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武夷山

合集下载

宋朱熹九曲 阅读理解

宋朱熹九曲 阅读理解

宋朱熹九曲阅读理解
以下是关于宋朱燕《九曲棹歌》的阅读理解:
朱点的《九曲棹歌》是一首描绘武夷山九曲溪景色的诗歌。

以下是对每一曲的简要分析:
一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溪边垂钓的画面,凸显出溪流的平静与安宁。

二曲:诗人通过描述幔亭峰倒映在晴朗的江面上的景象,表现了山水的和谐之美。

三曲:诗人描绘了万壑千岩的壮观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四曲:诗人通过描绘虹桥断裂的景象,暗示了神话故事的神秘色彩。

五曲:诗人描绘了水磨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六曲:诗人描绘了玉女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曲:诗人通过描绘七曲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八曲:诗人描绘了八曲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九曲:诗人描绘了九曲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总体来说,朱察的《九曲棹歌》通过对九曲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同时,诗歌中也融入了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使整个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朱子文化校本

朱子文化校本

武夷山一中 叶鹿
• 对人的气节,品德塑造 • 张 载——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 万世开太平”
• 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林则徐——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武夷山一中 叶鹿
文學家朱熹
• 1、朱熹的詩詞 :、 《 觀書有感 》 、 《 九曲棹歌 》 。 • 2、朱子的著作 :《四书集注》 、《诗 集传》、《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 注》、《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晦 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朱子大全》等等。
武夷山一中 叶鹿
朱子故居(五夫镇)
武夷山一中 叶鹿
紫阳楼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 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 十四年(1144年),朱熹 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 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 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 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 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 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 翠竹林。中堂悬匾:紫阳 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 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 阳之意。
返回
武夷山一中 叶鹿
朱熹轶事
• 步步香
• 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 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 -见路口 开一爿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这茶馆 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 爽,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 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 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 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 办九种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 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 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

武夷山 古诗词

武夷山 古诗词

武夷山古诗词1. 《武夷山中》-出处:宋·谢枋得-注释: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翻译: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品格表达了诗人的坚贞气节。

-作者介绍: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2. 《游武夷山》-出处:宋·陆游-注释: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

-翻译:年少时读《封禅书》,才知道有武夷君。

晚年才游览这座山,其秀丽杰出的景色非以前所听闻。

-赏析:诗人表达了对武夷山景色的惊叹和赞美。

-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3. 《升真洞》-出处:宋·刘克庄-注释:古洞依然锁白云,深林无处觅樵人。

洞中仙子无人识,岁岁花开知为谁。

-翻译:古老的山洞依旧被白云封锁,幽深的树林里找不到打柴的人。

洞中仙子无人知晓,年年花开不知为了谁。

-赏析:描绘了武夷山升真洞的幽静神秘。

-作者介绍:刘克庄,南宋豪放派诗人。

4. 《武夷山》-出处:宋·喻良能-注释:冲佑观前水绀色,升真洞北山围青。

紫鳞游镜曲,黄鸟度枝零。

-翻译:冲佑观前的水呈现绀青色,升真洞北面的山环绕着青葱之色。

紫色的鱼儿在弯曲的镜湖中游走,黄色的鸟儿在枝头飞过。

-赏析:展现了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和生机盎然。

-作者介绍:喻良能,南宋诗人。

5. 《幔亭峰》-出处:宋·黄遹-注释:昔年曾此寄一迹,屈指于今二十年。

今日重登云锦路,相看不识有何缘。

-翻译:过去曾在这里留下踪迹,屈指一算到如今已经二十年。

今日重新登上这云锦般的山路,相互看着却不认识是何缘分。

-赏析:抒发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感慨。

-作者介绍:黄遹,宋代诗人。

6. 《题武夷》-出处:宋·李纲-注释:万壑千岩叠翠微,幔亭红日浸涟漪。

写武夷山古树茶的诗句

写武夷山古树茶的诗句

写武夷山古树茶的诗句
1.武夷山上生春茶,武夷溪水清见沙。

含溪嚼茶坐盘石,怅惆欲趁西飞霞。

——陈宓《游武夷》
2.玉女峰前一櫂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
首》
3.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朱熹《武夷精
舍杂咏茶灶》
4.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谢枋得《武夷山中》
5.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苏轼《荔枝叹》
6.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李商隐《武夷山》
7.露染武夷秋,千蛮耸翠。

练色泓澄玉清水。

十分冰鉴,未吐玉壶天地。

——
辛弃疾《感皇恩·露染武夷秋》
8.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9.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苏轼《荔枝叹》
10.忆我南溪北,千岩万岳亭。

妒渠紫阳叟,詑杀一峰青。

——杨万里《寄题
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精舍》。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熹(1130-1200)江西人

朱熹(1130-1200)江西人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长达两 千余年之久,究其原由,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符 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与伦理融为一体的宗法等 思想 。保证封建政 权和财产的稳定延续继承。维护既定的统治秩序。 能够使宗法家长制下的小农生产正常运行,为社 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 下大同”,《礼仪》中描绘了大同世界的美好蓝 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将倍 修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鱞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某种 意义上说,“天人合一“代表儒家文化的根 本精神和最高境界,它力图探索的是天与人 的相通之处, 第一,孔子的“天命“观。人应该认识自然 社会规律,顺应规律。 第二,孟子的心性论。认为人只要保存本 涵 养善性就可以与天通,相通融为一体,从而 为实现“天人合一“寻找一条具体途径。
五.自强不息
荀子也说“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 镂”。为达到理想目标,必须有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的精神 孔子曾说“君子求诸已,小人诸求 人”。孟子说: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 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求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一、基本信息1、个人成就主要成就: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2、个人概况本名:朱熹别称:朱子、朱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所处时代:宋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3、主要作品主要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4、其他信息爵位:徽国公二、人物生平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朱熹与武夷精舍

朱熹与武夷精舍

朱熹与武夷精舍
何扬鸣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九曲溪盘峰旋岭,蜿蜒到中途,从武夷山中拱出一座秀峰——隐屏峰。

它茂林参天,修竹吐翠,两麓相抱之中的平地上,南宋的朱熹曾在此创建了"武夷精舍"书院。

书院是家庙式的屋舍,砖、瓦、木混合建筑结构,当时被誉为"武夷之巨观"。

书院落
成时,朱熹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精舍杂咏十二首》。

诗序说:"四方士友,来者甚重,
莫不叹其佳胜。

" 朱熹在武夷山长大,在武夷山先后生活了40多年,在武夷精舍就住了5年多时间。

他在这里广收门徒,著书讲学,留下了
【总页数】1页(P24-24)
【作者】何扬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夷之绝唱棹歌之典范--朱熹《武夷棹歌》审美赏析 [J], 陈弦章
2.朱熹《武夷棹歌》的流传及其和诗考论 [J], 贠娟;李中耀
3.武夷山水铸诗魂——试论朱熹的武夷山诗作 [J], 郑秀清
4.书院:中式教育遗产——以朱熹与武夷山书院为例 [J], 彭兆荣
5.纪念武夷精舍创建81O周年暨朱子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J], 方彦寿;张品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武夷山
朱真 http://blog.sina.com.cn/u/1950761064 2012-08-01 11:11:05
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茶、好人,我们还不得不谈这里深厚的文化。说
武夷山的文化,我们又不得不谈朱熹这个人。
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除了她的自然风光优美外,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夷山也不例
外,
有学者吟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圣地。朱熹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他怎么就能在武夷山这样美丽的风景里想到要和我们人的欲望过不去呢?武夷
山这个天人合一的仙境,才能产生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精髓。他强调道德,认为人
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朱子理学内容丰富,搏大精深,
从朱子与武夷山的文化联系上来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朱熹。正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把他
和孔圣人相提并论,后人也称“朱夫子”。朱熹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晦、仲晦,
号晦庵。公元1130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其父朱松这时在这里任县尉,南宋绍兴十三年,父亲
病逝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到福建崇安求学于父亲好友刘勉之等著名学者门下,生活、成
长在武夷山一带。朱熹勤奋有志,刘勉之很喜欢他,将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绍兴十八年(1148
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侍制、秘书修撰、宝文阁侍制等职,死后谥
赠"太师",封“信国公”、"徽国公"。人称朱文公。他生平著书极丰,据《四库全书》的著
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如《四书章句集注》、《诗
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
山少年从学、著书立说、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形成、传播、发
展。朱熹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许多
名人弟子及其后人成为著名理学家,并一代传一代,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使武夷山成为理学
名山。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
巅峰。
二、武夷山因朱熹而锦上添花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后的学术
思想之大成,朱熹辑录程颐、程颢二人与其学生“所见闻答问”,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
学史称的“程朱理学”,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国际上也称为后孔子主
义,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代至清代以来(13世纪至20世纪)700多年
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东方思想史、教
育史、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里有个小故事,武夷山申报世界“双遗”时, “朱熹是不是朱子?”1999年12月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过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2个双遗产地之一。
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
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三、朱熹及武夷山的国际影响
朱熹学说不仅对中国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深远影响,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并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仍
吸引着世界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思想的研究。而且对日本、韩国、
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香港电台与《明报》合办的“千禧
人物选举”于1999年7月揭晓。那次选举只推举近100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50名。结果前
10大人物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年代,而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列第4和第8。文公朱熹名列第42,
位居邱吉尔、曹雪芹、凯恩斯、但丁、歌德之前。
朱熹学说研究已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1990年7月,中国福州和武夷山举行了纪念朱子
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及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260多位学者专家会聚一堂。他们通过新观点、新方法对朱子学及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世
界影响和当今价值等问题,开展热烈争鸣和互相切磋,进行了新的评估,为国际朱子学写下
了新的篇章。1991年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1993年初夏,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朱熹学术
思想国际研究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区的学者以
及朱子后裔代表119人。1994年4月中华朱熹研究会成立,对国内外研究朱熹思想起到了进一
步地推动作用。目前,日本、韩国等都成立了朱子学研究机构。日本政府还为此拨出专款,
组织全国著名朱子学家编写10卷本《朱子学大全》,同时开展了朱子学的综合研究。除日本,
美、英、德、法国、独联体和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很重视朱子学的研究。1984年,美国在
夏威夷召开第一次朱子学国际会议,这个专题讨论一个学者思想的会议在国际上是少见的。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它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
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
水以消愁,所以朱熹在武夷山也留下了很多歌咏武夷景观的诗文。比如他游九曲溪时写下的
《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接
下来,他对九曲溪的每一曲都作了细致的刻画描述,最后以“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
有天”收尾,他寄情武夷山水,抒发自我的情怀。
朱熹属于武夷山。我觉得要了解武夷山的文化,顾野王、李商隐、范仲淹、辛弃疾、陆
游、徐霞客、熊禾……等名人都云游武夷山,在此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堪称中国书法
艺术宝库的摩崖石刻450多处,古诗词1400多首,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些
文化遗存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与历史记载和中国现状相对照,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
思想的兴衰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其价值是非常之珍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