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1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PPT课件

• 3、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 3、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D)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 4、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 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 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作 用:
•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各 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及风 俗等情况),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 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 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 的交流。
• 张骞通西域图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 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 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 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 自我批评的皇帝(见课文57页)
四、练习
• 1、西汉王朝为削弱诸侯王权采取的措施 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兴办太学 D、国家统一铸造货币
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为实现自 己的政治抱负,他采纳了董仲舒的“更 化”和“大一统”的主张。
A、“更化”——( ),其目的是: B、“大一统”—— ( )
一、汉武帝的改革
汉武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为实现自 己的政治抱负,他采纳了董仲舒的“更 化”和“大一统”的主张。
A、“更化”——( 改革 ),其目的是: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0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大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
2.洞穴里。
距今大约他们使用打制石器,结成集体打猎、采集获取食物。
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主要代表有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3.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稻 、 粟 和 黍 均发现于中国。
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猪纹陶钵。
5.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7.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第3课远古的传说1.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战役打败了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人文初祖”是指黄帝和炎帝。
2.传说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这一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大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禅让制实质上是原始民主推举制,推选标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人民。
3.6.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
主要诸侯国有:5.10.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2.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有哪些?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13.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概括: 夏、商、周的更替:1.青铜器最早出现距今有5000-4000年历史,商朝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材分析: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局势动荡。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汉初社会局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得以稳定。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得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由此而使得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难点:“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学习第十一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西汉建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1.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提醒学生是公元前)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则材料,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1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1
历史知识点11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
本篇文章将围绕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政治制度
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统治权集中于皇帝
手中。
秦始皇使用重兵控制各地,而汉武帝则采取“封禅制度”,
将地方豪强封为列侯,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同时,汉朝实行“九
品中正制”,用来选拔官员,使得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都得到了提升。
二、经济制度
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
秦始皇实行了“统
一度量衡”,推广货币流通,使得商品交易更为便捷。
汉武帝还实
行了“郡县制”,增加了地方的行政职能,并统一了税制,增加了
财政收入。
三、文化艺术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秦嬴政采用“焚书坑儒”的政策,但是汉武帝却注重文化建设,推广儒家思想,并且赐名“太学”,让当时的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此外,汉代文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歌谣、曲艺、诗词等。
四、总结
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史上,秦汉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政治架构、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1——11复习要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1——11课复习要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地点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生产活动社会组织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170万年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70万——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采集、狩猎群居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骨针会人工取火爱美采集、渔猎氏族公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4、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地点距今年代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定居生活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所处时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的浙江七千年磨制石器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干栏式房子猪狗陶器母系氏族公社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的陕西五六千年磨制石器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地穴式房子猪狗彩陶母系氏族公社大汶口居民山东泰安四五千年磨制石器黑陶、白陶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
2、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日常吃的主食最有可能是(粟)。
3、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的排列顺序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同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炎黄帝时期)。
4、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发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5、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a掌握了原始农业技术,学会了耕种。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已经学会建造房屋,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D学会了饲养家畜,掌握了一些手工业技术。
第3课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1、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之战打败蚩尤。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知识点11主要讲述的是安史之乱和唐朝的繁荣时期。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乱,而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下面将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安史之乱
1. 安史之乱的发生时间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是在唐德宗年间,具体是757年。
2.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是由于唐玄宗时期的宦官安禄山、史思明趁机抓住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发动兵变进而造成的。
3.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是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更是经济的巨大打击。
另外,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都遭受了重创,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二、唐朝的繁荣时期
1. 唐朝的制度和政治
唐朝采取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并实行科举制度,使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机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 唐朝的经济和文化
在唐朝时期,国家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贸易活动,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唐朝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3. 唐朝的外交和军事
唐朝不仅在本国内部政治稳定,并且在外交和军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与周边的国家都保持了友好关系,并且还出兵到了新疆和亚洲其他地区,从而扩大了领土范围。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1包括了安史之乱和唐朝繁荣时期的内容,这对我们了解唐朝历史和教育我们的爱国精神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下列说法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半坡人
2.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
A.印度B埃及.C.中国D.伊拉克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约生活在一万八千年以前B.模样基本同现代人一样
C.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保存火种 D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4.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的劳动技能有( )
①磨光和钻孔技术②烧制陶器③人工取火④用耒耜开垦土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5.下面哪些发现与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发现了水稻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发现了纺轮,证明已会纺线、织布、制衣④发现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 )
①稻②麦③黍④粟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7.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下列哪位神话传说的人物有关?( )
A.神农氏B.伏羲氏C.女娲D.禹
8.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
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B.河姆渡氏族
C.山顶洞人 D.半坡氏族
9.“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是指( )
A.黄帝B.舜C.蚩尤D.炎帝
10.下面关于河姆渡出土文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出土的陶器上刻画有动植物图形,还出土了作为耳饰的玉器和骨哨
B.出土了色彩鲜丽的彩陶
C.出土了黑陶和白陶
D.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二、配伍选择
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判断辨析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 ”,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
2.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 )
3.山顶洞人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贵贱的差别。
( ) 4.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 ) 5.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说明他们已过着定居生活。
( )
6.从黄帝开始,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是按“禅让”的办法进行。
( )
7.舜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 )
8.大汶口原始居民已经能制造黑陶和白陶。
( )
四、识文物,学历史(6分)
下图中的文物是哪些古人类使用的?
①②③④⑤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五、想一想(12分)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梅福根、吴礼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
(1)根据以上材料,“他们”应该属于哪里的原始居民?
(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创造这种干栏式的房屋?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
答:所谓干栏式房屋,就是把底层架空的住宅。
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
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有堂屋与卧室。
(3)假如让你回到当时,你会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3)提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乐器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二、配伍选择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C)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D)半坡原始居民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B)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山顶洞人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F)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E)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判断辨析
1.(×)2 (√)3 (×)4 (×)
5.(√)6 (×)7 (×)8 (√)
四、识文物,学历史
①山顶洞人②半坡居民③大汶口居民④山顶洞人⑤河姆渡居民
五、想一想
(1)他们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2)所谓干栏式房屋,就是把底层架空的住宅。
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
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
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有堂屋与卧室。
(3)提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作乐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