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道具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道具运用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舞蹈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手持道具而舞,舞中之道具往往具有或是神圣的,或是神秘的,或是审美的重要含义与功能。祭祀活动中运用的舞蹈道具被赋予神秘力量,承载着人们祈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各种美好愿望,在天地人神的交流中得以实现;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中运用的道具,表达了人们对于狞猎、耕种等生存实践的真挚情感,对美好富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缘物寄情、托物取喻的本质,又构成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战斗和操练的舞蹈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道具的功能多为描述战斗中的紧张情绪,胜利后狂欢的热情,模拟战事的训练与格斗,利用道具指挥战斗与威慑对方,或以之颂扬文德武功等等。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古代舞蹈;道具

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着勤劳、勇敢,极富创造力的各族人民。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各民族的先民用石器、金属和其它材料凿刻和描绘出许多生动、优美的舞蹈图像.分布大江南北.显露出原始舞蹈的生动信息。原始舞蹈从“投足而歌,踏地为节”,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从骨笛,陶埙的使用到琴、瑟、笛、箫的出现和编钟、铜鼓的发明.无不反映中华民族先民在乐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造力。中国古代舞蹈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手持道

具而舞,舞中之道具往往具有或是神圣的,或是神秘的.或是审美的重要含义与功能。《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禽兽之极”。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类歌舞已经具有较完整的结构和形式,其中“三人操牛尾”即反映了道具在整个歌舞过程中的作用。《路史》卷七记载.葛天氏“其及乐也,八士捉件,投足掺尾叩角乱之,而歌八终。”牛牛,《本草》释为五岁的牛。牛是中国古老先民生产劳动中最具效率的传统耕作工具,他们视牛为神物,是上天所赐的帮扶与拯救人的通灵之物.风调雨顺之年.牛可帮人们耕作.丰收时节帮人们运输.荒灾之年牛头可用作祭祀,牛肉可供人们充饥,牛皮可作鼓面,敲响以通告上天人们所处的困境,寄去一片乞求与希望。“投足以歌八阕”这段乐舞,即反映了“牛尾”这一道具在整个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牛尾在中国古代,同神圣的东西屡有联系。周代祭祀学宫“辟雍”的旄舞,旄,就是牛尾。汉魏帝王赐给使臣或上司赐给下属的一种特权标志“节”,就是一根分节饰以牛尾之毛的竿子。执牛尾而舞,应该是有神圣意义的乐舞。歌舞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天、地、祖先的崇拜。

中国古代舞蹈中,道具应用非常广泛.有的舞蹈场面描绘了一群人围着一面大鼓边敲边舞,有的手执耙、锄而舞,有的持刀、剑而舞,

他们持于手中的这些舞具表达了什么呢7而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作舞呢?这就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一、用于祭祀乐舞中的道具

“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外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祭祀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习俗活动.它的主要内容是表现人们怀念、歌颂、祭奠祖先,传授民族历史知识,祈求天地神灵庇佑人畜兴旺,五谷丰余。在祭祀活动中,乐舞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而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巫”,其主要专长即为唱歌跳舞,《说文解字》对“巫”字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甲骨文中的”舞”字像一个人拿着两根形似动物”尾羽”跳舞的样子.而“巫”字的写法是“赍”,也像人拎着动物尾巴或乌羽起舞的样子。2可见“巫”和“舞”同源且动物尾羽这一道具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巫师们一般手持鼓、镲、刀、剑等法器作舞,这些法器在巫人手中,被赋于了”神”的力量,舞动起来威风凛凛或神神秘秘,无形中产生一种震慑力,都具有夸张和虚拟的特点,也极富原始意味.带有明显的鬼神意识。

中国古代乐舞,有许多为祭祀乐舞。道具也频频出现。考古学家在广西发现的花山岩画中,一副描绘壮族“骆越”先民的乐舞场面

图.画中人物双手上举,两脚成马步分开,围着一面形似铜鼓的器物翩翩起舞,其中一人头顶动物皮毛制成的头饰,腰佩圆柄长剑,左手挂着一把类似三角飞镖样的兵器,面对铜鼓,率众起舞,有学者认为这种“蛙舞”起源于上古生殖崇拜的“蛙祭”。铜鼓是壮族富贵和权威的象征。既可“击鼓聚众、又可作人们舞蹈伴奏的乐器”。《隋书·地理志》记载.岭南民族铜鼓新铸成时,悬在院子里,置酒招呼同族。参加宴会的有富豪子女,拿着金银做成的大钗敲铜鼓,敲完就把钗留给主人家.名叫“铜鼓钗”,铜鼓地位极不平常。有铜鼓的人称做“都老”,是民众信服的部族首领。一旦发生战争.敲起铜鼓,闻者聚集。铜鼓舞至今尚在流传。可见壮族铜鼓用于祭祀,在舞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始先民从事舞蹈的活动,大多因某种重要的活动而举行,而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往往把精神寄托于某一器、物之上,便于得到一些精神具象化的满足。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五人一组的手拉手图像,绕盆一周.就象是围着篝火舞蹈。现今许多少数民族中,围着圆圈,中间置放某种器物的舞蹈场面并不少见.象鄂温克族、彝族、藏族、羌族、纳西族、僳僳族等都有这种舞蹈。圈舞围绕的大多是一些崇拜物或神圣的标志。如内蒙古等地信奉萨满教的地区.人们绕着“蓬松树”跳舞。羌族人祭祀时的“锅庄”环绕白石。佤族”供头舞”环绕木鼓房。苗族“踩花山”时,吹芦笙绕花杆起舞,传说花杆是苗族性崇拜之物,年逢正月初二至初四.村民们要选出两棵挺直的树木立于左右两个山头,左边一棵无枝丫叉,毕直光滑,视为男性生殖器,右边一棵顶端有一丫叉.视为女性生殖器。苗族男女在花

杆下连舞三日,祈求天神保佑他们人丁兴旺。其实,他们只是通过把舞者固有的力量传递给舞者环绕的物体,或从该物体获得力量以追求魔力的效果。

& nbsp;

周初“六代舞”中,相传黄帝有乐舞《云门》,尧帝有乐舞《大章》,舜帝有乐舞《大韶》,夏禹有乐舞《大夏》,这些乐舞统称为“文舞”。意思是说黄帝、尧、舜、禹都是以“文德服天下”,所以他们的乐舞叫文舞。文舞舞者左手执龠(相传夏代已出现的一种编管乐器),右手执翟(用锦鸡羽毛制成的舞具)。《诗经·邶风-简兮》描写一位彝人:“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即为文舞的造型。黄帝时乐舞《云门》又称《承云》.《咸池》为周代六大舞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应劭日:“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这大概就是这一乐舞的来历。《云门》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用于祭地。舜帝时乐舞《大韶》又称《九招》,《箫韶》等。“九”为数中之最,招、韶、謦相通.箫即为演出中使用的乐器或舞具。《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载:“帝喾作《九招》,帝舜命质修之。”《史记·夏本纪》“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乌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用于祭祀四方。尧帝时乐舞《大章》又称《大咸》,《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