的白玉,这些白玉与和田玉非常相似,但怎么看就是感觉不太对头。
这些被发现的白玉其实就是俄罗斯玉。
国内的鉴定机构对这种玉进行了鉴别,尽管从物理特性上看两者差别不大。
但和田玉与俄罗斯玉确实有差别,而这种微小的差别通过鉴定与检测也可以区分。
有人曾经问笔者,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我举了个例子:新疆的库尔勒香梨非常好吃,但是你把他种在了河南或者是山东,同样是香梨,从外形上分区别不大,但肉质、口感、香气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反过来说,新疆和田玉和俄罗斯玉,包括青海玉三者的区别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一、观白度相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判断俄罗斯玉与和田玉是一个结合各方面特征综合分析的过程。
其实也就是一门眼学和经验之说。
如果说,通过肉眼简单观察就能够看出不同的话,那就是俄罗斯玉的“白”。
从玉材的来源看,俄罗斯玉中95%都是山料,也有子料,但是相对来讲,子料在市场上比较少见。
与和田玉山料相比,俄罗斯料的脏、绵、绺等较少,非常白,一块比较大的俄罗斯料也往往没有脏、绵、绺出现。
相对来说,和田玉山料的脏、绵、绺则较多。
从玉质来讲,普通的俄罗斯料颜色很白,但却给人干、死、浆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
如果细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俄罗斯玉仿佛是一块块绵斑组成,而和田玉子料却非常细腻。
用强光一打,内部结构呈细粥状,油性很强。
这一构成上的区别实际是最根本性的,也是最为精到的一点。
在古代评价一块好玉,要讲它是否温润,实际上说的就是细腻与油性。
和田料于田料戈壁料俄料青海料打灯结构及鉴别

和田料于田料戈壁料俄料青海料打灯结构及鉴别和田料、于田料、戈壁料、俄料以及青海料都属于玉石材质,具有不同的矿化成因和特征。
以下是关于这些玉石材料的结构和鉴别的介绍。
1.和田料和田料是由和田玉矿石经加工而成的玉石材料。
其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和硬玉,具有蜡状的质地,具有很高的透光性和光泽。
其晶体结构呈块状,一般较大,呈现出均匀的纯白色或淡黄色。
和田料的矿石采自新疆和田地区,是中国最著名的玉石品种之一鉴别特征:和田料的最主要特征是其质地和透光性,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透明度和内部纹理来进行鉴别。
还可以使用移动显微镜等仪器进行更加精确的检测。
2.于田料于田料也是一种来自新疆的玉石材料,与和田料十分相似。
于田料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和硬玉,其晶体结构也是呈块状,具有均匀的纯白色或淡黄色。
与和田料相比,于田料具有更好的透明度和光泽。
鉴别特征:于田料的鉴别方法与和田料相似,主要是通过观察其质地、颜色和透明度。
需要注意的是,与和田料相比,于田料的透明度和光泽更好。
3.戈壁料戈壁料是一种来自内蒙古戈壁滩地区的玉石材料。
其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和硬玉,晶体结构呈块状,具有均匀的纯白色或淡黄色。
戈壁料质地稍显糙糙,没有和田料和于田料那种蜡状的质感。
鉴别特征:戈壁料的鉴别与和田料和于田料相似,主要通过观察其质地、颜色和透明度来进行判断。
4.俄料俄料是一种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玉石材料,也称为“莫戈博玉”。
其主要成分是石榴石和硬玉,具有红色、绿色或深褐色的颜色。
俄料的质地细腻,晶粒较小,呈块状或颗粒状。
鉴别特征:俄料的主要特征是其颜色和质地,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的饱和度和透明度来进行鉴别。
5.青海料青海料是一种来自中国青海地区的玉石材料,也称为“青海玉”。
其主要成分是透闪石和硬玉,具有浅蓝色或浅绿色的颜色。
青海料质地较细腻,晶粒较小,呈块状或颗粒状。
鉴别特征:青海料的主要特征是其颜色和质地,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饱和度和透明度来进行鉴别。
总结:以上是对和田料、于田料、戈壁料、俄料以及青海料的结构和鉴别方法的介绍。
不同产地的透闪石玉特征辨识

不同产地的透闪石玉特征辨识编者按: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辨识不同产地透闪石玉的资料,以期望能对广大和田玉爱好者能够有所帮助。
因为使用的资料来源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对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成果和大家共享的专家和爱好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近些年,经常有人用和田玉的不同产地来说事,说和田玉中有俄罗斯料,昆仑料还不够,甚至还有韩国料,如此等等,反复炒作,这边刚炒罢和田玉市场“韩流”袭来,那边又炒“和田玉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炒的很恐怖,还挺吓人。
现在的和田玉市场上,当属白玉最为主流。
在一般爱好者和收藏投资者眼中,白玉是最让人喜欢又最为看不懂的一种玉。
造假这种情况我们先不说,单说这白玉的产地和质地就不是一般和初级爱好者能够轻易搞懂的。
所以,很多人非常关心如何区别不同产地的玉,网络上也提供有很多鉴别的方法,包括掂重量、试硬度、听声音、感温度、看水头、看油性、观皮色、看橘皮、看毛孔以及色泽、亮度、匀度、润度和透度等等。
同时,还提供有一些观感的判定依据,如青海玉较透,有水线、有白色“脑花”以及黑褐色翳状斑点;俄玉僵白,“糙”白无神,有瓷质感,成品表面光泽暗淡,也有说俄料泛红;韩料用肉眼能够看见细小的针状白点,透明度较差等等。
但事实上青海料并不是都透的,泛红的也不一定全是俄料,白度与俄料更无必然的联系。
而且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是一般的和田玉爱好者或普通的投资收藏者所能做到的。
当然,可靠的科学方法是进行岩矿鉴定、玉石细度鉴定、玉石杂质成分化验等。
这样的鉴定,不仅普通的爱好者和收藏投资者做不到,例如硬度、韧度等,甚至一般的检测机构也做不到,而且也不可能在成品上进行这样的鉴定。
从地质科学观点看,和田玉有明确的科学含义,它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脉,有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矿,有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等一系列品种,尤以白玉为代表。
它的成因、品种在世界透闪石玉中居独特地位,具有典型意义。
什么是和田玉?新疆料、青海料、俄料、韩料各是什么?

什么是和田玉?新疆料、青海料、俄料、韩料各是什么?什么是和田玉?原本用了几千年的词现在倒有些混乱了。
在一些人的认识中,和田玉就是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的玉。
但在国家标准中,和田玉并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成为透闪石含量一般在95%以上玉石的泛指。
在珠宝鉴定上和田玉不分产地产状,但在实际的业内交易中,不同产地的软玉如新疆料、俄罗斯料、青海料、韩国料等的价格却相差甚远。
这给了商家很多可趁之机,对消费者而言却是平添了很多识别的烦恼。
还有很多藏家不解的是,新疆和田玉山料的产量比籽料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但在目前的市场上,遍地是籽料,反倒是山料的数量很少,这是为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一下和田玉发现的一些在历史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一、“和田玉”名字的含义及来历在一些人的认识中,和田玉就是产于新疆和田地区的玉。
但在国家标准中,和田玉并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个玉种的名称。
这个标准一直备受诟病,一些不法商家在售卖俄罗斯料、青海料、韩国料时故意误导消费者,说是新疆和田玉。
可以说如何区分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已经成为目前影响和田玉买卖和收藏的一个最重要问题。
尤其是对新手来说,对和田玉的概念要有一个基本的认清。
在国家1996年颁布的标准中,把和田玉称为软玉,并且规定产地不参与定名。
也就是说,凡是成分、物化特征等符合该标准中“软玉”的内涵,一概称之为软玉,不究其产地。
在这一标准中,摒弃了容易引起产地歧义的“和田玉”名称。
这一规定从科学的角度讲是严格的,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却是丧失了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具有极大品牌价值的“和田玉”这一名牌。
在行业中,特别是新疆地区引起了强烈不满。
首先,和田玉的名称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享誉古今中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它就是无可替代的软玉之王。
其次,软玉一个“软”字,容易让消费者简单地理解此种玉硬度不高。
软的玉显然价值不高,但其实这种玉并不软,还相当硬,它的莫氏硬度为6-6.5,是优良的玉材。
到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对《珠宝玉石标准》进行修订,明确规定可以使用“和田玉”来定名,替代原来的“软玉”。
【精】玉按产地分类

和田玉青海玉俄玉阿富汗玉蓝田玉河南玉南方玉京白玉东陵石澳洲玉马来玉加拿大玉梅花玉灵壁玉百鹤玉寿山石祁连玉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喀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北坡,共有9个产地。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
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
经长期分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
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
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
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
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5000余公斤,即采自弥勒塔山中,重达5330公斤,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玉件,并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
目前,和田玉和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铀岩玉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玉。
和田玉在华夏的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和田玉石分为仔玉和山料。
河里捞的玉称"仔玉",质量上乘,但产量底;矿采的叫山料,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次不齐。
和田玉特别是仔玉主要产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史称白玉河、墨玉河,是和田玉的主要产地。
和田玉按颜色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青花、红玉等。
其中最珍贵的白玉是羊脂玉,凝如白脂。
青海料也是市场上假冒和阗玉的主要原料之一。
青海玉虽然与和阗玉同属一个山脉,但由于诸多地质环境因素,使得它与和阗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青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透,且颜色偏灰暗,大块的料中多见水线,它打磨出来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
青海玉和俄玉,你了解多少?

和田玉是世界著名的软玉,其优良的质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悠久的历史,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并享誉“中国玉”的美名,位居中国四大国石之首。
青海玉和俄玉虽然不是和田玉众多品种中最出众的,出现在市场上也不过数十年的光景,但也因为各自的特点被广大人士所喜爱。
由于地质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得青海料和俄料两种山料与和田玉呈现出不同的感官效果,把玩后所呈现的滋润感与和田玉相比差之许多。
青海玉的特点是透明度一般较和田玉强,作品有半透明感,有的青海白玉内部有白色透明的“玉筋”也可称“水线”,其质地较显粗、涩、干。
且经常照光易变色。
以比重来区分青海玉与和田玉很困难,因两者无太大差别。
俄罗斯白玉的特点是玉色“白”“无神”亦透明度高过和阗田玉,玉质密度不如和田玉“细”和“腻”。
据玉雕行家告之,俄罗斯玉在铊下容易起“性”,细工时容易崩口,其韧性与和田玉不同尚逊之许多,同尺寸玉件比重略低于和田玉。
和田玉与青海玉、俄罗斯玉之间的价格区别。
和田玉在中国有一定行情,价格上未曾低过且因年年少,年年涨。
什么料即值什么价,勿因价格上贪小失大,也勿在“自我辨材”能力未足之前购买高价玉器,要用“眼”做评估,用“心”去体会,方能确实累积经验,提高个人鉴别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仑玉,青海玉,俄玉不属于和田玉,有根本的区别!转自:五千年艺术品鉴定网近年来,新疆和田玉成为热门藏品,特别是2007年和田市政府颁布“禁采令”后更是成为稀有品种,上品千金难求。
但让普通消费者困惑的是,市场上似乎到处都是和田玉。
这是一些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故意将俄玉冒充和田玉,有的则将俄玉与新疆和田玉混为一谈,说什么出产俄玉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与出产新疆和田玉的昆仑山脉是“同一山脉”,还有人更是说什么“新疆和田玉与俄玉是出产在昆仑山脉的南北两坡”,以此夸大俄玉的品质和价值,欺骗消费者。
事实上,昆仑山脉基本上是我国的内陆山脉,与贝加尔湖直线相距数千公里,其间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相隔有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蒙古的杭爱山脉、俄罗斯的唐努山脉等,根本不是什么南北坡。
与昆仑山脉南北相连的是喀拉昆仑山,而喀拉昆仑山北端的帕米尔高原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地方,那里所产的白玉一般称之为阿富汗玉,这种白玉的品质还不如俄玉。
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的区别:近两年收藏和田玉热持续升温,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几尽枯竭,可供市场上出售的和田玉很少,有真品也早被藏家收起来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和田玉其实绝大多数是青海玉、俄罗斯玉,许多珠宝商城里少有真正出自和田的白玉,羊脂玉更是难觅芳踪,一些大型珠宝城负责人对这一事实并不否认。
由此看来,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白玉基本上是青海玉或俄罗斯玉这一事实早已为珠宝业内人士所共知,但商家对消费者并不如实相告,说明了市场对青海玉和俄罗斯玉的接受程度还不高。
资料记载,青海软玉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100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至今已开采的矿点大约有3处,在产出早期有昆仑白玉、昆仑玉、青海翠玉等不规范的名称。
青海玉是一种由微晶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玉石,透闪石含量多数大于99%,杂质矿物较少。
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有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透明度较高的白玉,硬度稍低;以山料为主,少量的山流水料(戈壁料)产出,但未发现有籽料产出;抛光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透视看得见玉里有水线(玉筋),而和田白玉没有。
青海玉以白玉为主,内多有辫子状的条纹,直观比较容易识别,这是青海玉不会与和田玉相混的重要特征。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为主,并含有蛇纹石、石墨、磁铁等微量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
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5.5度至6.5度。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莹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
羊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远高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期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在坊间,还有一招用来区分青海与和田。
和田玉有个很有趣的特征,就是它有类似人类皮肤一样的细小汗毛孔,是和田玉本身结构特征给人形成的外在感觉,而青海玉则没有这样明显的汗毛孔。
据说在和田,当地人向买主推荐的第一个鉴别方法就是这个。
这个比喻很形象,又直观,不相信可以用放大镜仔细看看。
青海玉在地质上可以列入和田玉的范围,商家可以据此对消费者有个交待,但作为新产地玉,青海玉被市场接受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自1994年以来,新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产于青海省的软玉制品,由于其特征与传统和田玉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供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一时对软玉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
昆仑玉雕件昆仑玉最初一些商家对经营青海软玉有不少顾虑,有不少信誉好的珠宝商行将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宝玉石检测中心做鉴定。
据说有些商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对外宣称不经销青海玉,以向消费者表明其经销的和田玉品质纯正。
也有行业内人士担心青海白玉会毁了和田玉市场;玉石收藏者和消费者也对青海软玉产品心存疑虑。
在近年的珠宝市场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常因为担心市场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产地,但在这些雕件上看到的烟灰色的云雾(烟青玉)和翠绿色点缀(翠青玉),正是青海软玉无法掩饰又不忍丢弃的胎痣。
据分析,造成青海软玉在市场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产出地带行政区划属青海省,在新疆销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称青海玉消费者又难以接受。
因为名称问题有过许多争论,鉴定机构为此也颇费心思;二是产量大,1994-1995年以及2003年以来是青海软玉生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为主,产量达到每年数百吨,近年上千吨;三是品质不佳,多数青海白玉颜色呈灰白-腊白色,质嫩色新,被称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评价的传统眼光,一时难以被同行接受;四是矿山开采成本低,管理无序。
青海软玉产出地属于高原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较为便利,因此开采成本大大低于和田玉;五是对青海玉科学研究不足,缺乏正确的宣传,没有及时地研究和推广。
近十年来和田地区大面积的在玉龙喀什河等地进行开采挖掘,现在和田已很难采到小似枣儿的白玉籽料,像鸽子蛋般大小的白玉籽料就是稀世珍品,要采到已近绝世的羊脂白玉那就更加难以想像了。
而随着消费者对白玉需求的旺盛,应该说,不管市场意愿如何,如今青海玉已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据了解,从1999年以来,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因其质地细润、水头好、有灵气、杂质少,价格并不比新疆产的青白玉、青玉低,特别是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由1992年的每公斤5元,飞扬到目前每公斤数千元甚至数万元。
据说许多人为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在其价位低廉之时错失商机而抱憾。
以扬州玉石加工为例,由于和田玉石的价格成倍疯涨,多数玉器厂家纷纷采用青海白玉来代替和田玉,也带动了青海白玉的价格出现普涨。
据报道,扬州玉雕企业以前一般使用和田玉石雕琢小型的玉器产品,自从和田玉石涨价以来,扬州玉雕企业开始采用青海产白玉作为大件玉器的雕琢原材料,青海玉已成为和田玉石的首选替代品。
据商家反映,近年来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海白玉填补了目前市场上中档白玉的空缺,因其销售价格与目前玉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相适宜而受众广泛,青海玉的身价也在不断看涨,尤其是白玉价格近两年在全国珠宝市场中一路走强,每年增值幅度在30%以上。
在国家2004年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里,和田玉统冠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颜色洁白的玉料,包括新疆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
新疆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易爽庭说:这三种玉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含铁和氟的钙美硅酸盐,且都是产自昆仑山一线。
但在现实操作中,是否有在河床上经过河水千年冲刷后的细腻润泽,往往才是藏家心中一块玉石是否值得收藏的点睛之笔。
如今的市场中,俄罗斯玉可谓生逢其时,借着玉器市场的繁荣与和田玉资源的匮乏而大行其道。
不少大把花钱购买和田玉的买家,最终发现手中的是一件俄罗斯玉,为此懊恼不已。
那么,如何识别俄罗斯玉,就成了收藏者绕不开的话题。
俄罗斯玉与和田玉非常相似,从物理属性说,两者都属于透闪石类,构成差别不大。
而且俄罗斯玉的品质也较好,价格不断攀升,一些极品并不输于和田玉。
这就为两者之间的鉴别带来了微妙的影响。
从已有的资料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媒体开始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很特别的白玉,这些白玉与和田玉非常相似,但怎么看就是感觉不太对头。
这些被发现的白玉其实就是俄罗斯玉。
一些鉴定机构此时也对这些俄罗斯玉进行了分析和鉴定,认为俄罗斯玉与和田玉在结构上极其近似,只是在组成上有微小的区别。
从这样的资料不难看出,和田玉与俄罗斯玉确实有差别,而这种微小的差别通过鉴定与检测也可以区分。
实际上,俄罗斯玉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入市场。
玉器市场中的一线经营者最先接触到了俄罗斯玉,也对这种区别体会颇深。
他们指出,之所以要在俄罗斯玉与和田玉之间做一区分,是因为通常的俄罗斯玉达不到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玉籽玉的质量,却以和田玉籽玉的身份与价格销售。
俄罗斯玉所谓鉴定与区分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一般收藏者必须完成两者的区分。
至于个别特殊的例子,如上好的俄罗斯玉,品质与极品和田玉都不分伯仲,它被收藏者认可,也会获得很高的价格,那又另当别论了。
相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判断俄罗斯玉与和田玉也是一个结合各方面特征综合分析的过程。
如果说,通过肉眼简单观察就能够看出不同的话,那就是俄罗斯玉的白。
俄罗斯玉从玉材的来源看,俄罗斯玉中95%都是山料,也有籽料,但是相对来讲,籽料在市场上比较少见。
与和田玉山料相比,俄罗斯料的脏(杂质)、绵、绺等较少,非常白,一块比较大的俄罗斯料也往往没有脏、绵、绺出现。
相对来说,和田玉山料的脏(杂质)、绵、绺则较多。
从玉质来讲,普通的俄罗斯料颜色很白,但却给人干、死、僵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
如果细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俄罗斯玉仿佛是一块块绵斑组成,而和田玉籽料却非常细腻。
用强光一打,内部结构呈细粥状,油性很强。
这一构成上的区别实际是最根本性的,也是最为精到的一点。
我们古代评价一块好玉,要讲它是否温润,实际上说的就是细腻与油性。
比如,我们把羊脂白玉作为玉的上品,,除了讲色度,一定也要润度。
俄罗斯玉恰恰是玉色很白,但是缺乏油性。
用有无油性一衡量,俄罗斯玉与和田玉高下立判,具体玉件一般也就区分开来了。
从近期新疆玉与俄罗斯玉的比较来看,仅就山料而言俄罗斯白玉一般隐约有点儿泛红,而新疆玉泛青。
再有就是看皮,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鉴别方法。
皮是籽料的特征,确切说,不只是皮,’,而是皮和棕眼和田玉籽料经历了河道中长期的天然冲刷与撞击,在表面形成了石皮和棕眠这是籽玉的天然特征。
以前的玉器厂雕玉的时候,籽料外皮都会被去掉,但是现在为了证明玉件的籽料身份,一般都会雕件上留下一小块外皮。
由于山料是没有外皮的,俄罗斯玉又大都是山料,因此留皮成为目前和田籽玉最好的防伪标志,无论是北京工、扬州工是上海工,和田籽玉都会留皮。
俄罗斯玉也有籽料,是湖区籽料,带有一种黑皮或黑红皮,皮子较厚。
这种黑皮实际上是一种杂质,但是,现在一些人却利用黑皮来做文章,比如用黑皮、黑红皮冒充和田玉籽料,或者还用黑皮做俏色。
应该说,黑皮与籽料的外皮是不难区别的,只需留心就是。
玉件大小不能作为判断玉件质地的绝对依据,但是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由于和田玉籽料通常较小,价格昂贵,雕活儿也就以小件为主,大器型在市场上较少。
因此,目前市面见到的摆件、玉牌、手镯等,都以俄罗斯玉居多,看到大件玉器自然要先画个问号。
俄罗斯玉往往带糖,和田玉山料也带糖。
可以说,带糖是山料的主要特征。
关于糖的看法,目前在市场认识上并不完全相同,有人喜欢,有人厌恶。
按照玉界传统的看法,糖属于玉料本身瑕疵的一种,所以,从和田玉的传统加工工艺出发,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糖一定会被去掉的,而为了迎合市场,俄罗斯玉的糖一般不会去掉,而且往往利用糖来进行俏色,无论是河南工,还是广州工,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