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现代西方哲学

二、现象学还原
1、本质还原:具体事实
现象学的悬置:epoche 2、先验还原:自在的客观世界
一般本质 先验自我
三、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的提出
2、欧洲科学的危机
第三节 海德格尔
Heidegger
著作 《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
1889-1976
一、现象学方法
Kierkegaard
1813-1855 主要著作: 《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等
一、存在
1、反抗黑格尔
2、孤独的个体:个体的存在高于类本质 3、个体的自由选择
二、生活辩证法
1、感性阶段—绝望
2、伦理阶段—犯罪感 3、宗教阶段—荒谬感
三、主观真理说
1、信仰主义
思考题
1、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
2、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3、海德格尔论此在的基本结构 4、海德格尔论语言 5、解释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存在主义
概况:
也译为生存论,萌芽于19世纪,先驱人物为
陀斯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等人,广泛流 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 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马塞尔等。 特点是关注人的个体生存意义和生存处境, 强调个体自由选择。
思考题
1、萨特的自由理论
2、萨特的历史人学 3、加缪的荒谬哲学 4、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超越论
第五章 弗洛伊德主义
第一节
Freud
弗洛伊德
1856-1939 著作 《梦的释义》《精神分析引论》《文明 及其不满》
一、无意识理论
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2、力比多、爱欲和死欲 3、性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2-0096-07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必然性在急遽涌动的当代哲学变革浪潮深处,正在酝酿着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是整个传统西方哲学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石,传统哲学对经验与常识世界的超越,对超验及形上世界的迷恋,对逻各斯精神的信赖,对统一性、总体性以及体系构造活动的追求,对概念辩证法的推崇,都与传统本体论在理论实质上的抽象性、超验性与实体性密切相关。
事实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源自于本体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与变革不过是发生在哲学深处的本体论转换的种种具体表现而已。
传统哲学本体论之所以成立,取决于如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人们对世界本源问题即终极存在的强烈兴趣与关切。
哲学源于惊讶,本体论问题源于作为问题的根本性,存在何以在,乃出于人自己的惊然一问:存在竟然在?回答这一问题,人不可能局限于实存物,而是要求转化为对世界根源的追问,这是一种寻根究底、永不满足的追问。
人总是不能满足于一个有限世界的实存性,一方面希望从无限世界那里为有限世界的存在寻求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求到一种无限性根据才算踏实,另一方面这一实存的世界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又总是一个匮乏的和受限制的世界,人们强烈希望知道这一世界之‚外‛的世界,从而设法让无限世界不断‚成为‛人的生存世界。
如何实现这一希望,则取决于本体论成立的第二个条件,即知性的支持。
本体论的形成同时形成和展开了认识论,也因此成就了西方文化的知性传统:这一传统反过来又使得本体论的论证环节逻辑化、体系化,使得本体论成为整个传统知识范式的理论基础。
知性不仅从理论形式上确立起了传统本体论,而且也直接满足了本体论追求绝对性和客观性的理论价值。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术语(1)

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指号学分析哲学:(英analytic philosophy)西方哲学思潮之一,也可视作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运动。
20世纪产生。
主要特征为:主张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对语言进行分析,故也称“语言分析哲学”。
它还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研究,建立关于语言的哲学理论。
以20世纪初德国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的观点为它的直接思想先驱,他所创立的数理逻辑成为分析哲学的研究工具,其语言哲学观则直接影响后来的分析哲学家。
英国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罗素吸收弗雷格的思想,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的分析。
摩尔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对常识和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作分析。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论、图像论、真值函项论等学说,直接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
在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了第一个分析哲学运动,即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
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韩恩、费格尔等人。
还有以赖辛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柏林学派),以柯塔宾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
英国的艾耶尔、北欧的凯拉(Kaila)等人,也都可归属于逻辑实证主义。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逻辑实证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时期。
该派在哲学上继承英国休谟的经验主义和奥地利马赫的实证主义路线,认为哲学是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的活动,而不是知识体系。
维也纳学派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是人工(符号)语言,哲学分析的对象正是这种语言,因而该派被称为分析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
它强调逻辑分析旨在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即作语形分析和语义分析。
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提出用证实原则作为科学命题的意义性标准,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能经验地加以证实。
提出只有事实命题和形式命题(包括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才提供知识;形而上学的命题既非事实命题也非形式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应予拒斥。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烦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的哲学思想

分析哲学#学习笔记—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蒯因的哲学思想蒯因,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
1908年3月25日生于俄亥俄州。
就读于奥柏林学院和哈佛大学,193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起在该校任教,担任过皮尔士讲座哲学教授,1979年退休。
在分析哲学发展史上,蒯因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并且开创了逻辑实用主义的哲学,他是继维特根斯坦之后在英美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位哲学家,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分析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
在蒯因的哲学生涯中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段前往欧洲留学访问的经历,并且参加了当时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聚集点—维也纳小组的讨论,他也是少有的能够参加维也纳小组讨论的美国哲学家。
他从维也纳学派那里得到了关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构建一个逻辑系统,以及包括如何用逻辑的方法处理逻辑和经验的关系等等,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所以,蒯因早期还是从事大量的逻辑学工作,大部分哲学家都认为当时的蒯因还是一个逻辑学家,而非纯粹的哲学家。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蒯因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已经不再仅限于关注逻辑,而是扩展到语言、心灵、科学理论等领域,从而提出了一套自己的关于科学的、语言的一些哲学思想。
以下主要简要介绍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蒯因对逻辑实证主义,包括对传统经验主义的一种挑战性的理论。
这部分成果,主要体现在1950年蒯因发表的一篇《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文章中,这篇文章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最终消亡的一个标志性的文章之一。
蒯因首先在文中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在内的整个经验主义为传统两个重要的基础发起了挑战。
第一个基础是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第二个就是关于彻底的还原论的思想。
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分的问题,传统哲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相关论述,后来主要是在以莱布尼兹和康德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中对经验、以及对分析的命题和综合的命题做了一个严格的划分。
这种划分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时期得到了一种比较成型的表述。
关于过程哲学的分析

过程哲学过程哲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创立的一种新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
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新哲学首先,过程哲学扬弃传统西方哲学中各种旧唯物主义实体学说,主张以关系—过程观点看世界。
不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以世界是由某种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前提。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明确否定旧唯物主义实体观,以全部现实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为出发点,坚持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
其次,过程哲学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观,坚持精神也是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并且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根据过程哲学,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包括无机物,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
正因如此,宇宙才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了“宇宙最美的精神花朵”——人类精神。
否则,人类精神的出现就只能归之于奇迹。
此外,怀特海也明确地否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关于“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精神的运动过程,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灵魂等何以产生,而“说明什么是完全现实的和人类经验如何出现,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任务。
”再次,过程哲学还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哲学,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
怀特海认为,现代哲学对物理和精神一直加以严格区分,笛卡尔教导我们要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不同的形而上学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并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正是近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根本缺陷。
第四,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片面性,强调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怀特海认为,分析哲学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但却从根本上忘掉了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与客观实在的真实关系。
德里达对现代性的批判、特点及其启示

摘要:从传统哲学过渡到现代哲学之后,形成了两种形而上学——经验性形而上学与抽象本体性形而上学,这会引导人们不自觉地强调中心性而忽视边缘性。
此后,西方哲学发生了两次转向,认识论的转向与语言学的转向,特别是后者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
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证明并指明,言说失去了中心性、权威性,原来的中心性与边缘性的对立以及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消失了,成功地解构了言语中心主义。
同时,他的思想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点。
但有学者亦指出,德里达的思想从本质上说没有走出逻格斯中心主义的王国,并且其理论自身存在着难以摆脱的缺陷。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原;德里达;中心性;整体性;解构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6-0075-06作者简介:李墨一(1989—),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德里达对现代性的批判、特点及其启示李墨一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德里达(1930—2004)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思想家,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法国著名哲学家。
他从打破语言与书写二元对立的角度所建立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对有关现代性的思想展开了批判,反对形而上学,抵制作为现代性思想的中心性、整体性以及主体性等等。
在探讨其对现代性的批判思想之前,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传统哲学及此后发生的两次“哲学转向”的概况。
一、传统哲学的考察传统哲学是和现代哲学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的思想形态。
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这一时期主要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也可以分经验性的形而上学和抽象本体性的形而上学。
经验性的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的兴起有密切联系,其发展是通过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而进行的。
在搜集材料时,要把完整的事物进行分解开来或是把完整世界进行分类,这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现存事物和理解世界。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读书报告

读奎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奎因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哈佛大学哲学教授。
当代主要哲学流派分析哲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奎因将英国传统的分析哲学与美国传统的实用主义哲学揉成一体,创建了独特的逻辑实用主义观念体系,对英美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逻辑的观点看》是奎因的主要代表作。
该书首次将其在语义学、数理逻辑和唯名论等方面的独创的、挑战性的观点汇总成一册介绍给世人。
《从逻辑的观点看》一书收入论文共九篇,涉及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等问题。
其中《论何物存在》、《同一性、实指和实在化》和《逻辑与共相的实在化》几篇文章比较集中地讨论本体论问题的。
奎因是用语言的、逻辑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本体论问题的,因而在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问题的其他文章中或多或少涉及到本体论,或者说与本体论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鉴于篇幅所限,以及本人对奎因关于认识论问题的探讨的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反复研读,重点谈谈奎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这篇文章。
一、《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主要内容20世纪西方哲学尤其是英美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
这一思潮的目标是:通过对哲学语言的分析来澄清和取消传统哲学问题,通过对自然科学的逻辑分析来建立知识论,他们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的,这里的分析,既有对客观对象的分析,也有对语言逻辑形式的分析。
分析哲学家们思考语言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根本错误乃在于语言的误用。
当它形诸于语言的表达之时,甚至可以说谈不上真假对错。
因为它们是没有对错的,所以本体论问题根本不是哲学问题。
分析哲学家们由于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分成了逻辑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
其中奎因属于逻辑语言学派中比较宽容的哲学家。
他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的观点,为恢复形而上学和存在论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彻底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理论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发布时间: 2003-10-10 作者:胡玻内容摘要:现代分析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而加以拒斥。
首先是维特根斯坦依据其语言图像理论而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随后逻辑实证主义者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出发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再其后蒯因以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仍然坚持否定哲学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
在我看来,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但它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而具有启示意义和广泛影响。
关键词: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无意义性评价现代分析主义或分析哲学,是对兴起并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由几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的称呼。
这些思想流派和理论的共同之点就在于,都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语言分析不仅是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的方法,而且也是哲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本身。
另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也是贯穿在整个分析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根本的主题和宗旨,分析主义思潮从兴起到发展都同这个主题或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着分析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是“无意义的虚假陈述”这一基本观点,着重探讨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旨在清理线索、考察实质,并力求从哲学自身反思的高度上对其局限和意义有所把握。
1.哲学的问题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分析哲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主义反形而上学传统的第一位肇始者。
其前期的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对作为逻辑实证主义[1]中坚力量的维也纳学派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至于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把维特根斯坦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并把《逻辑哲学论》一书奉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和“圣经”。
在这部著作中,维特根斯坦首次表达了他的反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其结果却是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又是建立在他的语言图像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这个理论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的界限问题并由此而表明传统哲学的错误之所在,因此,“语言图像论”就是维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起点和依据。
语言图像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基本命题,都是一个基本事实的图像。
由此又可以引伸出,由所有的命题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就是由所有的事实构成的整个现实世界的图像,简言之,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图像。
把语言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图像,这是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思想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
问题是,通常当我们谈到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时,总是意味着它们之间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那么语言与现实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说应如何理解才是恰当的?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图像”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具有可感性质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的图像,就是说一个东西再现了另一个东西的某些可感的经验特质,或者说,作为图像的东西与作为原型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些经验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比如一幅山水画,就是对它的原型——现实中的山水的再现,被再现的就是山水的形状、色彩、方位和大小比例等经验特质。
然而,当维特根斯坦说“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是我们所想象的实在的模型”(4.01)[2] 时,并不是在这种“相同的可感性质”意义上来来使用“图像”这个概念的。
因为命题是由各个语词构成的,这些语词同现实中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经验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一个由语词组合而成的命题也不可能与一个由事物构成的事实之间有任何相同的可感性质。
所以,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图像,实质上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而非经验意义上的“图像”,它仅仅指的是一种逻辑结构图。
命题虽然不可能与事实有任何相同的经验内容,但命题的逻辑结构却与构成事实的逻辑结构是一致的。
说命题或语言是事实的图像,就是说命题以自身的逻辑结构再现或描绘了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
可见,命题仍然是一种“图像”,但它不是以可感的经验性质为内容的图像,而是以抽象的? 呒?峁刮?谌莸耐枷瘛?/P>维特根斯坦始终没有讲得很清楚的是,命题与事实共有的逻辑结构,究竟是经验事实自身所具有的呢,还是我们在运用语言描述它们时才赋予它们的。
他有时似乎倾向于认为经验事实自身并无逻辑,事物之间的组合纯粹是偶然的;有时又倾向于认为事实本身是有逻辑结构的。
如他说,“在图像和被图示者中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因此前者才能是后者的图像”,(2.161)又说:“任何图像,无论具有什么形式,一般说来要正确地或错误地图示实在,就必须与实在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逻辑形式,即实在的形式。
”(2.18)联系其上下文来看,认为实在世界本身就有逻辑结构显然更能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观点相协调。
他进一步指出,在命题与事实的逻辑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首先,命题中包含的名称要素与所描绘的事实中包含的对象要素是相对应的,“在图像中图像的要素代表对象”(2·131);其次,命题中包含的名称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与事实中包含的对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或逻辑结构也是相对应的。
只有处于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命题才可能成为描绘事实的逻辑图像。
根据命题与事实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维特根斯坦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的运用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经验世界的界限。
语言与经验世界具有共同的逻辑空间,这就表明了,语言是与经验世界相对应的语言,它是用来描述经验世界的,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经验世界的范围,则没有语言可以与之相对,即不可能用语言来加以描述。
如果我们一定要将语言运用到经验世界之外,去陈述诸如“世界整体”这样的非经验的对象时,我们的语言(包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就会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有鉴于此,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为语言划界的问题,并声明他写作《逻辑哲学论》的根本意图正是“想要为思想划定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3] 所谓“为思想的表达划界”,就是要在能够由命题(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由命题表达而只能显现的东西之间划一条界限:在界限的这边就是实在的经验世界,它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对象;在界限的另一边则是非实在或非经验的领域,它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7)。
需要指出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虽然是不可言说的,但确实是存在的,他称之为“神秘的东西”。
他说:“确实有某些不能言说的东西。
这些东西显现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
”(6.522)在他后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甚至认为,不能言说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他写道:“当时我要写的是,我的著作(指《逻辑哲学论》一书--笔者注)由两部分组成:写在这里的再加上所有我没写的。
正是这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
”[4] 可见,在承认非经验事物的存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区别或分歧仅仅在于:传统哲学家认为超感性的世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对之进行思考和表述的;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超越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我们却不能对之进行思考和表述,而只能保持沉默。
然而,传统哲学家经常加以探讨的对象,却恰恰正是这些本来应当对之保持沉默的东西:如作为整体的世界问题、语言的问题、逻辑问题、自我问题、伦理学问题及人生的意义问题等等。
据此,维特根斯坦就得出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以往的全部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总是企图去思考和言说不可说的东西、神秘的东西,其结果却只能是得到一些既不能被验证同时又不合逻辑的无意义言说。
这些言说无所谓真假,因此也就没有意义,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错误的,而是没有意义的”(4.003)。
对于无意义的哲学命题,就必须把它们从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清除出去,而这首先是要为语言划定一个界限。
当把哲学命题从语言中清除出去之后,剩下的就只是自然科学的命题了。
维特根斯坦说,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之外,我们不要说任何其它的事情,因为“一切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4.11)。
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哲学不再去陈述超经验的对象时,它又不能归在经验科学之内,那么哲学还能做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哲学应当是一种旨在澄清思想或命题的活动。
“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
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
哲学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
哲学的结果不是一定数量的‘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4.112)。
这就是说,哲学仅仅是一种为语言划界并进行语言分析的活动而不再是一个命题体系,它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澄清并纠正我们思想和语言中的逻辑错误。
然而颇有意思的是,《逻辑哲学论》全书中所提出的七个基本命题,却恰恰是一个命题的体系;它们所探讨的那些问题,也正是属于“不可说的”的超经验领域的。
就是说,维特根斯坦一方面极力反对提出任何超经验的哲学命题,但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些命题。
对于这种矛盾的? 纯觯??馗?固咕蜕昝鞯溃骸叭魏瘟私馕业娜酥站恳?鲜兜轿业拿?馐俏抟庖宓摹U庑┟?庵皇撬?美磁实堑慕滋荩?彼??搅苏庑┙滋葜?螅??匦肱灼?飧鎏葑印K?匦氤?秸庑┟?猓?缓蟛拍苷?返乜凑飧鍪澜纭保?.54)。
然而,对于想要表明他的哲学命题的无意义性而言,这个申明显然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正是被他称之为“无意义的”的许多哲学命题,构成了我们进行其它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的前提即“梯子”。
2.拒斥形而上学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主义思潮中反对形而上学态度最坚决、言辞也最激烈的一个流派,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断然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维也纳学派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经验主义、逻辑主义的影响很大,并直接继承了他的“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陈述”这一反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但在具体论证这个观点时,他们的理论依据又有所不同。
《逻辑哲学论》是从语言图像理论出发来说明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性的,而维也纳学派则主要是根据可证实性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所谓可证实性原则,它是判定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的原则或标准。
在维也纳学派的成员看来,一个命题的首要问题不是它的内容是否真实,而是它是否有意义,因为命题必须首先是有意义的,其次才谈得上它的真假问题。
判断一个分析命题是否有意义是依据逻辑,而要判断一个综合命题是否有意义,在根本上就必须看它是否有被经验证实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否可以指出通过经验来证实它的方法。
如果这样一种经验证实的方法是存在的,那么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则是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