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古建筑欣赏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 屋顶和红色屋身.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园林建筑多采用白 色的粉墙,褐色的梁架, 黑色的望砖.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佛教寺 庙建筑多 以黄墙黑 瓦为主,暗 红门窗,整 个建筑多 处在绿色 建筑之中.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筑之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可分为庑殿式顶、歇 山式顶、悬山式顶、 硬山式顶、攒尖式顶 和录顶等形式。按屋 檐的层数分,庑殿顶、 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 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式、悬山式和硬 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 正脊的卷棚式屋顶。 此外,歇山式还分出 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 山顶。
古建筑之庑殿顶
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 脊顶。前后两坡相交 处是正脊,左右两坡 有四条垂脊,分别交 于正脊的一端。庑殿 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 种,重檐庑殿顶,是 在庑殿顶之下,又有 短檐,四角各有一条 短垂脊,共九脊。现 存的古建筑物中,如 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 成殿。重檐庑殿顶是 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 等级,只有皇帝和孔 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台湾称为通梁,图中大通、二通即 为大梁、二梁。
束仔,位于两组斗拱之间的弯月形实心木 构件,也称月梁)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 结构框 架示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 框架示意图
营造法式之斗栱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 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 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 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 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 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 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 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 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 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 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 座。明清时期,斗拱的结 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 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建筑美学与审美价值一直为人所称赞与赞美。
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特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座宏伟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对称与平衡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对称与平衡为核心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中有宫,院中有院”思想。
它以中轴线为基准,在布局和空间划分上秉持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例如,宫殿大门的两侧会对称设置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主殿的两侧会对称摆放石狮,突出了宫殿的威严气势。
这种对称与平衡的布局,赋予了故宫建筑宏伟而庄重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权威和尊贵。
二、韵律与节奏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为基调,展现了优美的线条、层次和比例。
在故宫的建筑中,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门窗、每一扇屋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和谐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与节奏的设计,使得故宫建筑看起来非常和谐、流畅,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审美体验。
三、色彩与装饰的建筑美学故宫的建筑色彩丰富多样,以黄、红、绿为主色调,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黄色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红色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绿色象征着自然与希望。
这些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热烈而活力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此外,故宫建筑还通过雕花、彩绘和瓦当等细致的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细腻,提升了整个建筑的审美价值。
四、寓意与象征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神圣与权威的象征意义。
例如,故宫的“九龙壁”就是以龙这个神圣动物作为装饰,体现了皇权的统治与神圣的象征;而庭院中的一株孔雀紧紧抱住了一棵樱花树,则寓意着皇家家族世世代代的繁荣与兴旺。
这些寓意与象征的设计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故宫建筑的艺术层次。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享誉世界。
古代的中国名楼无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带您一起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一、故宫(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中心,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宫殿。
它以其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作。
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历史遗迹之一。
长城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绵延数千公里,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三、陵墓(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帝王的陵墓群,包括了十三个皇家陵墓和相关的建筑群。
它们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四、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郊。
它由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组成,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精髓。
五、承德避暑山庄(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被誉为“东方的凡尔赛宫”。
它是清朝皇帝夏季办公和休闲的地方,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花园。
六、庐山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鄱阳湖南岸,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避暑胜地。
庐山以其秀丽的山水、奇异的岩石和壮丽的建筑而著称。
七、泰山(山东)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是中国五岳之首。
它以其陡峭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在泰山上留下了千古名篇。
八、嵩山(河南)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河南省的洛阳市。
嵩山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寺庙和古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名山”。
九、黄山(安徽)黄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
它以其奇特的山峰、怪石和云海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
十、恒山(山西)恒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的大同市。
恒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宏伟的建筑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追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游览北京的古建筑群

追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游览北京的古建筑群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座城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带您游览北京的古建筑群,追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美妙。
一、宫殿建筑: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迈入紫禁城,您可以欣赏到雄伟的宫殿、精美的花园和精致的装饰品。
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古代帝王的世界。
二、寺庙建筑: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中国三大古代古典园林之一。
园内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式湖泊——昆明湖,还有众多别致的建筑物,如佛香阁、翠微亭等。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建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来到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魅力,感受到宗教信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三、园林建筑: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瑰宝,曾被誉为“万园之园”。
虽然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依然展示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魅力。
这里曾有众多宫殿、亭台楼阁和池塘湖泊,布局精巧,景色宜人。
尽管岁月已经洗刷过这里的繁华,但是在残存的景观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貌。
四、坛庙建筑: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它主要包括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等建筑,建筑风格庄严肃穆。
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体验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神圣氛围,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与宗教仪式。
五、围城建筑:城墙和城门楼北京古城的围墙和城门楼是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留完好的北京城墙上,可以饱览城市的壮丽景色。
城门楼则是进入城市的入口,多以牌坊式样建造,气势非凡。
这些围城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防御工事的智慧,让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独特魅力。
六、庭院建筑:恭王府恭王府是中国古代庭院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府邸之一。
寻找故宫建筑的几何美

寻找故宫建筑的几何美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自建成以来,故宫一直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除了其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豪华装饰外,故宫建筑中还隐藏着许多几何美的奥秘。
一、棱角分明的角楼故宫内的许多建筑都以直线和棱角为特征,正面朝南的角楼尤为典型。
角楼是故宫建筑中的高处,由四个明亮的面体组成。
这四个面体之间的交接处形成了明确的直线和角度。
这种几何形状在整个故宫中反复出现,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凝练而坚实的特征。
二、方正的院落与抱厦故宫内的主体建筑通常由一系列方形的院落和抱厦组成。
这些院落由围墙分隔开来,形成不同空间和功能的区域。
院落内部也是方形的,四面都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呈现出明确的几何形状。
而抱厦则作为连接各个院落的过渡空间,形状多为长方形,几何美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曲线的体量与飞檐翘角虽然故宫建筑主要以直线和直角为主,但其中也融入了一些曲线元素,使建筑体量更加丰富多样。
在一些屋顶、檐口处,可以看到流线型的造型,弯曲的线条增加了建筑的优雅和流动感。
同时,故宫建筑中的飞檐翘角也是一大特色,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伸出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给建筑增添了一种动感。
四、对称平衡的布局故宫的建筑布局十分注重对称平衡。
无论是整个群体还是单个建筑,左右对称是常见的特点。
建筑群体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形式和尺寸上都会相互呼应,使得整个故宫建筑群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几何均衡感。
同时,建筑与空间的布置也非常精确,一切都按照规划好的几何比例来进行。
五、多元的装饰艺术故宫的建筑不仅凭借其几何美而著名,它们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装饰艺术表达出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筑的墙壁上常常见到精美的砖雕、彩画以及灰塑等装饰技巧,这些艺术品在建筑的几何形状基础上进行了精雕细琢,使建筑的表面更加生动立体。
这些装饰艺术作为建筑的点睛之笔,进一步彰显了故宫建筑的几何美。
中国古建筑实例

中国古建筑实例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始建于18世纪中期的清朝乾隆时期,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2. 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建于15世纪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群中包含了数十个庭院和数百间建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3. 雁翅楼:雁翅楼位于北京市南部,始建于10世纪北宋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
由于建筑高度达到了30米以上,成为了北京地区的标志性古建筑。
4. 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的龙门山上。
这里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造诣最高的艺术殿堂之一,石窟中浮雕千姿百态,保存极为完好,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5. 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在泰山山脉上,有数百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如玉皇顶、天街、东岳庙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高峰。
6. 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用于防御外敌入侵。
长城位于中国北方,横穿山脉、平原和沙漠,全长超过万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7.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特色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南靖、永定和建阳等地。
这些土楼是由土坯、石灰和茅草构建的多层圆形或方形建筑,结构坚固,具有防御和居住功能。
8.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建于18世纪的清朝乾隆时期,园林内有精美的建筑、湖泊和花卉,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
9. 广东丽江书院:广东丽江书院是中国古代的学府,位于广东省肇庆市。
这座书院建于公元977年,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古代书院,用于培养士人和传播儒家文化。
10. 西安大雁塔: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唐朝时期的古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652年,塔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宗教圣地。
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亭台楼阁艺术

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亭台楼阁艺术传统建筑之美故宫的亭台楼阁艺术传统建筑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的角色,并且独具风采。
在众多的传统建筑中,故宫以其独特的亭台楼阁艺术而著称。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故宫的亭台楼阁艺术,以展示传统建筑之美。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构成,是中式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
在故宫的建筑中,亭台楼阁群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体现皇家尊贵的象征。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造型和布局,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美学。
首先,故宫的亭台楼阁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故宫作为一座宫殿式建筑,其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了自然风光,使得建筑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亭台楼阁被精心布置在山水之间,以山作屏障、以水作景观,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宫廷环境。
亭台楼阁通过自然景观的渲染,使得整个故宫都散发出一种宁静、庄严和神秘的氛围。
其次,故宫的亭台楼阁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严谨和对称美。
亭台楼阁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规范。
从大门到殿堂,从天安门到乾隆花园,每一座亭台楼阁都以对称的方式呈现。
这种对称美不仅在建筑外观上表现出来,更体现在建筑内部和空间分隔上。
无论是殿堂内外,走廊上下,都能感受到对称美所带来的平衡和谐。
此外,故宫的亭台楼阁还注重色彩和材质的搭配。
传统建筑在色彩和材质的选择上,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亭台楼阁的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墙壁则采用红色砖石。
这种色彩的组合不仅彰显出古代帝王的尊贵地位,还能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多样的美景。
同时,亭台楼阁采用的材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丰富想象力。
红木、黑檀木、绿松石等宝贵材料的运用,为亭台楼阁增添了一丝奢华的色彩。
最后,故宫的亭台楼阁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亭台楼阁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在故宫的每座亭台楼阁中,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太和殿、保和殿等重要的宫殿建筑,都是皇帝举行重要宴会和政治决策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门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 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 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 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 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 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神道属于皇帝陵寝墓地的殡葬礼仪用道,它有多重用途: ① 深葬地下的先帝可以通过神道返回人间眷顾他的臣民;
② 神道上的石人石马永远护卫服侍故去的先帝;
③ 皇亲国戚文官武将拜谒皇陵的礼仪通道
石牌坊
明十三陵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 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 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 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 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 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 宫殿,后被项羽焚烧。 唐朝杜牧曾经写过《阿房宫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 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 迷,不知西东
知识库
石望柱-两根石望柱柱身布满祥云纹,烘托柱顶高高在上的盘龙,寓意 君临天下体惜民间疾苦,保万年平安。 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 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 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 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 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 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 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 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望天犭孔
“望天犭孔”是“汉白玉圆雕 瑞兽”的俗称,似龙非龙、似
犬非犬,呈昂首引颈向天高啸
状。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是传 说中一种叫做“j”的东西,有
守望的习性,因此称为“望天
犭孔”。
石雕群
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 的缩影。寓意死者逝去后,能像生前一样享受帝王仪卫的威严气势。 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 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 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 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 尽相同。
宫与殿的由来
“宫”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 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殿”原是指造型高敞的堂屋建筑, 但是随着不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殿”专指帝王及贵 族的居所、政治类用房,或供祀神佛的地方,如故宫的太 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寺庙的大雄宝殿等。宫与殿连 用专指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 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 纵贯陵园南北,全长 7 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 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 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 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 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 1425 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 1435 年 (宣德十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 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 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 四隅立有 4 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 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 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考古意见
但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天灾,可能毁于1555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 关中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震级高达 8-11级,而乾陵距华 县只有 100 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即使这些石像已 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 景象。
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 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 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 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 站在这些蕃臣像前,我们还可能相见当年朝堂中蕃臣侍立 的场面。
明十三陵神路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神路为南北走向(南入北 出),在京城故宫中轴线的延长线上 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二)建筑的功能赏性
二、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形式:官式的和民间的 官式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寝、寺庙、苑囿 民间建筑包括民居、园林、祠堂、会馆 (一)宫殿建筑 在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大兴土木,不惜财力、 人力,营造宫殿,以此象征他们的统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和长治久安的实力基础。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第二,装饰豪华富贵。 第三,外观上表现出一种辉煌、灿烂、超凡脱俗的气魄, 人们面对它或置身其中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一种震撼,相 应的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微不足道,产生拜服的心理。 秦-阿房宫 西汉长安城内的三组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 称汉三宫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相关传说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 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 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因此,这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 不能成立。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据说,明 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 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 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 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 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 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 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 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我国古代皇陵是建筑、雕刻、绘画和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大体上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形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 ; 其周围建城垣 ,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形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 代高宗乾陵 ,以山峰为陵山主体 ,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 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以建筑组群为布局的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 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 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独树石场,造型生 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 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
自南而北依次为:狮、獬豸(xie zhi)、骆驼、象、麒麟、马、武将、 文臣、勋臣。
(二)陵寝建筑
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祭祀殿堂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的统称 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玛哈尔陵,我国的秦始皇陵、明十三 陵等,都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所达到的水平。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 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 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寝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多数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在平原上。 第二,多数依照帝王生前所处的宫殿形制来模拟建造。 例:秦始皇陵仿咸阳宫殿,汉高祖长陵仿长安宫殿
陵寝建筑以崇高、森严、肃穆为特征
第三,从建筑材料来看,陵寝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尤其是主体部分, 且以灰色为基调。这与宫殿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色彩明朗、艳丽为 基调形成极大反差。 第四,陵寝前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两边有石人、石兽等石象生, 有较浓厚的象征意义。
石像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都镌刻着姓名、职衔、族属以及属国国别 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不同地区的"蕃臣"。这些文字经过 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残存 文字还依稀可见,从这些文字可知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康 国王泥涅师师、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国王斯陀勒、 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
唐高宗乾陵
六十一蕃臣
六十一蕃臣像
也称"蕃像"、"宾王像",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 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石像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 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 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 而这些石像,是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