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武夷山

朱熹与武夷山
朱熹与武夷山

朱熹与武夷山

朱真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1841311.html,/u/1950761064 2012-08-01 11:11:05 武夷山这个地方除了好山、好水、好茶、好人,我们还不得不谈这里深厚的文化。说武夷山的文化,我们又不得不谈朱熹这个人。

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除了她的自然风光优美外,大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夷山也不例外,

有学者吟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圣地。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怎么就能在武夷山这样美丽的风景里想到要和我们人的欲望过不去呢?武夷山这个天人合一的仙境,才能产生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精髓。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秩序。朱子理学内容丰富,搏大精深,从朱子与武夷山的文化联系上来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朱熹。正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把他和孔圣人相提并论,后人也称“朱夫子”。朱熹祖籍在风光优美的江西婺源,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公元1130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其父朱松这时在这里任县尉,南宋绍兴十三年,父亲病逝后,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到福建崇安求学于父亲好友刘勉之等著名学者门下,生活、成长在武夷山一带。朱熹勤奋有志,刘勉之很喜欢他,将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左迪功郎、转运副使、焕章阁侍制、秘书修撰、宝文阁侍制等职,死后谥赠"太师",封“信国公”、"徽国公"。人称朱文公。他生平著书极丰,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如《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文公家礼》、《朱晦庵集》等。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少年从学、著书立说、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形成、传播、发展。朱熹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许多名人弟子及其后人成为著名理学家,并一代传一代,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

二、武夷山因朱熹而锦上添花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孔子之后的学术思想之大成,朱熹辑录程颐、程颢二人与其学生“所见闻答问”,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的“程朱理学”,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国际上也称为后孔子主义,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成中国宋代至清代以来(13世纪至20世纪)700多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代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东方思想史、教育史、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里有个小故事,武夷山申报世界“双遗”时,“朱熹是不是朱子?”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过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2个双遗产地之一。

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朱熹及武夷山的国际影响

朱熹学说不仅对中国元、明、清以来700多年的时间有深远影响,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并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仍吸引着世界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思想的研究。而且对日本、韩国、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香港电台与《明报》合办的“千禧人物选举”于1999年7月揭晓。那次选举只推举近100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50名。结果前10大人物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年代,而孙中山和毛泽东分列第4和第8。文公朱熹名列第42,位居邱吉尔、曹雪芹、凯恩斯、但丁、歌德之前。

朱熹学说研究已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1990年7月,中国福州和武夷山举行了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海峡两岸及法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学者专家会聚一堂。他们通过新观点、新方法对朱子学及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世界影响和当今价值等问题,开展热烈争鸣和互相切磋,进行了新的评估,为国际朱子学写下了新的篇章。1991年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1993年初夏,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究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及各省市和香港等地区的学者以及朱子后裔代表119人。1994年4月中华朱熹研究会成立,对国内外研究朱熹思想起到了进一步地推动作用。目前,日本、韩国等都成立了朱子学研究机构。日本政府还为此拨出专款,组织全国著名朱子学家编写10卷本《朱子学大全》,同时开展了朱子学的综合研究。除日本,美、英、德、法国、独联体和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很重视朱子学的研究。1984年,美国在夏威夷召开第一次朱子学国际会议,这个专题讨论一个学者思想的会议在国际上是少见的。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它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晚年个人失意,国家也日趋崩溃,他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愁,所以朱熹在武夷山也留下了很多歌咏武夷景观的诗文。比如他游九曲溪时写下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接下来,他对九曲溪的每一曲都作了细致的刻画描述,最后以“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收尾,他寄情武夷山水,抒发自我的情怀。

朱熹属于武夷山。我觉得要了解武夷山的文化,顾野王、李商隐、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徐霞客、熊禾……等名人都云游武夷山,在此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摩崖石刻450多处,古诗词1400多首,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与历史记载和中国现状相对照,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思想的兴衰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其价值是非常之珍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陆九渊的几个故事

陆九渊的几个故事 (2011-07-25 08:27:23) 转载▼ 分类:教育漫谈 标签: 陆九渊 相关故事 教育 1.事兄嫂如父母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有六子,陆九渊排行第六,除他之外,还有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都以博学而闻名于世,号称“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抱养,长兄陆九思之妻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陆九渊长大之后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2.人的本心 陆九渊创立了理学中的另一派“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这就是人的本心。人的一切恶行都源于“失其本心”,所以人的一切修养功夫都应该力求保持本心,而不让其丧失。在他眼中“本心”即存在于人心,又充塞在宇宙之中。 什么是人的“本心”,有两个关于陆九渊以禅宗机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本心”的故事。一个是:陆九渊坐在那里,他的学生詹阜民陪着他坐着,陆九渊突然站了起来,詹阜民也跟着站了起来,陆九渊对詹阜民说“还用按排否”。另一个故事是:南宋时期浙江慈溪县的杨简,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文才出众。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到富阳为官,适值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谈之间有相见恨晚之感,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杨简,说“此即是本心”。杨简说:“你所讲的,我儿时便已知晓,然而毕竟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只好重复前边的说法,如此几次,仍然无法解杨简之惑。正讨论间,有一桩纠纷告到县衙,由杨简负责审理这个案子,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案毕,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虽陆仅长他二岁,于是执弟子礼,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朱熹尊道(游良耀)

朱熹尊道 游良耀 知遇道谦不远复[1], 惊闻仙逝泣断肠[2]。 寻踪理窟水云寮[3], 论断道南首豸山[4]。 沐浴濂洛蓄活水, 创立闽学尊游杨[5]。 麻沙梦萦思源头[6], 千秋魂灵守建阳。 2016.3.12.写于尤溪 注: [1]:朱熹在五夫刘子翚老师家,遇道谦禅师,师从入禅。道谦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参悟入道的门径,并将“不远复”告诫朱熹。。“不远复”三字符在渴望求道的少年朱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朱熹果然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易经》里有“不远复,无悔,元吉”的话,在《易经·复·初九·象》里也有“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意思是说没走多远,没过多久就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做过的事,就可以达到修道养身的作用。“不远复”实际上就是“反省”之意,和基督教里的“悔改”和佛教里的“忏悔”、“回头是岸”殊途同归。 [2]:朱熹任同安主簿,惊闻道谦仙逝,万分悲痛地写下《祭开善谦禅师文》,“我昔从学,读《易))((语))((孟》。究观古人,之所以圣。既不自挨,欲造其风‘道绝径塞,卒莫能通。…别其三月,中秋一书,已非手笔,知疾可虞。前日僧来,为欲往见。我喜作书,曰此良便。书已遗矣。仆夫遗言,同舟之人.告以讣传。我惊使呼,问以何故。龄乎痛哉,何夺之逮!恭惟我师,具正遍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窥。挥金办供,泣于灵位。稽首如空,超诸一切。“ [3]:水云寮,游酢道南福建后,在武夷山五曲第一个创建的理学传播书院。朱熹寻踪继往开来,也在五曲建武夷精舍。 [4]:朱熹撰写联句:“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从此确定了游酢是道南第一人,确定了闽学鼻祖是游酢和杨时,确定了闽学的源头活水是洛学。 [5]:游杨,指程门立雪的游酢和杨时。 [6]:麻沙:是游酢的诞生地,也是朱熹讲经传道、著书立说、教书授徒的地方,培养出刘崇之、刘砥、刘砺、刘子寰等诸多儒士。

陆九渊

陆九渊 (1139年-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讲学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世称“象山先生”,学术界常称其为“陆象山”。兄弟陆九龄,亦儒学名家。[1] 生平事迹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为唐昭宗之相国,陆九渊是个神童,三、四岁时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的疑问,久思竟至废寝忘食。 乾道八年(1172年)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监正,不久,又迁“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论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宋史·陆九渊传》) 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知军,此间他治绩显著,“厚风俗”,“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宋史·陆九渊传》);并因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战之地,而议筑城壁以御边防。 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谥为“文安”。陆九渊墓位于金溪县陆坊官桥,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邀请陆九渊、朱熹等人参加“鹅湖之会”,陆九渊雄辩滔滔,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致使“朱熹不慊”,双方不欢而散;后来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写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简略空疏,而陆九渊则指出朱熹的学说支离琐碎。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陆九渊年谱》中说他“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就是说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 【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 (Noeo-Confuciansm)。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 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 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 [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的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的。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的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的,符合仁者的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的形态变化多端、水的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它的流变符合智者的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 朱熹仰慕孔子的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的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1]的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的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31]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的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的乐趣。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的冲佑观及淳熙十年(1183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2〕,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 宜未雨而绸缪〔4〕,毋临渴而掘井。自奉〔5〕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6〕。 器具质〔7〕而洁,瓦缶〔8〕胜金玉。饮食约〔9〕而精,园蔬愈珍馐〔10〕。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11〕,实淫盗之媒〔12〕。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13〕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1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15〕。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16〕,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17〕。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18〕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恃〔20〕,悔误必多;颓惰自甘〔21〕,家道难成。狎昵恶少〔22〕,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23〕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24〕,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25〕,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26〕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27〕不继,亦有馀欢;国课〔28〕早完,即囊橐〔29〕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30〕;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31〕。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32〕。 【注释】 〔1〕庭除:厅堂院落;除:台阶。 〔2〕既昏便息:既昏,天刚黑时;息,歇息。 〔3〕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4〕未雨而绸缪(móu):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天未雨之时,剥桑根以缠绵其牖户。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5〕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游武夷山作文400字-四年级作文

游武夷山作文400字-四年级作文 【篇一:游武夷山】 武夷山是我的家乡,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很棒的地方。我最喜欢的景点就是九曲溪畔那巍峨的大王峰和秀美的玉女峰。 清晨,一轮红B冉冉升起。大王峰和玉女峰都浸在金色的阳光里。九曲溪是那样的长,长得不知道它流向哪里;水是那么深,又那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各种各样的小鱼儿存溪里游着,有些小鱼儿一条接着一条地跳出水面,仿佛在给人们表演跳舞呢! 忽然,太阳散发出利剑一样的金光,径直照向水面。在水面和水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溪水闪亮闪亮,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么像蓝天上的彩虹啊! 中午,下起蒙蒙细雨,玉女峰和大王峰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一切,一片朦胧,就像仙境一样。真是“欲把‘武夷’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女峰和大王峰山脚下的那一层层绿油油的武夷岩茶,也尽情沐浴在雾气之中,吸吮着大自然的甘露。这大概就是武夷岩茶特别香甜的原由吧!武夷岩茶名扬中外,吸引了无数中外好茶之客来武夷山品茶。 夜幕降临了,圆圆的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照在大王峰和玉女峰的身上,他们互相对望着。九曲溪面上闪烁着他们的影子,诉说着那美丽的爱情故事。

啊,我美丽的家乡武夷山欢迎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你来时别忘了品上一壶香飘万里的武夷岩茶哟! 【篇二:游武夷山】 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山可我还是抵挡不住山的诱惑又去了武夷山。让我感觉到了真正的山清水秀自然景象,它虽然没有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瀑布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前后山风景别样,山中有景,景中有画;山上有寺庙,山下是书院,构成了武夷山的独特风貌。沿途绿树成荫,植被繁茂,溪水相间。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情特别舒畅。站在山顶俯视山下,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武夷山的一线天非常别致,延绵漫长。洞内漆黑一片,蝙蝠四处乱飞,脚下高高低低,有点令人恐怖。如果不借助手电筒的光亮真是寸步难行,这时抬头看到的才真正是一线天光亮。出来后有种重见光明的感觉哦。 武夷山的九曲漂流更是别具一格。坐在竹伐上悠闲地看着身边的美景听着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顺着河流缓缓地漂流而下。沿途的山峰、岩石、险滩、急流在当地导游的引导下都有惊无险地过来了,回头看看真还有种漂的意境。 武夷山的青龙大瀑布较为壮观。瀑布的源头即高又宽,落差大水流急,然后顺山而下,睡卧山中真似青龙。我不时地玩玩水,拍拍照。行走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有点让人心旷神怡。 武夷山的导游个个能说会道、业务熟悉、服务热情、普通话标准。可见这里的旅游规范,管理到位。武夷山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武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人。中国南宋思想家。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 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 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 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 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 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 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 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 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 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 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 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 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 朱熹 朱熹 书翰文稿

朱子治家格言简体完美注音版拼音版

《朱zh ū子z ǐ治zh ì家ji ā格ɡé言y án 》 作zu ò者zh ě:[清q īn ɡ]朱zh ū柏b ǎi 庐l ú 朱柏庐(1617~1688),清初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在具体生活中要求自己,将来也更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 黎l í明m ín ɡ即j í起q ǐ ,洒s ǎ扫s ǎo 庭t ín ɡ除ch ú,要y ào 内n èi 外w ài 整zh ěn ɡ洁ji é。既j ì昏h ūn 便bi àn 息x ī,关ɡu ān 锁su ǒ门m én 户h ù,必b ì亲q īn 自z ì检ji ǎn 点di ǎn 。一y ì粥zh ōu 一y ì饭f àn ,当d ān ɡ思s ī来l ái 处ch ù不b ú易y ì.半b àn 丝s ī半b àn 缕l ǚ ,恒h én ɡ念ni àn 物w ù力l ì维w éi 艰ji ān 。宜y í未w èi 雨y ǔ而ér 绸ch óu 缪m óu ,毋w ú临l ín 渴k ě而ér 掘ju é井j ǐn ɡ。自z ì奉f èn ɡ必b ì须x ū俭ji ǎn 约yu ē,宴y àn 客k è切qi è勿w ù留li ú连li án 。器q ì具j ù质 zh ì而ér 洁ji é,瓦w ǎ缶f ǒu 胜sh èn ɡ金j īn 玉y ù。饮y ǐn 食sh í约yu ē而ér 精j īn ɡ,园yu án 蔬sh ū胜 sh èn ɡ珍zh ēn 馐xi ū。勿w ù营y ín ɡ华hu á屋w ū,勿w ù谋m óu 良li án ɡ田ti án 。 三s ān 姑ɡū六li ù婆p ó ,实sh í淫y ín 盗d ào 之zh ī媒m éi .婢b ì美m ěi 妾qi è娇ji āo ,非f ēi 闺ɡu ī房f án ɡ之zh ī福f ú。奴n ú仆p ú勿w ù用y òn ɡ俊j ùn 美m ěi ,妻q ī妾qi è切qi è忌j ì艳y àn 妆zhu ān ɡ。祖z ǔ宗z ōn ɡ虽su ī远yu ǎn ,祭j ì祀s ì不b ù可k ě不b ù诚ch én ɡ.子z ǐ孙s ūn 虽su ī愚y ú,经j īn ɡ书 sh ū 不b ù可k ě不b ù读d ú。居j ū身sh ēn 务w ù期q ī质zh ì朴p ǔ ,教ji ào 子z ǐ要y ào 有y ǒu 义y ì方f ān ɡ。勿w ù贪t ān 意y ì外w ài 之zh ī财c ái ,勿w ù饮y ǐn 过ɡu ò

品味朱熹的武夷山水茶之意境

二00七年第一期 茶叶科学技术 45 品味朱熹的武夷山水茶之意境 刘旋 郭雅玲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州350002)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 棹歌闲听两三声。”南宋理学家朱熹把他那云淡风轻,朴实自然的情怀,写给了九曲溪。将近千年的岁月里,他的《九曲棹歌》中“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等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有文赞,朱文公一曲《武夷棹歌》,实是武夷山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武夷山水因此而灵动。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茶园涌翠,交相辉映。 1 溪光山色 佳茗飘香 武夷群山,或巍巍伟岸,或柔柔妩媚。山山之力度,山山之风骨,各领风骚。自古道高山好水,水傍山流。武夷山水琴瑟和鸣,诠释的是天长地久。千百年来,清清澈澈的水一步一缠绕,氤氤氲氲的山一转一回眸,望穿石壁,望穿秋水,相环相错,相依相守。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情更可人。难怪有人感叹,原来山水也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只因“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苋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 茶商人数远少于茶农,位于金字塔中间,上承茶栈剥削,又向下转嫁于茶农;茶栈位于上层,无风险,坐享收益;洋行位于最顶端,对茶业可任意操纵,获取暴利。由于茶栈、洋行的利益是建立在对茶商、茶农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反对对既存利益链的任何改变企图,任何对茶农和茶商利益的强调、维护行为都会危及茶栈和洋行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以“金字塔型”模型来理解茶农、茶商、茶栈与洋行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为形象贴切。“金字塔”模型不仅反映了茶农、茶商、茶栈和洋行在人数上的逐渐缩减,而且还真切反映了他们之间利益由低层到高层的集中和损失由高层到低层的转嫁。 但“金字塔型”只能反映出茶叶产业中三者人数和利益的流动关系,不能直观描述出其他因素如捐税、各项陋规、社会动乱等对茶业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因素并非是决定性的。这个结构模型应将这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复杂化,综合化。 参考文献 [1]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 1933,5:45 [2]方翰周.两湖茶业改进之我见.国际贸易导报,1933,5:54 [3]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 [4]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 运销.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出版.1936,42 [5]上海商品检验局.湖北羊楼峒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 销.上海商品检验局出版社.1934,31[6]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 [7]张本国.皖西各县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6(7):195 [8]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 报,1934,6(7):142 [9]戴啸洲.鄂西茶业.实业部月刊.199 [1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66 [11]徐方干.视察杭州旧属茶业报告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 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62 [12]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国际贸易导报.1934, 6(7):145-146 [13]范和钧.屯溪茶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1937,9(4):115 [14] 李壬.浙江省之茶业.实业部月刊,1937,2(4):153 [15] 江西茶业之展望.经济旬刊,1934,2(13):6 [16]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5,61 [17]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66 [18] 吴觉农,胡浩川.祁红茶业复兴计划.国际贸易导报, 1933,5(11):44 [19]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 社,1991,459 [20] B.P.Togasheffs“China as tea produce”,78-81,转 引自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江西之茶.1934 茶 史 文 化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字元晦。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

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

朱子治家格言注音版

朱zh ū子z ǐ治zh ì家ji ā格g ?言y án 黎l í明m íng 即j í起q ǐ,洒s ǎ扫s ǎo 庭t íng 除ch ú,要y ào 内n ai 外w ài 整zh ěng 洁ji ?;既j ì昏h ūn 便bi àn 息x ī,关gu ān 锁su ǒ门m ?n 户h ù,必b ì亲q īn 自z ì检ji ǎn 点di ǎn 。 一y ī粥zh ōu 一y ī饭f àn ,当d āng 思s ī来l ái 处ch ù不b ú易y ì;半b àn 丝s ī半b àn 缕l ǚ,恒h ?ng 念ni àn 物w ù力l ì维w ?i 艰ji ān 。 宜y í未w ai 雨y ǔ而?r 绸ch ?u 缪m ?u ,毋w ú临l ín 渴k ě而?r 掘ju ?井j ǐng 。自z ì奉f ang 必b ì须x ū俭ji ǎn 约yu ē,宴y àn 客k a切qi a勿w ù流li ú连li án 。 器q ì具j ù质zh ì而?r 洁ji ?,瓦w ǎ缶f ǒu 胜sh ang 金j īn 玉y ù;饮y ǐn 食sh í约yu ē而?r 精j īng ,园yu án 蔬sh ū愈y ù珍zh ēn 馐xi ū 。 勿w ù营y íng 华hu á屋w ū,勿w ù谋m ?u 良li áng 田ti án 。三s ān 姑g ū六li ù婆p ?,实sh í淫y ín 盗d ào 之zh ī媒m ?i ; 婢b ì美m ěi 妾qi a娇ji āo ,非f ēi 闺gu ī房f áng 之zh ī福f ú。童t ?ng 仆p ú勿w ù用y ?ng 俊j ùn 美m ěi ,妻q ī妾qi a切qi a忌j ì艳y àn 妆zhu āng 。 祖z ǔ宗z ōng 虽su ī远yu ǎn ,祭j ì祀s ì不b ù可k ě不b ù诚ch ?ng ;子z ǐ孙s ūn 虽su ī遇y ù,经j īng 书sh ū不b ù可k ě不b ù读d ú 。 居j ū身sh ēn 务w ù期q ī俭ji ǎn 朴p ǔ,教ji ào 子z ǐ要y ào 有y ǒu 义y ì方f āng 。莫m ?贪t ān 意y ì外w ài 之zh ī财c ái ,莫m ?饮y ǐn 过gu ?量li àng 之zh ī酒ji ǔ 。 与y ǔ肩ji ān 挑ti āo 贸m ào 易y ì,毋w ú占zh àn 便pi án 宜yi ;见ji àn 穷qi ?ng 苦k ǔ亲q īn 邻l ín ,须x ū加ji ā温w ēn 恤x ù 。 刻k a薄b ?成ch ?ng 家ji ā,理l ǐ无w ú久ji ǔ享xi ǎng ;伦l ún 常ch áng 乖gu āi 舛chu ǎn ,立l ì见ji àn 消xi āo 亡w áng 。 兄xi ōng 弟d ì叔sh ū侄zh í,须x ū分f ēn 多du ō润r ùn 寡gu ǎ,长zh ǎng 幼y ?u 内n ai 外w ài ,宜y í法f ǎ肃s ù辞c í严y án 。 听t īng 妇f ù言y án ,乖gu āi 骨g ǔ肉r ?u ,岂q ǐ是sh ì丈zh àng 夫f ū;重zh ?ng 赀z ī财c ái ,薄b ?父f ù母m ǔ,不b ù成ch ?ng 人r ?n 子z ǐ 。 嫁ji à女n ǚ择z ?佳ji ā婿x ù,毋w ú索su ǒ重zh ?ng 聘p ìn ;娶q ǔ媳x í求qi ú淑sh ū女n ǚ勿w ù计j ì厚h ?u 奁li án 。 见ji àn 富f ù贵gu ì而?r 生sh ēng 谄ch ǎn 容r ?ng 者zh ě,最zu ì可k ě耻ch ǐ;遇y ù贫p ín 穷qi ?ng 而?r 作zu ?骄ji āo 态t ài 者zh ě,贱ji àn 莫m ?甚sh an 。 居j ū家ji ā戒ji a争zh ēng 讼s ?ng ,讼s ?ng 则z ?终zh ōng 凶xi ōng ;处ch ǔ世sh ì戒ji a多du ō言y án ,言y án 多du ō必b ì失sh ī 。 勿w ù恃sh ì势sh ì力l ì而?r 凌l íng 逼b ī孤g ū寡gu ǎ,毋w ú贪t ān 口k ǒu 腹f ù而?r 恣z ì杀sh ā生sh ēng 禽q ín 。 乖gu āi 僻p ì自z ì是sh ì,悔hu ǐ误w ù必b ì多du ō;颓tu í隳hu ī自z ì甘g ān ,家ji ā道d ào 难n án 成ch ?ng 。 狎xi á昵n ì恶a少sh ào ,久ji ǔ必b ì受sh ?u 其q í累l ai ;屈q ū志zh ì老l ǎo 成ch ?ng ,急j í则z ?可k ě相xi āng 依y ī 。 轻q īng 听t īng 发f ā言y án ,安ān 知zh ī非f ēi 人r ?n 之zh ī谮z an 诉s ù?当d āng 忍r ěn 耐n ài 三s ān 思s ī;因y īn 事sh ì相xi āng 争zh ēng ,焉y ān 知zh ī非f ēi 我w ǒ之zh ī不b ú是sh ì?须x ū平p íng 心x īn 暗àn 想xi ǎng 。 施sh ī惠hu ì无w ú念ni àn ,受sh ?u 恩ēn 莫m ?忘w àng 。凡f án 事sh ì当d āng 留li ú馀y ú地d ì,得d ?意y ì不b ù宜y í再z ài 往w ǎng 。 人r ?n 有y ǒu 喜x ǐ庆q ìng ,不b ù可k ě生sh ēng 妒d ù嫉j í心x īn ;人r ?n 有y ǒu 祸hu ?患hu àn ,不b ù可k ě生sh ēng 喜x ǐ幸x ìng 心x īn 。 善sh àn 欲y ù人r ?n 见ji àn ,不b ú是sh ì真zh ēn 善sh àn ;恶a恐k ǒng 人r ?n 知zh ī,便bi àn 是sh ì大d à恶a 。 见ji àn 色s a而?r 起q ǐ淫y ín 心x īn ,报b ào 在z ài 妻q ī女n ǚ;匿n ì怨yu àn 而?r 用y ?ng 暗àn 箭ji àn ,祸hu ?延y án 子z ǐ孙s ūn 。 家ji ā门m ?n 和h ?顺sh ùn ,虽su ī饔y ōng 飧s ūn 不b ú继j ì,亦y ì有y ǒu 馀y ú欢hu ān ;国gu ?课k a早z ǎo 完w án ,即j í囊n áng 橐tu ?无w ú馀y ú,自z ì得d ?至zh ì乐l a 。 读d ú书sh ū志zh ì在z ài 圣sh ang 贤xi án ,非f ēi 徒t ú科k ē第d ì;为w ?i 官gu ān 心x īn 存c ún 君j ūn 国gu ?,岂q ǐ计j ì身sh ēn 家ji ā 。 守sh ǒu 分f ēn 安ān 命m ìng ,顺sh ùn 时sh í听t īng 天ti ān 。为w ?i 人r ?n 若ru ?此c ǐ,庶sh ù乎h ū近j ìn 焉y ān 。

叶适与朱熹_周梦江

叶适与朱熹 周梦江 清代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 其间,遂称鼎足。”关于朱熹道学与陆九渊心学以及叶适的永嘉事功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朱、陆的论争如鹅湖之会等,是人所熟知的,而叶适与朱熹之间的关系,却一向少人论述。拙著《叶适与永嘉学派》一书曾提出叶适早年与晚年对朱熹道学的态度有所不同,有人则认为叶适一贯反对朱熹,有所质疑。①因此再抒管见,予以详细申述,并请批评指正。 一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时期温州瑞安(后迁居永嘉人),孝宗淳熙五年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江淮制置使,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是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字元晦,学者尊称晦翁。徽州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建安。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著作众多,是道学派领袖。 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叶适任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这时朱熹与林栗发生政治学术论争。先是朱熹与林栗议论北宋邵雍的先天象数不合,林栗斥邵雍“不知而作”,而朱熹则推崇为“精密微妙”②。这年,朱熹为丞相周必大推荐,由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因足疾未能视职,林栗正任兵部侍郎,乘机以政治手段打击朱熹。参劾朱熹“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累日,不肯供职”。③叶适虽不是御史之类的言官,却上书为朱熹辩护: 臣窃见近日朱熹除兵部郎官,未供职间, 而侍郎林栗急劾去之,士论怪骇,莫测其故。 ……暨栗劾奏熹文字传播中外,臣始得以始 末参验,然后知其言熹罪,无一实者。……至 于其中“谓之道学”一语,则无实最甚,利害所 系,不独朱熹,臣不可不力辩。盖自昔小人残 害忠良,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植党。 近创为“道学”之目,郑丙倡之,陈贾和之,居 要津者,密相传授,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粗 能操守,辄以“道学”之名归之。……往日王淮 表里台谏,阴废正人,盖用此术④。 叶适认为,“谓之道学”是“阴废正人”的手段,是打击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稍慕洁修”的士大夫。斗争结果,林栗贬为泉州知州。朱熹乞祠,除直宝文阁主管嵩山崇福寺。 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病亡,因其子光宗不主持丧礼,引起宫廷政变,赵汝愚与韩 胄拥立光宗次子赵扩为帝,是为宁宗。叶适因参与其事,升为国子司业。不久,赵汝愚进位右丞相,与韩 胄争权。赵引朱熹自助,将朱由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升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为了打击韩 胄,在经筵侍讲时向宁宗面诉孝宗葬地不吉利,要求改葬。同时,指使门人詹元善(体仁)和叶适到左丞相留正府中争论此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丁集“考异”条说: 会治山陵于绍兴,朝议或欲他徙,丞相留公正,会朝士议于其家。刘(德秀)亦往焉。是 早,至相府,则太常少卿詹体仁元善、国子司 业叶适正则先至矣。……二人方并席交谈,扯 臂笑语,刘至,颜色顿异。须臾,留相出,詹、叶 相顾厉声而前曰:宜力主张绍兴非其地也, ……有蔡元定(蔡季通,朱熹大弟子)深于郭 氏之学,识见议论无不精到,可决也。 和叶适一起去相府的詹元善体仁,是叶适早 1997年第5期 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7年9月No.5.1997 JOURN AL OF HA N GZHOU TEACHERS COLLEGE Sep.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