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年现代农业奶牛项目实施方案

2012年济南市长清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摘要(一)项目名称:2012年济南市长清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二)建设单位:1、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第一牧场2、济南市长清区志诚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场3、济南市长清区鲁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场4、济南市长清区旺盛奶牛场5、济南市长清区鲁伟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场(三)建设地点:分别位于1、济南市长清区平安街道明发路1999号2、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张官村3、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东赵村4、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靳庄村5、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北山村(四)建设年限:一年2012年9月——2013年8月(五)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该项目实施结束后,使全区奶牛存栏量到2013年底达到2.0万头,增加0.25 万头,牛奶产量比建设前的2010年增加3.5万吨。
使全区奶牛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8处,其中,标准化示范场达到6家,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区奶牛饲养总量的100%,规模饲养场产奶量占到总产奶量的100%。
全区奶牛平均单产将达到6.5吨,平均增加400千克,奶料比将达到3:1。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799.71万元,其中,申请省以上投资600万元,市财政投入130万元,区财政投入50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569.71万元。
(七)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带来的牛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共可产生经济效益0.85亿元以上,可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013年达到300元以上。
佳宝乳业通过增产降耗增效,每年直接增加财政收入1500万元以上。
将提供农民劳动用工3000余人,每年直接增加财政收入21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全部实现规模养殖。
到2013年底项目实施结束后,使全区奶牛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18处;规模饲养量占到全区奶牛饲养总量的100%,规模饲养场产奶量占到总产奶量的100%。
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项目实施结束后,全区奶牛平均单产2013年将达到6.5吨,平均增加400千克,奶料比将达到3:1。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奶业是以种植业为前提,奶牛养殖业为基础,原奶收购为纽带,乳制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长链条产业。
加快奶业进展,关于优化我区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城乡市场,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进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进展条例》,推进我区奶业的持续、健康进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奶业进展现状奶业是自治区确定的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进展思路,通过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推进规模化及标准化养殖,优化饲草料供给,规范原奶收购,扶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进展等一系列措施,我区奶业进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奶类产量持续增长。
2007年全区奶牛存栏32万头,鲜奶总产量94万吨,与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25.6%与25%。
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千克,居全国第4位。
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
奶牛养殖业实现产值18亿元,占全区畜牧业产值的32%,形成了以银川、吴忠两市为核心区的奶牛产业带,两市奶牛存栏与产奶量分别占全区总数的88.1%与88.2%。
(二)奶牛群改良步伐加快,选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2年自治区开始实施《宁夏奶牛品种改良》项目,2006年又在8个县(区)启动了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
5年间自治区财政累计补贴2254万元,统一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质荷斯坦牛冻精120余万支,累计改良奶牛61.6万头,完成奶牛统一建档立卡与佩戴耳标29.8万头,占存栏总数的92.9%,实现奶牛谱系资料计算机管理24万头,占存栏总数的74.9%,为奶牛群体生理优化与产奶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出户入园进程加快,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自2005年自治区启动“奶牛出户入园工程”以来,全区存栏奶牛50头以上的养殖园区与规模养牛场324个,奶牛存栏13.4万头,占全区奶牛存栏总数的41.9%。
4 第四章 畜牧场生产工艺与场地规划和布局

第四章畜牧场生产工艺与场地规划和布局畜牧场是从事动物生产的主要场所,是家畜进行生产的重要外界环境条件,畜牧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畜舍内空气环境质量和畜牧生产的组织。
良好的畜牧场环境应具备的条件是:1.保证场区具有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2.消毒设施健全,便于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
3.畜牧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便于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职工劳动生产率。
4.便于畜禽粪便和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5.便于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因此,建立一个畜牧场,必须从场址选择、场区规划布局以及场内卫生防疫设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设计,为家畜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一节畜牧场及其分类一、畜牧场的概念畜牧(Animal Husbandry) 意为进行动物管理,从事动物生产经营活动。
而畜牧场(Animal Farm) 就是进行动物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场所。
从农业生态学角度而言,畜牧场是指以经营陆生动物为主体的场所。
随着畜牧科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出现过一些新的畜牧场称谓,诸如工厂化畜牧场。
工厂化畜牧场是指采用工业生产的管理方式,把畜禽当作活机器,采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饲养以获得标准化、成本低的大额畜禽产品的生产场所。
工厂化畜牧场的实质仍是家畜的饲养、管理和经营,只不过其手段更先进,畜群规模更大而已。
生态畜牧场,则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生产技术与生态技术相衔接,以陆生动物饲养为中心,将农、牧、草、林、副、渔业以及畜产品加工等环节因地制宜地结合,形成生产体系,以充分挖掘场内生产潜力,进行无废弃物,无污染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
二、畜牧场的类型畜牧场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大多数畜牧场以封闭程度、经营方式和饲养畜禽品种来分类。
畜牧场的分类,应反映畜牧场的性质、任务、封闭程度和饲养管理水平。
常见畜牧场的分类方法是: (一) 按封闭程度,畜牧场可以分为开放式畜牧场、封闭式畜牧场和半封闭式畜牧场所谓畜牧场的封闭程度,主要指畜牧场是否有明显的与外界隔离的场界或屏障,如深沟、铁丝网、林带屏障、天然山体、河流以及各种材料砌成的围墙等。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文号】农牧发[2010]6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标准化规模养殖在规范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肉类、禽蛋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
畜牧业发展对于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生产方式落后,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大宗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低水平规模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日趋加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
这几年来,在中央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生猪和蛋鸡规模化比重分别达60%和76.9%,已成为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来源。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农业规划七区二十三带

2.七区
(7)甘肃新疆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 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 棉花产业带。
3.二十三带
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 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 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 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3.二十三带
主要包括:西南和东北的小麦产业带,西 南和东南的玉米产业带,南方的高蛋白及菜 用大豆产业带,北方的油菜产业带,东北、 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马铃薯产业带, 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甘蔗产业带,海 南、云南和广东的天然橡胶产业带,海南的 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的生猪产业带,西 北的肉牛、肉羊产业带,京津沪郊区和西北 的奶牛产业带,黄渤海的水产品产业带等。
2.七区
(2)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 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 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 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 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 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2.七区
(3)长江流域主产区。建设以双季稻为主 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 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 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带,以生猪、家 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河蟹 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七区二十三带
1.简介
七区二十三带是指中国“十二五”期间的优势农 业布局,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分布。包 括七大农业主产区和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二 十三个农产品名称。
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 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 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 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是指中国“十二五”期间的优势农业布局,包括水稻、小麦、玉米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等作物的分布。
动物科学概论第二篇课件 第四章 畜牧场规划设计

第二节 畜牧场规划布局与公共卫生设施
二、畜牧场功能分区
1. 管理区:
包括行政和技术办公室、车库、杂物间、更衣室和洗澡间、 配电室、水塔、宿舍、食堂、娱乐室等。
场区大门设于此区,门前设消毒池,两侧设门卫和消毒更衣 室。车库、饲料库设在该区靠围墙处,车辆一般不得进入。
亦可将消毒更衣室、饲料库设在该区与生产区中间,场大门 只设消毒池,允许车辆进入管理区。该区设在上风向。
规模
100~400头成乳牛 100~600头基础母猪
所需面积 m2/头
160~180
75~100
备注 按基础母猪计
肥猪场 羊场 蛋鸡场
年上市5千到2万头 10万到20万只蛋鸡
5~6 15~20 0.65~1.0
本场养母猪,按上市肥猪头数计 养种鸡、蛋鸡笼养,按蛋鸡计
蛋鸡场 肉鸡场 肉鸡场
10万到20万只蛋鸡 年上市100万只肉鸡 年上市100万只肉鸡
如果畜禽舍纵墙与冬季主风向垂直,则通过门窗缝隙和孔洞 进入舍内的冷风渗透量大,对保温不利。
第二节 畜牧场规划布局与公共卫生设施
三、畜牧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三)建筑物的朝向
如果畜舍纵墙与冬季主风向平行或成0 ~45 度夹角,则冷风 渗透量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冬季保温。
畜舍纵墙与夏季主风向垂直,畜舍通风不够均匀,如果纵墙 与夏季主风向平行或成0~45度夹角,减少窗墙之间的旋涡风区, 通风均匀,有利于夏季防暑,污浊空气的排出。
动物科学概论
第二篇
第四章 畜牧场规划设计
第一节 场址选择
良好的畜牧场环境条件
① 具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和改善; ②便于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 ③便于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生 产率 。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12.22•【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近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畜牧兽医工作成效,全面分析判断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对“十四五”时期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产品保障目标上,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
在产业安全目标上,实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取得突破,饲料、兽药监管能力持续增强。
在绿色发展目标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
在现代化建设目标上,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重点产业建设方面,《规划》创新提出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和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并明确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指标和产业布局。
为确保预期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规划》提出畜禽种业、畜禽养殖、疫病防控、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兽医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等九大重点任务,并细化了34项具体工作,还列举了拟开展的十项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工程。
同时《规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提出进一步巩固拓展的要求。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引导畜牧兽医全行业了解掌握“十四五”期间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各省(区、市)畜牧兽医工作的谋划和开展,强化督促检查,力争使《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挤奶厅规划设计

挤奶厅布局与规划1.奶牛通道从待挤区进入挤奶厅的通道和挤奶厅推出的通道应该是直的,这样奶牛的移动速度才快。
在进口处有转弯会降低奶牛的移动速度,同时会干扰挤奶员的操作。
如果不得不设转弯,应该在出口处设,而不应该在进口处设。
此外,还要避免在挤奶厅进口处设台阶和坡道。
从挤奶厅到牛舍要设置通路。
常见的是单一通道,一组奶牛挤完奶后从挤奶厅的前面穿过再返回去。
从挤奶厅回牛舍的通道应该足够宽,能够容纳拖拉机刮粪板通过。
挤奶厅内的退出通道宽度应为82~90厘米,这样可以避免奶牛在通道中转身。
通道可以用胶管或抛光的钢管制作。
退出通道的设计应该能够使躺倒的牛被迅速移走。
退出通道还应该方便挑选奶牛、方便抓住需要治疗的奶牛。
2.快速退出的挤奶牛栏快速退出的挤奶牛栏,可以是一组中所有的奶牛通过单个牛门或者奶牛头部前方抬起的栏杆等直接退出的挤奶牛栏。
鱼骨式或并列式挤奶厅的快速退出通道,应设置在挤奶厅的两边,这样就需要在挤奶厅的两侧都设置分群门。
因为有两边的退出通道,如果分群、处置、治疗都在挤奶大厅,那么快速出口的设置就不合适。
鱼骨式挤奶厅的单个退出通道,可以使挤奶员在坑道内就能操纵按钮,从分群门将奶牛驱赶到处置栏或带自锁式颈枷的牛栏中。
在挤奶厅入口设置分割门,可以将奶牛从处置区赶到分群区、检查区、治疗区。
3.待挤区(1)待挤区的建筑要求。
待挤区是奶牛进入挤奶厅前奶牛等候的区域,一般来说待挤区是挤奶大厅的一部分,又称待挤厅。
如果是小规模奶牛场,挤奶厅可能与牛舍直接相连,不必另建待挤区。
为了减少雨雪对通往挤奶厅道路的影响,需要在通往挤奶厅的牛走道上设置顶棚。
待挤厅为每头牛提供1.6平方米的面积,但对于变换不同批奶牛时,挤奶厅仍继续工作的挤奶区,待挤区的面积应再增加25%。
待挤厅地面的角度应设计成从挤奶厅到待挤厅成一逐步降低的坡度,坡度为2°~4°为宜。
在建设待挤区的时候要考虑挤奶位的多少,奶牛在待挤区中每次挤奶时停留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附件3 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更好发挥全国奶牛优势区域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2003年,农业部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优势省(区、市)把奶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扶持力度,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富了国内乳制品市场供给,成效十分显著。 (一)优势区域发展成效 一是生产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优势区域省份奶牛存栏603.9万头,比2002年增长0.9倍;奶牛存栏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49.5%,比2002年增加0.8个百分点;牛奶产 2
量2140.3万吨,比2002年增长2.1倍。成年母牛单产达到5900公斤,比2002年增加2000公斤;2007年,优势区域奶牛养殖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国的59%,户均现金收入3940元。 二是乳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国乳制品产量1787万吨,其中优势区域占54.2%。据统计,2006年优势区域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
256家,比2002年增加了30%;2006年销售额达629.75亿元,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60.5%;销售额年均增长
31.22%。优势区域基本形成了支撑全国乳制品生产、新产品研发和相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地。
三是国内乳品消费的稳步增长。优势区域乳制品生产和加工的持续发展,拉动了全国消费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量达24.87公斤,比2002年增长了16.5%。农村居民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为3公斤,比2002年增长近2倍。奶牛优势区域同时也是乳制品消费的重要地区,乳品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有效增强了人民体质。 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奶业优势区域省份牛奶产量2140.3万吨,占全国的60.7%,比200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同时,优势区域内部布局也进一步优化。 3
其中,黑龙江6个主产县、三个大城市郊区和农垦系统的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内蒙古形成了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三大主产带;河北省形成了冀东沿海平原、冀西北坝上高原、冀中平原农区三大主产区域,优势区域涌现出一大批奶牛养殖重点县,全国十大奶牛生产大县全部分布于奶牛优势区域。 五是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五年来,优势产区抓住国内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以品种改良、标准化规模生产、乳品加工技术改造升级为主导,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创立了一大批名牌产品,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完达山等知名品牌均在优势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并为其他地区的奶业生产与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 在优势主产区的示范带动下,山东、河南、新疆、陕西、宁夏、辽宁等省(区)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奶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国奶牛优势产业带的巩固和发展。2007年6省(区)奶牛存栏439.2万头,占到全国的36%;牛奶产量829.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3%。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奶牛饲养方式落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 4
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优势区域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不足35%。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机械挤奶设备档次低、质量较差,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力度还需加强。生鲜乳质量不高,细菌总数、抗生素含量超标,体细胞数过高,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低于标准水平,个别违禁添加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奶牛良种化程度不高。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优势区纯种荷斯坦奶牛不到
50%。成年牛平均单产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6000公斤、发达国家8500公斤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高产奶牛核心群较少,优质奶牛数量增长缓慢。优势区域内大部分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种公牛的质量还不高。 三是奶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奶牛优势区域的奶农大多处于分散饲养和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足
30%,不能发挥合作组织等在饲养技术培训、产销对接、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奶农合理利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奶业产加销之间利益不协调,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鲜乳谈判时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单方面决定原料奶质量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近年来饲料、劳力、 5
土地、管理等构成的养殖成本持续大幅上涨,而生鲜乳收购价格几乎没有上升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是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大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短期收购行为严重,收购秩序不规范。在乳制品消费旺季提高原料奶价格,争抢奶源;在消费淡季,压级压价,损害奶农利益。在乳制品销售市场方面,乳制品加工企业恶性竞争,捆绑销售,大打广告战和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倾销,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五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生鲜乳管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液态奶标识管理等方面配套的标准和规范不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认证能力不足,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国内奶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发展前景分析 奶业是新型朝阳产业,是节粮、高效、产业链关联度高的产业。随着法规的完善,政策的落实,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奶业生产、消费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各级政府重视奶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多次对我国奶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
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 6
意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13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中,奶业是优先发展的重点食物领域之一。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将有力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势区域生产潜力大。目前优势区域成年奶牛单产水平仍然偏低,产量增长的潜力较大。随着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良种良法配套基础上,奶牛平均单产每年可提高200-300公斤。随着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形成,各种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人工种草步伐加快,可提供更多的饲草饲料保障。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6亿多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三)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水平仅25.2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乳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和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据统计,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推动消费市场的发 7
展。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预计到2015年有望实现2500万中小学生在校喝奶,年消费牛奶约200万吨。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扩大了对乳制品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将会多消费乳制品5公斤。日益扩大的乳制品消费需求,为奶牛优势区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提高奶牛单产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以提高生鲜乳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奶业合作组织为保障,提高优势区域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示范带动全国奶业发展。 (二)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综合考虑优势产区的基础情况、资源状况等因素,围绕龙头企业、消费市场建设集中连片的奶源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优势区域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8
——以农为本,理顺关系。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保障质量,强化监管。将保障生鲜乳质量作为提升优势区域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强化检测手段,为奶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发挥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四大产区的比较优势,选择313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详见附表)进行重点建设。到2010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1300万头,年均递增6%;牛奶产量达到3500万吨,年均递增10%,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80%;奶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170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5400万吨,年均递增8%,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83%以上;奶业生产等支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标准化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