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法桩施工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1章施工组织设计总说明1

1.1 工程概况 (1)

1.1.1 工程简述 (1)

1.1.2 工程地质条件 (1)

1.1.3 主要工程数量 (2)

1.2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编制原则 (2)

1.2.1 编制依据 (2)

1.2.2 编制范围 (3)

1.2.3 编制原则 (3)

1.3 总体目标 (3)

1.3.1 施工质量管理目标 (3)

1.3.2 工期目标 (3)

1.3.3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3)

第2章施工组织筹划3

2.1 施工组织机构 (4)

2.1.1 施工组织机构 (4)

2.2 施工阶段与施工部署 (4)

2.2.1 施工总体方案 (4)

2.2.2 施工阶段划分 (4)

2.2.3 主要机械设备临时用电计算书 (5)

2.2.4 围护阶段用电设备明细表 (5)

2.3 施工进度计划 (5)

2.3.1 总体进度计划安排 (5)

2.3.2 主要进度指标 (5)

2.4 工期保证措施 (6)

2.5 机械设备安排与使用计划 (7)

2.5.1 配备计划 (8)

2.6 劳动力安排与使用计划 (8)

2.6.1 劳动力安排与使用计划 (8)

第3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9

3.1 三轴搅拌桩施工方案 (9)

3.1.1 三轴搅拌桩施工 (9)

3.1.2 H型钢插入 (11)

3.1.3 H型钢回收 (11)

3.1.4 三轴搅拌桩施工顺序 (12)

3.1.5 SMW工法桩质量保证措施 (12)

3.1.6 质量检验方法 (12)

第4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12

4.1.1 安全管理目标 (12)

4.1.2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3)

4.1.3 开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 (13)

4.1.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制度 (14)

4.1.5 专项安全生产措施 (14)

4.1.6 防火、消防保证措施 (15)

4.1.7 防汛、防台保证措施 (16)

4.1.8 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16)

第5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16

5.1.1 文明标准化施工目标 (16)

5.1.2 文明标准化施工保证体系 (16)

5.1.3 场文明标准化施工管理保证措施 (16)

第1章施工组织设计总说明

1.1 工程概况

1.1.1 工程简述

本工程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海晏北路站,车站主体位于宁穿路。本工程施工包括5个出入口、2个风道。其中2号及3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北边,4号、5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边,1号风道位于车站西端的南边,2号风道位于车站东端的南边,与5号出入口合建。其中5号出入口为路虎消防车通过的通道。根据宁波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文件要求,海晏北路车站南侧附属结构需要与新建地块结合设计,故海晏北路站附属结构有变更设计,具体变更情况如下:

原4号出入口卫生间移到2号出入口,故2号出入口结构轮廓发生变化;

原1号出入口暂不施工,只需预留条件,按1号出入口施工图在主体侧墙内预留暗柱及过梁结构;

原5号出入口及2号风道由于物业开发景观要求,出地面风亭形状发生变化,外轮廓也发生变化;

原4号出入口由南部开发结合新建地块设计及施工,由于南部物业开发设计还没稳定,4号出入口改造暂未出图;

原1号风道风亭部分与新建地块结合,由于南部物业开发设计还没稳定,1号风道变更暂未出图。

主体均位于地下,与站厅层连接,采用明挖法施工。出入口基坑深度约9.5m左右,施工采用SMW工法桩,SMW工法桩长度为19m左右。SMW工法桩桩身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桩径850mm,搭接250mm,桩中心距600mm,内插H700×300×13×24型钢,型钢材料为Q235B钢,桩长为19m到24m不等,“隔一插二”内插型钢(局部基坑采用密插或隔一插一),具体见附图。

1.1.2 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第四纪地层发育,厚度大于70m,成因类型以海相沉积为主,总体特征为:(1)沉积物粗细韵律变化明显,总体趋势呈自老至新粒度变细,具多旋回性。

(2)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由陆相向海相过渡。中更新世早期以洪积为主,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以冲积、冲湖积为主,晚更新世晚期以海陆交互沉积为主,全新世则以海相沉积为主。

根据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性质,场地地基土分析如下:

1、①层细分为4个亚层:①1-1层杂填土、①1-5层灰黑色浜底淤泥、①2层灰黄色粘土和①3层灰色淤泥质粘土。

①1-1层杂填土填料不均,结构松散~密实,疏密程度不一,一般厚度为1.0~2.0m 左右,局部厚度达3.0m(位于HYJ17处)。填土中夹杂有碎石,碎石大小为10cm。①1-5层灰黑色浜底淤泥仅分布于后塘河底。

①2层灰黄色粘土:俗称"硬壳层",以软可塑状态为主,局部硬可塑状态,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4~2.4m,层顶埋深为0.1~2.0m,层顶标高为0.48~2.22m。

①3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一般厚度为2.1~7.3m,层顶埋深为0.7~3.0m,层顶标高为-1.77~1.22m,是场地主要软弱土层之一。

2、②层可划分为2个亚层:②2-1层灰色淤泥和②2-2层灰色淤泥质粘土。

②2-1层灰色淤泥:呈流塑状,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一般厚度为1.7~6.3m,层

顶埋深为3.0~9.4m,层顶标高为-6.85~-1.96m,是场地主要软弱土层之一。

②2-2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呈流塑状,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一般厚度为0.9~6.9m,层位起伏较大,层顶埋深为7.0~12.4m,层顶标高为-10.01~-4.60m,是场地主要软弱土层之一。

本工程附属结构基底设置于此层。

①3层、②2-1层和②2-2层构成本场地软土层。

3、③层划分为2个亚层:③1层灰色粉砂和③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砂。

③1层灰色粉砂:呈稍密状态,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0~5.7m,层位起伏较大,层顶埋深为10.0~15.4m,层顶标高为-12.68~-10.21m。该土层含水量平均值为25.5%,孔隙比平均值为0.73,砂粒平均含量为73.5%,粉粒平均含量为17.9%,粘粒平均含量为9.1%,有效粒径d10平均值为0.007mm,d30粒径平均值为0.079mm,平均粒径d50平均值为0.12mm,限制粒径d60平均值为0.13mm,d70粒径平均值为0.14mm,不均匀系数Cu平均值为18.4,级配系数Cc平均值为6.9,级配属良好。

参考水利部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③1层灰色粉砂在明挖施工过程中,当具有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时易发生流土现象。

③2层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砂:以软塑状为主,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3~8.6m,层顶埋深为13.3~19.4m,层顶标高为-16.89~-12.58m。

4、④层划分为2个亚层:④1-2层灰色粉质粘土和④2层灰色粘土

④1-2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6~8.5m,层位起伏较大,层顶埋深为18.0~24.6m,层顶标高为-21.82~-15.59m。

④2层灰色粘土:呈软塑状,高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1~11.1m,层顶埋深为22.0~

30.0m,层顶标高为-27.11~-19.60m。

5、⑤层划分成3个亚层:⑤1层暗绿色、灰黄色粘土、⑤2层灰黄色粉质粘土和⑤3层灰黄色砂质粉土。

⑤1层暗绿色、灰黄色粘土:呈硬可塑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6~10.3m,层顶埋深为23.7~29.2m,层顶标高为-26.72~-21.22m。

⑤2层灰黄色粉质粘土:呈软可塑状态,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0.8~9.0m,层顶埋深为27.0~37.7m,层顶标高为-35.19~-26.18m。

⑤3层灰黄色砂质粉土:呈中密状,中压缩性,一般厚度为1.1~9.0m,层位起伏较大,层顶埋深为28.7~40.5m,层顶标高为-37.99~-27.58m。

1.1.3 主要工程数量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编制原则

1.2.1 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YB9258-97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