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损伤的修复2课件

合集下载

DNA的损伤与修复(2)

DNA的损伤与修复(2)

DNA的损伤与修复(2)遗传突变的基础。

归纳DNA损伤后分子最终的改变,有以下几种类型:1.点突变(point mutation) 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2.缺失(deletion) 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3.插入(insertion) 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 on)。

4.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 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

5.双链断裂已如前述,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

突变或诱变对生物可能产生4种后果:①致死性;②丧失某些功能;③改变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变表现型(phenotype);④发生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结果,使生物进化。

二、DNA修复DNA修复(DNA repairing)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 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种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

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

所以研究DNA修复也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与军事医学、肿瘤学等密切相关。

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

(一)回复修复这是较简单的修复方式,一般都能将DNA修复到原样。

1.光修复这是最早发现的DNA修复方式。

病理学(多图预警):2. 损伤的修复

病理学(多图预警):2. 损伤的修复

3天左右: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 毛细血管以0.1-0.6mm/天的速度延长
5-6天: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7-12天:胶原纤维合成达高峰 30天左右:瘢痕形成。
表皮及其它 组织增生
凝块下伤口边缘基底细胞增生
向中心移动
单层上皮形成 覆盖肉芽表面
分化为鳞状上皮
创伤愈合的类型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2.细胞外基质积聚
TGF-β、PDGF、EGF、IL-1、TNF-α均可促进胶原合成。
三 组织重构
金属蛋白酶 非金属蛋白酶
间质胶原酶 明胶酶 间质溶素 膜型金属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G 激肽 纤溶酶
降解
细 胞
合成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 是指机体局部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 现离断或缺损后的预后过程。
血 肿 形 成
纤维骨 痂形成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骨组织和骨髓血管破裂出血
血肿形成并凝固
骨髓组织坏死 骨皮质坏死
血肿机化(骨折后2-3天) 纤维化(肉眼或X线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 纤维性骨痂 透明软骨 软骨化骨
骨性骨 痂形成
骨母细胞 形成类骨组织
钙盐沉积
编织骨
骨痂改建、再塑
破骨细胞吸收骨质,
骨母细胞产生新骨质 板层骨
三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一)血管生成的过程
1.内皮细胞前期细胞、血管母细胞形成血管—— 血管形成 2.内皮细胞增殖和游走形成血管——血管生成 3.与血管生成有关的因子和受体: VEGF与VEGF-R2结合,介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VEGF与VEGF-R1结合,引起毛细血管管腔形成。 Ang1与Tie2结合,促进血管成熟。 4.细胞外基质 整合素、基质细胞蛋白、蛋白水解酶影响内皮细胞的运动和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实验优秀课件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实验优秀课件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 复实验优秀课件
正常肾脏 肾组织呈红褐色,表面光滑
正常肾脏:切面皮髓质分界清楚
肾压迫性萎缩:肾脏体积增大,切面呈多房性;肾实质明显萎缩。肾
盂内见一蚕豆大结石(箭头示)
心脏萎缩:心脏体积缩小,心尖变锐,心壁变薄,心外膜下冠状动 脉呈蛇行状弯曲(箭头所示)
肝水样变性: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呈暗灰色
坏死处不见原有组织结构
细胞凋亡:箭头所示凋亡细胞,胞质皱缩、强嗜酸性,与周围细胞分
界清楚;细胞核固缩、深染,胞核部分裂解,将有凋亡小体形成
肉芽组织:图上方为溃疡表层(A),即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下
部为肉芽组织(B)

肉芽组织:高倍示新生毛细血管(蓝色箭头所示)、纤维母细胞(绿色箭
头所示)和炎症细胞
细颗粒,大小形态一致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细动脉管壁增厚,有均质红染的透明物质沉着,
管腔明显狭窄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大
小不一、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
心脏淀粉样变:心肌间质和心外膜的小血壁和周围组织见淡红染、云
雾状、均质的沉积物
干酪样坏死:高倍镜下,坏死灶呈淡红色、模糊无定形的细颗粒状,
肝脂肪变性: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表面和切面呈黄色
肠系膜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切面可见呈地
图状的淡黄色坏死灶,似干酪
脑液化性坏死:脑实质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空腔(脑组织坏死液
化,液体流走后形成的腔隙)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高倍镜下上皮细胞胞质内充满红染的微
5号---肝脏脂肪变性:小叶中央肝细胞肿胀,胞质内见大小不一的空
泡,将细胞核挤到一侧,肝窦变窄

《损伤的修复》课件

《损伤的修复》课件
通过基因技术,干预和调控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3 仿生技术
借鉴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损伤修复和再生。
组织修复的过程
1
溶解旧组织
破损组织被清除,并为新组织的生成铺平开始增殖,填充损伤区域。
3
新组织生成
新的细胞和基质生成,恢复正常组织结构。
损伤的干扰
1 干扰因素
2 局限性
感染、缺血、疤痕形成和营养不良等因素 可能干扰损伤的修复过程。
某些类型的组织,如神经组织和心脏组织, 具有有限的修复能力。
《损伤的修复》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损伤修复的过程和重要性。了解不同类型的损伤,细胞的反 应以及组织修复的关键步骤和干扰因素。探索损伤修复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什么是损伤?
1 定义
损伤是指使组织或器官受到破坏或功能障碍的过程。
2 类型
损伤可以包括创伤性损伤、炎症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为什么需要修复损伤?
损伤修复是恢复受损组织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过程,有助于促进身体康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细胞的应激反应
炎症反应
损伤后,机体会通过释放炎症介质来引发炎症反应,以清除损伤区的细胞残骸和病原体。
增殖反应
损伤后的细胞会通过增殖来填补损伤区,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反应
受损的细胞会释放信号分子,促使周围细胞参与修复过程,以恢复损伤区域的结构和功能。
损伤修复的应用
手术创伤修复
理解创伤修复过程对提高手术 创伤愈合效果至关重要。
皮肤再生
通过了解皮肤损伤的修复,可 以促进皮肤再生和创伤疤痕的 治疗。
神经再生
研究神经损伤修复将有助于发 展创新的神经再生治疗方法。

第二章细胞 组织的适应 损伤和修复 ppt课件

第二章细胞 组织的适应 损伤和修复 ppt课件

一、萎缩
概念: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通常为细胞体积缩小,可伴随数量减少。 合成代谢降低,功能下降
发育不全、未发育(不属于)
11
(一)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萎缩: 是生命过程的正常现象,如
青春期的胸腺萎缩;分娩后子宫;老年期
各脏器和组织的萎缩
(退化)
12
A:82岁男性萎缩大脑
B:36岁男性正常大脑
形和组织轮廓仍保存 肉眼:灰白或黄白色,干燥,质硬 与健康
组织周围有一红色充血出血带 常见于:心、肾和脾的梗死
109
肾凝固性坏死(肾贫血性梗死)
110
111
脾凝固性坏死(脾贫血性梗死)
112
肾凝固性坏死(肾贫血性梗死)
113
2)液化性坏死 组织坏死因酶性分解而变成液态。含脂质多,蛋 白少的器官,如脑(脑软化)和含蛋白酶多的组织 如胰腺炎化脓菌感染时,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的渗出 ,释放水解酶,坏死组织溶解形成(脓肿)
大体:灰白、半透明、质地坚韧、缺乏弹性 镜下: 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增粗
并互相融合成梁状、带状、片状的 半透明均质无结构物质
91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92
胸膜玻璃样变性
93
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 网膜的细动脉
大体:细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或闭塞
镜下:细动脉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 狭窄或闭塞
5. 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6. 遗传性缺陷
染色体畸变或突变
7. 营养失衡 8. 其它
内分泌因素, 医源性、衰老、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65
损伤的类型: 变性、死亡
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完全再生 条件 2)不完全再生 条件
不完全再生常有瘢痕形成,可使器官硬化
(4)肝脏
主要取决于网状纤维支架是否保存,如肝细胞损 伤重、坏死灶大,可致肝硬化
2、纤维组织再生
图2-1 (P27)
3、血管的再生 小血管再生 大血管修复
(1)小血管再生 始于毛细血管再生
图26(P36)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 :年龄、营养 2、局部因素:
(1)感染及异物 (2)局循因素 (3)神经素乱、电离辐射等
骨折愈合
➢ 结局纤维化——瘢痕组织
➢损伤—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瘢痕(顺序发生) ➢生长过程自下而上,成熟过程亦自下而上 ➢成熟的表现:
1、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炎细胞)减少 2、胶原成分增多、组织致密 3、血管改建并逐渐减少
(二)瘢痕组织 (scar tissue)
经肉芽组织改建而成的致密纤维组织 致密纤维组织就是瘢痕组织吗?
概念:旺盛增生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
似嫩肉。 ➢ 成分 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 ➢ 形态
1 、 肉芽组织的成分及形态
图(肉芽组织镜下图24 P32 可低倍 高倍各 一张)
健康肉芽与不健康肉芽组织
2、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
➢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炎细胞与抗感染)
2)填补缺损 3)机化及包裹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 图注:胶原纤维呈均匀粉染状,残存少数细胞核,失去纤维状结构
(三)修复的分子机制
生长因子 信号转化系统 细胞周期的调节 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及调控作用
(自学)
对机体有利:恢复组织连续性 对机体不利 :硬化、粘连、阻塞
三 创伤愈合 (would Healing)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取决于干细胞的功能与调控
(三)几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常伴其它组织再生
(1)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再生 基底细胞 先单层后复层 皮肤附件常不能完全再生
(2)粘膜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再生 隐窝部或腺颈部 先立方后柱状 可延伸为管状腺
(3)腺上皮的再生
取决于腺体种类、结构的简繁、损伤的轻重
内皮完全再生 肌层瘢痕修复
4 、其 它
➢ 软骨再生能力弱 ➢ 骨再生能力强 ➢ 平滑肌可有条件再生 ➢ 神经细胞、心肌、横纹肌缺乏再生能力 ➢ 外周神经断离可再生愈合
(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自学)
二、纤维性修复
概念:
➢ 不完全再生 ➢ 纤维(肉芽组织)增生 ➢ 瘢痕形成
(一)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关于损伤的修复2
一、再生性修复
(一)再生类型
类型
生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
完全再生
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1、生理性再生 生理性补充与更新(完全再生)
2、病理性再生
(1)完全再生:条件 (2)不完整再生:条件 (纤维性修复)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1、不稳定细胞 :再生能力强 2、稳 定 细 胞 :具潜在强大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或缺乏
1、伤口早期的变化(损伤性变化与炎症反应 ) 2、伤口收缩(2-3天,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3、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5-6天始,3-4周瘢痕形成) 4、皮肤及其它组织再生 (皮肤附属器与肌腱)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取决于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及异物
1、一期愈合
如手术切口
图2-5(P35)
2、二期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