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有效成分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_余波

获得更多新型 、疗效更为显著的药物 [18 ] 。然而以往化学
合成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使人们望而却步 ,从安全性
和环境的角度考虑 ,对高效 、低毒性和对环境影响小的抗
生素 、化学制剂和农用化学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人们
的焦点转向了天然药物 。过去的抗生素大多来源于土壤
微生物 ,近年来 ,植物内生菌因其种类繁多 、开发较少 ,而
研究表明很多内生菌的产物能够抑制人类的病原微 生物 (细菌 、真菌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病毒等 ) 。目前发 现较多的是内生 菌 能够 产 生 多 种新 的 抗 菌 肽类 物 质 。 Strobel G[ 8 ]等从雷公藤 ( Trit, terygeum w il ordii)的茎中分 离到一株内生真菌 Cryp tosporiop sis c. quercina, 能产生一 种新型环肽抗生素 cry1加 cand - m 与棘白霉素和肺炎球 菌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该环肽化合物含有很多稀有氨基酸 如 3一羟基一 4一羟甲基脯氨酸等 ,不仅对核盘菌 ( Scle2 rotiniasclerotiorum )和灰葡萄孢 (Jotrydtis cinerea)等一些植 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 ,而且还能抑制白假丝酵母 ( Can2 didaalbicanJ)和毛癣菌 ( Trichophyton spp ) 等人类病原真 菌 ,可用于真菌引起的指甲和皮肤病的治疗 。分离自同一 内生菌 的 1 种 新 酰 胺 生 物 碱 ( cryp tocin ) 对 稻 瘟 病 菌 ( Pyriculariaoryzae)及其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的抑杀 作用 [ 9 ] 。
紫茎泽兰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9,25(11)紫茎泽兰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姚秉富李明霞孙雨晴肖鹏荆晶李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该文综述了近些年紫茎泽兰在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方面包括化学成分、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紫茎泽兰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紫茎泽兰;植物病原菌;化学成分;抑菌活性;抑菌机理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9)11-0087-3Study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on Plant PathogensYao Bingfu et al.(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bacteriostatic activity and bacteriostatic mechanism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on the inhibition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s botanical pesticid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Eupatorium adenophorum;Plant pathogen;Chemical constituents;Bacteriostatic activity;Bacteriostatic mechanism紫茎泽兰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植物,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
博落回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博落回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illd.)R.Br.),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具有镇静止痛、抗肿瘤、抗菌杀虫等功效。
研究表明,博落回中含有生物碱、黄酮、萜类、甾体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为异喹啉类生物碱。
本研究采用活性追踪法研究博落回全草中的抗菌活性成分,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采用乙醇超声提取(固液比10:1),粗提物平均提取率为20.7%。
2.以25%甲醇水溶液溶解粗提物,采用不同溶剂对粗提物进行萃取,极性依次增大,最终得到石油醚相(P)、氯仿相(C)、正丁醇相(B)和水溶物(W)4种萃取物,其中,石油醚相含量最高,正丁醇相含量最低。
3.在2 mg/mL浓度下,分别测定了粗提物及4种萃取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试验表明,氯仿相和正丁醇相的平均抑制率高于粗提物、石油醚相和水溶物。
4.通过硅胶柱层析对氯仿相和正丁醇相梯度洗脱,洗脱梯度为氯仿:甲醇=20:1、10:1和1:2(V/V),对应组分为C1,C2,C3;正丁醇相的洗脱梯度为氯仿:甲醇=10:1、5:1和0:1(V/V),对应组分为B1,B2,B3。
对上述组分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评,试验表明,C1,C2和B1,B2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5通过硅胶柱色谱和薄层制备从活性组分(C1,C2和B1,B2)中分离出了7种单体化合物,利用化学分析、薄层检测及NMR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BLH-1(二氢血根碱),BLH-2(二氢白屈菜红碱),BLH-3(血根碱),BLH-4(白屈菜红碱),BLH-5(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BLH-6(原阿片碱),BLH-7(别隐品碱)。
6.测定了7种单体化合物对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和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具有广谱抗菌性。
7.对正丁醇酸化后萃取处理,发现处理后的正丁醇相活性高于酸水相,认为正丁醇相中具有活性作用的是非生物碱成分。
天然抑菌剂来源及应用现状

天然抑菌剂来源及应用现状天然抑菌剂指的是从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或物质。
使用天然抑菌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天然抑菌剂来源广泛,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来源:1. 植物来源:许多植物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例如茶树油、薄荷油和丁香油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用于消毒和防腐。
另外,许多中草药如金银花、黄连等也含有抗菌成分,可用于传统中药配方或做为口服药物。
2. 微生物来源:一些微生物本身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能力。
例如链霉菌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可以产生一系列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被广泛用于临床和养殖行业。
此外,乳酸菌等益生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食品加工和保健品制造。
3. 动物来源:一些动物体内含有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例如蜂蜜中含有过氧化氢和酸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另外,蜈蚣、蜘蛛等动物体表分泌的毒液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的成分。
天然抑菌剂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食品加工:天然抑菌剂可以用于食品杀菌和保鲜。
例如,茶多酚可用于腐败食品的保鲜,丙酸和天然抗氧化剂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2. 医药领域:天然抑菌剂被广泛用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许多植物提取物或精油可以制成口服或外用的药物。
例如,广薄荷油和茶树油可以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3. 清洁产品:天然抑菌剂可用于清洁产品的生产。
例如,柠檬酸和醋酸可用于制作清洁剂,有效去除细菌和污垢。
4. 化妆品:一些天然抑菌剂可以用于化妆品的生产。
例如,白癜风中常用的黄芩提取物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皮肤护理产品。
目前,天然抑菌剂的研究和应用都处于相对初级阶段。
由于天然抑菌剂取之于自然,相对于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更加环保和安全。
然而,天然抑菌剂存在着原料来源不稳定、提取和纯化技术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
此外,天然抑菌剂在抗菌效果和机理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之,天然抑菌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抗菌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及其应用

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疾病得到的治疗也越来越好。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化学合成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增强,加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研究植物源抗菌素并将其应用于疾病治疗中已成为当今抗菌素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将从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应用和前景三个方面详述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
一、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现状植物源抗菌素是指从植物中萃取的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化合物。
目前已有多种植物源抗菌素被用于疾病治疗,如黄酮、生物碱、烯醇、多糖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植物源抗菌素之一。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抗菌方面,黄酮类化合物可作用于细胞膜,破坏细胞膜结构或使其失去通透性,从而引起菌体内部环境紊乱,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中的生物碱和烯醇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二、植物源抗菌素的应用情况随着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已有多种植物源抗菌素被用于疾病治疗,如苦参碱、黄芩素、茶多酚、黄酮等。
以苦参碱为例,其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肝胆疾病等。
同时,植物源抗菌素在食品行业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茶多酚、青蒿素、葵花素等可用于食品保鲜及防腐。
此外,植物源抗菌素还可用于农业领域,做为生物农药应用,以代替传统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副作用。
三、植物源抗菌素的前景展望植物源抗菌素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一方面,植物资源广泛、来源多样延伸了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空间,通过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植物中含有的抗菌素可以被迅速且高效地提取出来。
另一方面,植物源抗菌素在环保、健康、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会促使植物源抗菌素的研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随着对植物源抗菌素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植物源抗菌素问世,成为挑战细菌的有效手段。
不同植物来源绿原酸抑菌效果

• 图5 10.00mg/mL金银花绿 • 图6 10.00mg/mL杜仲绿原 10.00mg/mL金银花绿 10.00mg/mL杜仲绿原
原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抑菌效果 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 菌效果
• 10.00mg/mL金银花绿原 10.00mg/mL金银花绿原
绿原酸浓度(mg/mL) Concentra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4.00 3.00 2.50 2.00 1.60 1.20 0.80 0.40 对照
0.621
0.619
0.622
0.624
0.620
0.624
0.625
0.627
0.627
0.112
0.173
0.185
0.199
0.241
0.426
0.522
0.624
0.627
• 75%乙醇对金黄色葡萄球 75%乙醇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抑菌效果
• 75%乙醇对大肠杆菌的抑 75%乙醇对大肠杆菌的抑
制效果
• 图1 1.25mg/mL金银花绿 1.25mg/mL金银花绿
原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抑菌效果
• 图2 1.25mg/mL杜仲绿原 1.25mg/mL杜仲绿原
7.致谢 7.致谢
• 本论文是在彭国平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彭老师为论
文的选题、试验方法、论文撰写等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指导。感 谢他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及耐心的指导和督促,让我受益匪浅并 时刻保持严格谨慎的态度去完成毕业论文。 • 感谢实习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 验室的林元山、兰时乐、刘婷等各位老师在论文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 帮助。感谢大学四年传授知识的所有湖南农业大学的老师,感谢他们 教授我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培养了我的 实践能力,让我得以自我完善和发展。 •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不仅让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美好回忆, 同时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了最无私的帮助,让我在集体中感觉到了如 家的温暖,如兄弟姐妹般的感情。 • 最后感谢答辩组老师在百忙之中拨冗对本论文认真审阅和批评,本论 文还有诸多亟待改进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提出建议! 祝各位老师桃李满园,身体健康! 祝各位同学青春永驻,事业有成!
沙棘果油的提取及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沙棘果油的提取及抑菌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沙棘是医食两用植物,其富含沙棘果油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本文主要对沙棘果油的提取工艺方法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棘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性灌木,又名黑刺、醋柳、酸刺、沙枣、酸刺柳等。
沙棘特性是耐干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
中国是天然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工种植沙棘面积最大的国家。
沙棘在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方面也有着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1]。
沙棘果为胡颓子科酸刺属的灌木或小乔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果实,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栓形成、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抑菌等药理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沙棘是医食两用植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中国药典》、藏医名著《四部医典》中都对沙棘的功效有明确记载。
研究表明,沙棘果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维生素、脂类、多糖、氨基酸、挥发油、原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在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而备受关注[2]。
1沙棘果油的提取方法1.1压榨法其方法主要是借助机械压力将沙棘中的油脂压榨出来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有设备投资少,技术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油脂清亮无其他杂质的残留。
缺点是在压榨过程中由于压力的升高,内摩擦增大,会使温度升高,所以要得到优质的沙棘果油,必须在压榨过程中将所产生的热量除去。
另一方面压榨法的出油率极低,原材料浪费严重,经过检测油脂中活性物质含量低,影响沙棘油的药用效果,降低了沙棘油的使用价值。
1.2溶剂提取法研究者采用响应面优化了正己烷-丙酮复合溶剂浸提沙棘油的提取条件,并对沙棘油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4.02、粉碎度35.00目、正己烷:丙酮为6:4、浸提温度44.00℃、浸提时间1.84h,在该条件下沙棘油提取率为13.788%。
天然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天然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人们对传统药物治疗感染病症的效果越来越持怀疑态度。
因此,天然药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感染治疗选择逐渐备受关注。
天然药物指的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具有广泛的化学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对抗感染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分析天然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为未来天然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天然药物的来源和分类天然药物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植物天然药物主要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黄连、青霉素等;动物天然药物则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得到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如蛇胆汁、鱼胶等;微生物天然药物则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链霉素、青霉素等。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天然药物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微生物药三大类。
二、天然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1. 植物药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植物药是天然药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化学多样性,对多种感染病原体具有潜在的杀菌、抑菌作用。
例如,黄连、金银花等植物药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鞣质、黄酮、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可用于抗感染治疗的研究和开发。
2. 动物药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动物药是一类具有特殊药理活性的天然药物,其来源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蛇胆、虫草等。
动物药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对某些感染病原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例如,蛇胆中含有丰富的胆碱、生物硫化合物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某些细菌感染病症。
因此,动物药在抗感染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3. 微生物药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微生物药是一类来源于微生物体内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微生物药具有广泛的抗感染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8, 7(1), 29-36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brhttps:///10.12677/br.2018.71005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Active Ingredient Antibacterial Abilities and MechanismKeke He, Xuechen Yang, Liya Song*Beijing Key Lab of Plant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Received: Dec. 6th, 2017; accepted: Dec. 28th, 2017; published: Jan. 12th, 2018AbstractPlant-based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can be obtained from a varie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se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includes flavonoids, terpenoids, tannins, plant essential oils and polysaccharid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se plant-based antibiotic ma-terial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effects and antifungal mechanism were summarized. Moreover,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are given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otanical bacteriostats.KeywordsPlant Resourc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植物源有效成分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进展贺可可,杨雪晨,宋丽雅*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12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12日摘要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源有效成分来源广泛,大致可分为黄酮类、萜类、单宁类、植物精油类、多糖类等。
本文综述了黄酮类、萜类、单宁类、植物精油类、多糖类以及其他有效成分的抑菌活性以及机理研究进展,并对植物源抑菌剂进行总结和展望,期望为开发植物源抑菌剂提供借鉴意义。
*通讯作者。
贺可可等关键词植物源,抑菌机理,研究进展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防腐剂是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具有延长产品保质期及确保产品质量的作用。
目前,致病菌的耐药性以及人们对化学防腐剂可能引起健康问题的担忧,使得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来源广泛的植物源抑菌剂。
植物源抑菌剂是指由植物中提取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
与现有的防腐剂相比,植物源抑菌剂的优势在于部分植物源抑菌剂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安全性较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复杂多变,植物资源丰富,为植物源抑菌剂开采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植物源有效成分如黄酮类、萜类、单宁类、植物精油类、多糖类以及其他有效成分皆具有抑菌功能。
本文总结比较了各类植物源有效成分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机制进行梳理,期望为植物源抑菌剂的研发及应用做出贡献。
2. 黄酮类黄酮类物质是含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统称。
黄酮类物质又称为黄酮、黄碱素。
黄酮类分子上1号位是碱性氧原子可与酸性物质结合形成盐,而该盐的羟基衍生物显示黄色,黄酮因此而得名[1]。
黄酮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菌等活性。
黄酮类物质开发的抑菌类药物已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人体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案例未见报道[2]。
王昱儒等[3]利用超声乙醇提取法提取荞麦麸皮中黄酮类物质,所得的含量为2.93%,并对水果腐败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发现荞麦麸皮中黄酮类提取物对上述两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95、1.190 mg/mL。
荞麦麸皮黄酮对二者的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19、2.38 mg/mL。
杨小慧[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得到文冠果落果中含有 1.84%的黄酮类物质,采用红外光谱与高效液相色谱、显色反应测定发现文冠果落果中一共含有15种黄酮单体,其中芦丁占据总黄酮的6%。
牛津杯抑菌实验中,黄酮类含量在15 mg/mL时,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6.0 ± 0.3 mm,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3.0 ± 0.5 mm。
黄酮类含量为20 m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4.0 ± 0.1 mm。
王丽丽等[5]利用28 μg/mL、140 μg/mL、280 μg/mL、560 μg/mL不同浓度的洋葱黄酮提取物单独、同时复配不同的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干预结核杆菌生长。
结果发现单独使用280 μg/mL洋葱黄酮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上述各种抗结核杆菌药物。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结核杆菌共培养加入不同组别的洋葱黄酮提取物或是抗结核杆菌药物,检测巨噬细胞因子发现280 μg/mL与560 μg/mL洋葱黄酮提取物相比于140 μg/mL洋葱黄酮提取物IFN-γ、IL-1β、IL-6水平升高显著(p< 0.05)。
与异烟肼组相比,280 μg/mL与560 μg/mL洋葱黄酮提取物处理组巨噬细胞因子升高显著(p < 0.05),被巨噬细胞吞噬的分枝杆菌DNA扩增Ct值较低,DNA拷贝数增加。
该实验表明洋葱黄酮提取物能够抑制结核杆菌生长,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目前关于黄酮类物质抑菌机理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细胞膜的完整性,DNA、蛋白质的合成上等。
王海涛[6]发现大豆异黄酮在0.3 mg/mL浓度下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在该抑制浓度下,第6 h时贺可可等细菌培养液电导率变化达4.61%,细胞膜通透性遭到破坏,第24 h时细胞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看到菌体干瘪,变形;同时,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供试菌株糖代谢途径中三羧酸循环途径,影响DNA、RNA、蛋白质合成。
何梦影[7]利用山奈酚、橙皮素、儿茶素、鹰嘴豆芽素A四种黄酮类物质作用于人工模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研究黄酮类在细胞膜水平上的抑菌方式,结果发现山奈酚能够插入细胞膜磷脂的极性区域,儿茶素、橙皮素、鹰嘴豆芽素A则是进入到细胞膜的疏水区,磷脂分子排列顺序被打乱,同时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菌体受到破坏。
Wu等[8]人研究发现黄酮类物质可通过改变黑曲霉的通透性进而抑制黑曲霉的生长。
3. 萜类萜类物质主要为异戊二烯为单元的衍生物,按照结构主要分为单萜(C10)、倍半萜(15)、二萜(C20)、三萜(30)等。
萜类物质因为含有氧原子,据此可分为醇、酸、酮、羧酸、酯及苷等萜类。
萜类物质种类繁多,目前结构已被解析的萜类物质高达5万多。
萜类物质的功能主要为抗肿瘤、抗疟疾、抗炎、杀虫、抑菌等[9]。
杨婷等[10]选取了百里香酚、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薄荷酮、香芹酮、长叶薄荷酮、马鞭草烯酮、小茴香酮、莰酮、柠檬醛、香茅醛、枯茗醛十三种萜类在浓度为400 μg/mL时对胶孢炭疽菌与链格孢杆菌进行抑菌率实验,优选出五种抑菌率较高的萜类,之后将五种优选萜类物质浓度设置为5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400 μg/mL进行梯度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五种萜类抑制孢炭疽菌的效果强弱依次为:香芹酚> 丁香酚> 异丁香酚> 枯茗醛> 百里香酚,其IC50分别为40.89、42.95、88.86、170.58、348.56 μg/mL。
五种优选萜类抑制链格孢杆菌强弱依次为:香芹酚> 异丁香酚> 丁香酚> 枯茗醛> 百里香酚,IC50分别为18.19、22.43、114.64、339.35、384.65 μg/mL。
王晓玲[11]用250 μg/mL紫芝胞内酸性三萜、紫芝胞外酸性三萜处理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结果发现两种癌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 < 0.05),同时抑菌实验表明40 mg/mL的胞内酸性三萜能够显著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p < 0.05)。
李娟等[12]从水菖蒲分离倍半萜物质,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出11种物质,其中鉴定出的三种倍半萜teuclatriol、oxyphyllenodiols、bullatantriol对于细菌、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此抑菌实验结果与Begum J等[13]人研究一致。
郭阿君[14]利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从红皮云杉中分离鉴定了14种萜类物质,其中1S-α-蒎烯、β-月桂烯在50 μL/mL浓度时能够完全一致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
Yumi Eguchi等[15]利用从百里香中分离出的γ-松油烯进行抑菌实验,发现其浓度为0.05 μL/mL时即可抑制灰葡萄孢菌的生长。
关于萜类的抑菌机理研究,目前已有较多报道出现。
程敬丽[16]收集了红豆杉内生真菌紫杉木霉代谢产物木霉菌素,并在C4位、C8位、C9位进行衍生物的设计。
实验发现木霉菌素C4位衍生物中的部分物质比木霉菌素的对稻瘟病菌抑制作用强2.1倍,通过Autodock 4和DS Libdock技术发现抑菌活性物质真正作用于在细菌、真菌中P450家族中CYP51蛋白。
Shang等[17]发现双萜类化合物截短侧耳素能够作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位点为肽基转移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丁兰[18]由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得到出二萜leukamenin E,实验证明leukamenin E能使得尖镰孢菌丝体细胞膜微丝细胞内微丝结构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影响菌丝体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