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土壤水分入渗特征_杨金玲
南京市城市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采集表层 4 1 !4 83 土壤样品约 * P@ 带回实验室, 用木棒压碎, 过 !4 目筛, 测定土壤比重和颗粒组成# 同时用环刀取样, 用于测定土壤含水量、 容重、 孔隙 度# 测定均采用土壤物理学的常规方法 重复# 入渗率 ( !) 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土壤表层渗 吸到剖面的水量 ( 33 ・ U & ! ) , 采用双环法野外实地
[ #U - #0 ] 一 &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
渗透能力决定了降雨进程和再分配中的地表径流水 平、 土壤储水性以及地下水的补给& 土壤的渗透能力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卷
受到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尤其是受其物理性质的严 重影响
[ !" ]
水最多, 且比较集中, 暴雨频率较高, 日降水量可达 *44 33; 秋季雨水较少; 冬季最少# 自 *4 世纪以来, 南京市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随着高楼和 道路的不断建设, 产生了更多的封闭地表, 机械压实 和人为践踏使得城市土壤压实日益严重, 并导致城 市内涝频繁发生, 在夏季暴雨期间经常出现道路成 河流的景象# !# $" 样点选择 本研究选择南京市 / 类典型功能区: 城区 - 类 ( 居民区、 公园、 学校和道路绿化带) 、 城郊 ! 类 (菜 地) # 每类功能区均包括自土壤被搬运到该位置开 始利用时间小于 / 年 ( 新土) 和大于 *4 年 ( 老土) 的 两种土壤, 每种土壤选 $ 个样点 ( 表 !) #
-
的压实程度都明显大于老土;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 除 了树下灌木 ( () 和蔬菜地 ( +、 无压实外, 其它 ,) 利用类型的土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实# 公园新 土 ( #) 压实最严重, 为严重压实; 其次是无植被的 道路绿化带新土 ( &) , 为重度压实; 公园无植被老 土 ( %) 和居民区、 学校、 道路绿化带的草坪新土
南京下蜀土水敏性特征的试验研究

南京下蜀土水敏性特征的试验研究南京下蜀土是指江苏省南京市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其水敏性特征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基于试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南京下蜀土的水敏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南京下蜀土的基本特征南京下蜀土的主要成分为粘土和风化壤土,其质地较重,含水率较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较大,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和润湿性。
由于长期的沉积作用和化学反应,南京下蜀土中含有一定的有机质和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对水质和物质的吸附能力强。
二、南京下蜀土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南京下蜀土的渗透性较弱,由于土壤颗粒粗细不均,成分复杂,使水分不能自由流动,容易形成积水、渍涝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然而,南京下蜀土拥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对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和保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南京下蜀土还有较好的保土保墒能力,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三、南京下蜀土的泥化性和土壤侵蚀南京下蜀土具有较强的泥化性,遇到水会迅速软化,形成黏稠泥浆,会严重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此外,南京下蜀土对于土壤侵蚀的抵御能力也较弱,易发生沟壑峡谷的形成,对于城市的景观、河道整治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南京下蜀土的肥力和养分含量南京下蜀土富含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具有良好的肥力潜力。
但是,由于土地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的耕作和过度施用化肥,导致南京下蜀土中的养分含量不够均衡、缺乏某些必需元素,对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南京下蜀土水敏性特征是南京市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南京下蜀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南京下蜀土的特性,为南京市城市合理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激光法与湿筛_吸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转换及质地确定 - 副本

第46卷第5期土 壤 学 报V o l 146,N o 152009年9月ACTA P EDOLOG I CA S I N I CASep .,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140625001;40601040)和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杨金玲(197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发生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E-m ai:l jlyang @i ssas 1ac 1c n 收稿日期:2008-06-20;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10-31激光法与湿筛-吸管法测定土壤颗粒组成的转换及质地确定*杨金玲 张甘霖 李德成 潘继花(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 要 湿筛-吸管法是测定土壤颗粒组成(PSD )的传统方法,而激光法则是新兴的土壤颗粒测定方法,为了明确二者测定数据间的转换关系,应用两种方法分别测定了中国6个主要土纲的265个土壤样品。
结果表明,激光法测定的土壤黏粒含量明显地小于湿筛-吸管法测定的数据,激光法测定的土壤粉粒含量明显地大于湿筛-吸管法测定的数据,而对于土壤砂粒含量的测定结果二者互有高低。
两种方法测定的黏粒、粉粒和砂粒间均分别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甚至按照美国的7级分类标准,每个粒度级别在两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按照激光法和吸管法测定数据间的转换关系式得出了用激光法测定数据的砂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划分界限,从而能够应用激光法测定的数据直接进行质地划分,这对于推动激光法在土壤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动土壤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吸管法;激光法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土壤粒度大小及其特征是重要的土壤性质,它决定着诸多其他的土壤物理化学行为,因此土壤颗粒组成(PSD)的测定及质地的确定一直是土壤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前,粒度测量普遍采用湿筛-沉降法,而沉降法中最普遍和经典的是吸管法,其测量过程完全依靠人工操作[1,2]。
降雨入渗条件下南京某砂岩风化土质边坡渗流及变形特征分析

降雨入渗条件下南京某砂岩风化土质边坡渗流及变形特征分析常学文;蔡浩然;闵望;喻永祥;孙少锐;宋京雷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22(36)4
【摘要】以南京某砂岩风化土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法,对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
基于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选取具有代表
性的监测点来表征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坡体的饱和度、孔隙水压力和水平位移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降雨历时相同时(12h、18h、24h),随着瞬时降雨量的增大,坡面土体饱和速率和孔压变化越快;在同样的降雨等级下(小雨10mm/d、中雨43.2mm/d、
暴雨77.6mm/d),随着持续降雨历时的增大,雨水入渗加深,土体饱和区范围增大。
【总页数】6页(P865-870)
【作者】常学文;蔡浩然;闵望;喻永祥;孙少锐;宋京雷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2;TU43
【相关文献】
1.持续降雨条件下土质边坡渗流特征分析
2.降雨入渗条件下交河故城土质崖体渗流场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3.持续降雨条件下土质边坡雨水入渗深度模拟试验
4.降雨入
渗条件下土质路堤边坡稳定性研究5.降雨入渗条件下土质边坡非饱和渗流二维数
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
王月玲;蒋齐;蔡进军;张源润;季波;董立国;李生宝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08(28)4
【摘要】选择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中庄小流域,针对其多年来水保措施的治理成效,利用小型人工模拟降雨和双环注水法入渗试验装置技术,对全流域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地(水平沟、鱼鳞坑、水平梯田、人工牧草、天然草地),不同地形地貌(坡向、坡位、坡度)进行了多点土壤入渗速率实测。
试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入渗速率具有明显的坡面垂直变异规律,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稳渗率增加,阴坡土壤稳渗率高于阳坡,但其初渗率小于阳坡;坡位对稳渗率的影响表现为由坡上到坡下稳渗率逐渐提高。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入渗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总页数】5页(P52-55)
【关键词】入渗速率;空间变异性;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
【作者】王月玲;蒋齐;蔡进军;张源润;季波;董立国;李生宝
【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
【相关文献】
1.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J], 韩丙芳;马红彬
2.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入渗速率空间变异性 [J], 袁建平;雷廷武;郭索彦;蒋定生
3.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空间变异 [J], 袁建平;张素丽;张春燕;蒋定生
4.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J], 潘成忠;上官周平
5.黄土丘陵区长芒草群落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J], 王国梁;刘国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王月玲;张源润;蔡进军;李生宝;蒋齐【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05(21)7【摘要】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0 ̄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60cm 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不断减小;对于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分含量,88542水平沟>人工草地>鱼鳞坑>天然草地;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草地>灌木地>林地;对于不同地形的土壤水分含量,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并且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不断减小。
【总页数】4页(P367-369)【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水分变化;生态恢复;宁南;土壤水分含量;重建;恢复过程;土壤含水量;生态脆弱;环境恶化;退化山地;研究结果;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恢复方式;植被类型;鱼鳞坑;水平沟;半阴坡;土层;年限;减小;林地;灌木;坡度【作者】王月玲;张源润;蔡进军;李生宝;蒋齐【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TQ533.2【相关文献】1.宁南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J], 苗正德;李银平;王治霞;明占武2.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J], 韩丙芳;马红彬3.地表干扰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为例 [J], 马红彬;谢应忠4.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的土壤水分特征 [J], 杨永辉;赵世伟;刘娜娜;吴金水;苏静;徐洁5.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J], 温淑红;李生宝;许浩;蔡进军;潘占兵;王月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地降雨入渗水分动态

沙地降雨入渗水分动态
刘元波;陈荷生;高前兆;黄子琛;杨诗秀;雷志栋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1995(15)2
【摘要】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先进仪器的使用,从动力学角度,以能态观点定量研究沙地水分入渗动态。
通过野外现场观测,分析不同深度含水率和吸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研究沙地降雨入渗水分传递过程,探讨入渗条件下沙地水分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和特征。
【总页数】8页(P143-150)
【关键词】沙地;降水;入渗水分;含水率
【作者】刘元波;陈荷生;高前兆;黄子琛;杨诗秀;雷志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水利部太潮流域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S155.51
【相关文献】
1.高寒沙地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J], 杨凯悦; 贾志清; 李清雪; 何凌仙子; 戴捷; 陈娟
2.樟子松固沙林土壤水分动态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J], 闫德仁;黄海广;胡小龙;袁立敏
3.间歇降雨和多场次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J], 李毅;邵明安
4.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固沙林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动态响应 [J], 冯伟;李卫;杨文斌;吴丽丽
5.科尔沁沙地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水分入渗动态研究 [J], 阿拉木萨;蒋德明;裴铁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最多 , 且比较集中 , 暴雨频率较高 , 日降水量可达 200 mm;秋季雨水较少 ;冬季最少 .自 20世纪以来 , 南京市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 随着高楼和 道路的不断建设 , 产生了更多的封闭地表 , 机械压实 和人为践踏使得城市土壤压实日益严重 , 并导致城 市内涝频繁发生 , 在夏季暴雨期间经常出现道路成 河流的景象 . 1.2 样点选择
学校 Campus
北京东路 EastBeijingRoad 南京大学 NanjingUniversity
郊区菜地 Vegetablegarden
至上坊 Zhishangfang 顾家营 Gujiaying
植被 Vegetation
草坪 Lawn 树下草坪 Lawnundertree 草坪 Lawn 草坪 Lawn 无植被 Novegetation 无植被 Novegetation 草坪 Lawn 树下灌木 Shrubundertree 草坪 Lawn 树下草坪 Lawnundertree 蔬菜 Vegetable 蔬菜 Vegetable
功能区 Functionzone
地点 Site
居民区 Residentialarea
公教一村 Gongjiaoyicun
公园 Park
明故宫广场 MingImperialPalacePark 午朝门公园 WuchaoGatePark
道路绿化带 Roadgreenbelt
江东北路 NorthJiangdongRoad
Keywords:urbansoil;infiltration;compaction;runoffcoefficient;urbanecology.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城市土壤的总面积逐 渐扩大 , 但其绿地面积 的比例却有缩 小的趋势 [ 1] . 零星地分布在城市公园 、学校 、居民区和道路边的绿 地和土壤对净化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 市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1 -2] .因此 , 对城市土壤 性质的研究绝对不可忽视 .有关研究表明 , 城市土壤 普遍存在压实现象[ 3 -6] ,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城市 建设时的机械压实和人为践踏 ;道路铺设中为了稳 固路基而进行的压实 ;在城市草坪的铺设中 , 往往进 行土壤整平 、压实 , 再铺设草坪 ;娱乐场所的草坪很
利用年限 Yearsoflanduse
3~ 4 >20 4~ 5 20 ~ 30 20 ~ 30 3~ 4 3~ 4 >20 2~ 3 20 ~ 30 3~ 4 20 ~ 30
编号 No.
Ⅰ Π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
1.3 研究方法 城市土壤的压实主要发生在表层[ 19] , 每个样点
本研究选择南京市 5类典型功能区 :城区 4类 (居民区 、公园 、学校和道路绿化带 )、城郊 1类 (菜 地 ).每类功能区均包括自土壤被 搬运到该位置开 始利用时间小于 5年 (新土 )和大于 20年 (老土 )的 两种土壤 , 每种土壤选 3个样点 (表 1).
表 1 研究点的基本情况 Tab.1 Basicstatusofthestudiedsites
稳定的数值 , 不再继续下降 , 此时的入渗速率为稳定 入渗率 .本研究将入渗实验结束时连续 3次单位时 间内不变的入渗速率作为稳定入渗率 .
所有数据利用 Excel和 SPSS软件进行 统计处 理 , 并进行方差和显著性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2.1 南京市城市土壤的压实程度 根据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容重和总
DO I :10.13287/j .1001 -9332.2008.009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8年 2月 第 19卷 第 2期 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 Feb.2008, 19(2):363-368
孔隙度特征 , 将南京市城市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压实 级别 .从表 2可以看出 , 不论在哪个功能区内 , 新土 的压实程度都明显大于老土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 , 除 了树下灌木 (Ⅷ )和蔬菜地 (Ⅺ、≫)无压实外 , 其它 利用类型的土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实 .公园新 土 (Ⅲ )压实最严重 , 为严重压实 ;其次是无植被的 道路绿化带新土 (Ⅵ ), 为重度压实 ;公园无植被老 土 (Ⅴ )和居 民区 、学校 、道 路绿化 带的 草坪新 土
关键词 城市土壤 入渗 压实 径流系数 城市生态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8)02-0363-06 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ofwaterinfiltrationinurbansoilsofNanjingCity.YANGJin-ling, ZHANG Gan-lin, YUANDa-gang(StateKeyLaboratoryofSoilandSustainableAgriculture, InstituteofSoil Science,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Nanjing210008, China).-Chin.J.Appl.Ecol., 2008, 19 (2):363 -368. Abstract:Byusingdual-ringmethod, thispapermeasuredthewaterinfiltrationrateinurbansoils underrepresentativelandusepatternsinNanjingCity, andstudiedthecharacteristicsofwaterinfiltrationinthesoilswithdifferentcompactiondegree.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agreat differenceintheinfiltrationrateamongthesoilswithdifferentcompactness.Soilinfiltrationratedecreasedwithincreasingbulkdensityanddecreasingporosity, andthewater-transport-limitinglayer existedinheavilycompactedsoilsresultedinadramaticdecreaseoffinalstabilizedinfiltrationrate. Therewasasignificantlinearrelationshipbetweentheinitialandfinalinfiltrationratesinthesame soilthoughtheirabsolutevalueshadagreatdifference.TheurbansoilsinNanjingCityhadawide rangeoffinalinfiltrationratevariedfrom1 mm· h-1 to679 mm· h-1, whichwashighlyrelatedto thesoilcompactness, structuralstatus, andskeletongraincontents.Thedecreaseofurbansoilinfiltrationratecouldinducetheincreaseofrunoffandoftheprobabilityandintensityofflood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点 项目 (40235054)和中 国科学 院知识 创新 工程方向性资助项目 (KZCX3-SW-427). **通讯作者 .E-mail:glzhang@ 2007-01-29 收稿 , 2007-11-29 接受 .
多是供游人在上面活动的 , 人为践踏尤其是对雨后 潮湿土壤的践踏 , 非常容易引起土壤的压实 .土壤压 实不仅使土壤本身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 如使土壤结 构体破 坏和 结构 体的 稳定性 变弱 [ 7 -8] 、孔 隙度 减 少[ 9 -10] 、容重增大 [ 11] 、土壤的水分含量减少 [ 12] 等 , 而且会使土壤的生态效应发生较大变化 , 导致城市 洪峰增大和次数增多[ 13] , 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
受到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 尤其是受其物理性质的严 重影响 [ 16] .目前 , 对城市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入渗性 能的研究较少 [ 3, 17 -19] .为此 , 本 文研究了 南京市不 同压实程度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 旨在为系统评价 南京市城市土壤的现状和可能影响提供必要的指标 和参考 , 并为城市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 (31°13′— 32°37′N,
118°19′— 119°14′E),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 均气温 15 ℃ ~ 16 ℃, 年 均降 水量 979.5 ~ 1 113 mm.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 , 春季雨水较多 ;夏季雨
南京市城市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
杨金玲 张甘霖** 袁大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南京 210008)
摘 要 采用双环法测定了南京市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水分入渗率 , 研究了不同 压实程度下土壤的入渗特征 .结果表明 :南京市不同压实程度土壤的入渗能力差异较大 ;土壤 压实越严重 , 其容重越大 、孔隙度越小 , 土壤入渗率越小 ;严重压实的土壤中存在水分入渗的 限制层 , 致使稳定入渗率明显降低 ;土壤初始入渗率与稳定入渗率的差异较大 , 两者之间存在 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研究区土壤稳定入渗率的分布范围非常广 (1 ~ 679 mm· h-1 ), 这与城 市土壤的压实 、结构状况以及粗骨性砾石的存在密切相关 .城市土壤入渗率的减小导致地表 径流系数以及发生洪涝的几率和强度增大 .
i=104 ×Q/(At) 式中 :Q为入渗水量 (L);A为内环刀面积 (cm2 );t 为时间 (h).
入渗过程中 , 土壤入渗开始较短时间内的入渗 速度称为初始入渗率 .本研究将入渗实验开始时测 定的第 1个数据作为初始入渗率 .在供水情况下 , 入 渗率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变慢 , 最后趋于一个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