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一、填空(20×1’)(猜测)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

·Corder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一文,区别了(error)偏误和失误(mistake)。

·Corder提出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收集样本、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Selinker被称作“中介语之父”。

·课堂话语分析常常会关注一个特殊形式——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initiates)、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组成的交流。

·教师的反馈功能有:确认、补充、修正。

·Carroll and 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杨素英指出“把”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完成】。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学科产生的标志:

1967,Corder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学习者的偏误的意义)

1972,Selinker “Interlanguage”(中介语)

·鲁健骥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领域。

·二语习得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特点:跨学科性,交叉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语用失误、社会文化的语用失误

·语言变异(Ellis观点):分为共时变异(学习者自身的变异/系统变异/上下文语境效应、情景语境效应、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和历时变异。

·中介语的特点: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可观察性、动态性和僵化性。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年龄、性格、性别、认知方式和语言学能。

·Lenneberg(1967)提出了颇有影响的自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十二三岁左右)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轻松、自然地进行。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的主要内容:“习得”与“学习”的假说—核心概念;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二、名词解释(4个/13’)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来区分的。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之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母语、目的语、外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国家、种族所使用的语言。

母语与外语是以国家界限来区分的。一语和二语是从个人角度区分的。

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强调的是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是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

三、辨析异同(2个/14’)

·“能”和“会”

一、表可能的:

“能”和“会”都可以表示“可能”,但是侧重点不同:

“能”着重表现客观上有条件做某事,客观上有这种可能性。“你去找他吧,他认识不少人,能帮你这个忙。”“会”着重用在告诉别人某种可能性。不强调客观条件。“会”前如果是动作主体,“会”往往表示这个人的主观意愿。“你去找他吧,他很热心助人,会帮你这个忙的。”

二、表能力的:

1.表示没有某种能力的时候只能用“不会”。“他不会游泳。”

2.下面两种情况“能”不能换成“会”:

表示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水平或效率;“他一次能游2000米。”

表示恢复某种能力。“他的腿好了,能游泳了。”

3.当表示某方面有特长,善于做某事时,两者都可以,前面常有“很”、“真”等。

他真能游。--他真会游。

·“从前”和“以前”

·“不”和“没”

·“刚才”和“刚”

一、意思不同

“刚才”指说话不久前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强调不久前的那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刚才下课的时候他来找过你。”

“刚”指事情发生不久,跟“很久”相对。注意这里的不久是说话人自己的感觉。

“刚下课他就来找你了。”

二、词性和用法不同

“刚才”是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做时间状语,放在主语后或主语前。也可做主语、定语。

“刚”是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做状语。“刚”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的时间很短。“刚”和“要、想”连用,表示某事即将发生还没有发生。“他刚要出门,电话就响了。”

“刚”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这衣服不大不小,刚合适”

三、否定形式不一样:

刚才+没有/不……

·“再”和“又”

“又”:表示同类的动作或情况的重复发生。通常用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动词后常带有“了”。

“再”:表示添加相同的动作或情况,也含有重复发生的意思。多用在将发生的事情上。

不能用“再”的三种情况:

用于将来肯定会出现的重复:明天又是星期二了。

用于对将会重复出现的一种情况的估计,其后常出现表示可能的“会”或“要”:明天看来又要出太阳了。

表示由于客观的需要或主观的意愿,将要重复出现某种情况:听说他又要离婚了。

四、简答题(4个/18’)

·能举例说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A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指导

对比语言学比较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如语序的不同等可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B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的促进

马真:“反而”的使用有一定的语义背景。

·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的不同

A主体不同B动力不同C习得环境和方式不同D过程不同E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对比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A学习者会在二语习得中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迁移到二语系统中去。

B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反之则为负迁移,学起来困难。C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之不断“充电”而得到增强。

激发学习者的交际需要来增强学习的动机。

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语言教学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肯定。

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

·二语习得与性格的关系主要假说为:

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者。(外向性格健谈、喜欢交际,有助于和别人多交流,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利于语言习得的发展。)

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内向型学习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练习语言的形式,对语言结构的了解可能更全面和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