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尊道(游良耀)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水口行舟》资料朱熹

《水口行舟》资料朱熹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

朱熹的诗词的解释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宋朝理学(即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宋高宗(赵构)时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
在政治上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屈服。
【题解】这篇记偏重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简洁地介绍了百丈山的六处胜景。
作者的描写是有主有宾、层次分明的,而且愈向前走,愈有兴味,最后到了瀑布、石台之处,更是色彩绚烂。
文字由简约到繁复,境界由平淡到奇幻多变,很能掌握逐步深入的技巧。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3],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4],深昧[5]险绝。
于林薄[6]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7],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8],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9],余又叙次其详如此[10]。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教师面试备考朱熹名言警句

辽宁中公教育:辽宁教师考试交流群 361202705 教师面试备考朱熹名言警句欢迎来到辽宁教师招聘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从名家的箴言中体会出深刻的道理,为面试积累了妙语,同时也可修身养性。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熹关于读书、修养、道德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修养】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时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道德】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德】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教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养】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友谊】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道德】守正直而佩仁义。
《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
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道德】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友谊】朋友,以义合者。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2015.11.21.(永泰)立雪书院“游学文化座谈会”论文]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孔孟并列为圣人,很少人不知。
而游氏从朱熹少年一直到逝世后,在朱熹的几个关键的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却鲜为人知。
比如:朱熹14岁到崇安五夫,他拜的老师除了胡宪、刘子羽、刘子翬三先生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就是姓游的道谦禅师。
比如:敢于冒性命之险在朝阻止罢免朱熹的牛人是名臣游仲鸿;力劝理宗将朱子理学升为官学地位的是当朝宰相游似;促成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联络员是名将游九言。
比如:闽台最早祭祀朱熹传播理学的石井书院创建者是游绛;再比如:作为宋代创胎教之始的贤妻良母的游氏,也就是南宋抗金大臣黄中的母亲,逝世几十年后,朱熹为她撰写墓志。
综上所述,已足够说明朱熹与游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更说明了游氏对朱子理学的开宗、发展、振兴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游氏)道谦是朱熹成圣品德修炼的启蒙老师。
朱熹与佛禅的因缘,是从道谦禅师交往开始,朱熹师事道谦禅师时间长且非同寻常。
道谦禅师,《五夫里志稿·释志》记载:“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
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
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g ǎo),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禅之本意)。
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
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
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
”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
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
2017年春季学期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朱熹作者简介素材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宋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道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以载道:朱熹继承了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承载道德、义理,为道服务。
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华丽辞藻。
2. 重道轻文:朱熹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末梢。
他主张首先要明义理(道),义理既明,文章自然做得出色。
因此,他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的文章都是有害的。
3. 文道合一:朱熹主张文与道应该合一,即文章应该与道德、义理相融合。
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道德精神,同时也要符合事物规律。
他主张通过学习古文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义理等特点。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更好地为道服务。
朱熹的文道观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道、行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古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道德。
朱熹的文道观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既体现了他的道德精神,也符合他的文学理念。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等特点,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古文、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真牛啊,40个名号,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司马俊飞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
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
自号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斋、拙斋、茶仙、云谷壑吏、云台真逸、云谷老人、紫阳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台外史、云台子、乙己云台子、云台隐吏、嵩高隐吏、鸿台外史、鸿庆外史、沧洲病叟、沧洲钓叟、 翁、 翁云台隐吏、空同道仕邹 等。
(一)沋郎据《福建通志》列传卷十二记载:“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
”沈郎朱熹小名(乳名)沈郎,本名沈溪。
民国《建瓯县志》卷七《名胜》记载?quot;按文公生于尤溪郑氏义斋,尤溪本名沈溪,为避王审知讳,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
"季延朱熹又小字季延,因南剑又名延平,而尤溪隶属延平。
清人毛念恃在《紫阳朱先生年谱》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
"季延之"季"为在兄弟辈中排行居四或最幼者的称谓。
五二、五二郎朱熹在同辈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
民国《崇安县志》卷二十二《儒林》记载:"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
"民国《尤溪县志》记载:"五二郎,文公乳名。
"(二)元晦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师刘屏山所命。
朱熹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词具在,以非临终手笔,别附他卷。
"仲晦明人戴铣在《朱子实纪》卷十《赞述》中说:"其后,以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名仲晦。
"仲晦父、仲晦甫朱熹在其序跋和论著中数次署称"仲晦父"、"仲晦甫"。
(三)晦庵孝宗乾道貌岸然六年(1170年),朱熹41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寒泉精舍,自题为晦庵。
云谷老人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贤》记载:"(朱熹)尝建庐于建阳芦峰山之云谷,曰'晦庵',因以自号,遂称云谷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尊道
游良耀
知遇道谦不远复[1],
惊闻仙逝泣断肠[2]。
寻踪理窟水云寮[3],
论断道南首豸山[4]。
沐浴濂洛蓄活水,
创立闽学尊游杨[5]。
麻沙梦萦思源头[6],
千秋魂灵守建阳。
2016.3.12.写于尤溪
注:
[1]:朱熹在五夫刘子翚老师家,遇道谦禅师,师从入禅。
道谦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参悟入道的门径,并将“不远复”告诫朱熹。
“不远复”三字符在渴望求道的少年朱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朱熹果然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
《易经》里有“不远复,无悔,元吉”的话,在《易经·复·初九·象》里也有“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意思是说没走多远,没过多久就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做过的事,就可以达到修道养身的作用。
“不远复”实际上就是“反省”之意,和基督教里的“悔改”和佛教里的“忏悔”、“回头是岸”殊途同归。
[2]:朱熹任同安主簿,惊闻道谦仙逝,万分悲痛地写下《祭开善谦禅师文》,“我昔从学,读《易))((语))((孟》。
究观古人,之所以圣。
既不自挨,欲造其风‘道绝径塞,卒莫能通。
…别其三月,中秋一书,已非手笔,知疾可虞。
前日僧来,为欲往见。
我喜作书,曰此良便。
书已遗矣。
仆夫遗言,同舟之人.告以讣传。
我惊使呼,问以何故。
龄乎痛哉,何夺之逮!恭惟我师,具正遍知。
惟我未悟,一莫能窥。
挥金办供,泣于灵位。
稽首如空,超诸一切。
“
[3]:水云寮,游酢道南福建后,在武夷山五曲第一个创建的理学传播书院。
朱熹寻踪继往开来,也在五曲建武夷精舍。
[4]:朱熹撰写联句:“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从此确定了游酢是道南第一人,确定了闽学鼻祖是游酢和杨时,确定了闽学的源头活水是洛学。
[5]:游杨,指程门立雪的游酢和杨时。
[6]:麻沙:是游酢的诞生地,也是朱熹讲经传道、著书立说、教书授徒的地方,培养出刘崇之、刘砥、刘砺、刘子寰等诸多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