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昆仑仙本

合集下载

日月经天真道体,天地宇宙炼鸿濛——《道德经》第六章注解-玄幻天空-漏尽阁社区——修...

日月经天真道体,天地宇宙炼鸿濛——《道德经》第六章注解-玄幻天空-漏尽阁社区——修...

日月经天真道体,天地宇宙炼鸿濛——《道德经》第六章注解-玄幻天空-漏尽阁社区——修...日月经天真道体,天地宇宙炼鸿濛——《道德经》第六章注解日月经天真道体,天地宇宙炼鸿濛——《道德经》第六章注解兼论金丹先后天之差别很多修仙的朋友都想得正统之金丹,是因为都知道唯有金丹大道,方是道元本体之用,能得此者,方可入真道之门。

正如紫阳真人所述:“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

”此者言金丹功程所修所证者,为天仙之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说的是得正统金丹大道者,可即生证道果,超脱生死轮回之外。

自少阳一派钟吕丹脉以降,全真一脉东西南北中五派都自承得正统金丹大道。

且各类道书杂出纷呈,令人眼花缭乱,但大体原理和功程都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喻名为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的实修程序。

且不说未得真传者,就是得其丹法真传者,有谁能得小周天之真实筑基效验,达至易容返春、发白转黑、齿落重生,千日不眠之真实效验。

很多初学不知道书本是隐喻,真以为百日能得小周天筑基炼形之真实效验,岂非笑谈。

要知真正金丹大道本不易求,超脱生死,谈何容易?如是神仙真正如此易修,那么世上早已漫天都是仙佛矣!须知自东汉以降,世上神仙大都由皇帝赐封而成,而非修成正果。

到底为何?真心慕道者可用心思索。

七返九还之道,非道宗真脉。

要知仙凡之隔,差只差在起手功夫,与所得所修所炼之物。

何为先天?何为后天?真修之士须自明之。

如不明原理,起手即盲修瞎炼,只是枉费自身光阴而已。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并非单纯是时空维度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物质的构成和能量层级的差别。

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自然之理也,世人皆知。

而修道又何其不然乎?如果后天之气可以在物质结构与能量层级上与先天相同,又何来先后天之差别?炼精化炁之道,取后天精气之能量来返还先天灵阳之炁,就算可以量变到质变,用能量的累积来改变物质结构,但是要多花多少时间?而人寿几何?有几人能即生证道果。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这是一部修心养性、度命全身、经世济用,中国智慧的第一书。

这是一部即可治国、齐身、为学之宝点,进可治国兴邦,退可领悟人生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欲知中国文化不可不看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集王道德经书法全文(3篇)

集王道德经书法全文(3篇)

第1篇【序】王道德经,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

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宇宙、人生、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王道德经全文为基础,结合书法艺术,呈现一部集王道德经书法全文,以飨读者。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书法解读】此章节阐述了“道”的无形与无限,以及“名”的相对与局限。

书法以飞白、草书为主,笔势流畅,墨色浓淡相间,表现出“道”的神秘与深远。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书法解读】此章节讲述了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相对性,以及圣人的无为而治。

书法以行书为主,笔力稳健,墨色厚重,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无为而治的境界。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书法解读】此章节强调了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重要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书法以楷书为主,笔画工整,墨色均匀,表现出一种严谨、端庄的风格。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盖无道也。

【书法解读】此章节阐述了道的生成过程,以及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

书法以隶书为主,笔画粗犷,墨色深沉,表现出一种浑厚、古朴的风格。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章:不盈【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注音】dào z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ìwàn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jiě qífēn héqí guāng tong qí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chén chén xī sì huò cún尘。

湛兮,似或存。

wú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白话译文】道”本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

它是那么深厚博大,好像是万物的祖先。

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

不要以为它是幽隐不明的,在幽隐中,却还俨然存在。

像这样的道体,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逐句译文]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解其纷(解脱纷扰);和其光(和顺光辉),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场景解释]思想的放荡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

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简读

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简读

前言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

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

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

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

《道德经》二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二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七章精解及译⽂开经语宣道贵德抱⽆得⼀⾏善利⽣济世救⼈虚静恬淡寂寞⽆为知强守柔神定⽓闲求真返朴天地⼈和慈⼼⼤⽤智慧超逸道常⽆名⽞同⽆碍上德⽆⼰法⾬⽆边学习道德经,开启⼤智慧善是⽼⼦的核⼼主题之⼀,道德经宗旨可以⽤“道妙德善”来概括。

此章最显著的经⽂就是“圣⼈常善救⼈⼈,故⽆弃⼈。

常善救物,故⽆弃物。

”注释家更重视“道妙”,忽视“德善”,这是很⼤的偏颇,对理解⽼⼦道家思想的⾼度是不公正的,同时对理解华夏⽂化也失去了⾼度和⽅向。

这是道德经“济世救⼈”宗旨最直接的告⽩,所有的经⽂隐含的意义都不会违反这⼀宗旨,⽼⼦把“慈”作为“三宝”之⾸,后⾯的反战章(30C、31C)宗旨相同。

历史上⼤部分⽂化精英都被“虚⽆⽞妙”所吸引,把真正的救世情怀忽视了。

当我们逐章深读经⽂,知道⽼⼦的“救世济⼈”的博爱情怀⽆边⽆际。

如果说第1章、第25章极为深奥,那么此章则⾮常直⽩。

修⾏者的深意识和深思维已经逐步开启,对于利根者来再说,宇宙最奥秘的道已经开显,并已经安住在道的本位上。

⽼⼦向往的不争⽃的⽂明世界已经显露尖尖⾓,⼀定会茁壮成长。

如何把好争的世⼈救拔出来,恢复⾃⼰的本性极为重要。

此章⽼⼦讲了五善,与⽔的七善可以对应。

救⼈五善值得深深体会,可以对⽐世界其他⽂明智者的救⼈之法,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历史上很多注释家给道德经下了很多断语,⼀说是治国书,⼀说是兵书,⼀说是谋略书,都不是,道德经就是救世书。

这⼀章是最好的证明。

第⼆⼗七章经⽂第⼀段: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第⼆段:是以圣⼈常善救⼈,故⽆弃⼈;常善救物,故⽆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者,不善⼈之师。

不善⼈者,善⼈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迷;是谓要妙。

此章经⽂分为四段。

第⼀段经⽂: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1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1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1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道德经》是证悟的经典,宣说道妙德善,以济世救人,弃争得和,弃野蛮得文明。

人们应从宇宙观来观察人类文明的道路。

《道德经》建立在宏大宇宙架构之上,从古老的天地人三元宇宙观发展为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观,强调了宇宙的法则性和终极性。

老子告诉世人在神秘的天之上,还有更神秘更抽象的道存在。

道才是最高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抽象性、真实性。

道是理解宇宙真相的钥匙,只有道的思维才能窥探宇宙万物的有序性、稳定性、法则性,离开道的思维,宇宙将失去存在的依据,社会将陷入混乱,秩序永不可得。

道的存在确立了人生修行的正确方向。

老子四元道天地人宇宙观的转变意义重大,第一章的意义在此。

释德清说“观”字为入道之要,智者大师说“观为策发神解之妙术”。

观以禅定为前行,禅定以止为发端。

定能发慧,作为华夏文化第一经典,以深刻理念为内涵,《道德经》的深刻理念来自于老子的玄同大定(禅定)。

玄是老子的独特术语,是老子对宇宙的神解,从玄入道。

《道德经》只对玄和道下了定义,“同谓之玄”就是老子的定义。

玄是一根细长的丝线,与弦同源,一端牵连遥远的另一端。

老子在甲骨文中特选玄字,代表宇宙中遥远而看不见的联系。

玄就是联系,含义有二,一是真实性,二是看不见。

玄把现实地与究竟地联系在一起,要理解现实地,必须理解究竟地,这就是道思维。

人类社会现实虽然纷乱,但最终归向于“和”已经确定,不可改变,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变”(21)。

古人善懂音律,老子从音律中悟道,玄、妙都是音律语言,妙是对音律的最高赞美。

玄是超越眼耳鼻舌身的,只有妙心才能独照。

《易经·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和“器”把统一的宇宙分为二个世界,道世界和器世界。

道德经释义 任法融

道德经释义 任法融

道德经释义任法融《道德经》总论一、引述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

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着称于世。

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蕴。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老子》的人难以计数,有关著述汗牛充栋。

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

各述己见,莫衷一是。

在现代,则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释的。

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

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

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

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从这方面来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

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道德经》昆仑仙本原文地址:《道德经》昆仑仙本作者:万化由一心 [转载]《道德经》(昆仑仙本)《道德经》总章: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第二章: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第三章: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第四章: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第五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第六章: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第七章: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第八章: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己察人;敛己利人,含道而去。

第十章: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第十二章: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第十六章:敬致虚极,信守静笃;万物并作,予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则凶。

知明乃容,容乃合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第十七章:太上有德,天地晴静;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上有理,万物精明;太上有智,万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无所敬;次者亲誉,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骂,反而有抗。

犹其贵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为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

六亲补合,尚有孝慈;国家晖烂,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

第十九章:绝圣弃尊,利民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以武为文,故令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无圣无尊,同于天地。

为人不骄,为事不狂;普华同等,载道乐俗。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默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第二十二章: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获,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自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第二十三章: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地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第二十四章: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赘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善为重者,莫于泰山;善为轻者,莫于鸿毛。

善为明者,莫于日月;善为晴者,莫于斗辰。

善为静者,莫于汪洋;善为燥者,莫于烈炎。

善为君者,莫于皇王;善为臣者,莫于公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终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圣人,敬天爱民;慈心开怀,博爱万物。

天藏地遁,与神同等;普华万民,道者德也。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言无谪;善计无策,善算无划。

善闭无开,善展无放;善敛无收,善观无察。

善易不卜,善卦不占;善数不读,善韵不词。

常善救人,故无人弃;常善救物,故无物弃。

善人为师,恶人为资;不爱其师,如遇大迷。

不贵其资,虽智不慧;是为袭明,是为要妙。

圣人明道,尊师爱资;信迷仰慧,是为道通。

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常德不足,复归素朴。

朴散为器,则为官长;圣人之用,大制不割。

圣人乐天,豪放万民;百姓乐地,普华万物。

君子之道,是为道光;庶人之道,是为道华。

第二十九章:将欲天下,为而不得;天下神器,不可狂为。

狂者亡之,枉者败之;执者失之,持者损之。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

圣人用事,慎者为重;除甚除奢,去安去泰。

君子之道,泰者道立;庶人之道,安者道稳。

第三十章:以道佐主,其主自贵;以德华民,其民自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事者,不敢强取;勿矜勿伐,勿骄勿狂。

道佐兵强,其事好成;主贵民尊,其事好做。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天地非臣;王侯若守,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君民相和,天下自治。

人而自君,始制有名;知之所名,施道天下。

犹如江海,在道若谷;同天如地,尚德禧俗!第三十三章:恩人者圣,自恩者愿;惠人者慈,自惠者善。

忍人者能,自忍者耐;让人者宏,自让者宽。

观人者慧,自观者照;察人者聪,自察者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福,强行者志;其所者久,永生者寿。

第三十四章:大道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立,生而不辞。

爱养万物,为而不主;无欲名小,万物名大。

爱赡万民,为而不王;惟我为小,万民为大。

圣人功成,不为有名;终不为大,故能成大。

君子道成,其名不扬;奉天孝地,道者贵也。

第三十五章:得天待地,万象奇新;得人待民,億炁祥祯。

锐孔之眼,天地明象;针尖之点,天地晓位。

若执大象,天下必往;往而不害,安定平泰。

乐与施饵,过客欲止;道之出口,淡其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之不既,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贵天贵地;尊人尊民,是为道亲。

第三十六章:道者奇之,其形不类;德者奇之,其貌不比。

将敛必张,将弱必强;将废必兴,将奇必正。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鱼不离渊,龙不脱澳。

国之锐器,不可示人;以此永盛,是谓微明。

第三十七章: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

第三十八章: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至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第三十九章: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祷,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贱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夫大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