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合集下载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作者:王莉来源:《学术探索》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与欧盟拥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使得中欧双方都把对方视为重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也保持着良好势头。

但在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中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和问题,对此中欧双方都需要进行调整,在寻求化解双方矛盾中能够达成共识。

本文通过对中欧经贸关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分别从中国和欧盟两个角度的利益诉求着眼,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034-06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名为《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的战略文件,描绘了未来几年欧盟的贸易政策框架。

与上一份欧盟贸易战略相比,新贸易战略在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和维护欧盟企业利益方面表现出更强硬的姿态,被众多媒体认为更具有攻击性。

该报告提出,中国既是欧盟的主要挑战,也是主要机遇所在。

在《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的政治一体化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这份战略文件的出台预示欧盟贸易政策总体上会趋于强硬,而中欧贸易本就摩擦不断,认真分析并积极应对这一新的变化,对于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一)贸易方面中欧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市场。

根据欧盟统计,2009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中国出口的204%;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73%。

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是欧盟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占欧盟出口的75%;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29%。

从我国的统计看,2010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是2001年(全年)的57倍。

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是2001年的69倍,进口是2001年的42倍(见表1)。

表1 中国对欧盟贸易统计(亿美元、%)年度进出口额同比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进口额同比增长顺差2001(15) 7663 110 4091 71 3572 158 5192002(15) 8675 132 4821 179 3854 79 9672003(15) 12522 444 7216 497 5306 377 19102004(25) 17729 334 10716 367 7013 287 37032005(25) 21731 226 14371 341 7360 49 70112006(25) 27230 253 18198 266 9032 227 91662007(27) 35615 308 24519 347 11096 229 134232008(27) 42558 195 29288 195 13270 196 160182009(27) 36409 -145 23628 -194 12780 -36 108482010(27) 43388 331 28231 333 15157 326 13074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商务部网站。

中欧关系详细分析

中欧关系详细分析

中欧关系详细分析中欧关系是指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

近年来,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伙伴关系之一、下面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详细分析中欧关系。

在政治上,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积极展开高层互访和对话,加强政治互信和合作。

中国与欧洲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反恐怖主义等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和平建设等全球性倡议,与欧洲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

此外,中欧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对话和合作机制,包括中欧峰会、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等。

这些机制为双方深入交流、解决分歧提供了平台,推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在经济上,中欧关系不断深化。

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双方之间的贸易额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增长。

欧洲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国,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投资。

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展的投资和并购活动也不断增加。

中欧之间不仅有贸易往来,还有技术交流和合作。

欧洲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对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上,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国是欧洲青年学习汉语和选择中国留学的重要目的地国家。

中欧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

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中国主办的文化活动,例如中欧文化论坛、中欧旅游年等,扩大中欧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此外,中欧之间的旅游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游客对欧洲的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为中欧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中欧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

其中一个挑战是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模式的差异。

欧洲国家普遍担忧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可能带来不公平竞争和失业问题。

这导致中欧之间在贸易、投资和产业政策等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

另一个挑战是在人权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

欧洲国家普遍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和言论自由等问题,并对中国的一些做法表达了担忧。

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的措施

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的措施

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的措施介绍中欧关系一直是国际舞台上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欧关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推动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中欧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加强高层交往高层交往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

我们应该加强中欧之间的高层交流和互动,通过高级别的访问和会谈,加深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同时,建立定期的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促进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合作。

扩大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展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产能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体制等方式,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与欧洲发展战略具有很大的契合点。

我们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战略的对接,通过共同规划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双方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促进人员流动和科技合作等,进一步深化中欧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协定是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法律基础。

我们应该加快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争取早日达成协议。

通过制定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投资规则,保护和促进双方企业的投资活动,为中欧之间的投资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

加强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增进中欧友谊的重要桥梁。

我们应该加强中欧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民间友谊和文化交流。

双方可以开展更多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青年交流项目等,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加强教育合作教育合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加强中欧之间的教育合作,推动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学生互访和学术交流。

双方可以共建孔子学院,提供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服务,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心灵契合。

深化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撑。

中国对外贸易挑战、机遇与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挑战、机遇与对策

我国一直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当中。

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确立,主要体现在贸易方式持续改善,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市场格局。

但国际贸易形势和经贸环境有恶化的倾向,因为一些发达国家提倡逆全球化,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一些隐性的更为严苛的非关税壁垒。

当前,又因为疫情席卷全球,阻断了各国的物流和交流,同时也给提倡贸易保护的国家提供了借口进一步实行贸易保护措施。

基于这种形势下,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国贸易面临的挑战(一)逆全球化行为增多。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的头号带领人物,同时也不断挑起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尤其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

美国凭借自身强国的地位不断地实行逆全球化措施,甚至强制性地要求某些国家也进入其行列中。

美国一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之前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是因为需要全球市场来扩大本国市场,现在又极力推进逆全球化,使制造业回流来保护本国落后的产业,使得按照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贸易环境发生恶化。

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美国对华进行“敲打”,对华立案不断增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发起涉华经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等。

中美贸易额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升级为中美贸易战,使得中美贸易形势急剧恶化,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欧盟绿色复苏”的提出。

欧盟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一般而言,与欧盟贸易额的百分比位列我国贸易总额前三,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我国技术方面也获益不少。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频繁受到了欧盟贸易壁垒的阻碍以及反倾销和反补贴等经济调查手段的影响,使得中欧贸易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

欧盟为了增强自我独立性,保护欧盟一些特别的产业,减少对华的依赖性,对华也采取了较多的反补贴、反倾销等措施,并且涉案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广、金额也越来越大。

而且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同时,欧盟也深受其害,其经济也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

在中国-欧盟关系现状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通过对中欧现状原因的分析,对当前形势下的中欧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欧关系未来的走向。

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的前景依然很乐观。

【关键词】中欧关系现状原因分析前景一、中欧关系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但中欧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领域存在矛盾和分歧,中欧双方需共同努力来彼此间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现状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赖程度高互补性强,但近来摩擦不断。

今年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更趋务实和富于选择性,贸易关系日渐成熟。

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合人民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

(二)政治现状经历了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风波,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显著增强。

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固定化,中欧高层频繁互访,欧盟主流政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都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认知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形态分野,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对华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一些阴影。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三)外交现状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外交领域潜在的的矛盾逐渐增多。

战略互信:提升中欧关系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战略互信:提升中欧关系稳定性,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中东欧 多专家大吃一惊”。尤其是中欧班列的
观上实力越来越强,一些欧洲国家会有 16 国都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 开通,到 2019 年 3 月底,中欧班列累
猜忌、 疑虑,担心会不会分化欧盟,更 合作文件,卢森堡、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计开行数量超过 1.4 万列,基本实现“去
大担忧是怕中国抢了欧洲的市场和产品。 也同中方签署了有关合作备忘录。“其 一回一”,通达境外 15 个国家 50 个城市。
但这种担忧正在发生转变,“这种 实不少西欧、北欧国家本来对‘一带一
“中欧班列开通之后,中国和中东
转变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16+1’的成 路’的了解不深,但看到像塞尔维亚、 欧国家的贸易激增,2014 年以后,中国
此前 3 月 18 日,王毅与欧盟外交 资便利化等一系列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需要的。”
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会见 并达成广泛共识。
“未来中欧双方会不断发掘合作的
记者时,归纳了中欧在支持多边主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 内涵,因为新的经济和科技格局会给中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 洲与欧亚研究所副所长姚铃表示,本届 欧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当然同时也会出
断深化欧中关系,巩固彼此信任支持。 国宪章》、国际法以及联合国三大支柱。 经贸和战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欧双
加强欧中团结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共同利 欧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双方还就 边关系更应为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可
益,也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平衡。
政治、安全、经贸、知识产权保护、投 借鉴的破局方案,这种智慧正是当下所
系应具备战略性。呼吁对接共建“一带 面,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为中欧 示,中欧在国际趋势中的主要问题上具

《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生效及其对越欧、中越和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生效及其对越欧、中越和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生效及其对越欧、中越和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作者:聂槟廖婕妤来源:《东南亚纵横》2020年第04期摘要:《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签署,2020年8月1日正式生效。

EVFTA被越南和欧盟寄予厚望。

越南主流媒体报道显示,越南与欧盟就EVFTA展开谈判并最终签署主要出于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与欧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等动因。

EVFTA被认为将会推动越南—欧盟双边贸易的发展和双向投资,助力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深度融入国际,但越南也将面临EVFTA高技术标准和各种严苛要求的挑战。

同时,EVFTA将对中越、中欧经贸关系造成影响,使越南—欧盟—中国三者间的经贸关系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竞争态势。

关键词:《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越南主流媒体;经贸关系;中越;中欧[中图分类号] F75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0)04-062-11Abstract:The “EU-Vietnam Free Trade Agreement”(EVFTA) was officially signed on June 30, 2019, and came into force on August 1, 2020. EVFTA has high hopes from Vietnam and the European Union. Mainstream media reports in Vietnam showed that Vietnam and the EU negotiated and signed EVFTA mainly for countering anti-globalization and trade protectio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the EU,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EVFTA is believ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EU bilateral trade and two-way investment,boost Vietnam’s GDP growth, and deeply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However,Vietnam will als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EVFTA’s high-tech standards and various stringent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EVFTA will have an impact on China-Vietnam and China-EU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mak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Vietnam-EU-China present a subtle competitive situation.Key Words: EVFTA; Mainstream Media in Vietnam;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hina-Vietnam; China-EU2019年6月30日,越南与欧盟正式签署《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U-Vietnam Free Trade Agreement,以下简称“EVFT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2

———————————————————————————————— 作者: ———————————————————————————————— 日期:

3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国际贸易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姚 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4年,中欧经贸合作取得较大发展,双边贸易趋向均衡化,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新一轮大幅增长,在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合作中表现最为抢眼。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开展积极对话与合作,中欧合作既为欧盟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外部推动力。《中欧2020合作战略规划》规划了深化中欧合作的蓝图,而2014年中欧经贸的发展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走向2020年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对欧盟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波动的不利局面,实现显著增长。据海关统计,当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6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中方对欧出口3708.8亿美元、自欧进口244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4%和10.7%,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自然是中国在欧盟的六大传统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上述六国贸易额达到4644.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5.5%。 2014年中欧贸易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贸易增速居中国与发达市场贸易之首。2009-2013年的5年间,中欧贸易经历了两次衰退。金融危机发生前的5年(2004-2008年)间,中欧贸易平均增速高达25.6%;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5年(2009-2013年)间仅为6.4%,但从2014年的情况看,中欧贸易已成功走出困境。当年中欧贸易增长速度为9.9%,不仅快于全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3.4%),且快于中国与美国

4

(6.6%)、与日本(0.0%)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 第二,欧盟占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的份额回升。2009年-2013年,受到欧盟经济二次衰退影响,欧盟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一路下滑,从高位时的19.7%跌至15.3%,降幅在发达市场中居第一位,退居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随着欧盟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中欧在多个层次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对欧盟出口呈现回暖的态势。2014年,对欧盟出口在中国对外出口中所占比重回升至15.8%。

5

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持续加快。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成为中欧贸易的新增长点,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602.3亿美元,较2009年(323.9亿美元)增长85.9%%,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8.9%上升至9.9%。其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额从263.5亿美元增至437.1亿美元,增长65.9%;从中东欧国家进口额从60.5亿美元增至165.2亿美元,增长173.0%,增速均快于同期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69.0%、57.0%和91.2%)。 第四,中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出现普涨。2014年,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与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在内的8大类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合计1797.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比重达到48.5%。其中贱金属器具、

6

贱金属杂项制品、航空器类、船舶类产品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上述8大类机电产品中,设备类机电产品占比达到96.4%。 二、中国对欧盟投资创近年来新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加速增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中低端产业链转向中高端产业链。具体而言,中国企业投资欧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以及学习欧盟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投资增速创近年新高。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额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加1.7倍,增幅仅次于2009年(当年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5倍)。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存量达到401亿美元,比2010年底的125.1亿美元扩大了2.2倍。欧盟居香港之后,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重要市场。 二是投资的地域较为集中。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卢森堡、法国、德国、荷兰5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对上述5国投资存量合计占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的84%。但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来,除了上述核心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意大利也成为中企前往欧盟投资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是英国和意大利是重点国别。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对英国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2014年投资额合计约35亿美元,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收购伦敦西部奇斯威克园区,以及中广核收购法国电力旗下位于英国约克、纽卡斯尔和彼得伯勒的三座风力发电场等;对意大利投资集中于能源、电力领域,投资额合计近70亿美元,包括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入股意大利国有能源集团埃尼(Eni)和国家电力公司(Enel)、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意大利存贷款公司能源网资

7

产等。 三、“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稳步推进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进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承接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区建设合作。双方初步确定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建立三个“经贸合作区”,将过去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批发贸易为主的“中国商城”塑造成新型商贸物流园区。根据计划,相关商贸物流园的定位是服务于中欧中小企业进军各自市场的海外平台,旨在通过引进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理念,打造全供应链服务,实现商贸带动物流、物流服务于商贸的目标。先期拟由中资企业牵头在当地招商,吸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集群。当前在匈牙利,两国投资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区四园的商贸物流园区,把物流、仓储、保税、报关与品牌展示联合起来,未来将通过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做大“境外商贸合作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的不断发展。 (二)中欧快速货物班列逐步走入正轨 2014年,中欧间集装箱快速货物班列(也称中欧班列)利用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惠普(HP)、宝马(BMW)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8

等企业货物加入铁路运输,“渝新欧”和“郑新欧”班列实现回程货源零的突破,以中欧班列构建的中欧间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欧班列运力的提升不仅进一步便利了中国与欧盟内传统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往来,而且随着中东欧国家中转站和终点站的逐渐增多,中国与相关国家商品生产与双向流动合作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欧班列从9对增加到21对,共开行308列,发送集装箱26070标准箱,较2013年增加228列,增长285%;全年货运量同比增加近3倍,中方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盟的商品金额达到约140亿美元。 (三)双边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先后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将中国与中东欧互联互通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此为契机,中国与中东欧,尤其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巴尔干半岛的中东欧国家,双方有关基础设施与能源的项目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Kostolac)煤电厂升级改造、摩拉瓦运河水电站及多瑙河米海洛·卜平大桥建设和波黑斯坦那里火电站项目都进展顺利。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议,就建设“中欧陆海快线”达成一致。根据该计划,2015-2017年,双方将完成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建设,为“中欧陆海快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其顿斯科普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贯通创造条件。届时,陆海联运将成为中国与中东欧贸易货物运输的另一种方式,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中欧班列运输相互配合,将进一步增加铁路运输在中欧货物运输中的比

9

重,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时间最短(比海运节省约一半时间)、成本适中(低于空运、高于海运1倍)及承运商品附加值较高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西重东轻的格局。 四、中欧经贸合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自2013年底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针;欧盟完成了《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首次欧洲议会选举并任命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中国和欧盟政治经济层面的新变化给未来5年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而欧盟经济增长势头趋向巩固、中国与欧盟高层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欧2020年合作框架得到确立,合作共赢成为中欧关系主流。这意味着中欧经贸合作将面临比过去5年(2009-2013年)有利的形势。但另一方面,从战略来看,中欧经贸合作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国际货币政策错配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挑战。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14年,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卢森堡相继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中欧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和跨境支付日趋便利,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取得积极进展。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全球2.17%的支付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2015年1月欧洲央行启动总额超过1.1万亿欧元的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给正在加速国际化的人民币带来了挑战。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欧元将在较长时期内承受贬值压力,同时另一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却因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日益走强。欧元与美元走势的南辕北辙使人民币汇率承受较大风险,从而使人民币下一阶段从国际支付货币向投资货币、进而发展到储备货币面临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