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

3. 大陆地壳有复杂的物质组成: 由各种沉积岩、岩浆岩 及变质岩组成,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均一性。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中生代的地史PPT课件

T1 永宁镇组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1600m 飞仙关组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P2 大隆组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陆地
活动海槽
稳定滨浅海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支半岛晚三叠世的两个造山幕被命名 为印支褶皱。
黄汲清(1945)采纳此名,把中国境内三叠纪 发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印支运动,得到我国地 质工作者的承认和广泛应用。
印支运动对我国地史有着重要意义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表现: 1.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此后中国大陆内无大海侵 2.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3. 板块拼合—印支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真正拼合 4.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 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十三章 中 生 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P2 大隆组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陆地
活动海槽
稳定滨浅海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印支半岛晚三叠世的两个造山幕被命名 为印支褶皱。
黄汲清(1945)采纳此名,把中国境内三叠纪 发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印支运动,得到我国地 质工作者的承认和广泛应用。
印支运动对我国地史有着重要意义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表现: 1.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此后中国大陆内无大海侵 2.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3. 板块拼合—印支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真正拼合 4.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 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十三章 中 生 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中国中生代成煤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Π 1 ≅
Τ ≅ # /, 1
?Δ ≅
Ν # 1 ! 一1 # # ∀ 扭 ∀ !1 ? Δ≅ 2 Θ ∗ # # / / # / Σ 五Δ# !Δ Σ 1 / Δ≅
二 Π / Μ Σ # Π 1 ? ∗ # Π Δ≅ ? 五# 二 Δ2 ∗ 1 Ω
1 # # ∗ Π Σ 主? Μ ? !Δ # # Ρ !∀ ? Δ ≅
口1 ? !# ∗ ? Μ # 2 ∗ 1 Π Δ# ≅ ? Τ ≅ # Ν 2 ∗ 1 Ρ Δ? ς % 6 Ν ? # ≅ 1 Ο ≅ # Δ≅ , 五Δ# Μ 1 Π ΔΣ 1 ∗ # 2 Δ ≅
# # 让∗ / 0 ∗ # Ν# ∗ # ≅ ? Δ1 !! ς ∗ 1 2 # / ς ≅ # !Δ≅ # # ≅ ? Δ≅ ∀ # / ? Π # Ρ # ! Θ 1 ≅ Π 五1 / 1 ? ∗ ≅ 2 及Ψ 士Δ Ρ Ω
Ν
作 者 简介 Ο
秦 苏保9
男,
岁 3 6
9
助 理 研 究 员9
少地构造专业9
, ς≅ Θ / Δ/
Λ Ν ?Μ # 1 ∀ ?五 ∗ Ο
王。 , ∀ ) 1 9 ! ( 1 # 9 3 6 ς # 1 ∗ /
!Π ,
· 国家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助课 题 地 7 6 & 35 子 课 题 的 阶段 成 果 9
及 其演化 作进 一步 的探索 。
一 、 中国中生 代大地构 造基本特征 及其 演化
一∃ 地 壳深部地质 构造 特征
关于 我 国地 壳深 部 地质 构造 、 区 域 重力场 特征 、 以及深 部 构 造 与大型 含 油气 盆地 和 聚 煤 盆地 之 关 系 等 问题, 已有许 多 地质 、 地 球 物理 工 作者进 行过不 同程 度 的研究 ’∃ 〔% ; 4 ; , 周 姚 秀 等 〕, 并 以不 同的 学术观 点 和从不 同的侧 面对 这 些问题作 了 比较深 入 的论 述 。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课件

政策支持:政府对黄 金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推动了中国绿岩带型 金矿的发展。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中国绿 岩带型金矿在开采、 选矿和冶炼等方面取 得了重要突破。
07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未来发展趋势金矿的资 源潜力和分
布情况
技术创新: 未来开采技 术和方法的 创新与改进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 未来发展的 影响和机遇
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的 激烈程度和
未来趋势
未来发展挑战
资源短缺:中国绿岩带型金矿资源有限,未来开采难度加大 技术难题:开采技术、选矿技术和冶炼技术需要不断提高 环境压力: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的变化对金矿行业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利 用机械设备将 矿石从地表剥
离出来
地下开采:通 过井巷工程进 入地下矿体, 利用提升、运 输等设备将矿
石运出地表
采矿方法:根 据矿体赋存条 件选择合适的 采矿方法,如 空场采矿法、 充填采矿法等
安全管理:确 保采矿过程中 的安全,采取 一系列措施, 如通风、排水、
防火等
06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经济价值与市场前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矿体形态复杂:中国绿岩带型 金矿的矿体形态复杂,多为不 规则状或脉状,且具有多层性。
伴生元素丰富:中国绿岩带型 金矿常伴生有银、铜、钴、镍 等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中国绿岩带型金矿的成因
绿岩带型金矿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绿岩带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带附近 绿岩带型金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绿岩带型金矿的形成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绿岩带型金矿的特点
分布广泛:全球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 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
中生代地史PPT课件

第9章 中生代地史/Mz geohistory
9.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9.2 中生代生物界
Mesozoic life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Outline of Mz plate tectonics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
13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
14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
15
T3
.
16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17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3.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9.3.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
10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
11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9.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9.2 中生代生物界
Mesozoic life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Outline of Mz plate tectonics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
13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
14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
15
T3
.
16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17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3.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9.3.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
10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
11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中国主要成矿域及其知识管理特征PPT课件( 72页)

– 受同生断裂系统控制,海底热水沉积矿床(相 当SEDEX型)十分发育,形成著名的南秦岭铅 一锌一铜一金一银矿带。
• 5.晚三叠世至第四纪—滨太平洋、新特提 斯叠加改造阶段
– 晚三叠世以后,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昆仑一西秦岭等年轻印支山系发生大规模的基 底滑脱、推覆、逆掩和新生沉积物的继续变形。 东部受库拉一太平洋板块的向亚洲大陆推挤, 从而使已有复杂构造变形的东秦岭一大别陆内 造山继续发展。郯一庐断裂带也以左旋走滑将 扬子陆块东部边缘向北推移。以后又经过新生 代陆内构造动力体制调整,形成今日雄伟绵亘 的中央造山体系。
• 震旦纪一三叠纪是地台的海相沉积发育阶 段,沉积建造类型有陆源建造、碳酸盐建 造和含煤建造以及海底热水沉积建造等。 盖层沉积厚度一般在5000-6000 m。地台的 东南部包括浙西、江南地块等区,早古生 代出现类复理石和复理石建造,厚度较大, 表现出一定活动性,这与东邻的华南加里 东期造山作用有关。
• 盆地基底地层中有些层位富集铅、锌、银、 金,可能为矿源层。
• 4.秦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产区和很有远景 的金成矿带。北秦岭和南秦岭的地壳和沉积盖层 中金丰度明显高于两侧克拉通边缘区,也说明秦 岭带内存在富金的地层,具有形成金矿床的优越 物质基础。
• 而秦岭中生代陆内深层滑脱俯冲构造及其所 诱发的I-S过渡型花岗质岩浆作用,为矿源层中金 的活动转移和浓集成矿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流体, 形成广泛分布的金矿床。
• (四)柴达木及周边铅一锌一铬一钾成矿 带
– 侏罗系和白垩系均为陆相沉积。白垩系和第 三系中含有油气层。第四系内陆盐湖中富含岩 盐和含钾卤水—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重要的钾 矿资源。
– 柴达木北缘有著名的锡铁山铅一锌矿床,为 海相火山岩型,产于北缘裂谷环境的上奥陶世 的碳酸盐岩建造中,为中国西北区的重要铅、 锌矿。此外,还有超镁铁质岩中的铬矿床。
• 5.晚三叠世至第四纪—滨太平洋、新特提 斯叠加改造阶段
– 晚三叠世以后,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昆仑一西秦岭等年轻印支山系发生大规模的基 底滑脱、推覆、逆掩和新生沉积物的继续变形。 东部受库拉一太平洋板块的向亚洲大陆推挤, 从而使已有复杂构造变形的东秦岭一大别陆内 造山继续发展。郯一庐断裂带也以左旋走滑将 扬子陆块东部边缘向北推移。以后又经过新生 代陆内构造动力体制调整,形成今日雄伟绵亘 的中央造山体系。
• 震旦纪一三叠纪是地台的海相沉积发育阶 段,沉积建造类型有陆源建造、碳酸盐建 造和含煤建造以及海底热水沉积建造等。 盖层沉积厚度一般在5000-6000 m。地台的 东南部包括浙西、江南地块等区,早古生 代出现类复理石和复理石建造,厚度较大, 表现出一定活动性,这与东邻的华南加里 东期造山作用有关。
• 盆地基底地层中有些层位富集铅、锌、银、 金,可能为矿源层。
• 4.秦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产区和很有远景 的金成矿带。北秦岭和南秦岭的地壳和沉积盖层 中金丰度明显高于两侧克拉通边缘区,也说明秦 岭带内存在富金的地层,具有形成金矿床的优越 物质基础。
• 而秦岭中生代陆内深层滑脱俯冲构造及其所 诱发的I-S过渡型花岗质岩浆作用,为矿源层中金 的活动转移和浓集成矿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流体, 形成广泛分布的金矿床。
• (四)柴达木及周边铅一锌一铬一钾成矿 带
– 侏罗系和白垩系均为陆相沉积。白垩系和第 三系中含有油气层。第四系内陆盐湖中富含岩 盐和含钾卤水—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重要的钾 矿资源。
– 柴达木北缘有著名的锡铁山铅一锌矿床,为 海相火山岩型,产于北缘裂谷环境的上奥陶世 的碳酸盐岩建造中,为中国西北区的重要铅、 锌矿。此外,还有超镁铁质岩中的铬矿床。
矿产勘查培训PPT 加强矿产勘查_实现找矿突破

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
ZK1102 ZK1101
ZK1201 ZK1202
ZK1302
ZK1501 ZK1901
ZK2103
ZK1301
ZK2102
ZK2303
设计勘探线
ZK2101
ZK2302 ZK2301
1:10000高精度磁法面积 性测量,1:10000高精度 磁法剖面测 量,TEM,CSAMT,三分量磁
铜坑
龙箱盖
1—灰岩;2—泥质岩、砂岩;3—灰页岩互层;4—大扁豆状灰岩;5—小扁豆状灰岩;6—细条带状灰岩;7—宽条 带状灰岩;8—硅质灰岩;9—泥灰岩;10—灰页岩;11—泥质岩层;12—黑云母花岗岩;13—花岗斑岩;14—煌 绿玢岩;15—地质体界线;16—断裂;17—沉积不整合面;18—矽卡岩硫化物锌-铜矿体;19—长坡大脉带; 20—91 号沿层交代矿体;21—92 号层间网脉带矿体;22—细脉带矿体;23—钻孔号/钻孔标高长坡
“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
例子:武夷-云开地区与海西-燕山期花岗 岩有关的铌钽金锡矿床成矿系列
该成矿系列全位成矿为三种类型的矿床组合
矿床类型 伟晶岩型铌钽矿床 剪切带型金矿床 花岗斑岩型锡矿床
云开地区 武夷地区 已找到 已找到 已找到 尚未找到 已找到 已找到
缺位 找矿
因此, “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可直接应用于找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物质基础
➢我国90%的能源 ➢95%以上的工业和农业原材料
来自于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优质、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相 对不足:石油、天然气、铁、镍、 锰、铬、铜、铝、钾盐等。
2005 2010 2020
国内能供应 消费量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 植被类型:以蕨类植物为主,也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动物种类:恐龙、翼龙、鱼类、昆虫等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湖泊、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并存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 成矿体系
Ore-forming System of Continental China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1
引言
• 自六十年代末,板块构造理论确立并应用以来,占地球 表面 70% 的大洋及大陆边缘地带的地质作用及成矿作 用,用板块构造的理论都得到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但对 大陆板块内的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解 释。问题比较复杂。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
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10
中国东南部地区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成矿带分佈图
大陆边缘中生代裂 解构造-岩浆成矿带 (Cu, Pb, Zn, Au, Ag, 非金属等
大陆边缘新中生代 断陷成矿带 (油气, 砂矿等)
大红柳滩
昆
玉门
玉门岩区
仑 岩
带
羌
冈
塘
底
斯
横
岩 II
拉萨
⑤
带
断I ① 山
加德满都
III
④ 岩②
西宁
西秦岭岩带
成都
带
0 150 300 450 600 km
昆明
③ 13
0 120 240 km
N
怒
断江
裂 及 俯 冲
澜 沧 江
带金
略沙
图江
(
陈构
柄 蔚
造
等
,
一成
)
九 八 七
矿 带
深14
-
-
-
中甸 Cu
丽江 Au
• 三个与沉降带相间的构造-岩浆成矿隆起带:沿海火山岩带、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岩浆带及贺兰山-龙门山-锦屏山 成矿带。
• 近 EW 向形成三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岩浆 成矿带、大别-秦巴构造-岩浆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
• 西南部环绕青藏高原形成多层环形构造成矿格局,由雅鲁藏布
Cu, Pb, Zn, Ag
盆 地 油 气 矿 产
火 山 弧 带
Zn, Au
海
沟
热
矿 床
液 硫 化
Fe, Mn, Co, Ni, Cu, Pt
钴 结 壳
非
物
矿
Cu,
脊
黑
烟
筒
矿 床
热 液 硫
化
物
洋 底 锰 多 金 属 结 矿核 产
天
Fe, Cu, Au
然
火
气
山
水
侵
合
入
物
岩
矿 矿带
产产
江带、班公湖-怒江带、澜沧江带、金沙江带、甘孜-理塘带等
构造-成矿带所组成。
8
9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大陆壳 上地幔
洋壳
大陆壳 地 幔
3
• 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处於三大洲际构造活动带的 交汇位置。
• 中新生代以来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构造 与成矿活动十分活跃,是典型的陆内构造成矿活动。
•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波及全国,但东部滨西太平洋带 大陆范围内以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为主,而西南 地区特提斯域则以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为主。
3. 大陆地壳有复杂的物质组成: 由各种沉积岩、岩浆岩 及变质岩组成,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均一性。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6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 中国大陆作为长期存在的陆壳并频繁地发生地质构造运 动和成矿作用,是研究这个世界前沿科学问题的理想地 域。中新生代又是探索大陆成矿体系的最佳时期。
• 下面就是我们对此问题初步的探索。
2
板块构造成矿模型示意图
PLATE-TECTONIC MODEL OF METALLOGENESIS
Fe, Mn, Cu, Co Cu, Pb, Zn, Au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台湾海峡
大陆边缘新生代 弧-陆碰撞成矿 带(Au 等)
SE
太平洋板块 11
二. 西南部特提斯洋俯冲及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 陆-陆碰撞而形成的成矿带有:
4. 海西晚期及中生代印支期特提斯洋板块向扬子陆块俯冲, 先後形成甘孜-理塘、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及岛弧带, 燕山晚期又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至喜山期又受印 度陆块与欧亚陆块的碰撞影响,最终三期构造成矿活 动叠加形成了三江构造-成矿带 (Cu、Pb、Zn、Ag、 Au、Hg、Sb、Sn 矿);
5. 新生代陆-陆碰贴形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成矿 带 (Cr、Cu、Pb、Zn 矿);
6. 印度与欧亚陆块碰撞形成雅鲁藏布江构造-岩浆岩成矿
带 (Cr、Cu、Pb、Zn、Au 矿)。
12
西南地区与特提斯洋、印度板块有关的陆-陆碰撞成矿带分佈图
(据潘桂堂等, 1990)
1-N2-Q (上新世-第 四纪) 火山岩; 2N2 (中新世) 火山 岩; 3-K2-E3 (晚白 垩-渐新世) 火山岩; 4-扬子地块 ①.甘孜-理塘缝合 带; ②.金沙江-哀牢 山缝合带; ③.澜沧 江缝合带; ④.怒江 缝合带; ⑤.雅鲁藏 布江缝合带 I-三江成矿带; II- 冈 底 斯 - 念 青 唐 古拉成矿带; III- 雅 鲁 藏 布 江 成 矿带
制; 4. 表生成矿机制,即由大陆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
圈四者接触,互相作用形成的表生成矿动力学机制。
• 四种机制内在联係、互为牵动,在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上有一定规律。
7
中国中新生代成矿格局
• 东部形成 NNE 和近 EW 向网格状构造成矿格局。
• NNE 方向自东向西形成三个中新生代油气成矿沉降带: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和鄂尔多斯-四川盆地。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4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5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Ore-forming System of Continental China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1
引言
• 自六十年代末,板块构造理论确立并应用以来,占地球 表面 70% 的大洋及大陆边缘地带的地质作用及成矿作 用,用板块构造的理论都得到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但对 大陆板块内的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解 释。问题比较复杂。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
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10
中国东南部地区与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成矿带分佈图
大陆边缘中生代裂 解构造-岩浆成矿带 (Cu, Pb, Zn, Au, Ag, 非金属等
大陆边缘新中生代 断陷成矿带 (油气, 砂矿等)
大红柳滩
昆
玉门
玉门岩区
仑 岩
带
羌
冈
塘
底
斯
横
岩 II
拉萨
⑤
带
断I ① 山
加德满都
III
④ 岩②
西宁
西秦岭岩带
成都
带
0 150 300 450 600 km
昆明
③ 13
0 120 240 km
N
怒
断江
裂 及 俯 冲
澜 沧 江
带金
略沙
图江
(
陈构
柄 蔚
造
等
,
一成
)
九 八 七
矿 带
深14
-
-
-
中甸 Cu
丽江 Au
• 三个与沉降带相间的构造-岩浆成矿隆起带:沿海火山岩带、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岩浆带及贺兰山-龙门山-锦屏山 成矿带。
• 近 EW 向形成三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岩浆 成矿带、大别-秦巴构造-岩浆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
• 西南部环绕青藏高原形成多层环形构造成矿格局,由雅鲁藏布
Cu, Pb, Zn, Ag
盆 地 油 气 矿 产
火 山 弧 带
Zn, Au
海
沟
热
矿 床
液 硫 化
Fe, Mn, Co, Ni, Cu, Pt
钴 结 壳
非
物
矿
Cu,
脊
黑
烟
筒
矿 床
热 液 硫
化
物
洋 底 锰 多 金 属 结 矿核 产
天
Fe, Cu, Au
然
火
气
山
水
侵
合
入
物
岩
矿 矿带
产产
江带、班公湖-怒江带、澜沧江带、金沙江带、甘孜-理塘带等
构造-成矿带所组成。
8
9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大陆壳 上地幔
洋壳
大陆壳 地 幔
3
• 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处於三大洲际构造活动带的 交汇位置。
• 中新生代以来作为欧亚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构造 与成矿活动十分活跃,是典型的陆内构造成矿活动。
•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波及全国,但东部滨西太平洋带 大陆范围内以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为主,而西南 地区特提斯域则以受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为主。
3. 大陆地壳有复杂的物质组成: 由各种沉积岩、岩浆岩 及变质岩组成,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均一性。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6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 中国大陆作为长期存在的陆壳并频繁地发生地质构造运 动和成矿作用,是研究这个世界前沿科学问题的理想地 域。中新生代又是探索大陆成矿体系的最佳时期。
• 下面就是我们对此问题初步的探索。
2
板块构造成矿模型示意图
PLATE-TECTONIC MODEL OF METALLOGENESIS
Fe, Mn, Cu, Co Cu, Pb, Zn, Au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台湾海峡
大陆边缘新生代 弧-陆碰撞成矿 带(Au 等)
SE
太平洋板块 11
二. 西南部特提斯洋俯冲及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 陆-陆碰撞而形成的成矿带有:
4. 海西晚期及中生代印支期特提斯洋板块向扬子陆块俯冲, 先後形成甘孜-理塘、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及岛弧带, 燕山晚期又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至喜山期又受印 度陆块与欧亚陆块的碰撞影响,最终三期构造成矿活 动叠加形成了三江构造-成矿带 (Cu、Pb、Zn、Ag、 Au、Hg、Sb、Sn 矿);
5. 新生代陆-陆碰贴形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成矿 带 (Cr、Cu、Pb、Zn 矿);
6. 印度与欧亚陆块碰撞形成雅鲁藏布江构造-岩浆岩成矿
带 (Cr、Cu、Pb、Zn、Au 矿)。
12
西南地区与特提斯洋、印度板块有关的陆-陆碰撞成矿带分佈图
(据潘桂堂等, 1990)
1-N2-Q (上新世-第 四纪) 火山岩; 2N2 (中新世) 火山 岩; 3-K2-E3 (晚白 垩-渐新世) 火山岩; 4-扬子地块 ①.甘孜-理塘缝合 带; ②.金沙江-哀牢 山缝合带; ③.澜沧 江缝合带; ④.怒江 缝合带; ⑤.雅鲁藏 布江缝合带 I-三江成矿带; II- 冈 底 斯 - 念 青 唐 古拉成矿带; III- 雅 鲁 藏 布 江 成 矿带
制; 4. 表生成矿机制,即由大陆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
圈四者接触,互相作用形成的表生成矿动力学机制。
• 四种机制内在联係、互为牵动,在活动的空间与时间 上有一定规律。
7
中国中新生代成矿格局
• 东部形成 NNE 和近 EW 向网格状构造成矿格局。
• NNE 方向自东向西形成三个中新生代油气成矿沉降带: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和鄂尔多斯-四川盆地。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4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5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