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芙蓉洞岩溶系统中钡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重庆市溶溪一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研究区内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采集水
作者简介院 蔡柯柯 (1985-),女,硕士。主要从事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
第 2期
重庆市溶溪一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窑25窑
表 1矿 床 成 因 类 型 表
矿种
矿床成因
矿床类型
备注
沉 积 改 造 -叠 加 型 气 液 交
沉 积 -构 造 改 造 气
渊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607 地质队袁 重庆 400054冤
摘 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手段,对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区域地质、
矿产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元素异常与区内地层、构造、已知矿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圈定了3个找矿远景区,经异常查证工作,在域号远景区内新发现钼钒矿矿化点一
1.2 矿产特征
研究区Ⅲ级成矿区带属湘鄂西-黔中南Hg-SbAu-Fe-Mn(Sn-W)-磷-铝土矿-硫铁矿-石墨成矿带, Ⅳ级成矿区带属酉阳-秀山锰汞铜铅锌磷成矿带,研 究区经过多年的矿产勘查工作,现已查明特大型汞 矿床1个、大型汞矿床2个、中型汞矿床1个、小型汞矿 床1个,汞矿点5个;特大锰矿床2个、锰矿点3个;水晶 矿点1个;锑矿点1个;钼钒矿点3个;钒矿点1个;磷矿 点6个;多金属矿点5个,主要矿产、含矿层位及矿床 成因类型详见表1。
1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1.1 地质背景
研究区行政区划属重庆市秀山县溶溪镇,面积 445km2。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 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的秀山穹褶束。以台地盖 层浅层褶皱构造为主。构造形迹主要为一系列北东 向、北北东向的线状褶皱带。其中秀山穹褶束属隔槽 式褶皱,褶皱构造向下在一定深度减弱,区内斜向~ 走向正断层较发育,多发育于背斜轴部,多倾向南东, 属于燕山褶皱的二期纵张断裂构造,区域地层主要 出露沉积岩及少量浅变质岩,出露地层有青白口系、 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二 叠系、三叠系。
重庆水鸣洞8000~7000abp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多指标研究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I 第1章绪论..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1 气候变化研究意义 (1)1.1.2 石笋古气候研究优势 (1)1.1.3 洞穴石笋研究多指标化 (2)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1 石笋替代指标气候和环境指代意义 (3)1.2.2 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研究进展 (5)1.3 研究内容 (9)1.4 技术路线 (9)第2章研究区概况 (11)2.1 地理位置 (11)2.2 地貌 (11)2.3 气候水文 (12)2.4 植被土壤 (13)2.5 样品及实验 (13)2.5.1 样品的采集 (13)2.5.2 数据分析及方法 (14)第3章水鸣洞8000~7000a BP石笋δ18O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15)3.1 SMY2石笋年代数据 (15)3.2 SMY2石笋Hendy同位素平衡检验 (16)3.3 石笋生长模型 (17)3.4 SMY2氧同位素记录及其意义 (17)3.4.1 SMY2氧同位素重现性检验 (17)3.4.2 SMY2氧碳同位素记录 (19)3.4.3 8000~7000a BP时段亚洲季风演化对比 (22)3.5 小结 (26)第4章水鸣洞石笋8000~7000a BP 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27)4.1 SMY2石笋δ18O变化驱动机制 (27)4.2 SMY2石笋δ18O功率谱分析 (31)4.3 小结 (34)第5章水鸣洞8000~7000a BP石笋微量元素记录研究 (35)5.1 SMY2石笋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5)5.2 SMY2石笋微量元素比值分析 (36)5.3 SMY2石笋微量元素比值相关性分析 (38)5.4石笋SMY2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对比 (41)5.5 小结 (45)第6章结论与展望 (47)6.1结论 (47)6.2问题与展望 (48)参考文献 (49)致谢 (59)作者简历 (61)摘要重庆水鸣洞8000~7000a BP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多指标研究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萍指导教师杨琰副教授摘要近百年来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影响了地球气候。
地球科学大辞典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质学总论【岩溶】karst又称喀斯特。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因此,岩溶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岩溶现象”、“岩溶作用”、“岩溶地区”等多重含义。
地球上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最多,其分布面积约占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5%。
Karst一词是克罗地亚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大利语叫carso,德语叫karst,为石头之意。
18世纪初,欧洲人使用了德语karst一词。
19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他借用了“karst”这一名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中国对岩溶现象,远在晋代(公元265~420年)就有文字记载。
在17世纪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考察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岩溶地貌,探寻了300多个洞穴,详细记述了岩溶地区的地貌特征。
但把岩溶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还是20世纪初开始的。
1966年中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上,议定“岩溶”和“喀斯特”二者可通用。
【假岩溶】pseudokarst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在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
如黄土地区的土林、天生桥、张家界的砂岩峰、火山熔岩洞穴等。
【岩溶学】karstology即喀斯特学。
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它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其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理论基础、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 武隆天坑·天生三桥景区
国家“AAAA”级旅 游区,是世界上第二大 天坑群(共 7 个天坑, 仅次于广西乐业天坑 群数量)。天坑深度和 口径均在 300 米以上, 气势雄伟壮观,风景秀 丽宜人。天坑坑口有" 十"字形、有纺缍形、有簸箕形,变化多端。其中中石院天坑是迄今发现世界上口径最大的 天坑,口径面积为 27.82 万平方米,坑底住有 3 个院落、13 户人家、60 余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 芙蓉江景区
芙蓉江发源于贵州省绥阳县的石瓮子,由南向北流经黔 渝两省市,在武隆江口注入乌江,全长 231 公里,是乌江最大 支流。芙蓉江古名濡水,又名盘古河,因与乌江交汇处的江口 镇沿岸多芙蓉树,故称芙蓉江。芙蓉江重庆段属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面积约 150 平方公里,河道长 35 公里,以规模宏大的 “V”字形峡谷为主,但在宽谷河段也有心滩与河曲和巉岩会成 为游人难求的水上乐园。
◆ 节理
节理足岩层的破裂面,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破裂面发生相对的移动,节理面大致是 一个平面。节理在岩层中大都是成群出现,彼此略相平行时甚至两组以上的节理互相交织。
◆ 天坑
四周岩壁陡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缓坡但不包括后期改造)深度与宽度均大于 50 米的 地表陷坑。
5
景区内游览路线从崖壁到谷底共5公 里,有规模宏伟的天生桥,如天龙桥、青龙桥、 黑龙桥。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拱桥称奇于世,桥 平均高 200 米以上,桥面宽约 100 米,在距离 仅 1.2 公里家地质公园
桥实属国内罕见、世界稀有,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景区林森木秀、峰青岭翠、悬崖万丈、 壁立千仞、绿草成茵,修竹摇曳、飞泉流水,一派雄奇、苍劲、神秘、静幽的原始自然风貌, 以山、水、瀑、峡、桥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其中天生三桥,飞崖走壁、擎天 一柱、绿茵生辉、翁妪送归,仙女洞等景点引人入胜,使人留连忘返。
重庆市岩石地质说明书

绪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
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
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
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
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
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
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 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图1 重庆市地层区划图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
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 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论文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摘要】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地质公园,进行科技旅游开发能充分挖掘武隆喀斯特地质景观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旅游地质资源品位。
本文在近几年地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经验,对该地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技术和开发措施等进行了研究,以提升武隆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关键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南缘,长江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
2003年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陈伟海,朱德浩,2004);2007年6月,“武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1.地质科技旅游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期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
地质遗迹,作为一种自然遗产,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学意义,是一种极重要的科技旅游资源。
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地质科技旅游,寻求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地理科学支持,并向全民传播地理科学知识。
2.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1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概述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由峡谷、天生桥群、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等现象和要素构成,包括世界最大的天生三桥、沉积物种类多样的芙蓉洞和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冲蚀型后坪天坑群3个喀斯特系统,以及与第4纪地球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的乌江、芙蓉江、羊水河、阎王沟等喀斯特峡谷,总面积380平方公里。
2.2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2.2.1 开发项目存在局限目前,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在地质科技旅游上的重要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武隆芙蓉洞

浅析旅游资源的影响及保护——以武隆芙蓉洞为例2009级师范3班杨廷婷 222009318011111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了“旅游时代”,洞穴旅游则是旅游目的地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洞穴特别是岩溶洞穴景观以奇异、优美、惊险和景观多样性的特点被大量的进行旅游开发。
在重庆境内,最著名的就是武隆的芙蓉洞。
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千米处的芙蓉江畔,被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与美国的“猛犸洞”,法国的“克拉姆斯洞”并称世界三大洞穴。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是有很多的影响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1993年5月,武隆人发现了后来被誉为“世界奇观”的芙蓉洞。
当地政府随即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在当年就进行开放。
1994年,芙蓉洞景区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
芙蓉洞的成功开发,初步显现出“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武隆效应”。
因为旅游的收入是现汇收入,资金可马上投入周转使用,而且,旅游的换汇成本低,获利高,这些就是芙蓉洞的开发给武隆带来的经济利益。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武隆,在路上遇到了几个韩国的游客,他们来武隆游玩,花费也不少。
这也就是芙蓉洞给武隆带来的经济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有助于平衡国际收支。
而在芙蓉洞所属的江口镇上,有很多的农家乐、特产销售点,而且在每个景点也会有很多的讲解员、售票员、司机等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因为芙蓉洞的旅游开发而得到这些就业机会的,说明芙蓉洞也会创造就业机会,调整了产业结构,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而旅游者在去芙蓉洞旅游的时候,都会买上一些特产、纪念品之类的,这也会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在芙蓉洞开发开放之前,武隆只是一个有40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被称作“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恶劣生存环境中,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在芙蓉洞开发开放之后,制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武隆效应”,而武隆旅游一跃成为重庆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芙蓉洞导游词分享

芙蓉洞导游词分享武隆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发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灰岩中。
以下是好的武隆芙蓉洞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世界旅游景区武隆芙蓉洞,我是某旅行社的导游郭瑶,大家可以叫我瑶瑶,今天我来做大家的导游,带大家一起游览一下武隆芙蓉洞。
我将竭尽所能的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喜欢我。
另外在游览时,请各位朋友要注意自身安全,有小孩的朋友请看好自己的小孩,切勿随意攀爬玩耍,同时请自觉维护景区内的设备,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
好了,下面就由瑶瑶我带大家走进武隆芙蓉洞的世界。
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千米处的芙蓉江畔。
在1993年5月26日当地的六位村民钻到洞内开始他们的探险之旅,向世人揭开武隆芙蓉洞的神秘面纱。
在此让我们大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六位村民为我们开辟出来的如此灿烂辉煌的自然瑰宝。
武隆武隆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7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辉煌大厅”面积1.1万平方米,最为壮观。
洞内目前已发现的钟乳石类有20多种类型,占世界已知种类的绝大多数,其中有些类型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丰富的洞穴沉积物不但征服了各国洞穴专家,更受到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的青睐。
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隆芙蓉洞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名地,成为中国唯一作为“洞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提名地。
武隆芙蓉洞中生长的植物只有蕨类和苔藓类,目前在龙宫里发现了11种,据说,这些植物的苞子孕育于恐龙同时代的亿万年前,它们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岁月。
银丝玉缕景观,指的是洞壁上这种纤细如发,卷如根须的石晶花和卷曲石。
武隆芙蓉洞的石晶花颜色洁白,形态娇嫩。
其数量之多,分布面积之大,在全国所有洞穴中,堪称第一。
珊瑚瑶池由水肿色泽浅黄的方解石晶花和乳笋构成,整个池子面积30平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芙蓉洞岩溶系统中钡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摘要:通过对重庆芙蓉洞洞穴岩溶系统的基岩、土壤和水(表层岩溶泉水、土壤渗透水和洞穴滴水)中钡(Ba)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洞穴岩溶生态系统中Ba元素含量普遍较低,不同物质中Ba含量不同,不同类型岩溶水中Ba2+含量有较大差别。洞穴滴水和岩溶泉水的Ba/Ca值基本介于土壤和基岩的Ba/Ca值之间,且与当地外界气候变化相关。Ba元素在岩溶洞穴系统中的含量不仅能指示上覆岩-土-水迁移过程中发生分异的特征,还能反映洞穴滴水的形成信息。关键词:重庆芙蓉洞;基岩;土壤;洞穴水;钡元素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rium in Furong Epikarst Ecosystem in Chongqing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2+ concentrations in bedrock and soil, and monitoring the barium concentrations in spring water, soil infiltrating water and drip water out/in Furong cave, Chongqing, China,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rium in Furong epikarst ecosystem were studied. The concentration of Ba2+ was low in all types of karst ecosystem out/in Furong cave.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ncentration of Ba2+ in bedrock, soil and epi-water. The ratio of barium to calcium in drip water and spring water were between the ratio in soil and bedrock, which were relevant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 Thus the barium concentrations in epikarst ecosystem could not only indicate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among bedrock, soil and water, but also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rip water formation.Key words: Chongqing Karst; bedrock; soil; drip water; Barium微量元素是利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进行古气候重建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指标[1-4]。其中钡(Ba)是地壳上部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之一,国外水文地质学者对钡的研究多在确定河水来源、判别沉积物来源、确定海水中钡的来源和迁移、古沉积环境研究等领域[5-7]。国内学者大多运用锶钡比值判定沉积环境,并研究钡元素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8-10]。而在研究石笋中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过去环境变化过程中,要以弄清滴水和洞穴沉积物中元素的来源及各种岩溶过程中地球化学信号的运移机理为基础,使得在对重庆芙蓉洞的观测研究中,洞穴垂直系统的监测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基岩、土壤和表层岩溶泉水、土壤渗透水及洞穴滴水中钡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物质和不同类型岩溶水中Ba元素含量变化,探讨洞穴岩溶系统钡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研究区概况芙蓉洞(29°13′N,107°54′E)位于重庆市武隆县,距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口约4 km,属典型的岩溶峡谷地区,山顶与河流的高差可达近1 000 m。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暖夏热多伏旱,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9 ℃,1月平均气温7 ℃;7月平均气温28 ℃。年平均降雨量1 082 mm,受季风活动的影响降雨季节差异明显,其中5~10月降水量约83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6.7%;枯水期(12月至翌年2月)降雨量仅为47.30 mm,占全年的4.4%[11]。所在地区发育于川黔边界大娄山褶皱带芙蓉江大背斜近其轴部的寒武统平井组(?缀2p)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属于大娄山与武陵山褶皱地带的岩溶地区,洞体所在地层为中厚层状,倾角小于25°,走向北北东,倾向东南,主要节理有北东及北西两组[12]。芙蓉洞上覆土壤多呈棕褐色和褐黄色,土层植物根系发达,下层土壤颜色稍浅,含基岩碎屑物。2研究方法2.1样品采集所采集的样品包括基岩、土壤、土壤渗透水、泉水和洞穴水,采样点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芙蓉洞洞体上方集水区选取3个土壤剖面(图1中的SA、SB和SD)进行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每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样品按每5 cm间隔自下而上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挑除肉眼可见的植物残根等,将样品自然风干后研磨过200目筛。基岩样品共采集6个,均采于土壤剖面点附近,编号分别为B1~B6。采集时除去基岩表层风化面,敲取新鲜断面,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研磨过200目筛。水样的采样每月进行1次(在雨季加密取样)。在芙蓉洞上方山体设置了2个泉水观测点,分别为6#和7#(图1)。在SA~SE 5个土壤剖面表土下30 cm处分别埋设收集器采集土壤渗透水样,标记为SA、SB、SC1、SC3、SD和SE,其中SC1、SC3分别表示在SC土壤剖面土层厚度10 cm和30 cm处取的样。土壤渗透水取回后用0.22 μm孔径的滤膜进行过滤。洞穴水为芙蓉洞内的滴水,采样点分别在1#、3#、MP1-MP5(图2)。所有水样在采集时,均用待取水样润洗取样瓶3次。同时取60 mL 水样装入干净的聚乙烯瓶中,并加入2~3滴7 mol/L的HNO3,带回实验室测试其中的Ca、Ba元素的浓度。2.2土壤、基岩样品的化学处理称取0.500 0 g样品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5~10滴去离子水润湿后,加入10 mL 12 mol/L的HCl,于70 ℃电热板上加热,蒸发至约剩5 mL时(约20 min)再加入15 mL 14 mol/L的HNO3,继续加热蒸发至近黏稠状,再加入10 mL 23 mol/L的HF,继续加热,为达到良好的除硅效果需摇动坩埚。最后加入5 mL 13 mol/L的HClO4消解,土壤分解物呈白色或淡黄色(含铁较高的土壤),倾斜坩埚时呈不流动的黏稠状。用5 mL体积分数为20%的HNO3冲洗内壁,使残渣溶解,冷却至室温,转入容量瓶中,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再转入聚乙烯塑料瓶中待测定。2.3水样的测试所有水样以及处理成水溶液的基岩和土壤样品的Ca和Ba元素的分析均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分析使用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Optima-2100DV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测试,对每个元素分别建立标准曲线,各样品不同元素的浓度值由标准曲线算出。在实际分析过程中进行多个空白样、重复样及标准样分析,检出限为1 μg/L,测量相对误差小于2%。最后,将土壤各元素在溶液中的浓度换算为土样中所含的常量元素的质量(mg/kg)。3结果与分析基岩、土壤、土壤渗透水、岩溶泉水和洞穴滴水的Ca和Ba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使用Box-plot图直观地展示各载体中Ba元素组成的差别及其变化范围(图3),通过对测试数据结果分析,其特征如下。3.1芙蓉洞洞穴系统中Ba元素含量变化由表1可知,芙蓉洞洞穴系统中Ba含量较低且在不同的载体中含量差异较大。Ba在基岩中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8~57 mg/kg;在土壤中含量较高,为307~414 mg/kg;而岩溶泉水中Ba2+含量相对较低,土壤渗透水中Ba2+平均含量为0.061 mg/L,泉水中为0.035 mg/L,在洞穴滴水中其浓度为0.023~0.074 mg/L。Ba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钡元素本身在岩石圈上部碳酸岩中就是微量元素,其次是岩溶泉水中的组分受赋水介质的组分影响较大。已有研究表明,含钙高的矿物不利于钡的替代,由于Ba2+半径太大很难替代矿物中的Ca2+,为此Ba不易进入钙矿物中而致使其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Ba元素在碳酸岩中的含量较低,还有部分原因是当其形成时,Ba的数量已不足以产生沉积,同时在低温条件下Ba与Ca亦难以产生类质同象的替代。而石灰岩中所含的Ba有一部分是由泥质混合物所夹带[5]。由图3可知,岩溶水各点之间Ba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土壤渗透水Ba2+含量也不同。在土壤剖面SC中,埋藏深度为30 cm的SC3集水盆收集到的土壤渗透水Ba2+平均值为0.039 mg/L,高于埋藏深度为10 cm的SC1点Ba2+的平均值0.031 mg/L。说明土壤渗透水中Ba2+浓度受到水-土作用时间的控制:当土壤厚度大时,水-土作用时间稍长,导致土壤渗透水中Ba2+的浓度增大;反之,浓度减小。水-土作用时间不仅受到土壤厚度的影响,还受到水量大小以及土壤结构导致的土壤水运移速度的影响,即土壤渗透水滞留时间的影响。如果滞留时间长,水-土作用时间加长,Ba2+的含量也可能会增加。同时,Ba不易进入钙矿物中,芙蓉洞上覆岩层中含较多的白云石,Mg元素浓度增加,相应岩层中方解石分布减少,Ca元素的浓度降低,从而有利于Ba元素的富集[10],这表明岩溶泉水和洞穴滴水中来自于基岩溶解的那部分Ba取决于岩溶水运移路径、溶解基岩能力和水-岩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3.2芙蓉洞洞穴系统中Ba/Ca值的变化由表1可知,芙蓉洞上覆基岩的Ba/Ca值为0.04×10-3~0.25×10-3,远小于土壤中的Ba/Ca值(4.27×10-3~59.28×10-3),这可能是由于Ba2+半径太大,很难代替碳酸盐矿物中的Ca2+,则钡元素不易进入含钙矿物中,因此Ba含量在基岩中很低。而土壤中存在大量SO42-与Ba2+结合生成BaSO4,这样大量钡被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土壤对阳离子吸附选择性不同,对Ba2+的吸附较强则Ba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小[5],因此土壤中Ba/Ca值较高。洞穴滴水中Ba/Ca值为0.33×10-3~1.13×10-3,与泉水中Ba/Ca值(0.14×10-3~1.19×10-3)的范围较相近;土壤渗透水的Ba/Ca值相对更高,为0.82×10-3~8.06×10-3。洞穴滴水和岩溶泉水的Ba/Ca值基本介于土壤和基岩的Ba/Ca值之间,说明滴水和泉水中的Ba是来自土壤和基岩的混合,而BaSO4的难溶性可能会使得土壤贡献率更低。洞穴滴水Ba2+水化学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其物质的来源(土壤和基岩的组成和性质),岩溶水运移的路径,水-土、水-岩反应的时间有关,还要考虑到方解石优先沉积及其当地气候所带来的响应[2,3,13]。方解石优先沉积是指渗流水下渗过程因降水量的改变,在土壤或岩层的孔隙或裂隙中的P 发生改变,导致渗流水发生CO2脱气作用加强,方解石更易达到饱和使Ca2+优先沉积[2],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渗流水滞留时间即与土壤和基岩作用时间加长,Ca2+优先沉积,滴水中的Ba/Ca值将升高。可见,气候影响岩溶动力过程导致滴水中Ba2+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岩溶动力系统中的CO2(气)-水-钙循环引起了岩溶作用,驱动了岩溶环境元素的迁移[14]。4结论通过对洞穴岩溶系统中各种载体的Ba元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洞穴岩溶生态系统中Ba元素中含量普遍较低,基岩、土壤和岩溶水中Ba元素含量不同,基岩、土壤中的含量分别为8~57 mg/kg、307~414 mg/kg;土壤渗透水、表层岩溶泉水及洞穴滴水中Ba2+含量也存在差异。2)洞穴滴水和岩溶泉水的Ba/Ca值基本介于土壤和基岩的Ba/Ca值之间,且与当地外界气候变化相关。鉴于气候的差异和不同土壤和基岩的矿物组成性质和Ba2+存在形式差异较大,因此,Ba元素在岩溶洞穴系统中的含量不仅能指示上覆岩-土-水迁移过程中发生分异的特征,还能反映洞穴滴水的形成信息。今后应加强对一些影响因素及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定量关系的探讨。致谢:感谢芙蓉洞风景名胜区以及武隆县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宜梅、冯慧文和李九彬等在野外采样工作中给予的帮助。参考文献:[1] GASCOYNE M. Trace-element partition coeffieients in the calcite-water system and their paleoclimatie signifieanee in cave studies[J]. Journal of Hydrology,1983,61(1-3):213-222.[2] FAIRCHILD I J,BORSATO A,TOOTH A F,et al. Controls on trace element (Sr-Mg)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 cave waters: Implications for speleothem climatic records[J]. Chemical Geology,2000,166(3-4):255-269.[3] FAIRCHILD I J, TREBLE P C. Trace elements in speleothems as recorder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9,28(5-6):449-468.[4] 王建力,袁道先,李廷勇,等. 气候变化的岩溶记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0-157.[5] 刘英俊,曹励明,李兆麟,等.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177-180.[6] DYMOND J, SUESS E, LYLE M. Barium in deep-sea sediment: A geochemical proxy for paleoproductivity[J]. Paleoceanography,1992,7(2):163-181.[7] LAND M, INGRI J, ANDERSSON P S, et al. Ba/Sr, Ca/Sr and 87Sr/86Sr ratios in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implications for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stream water discharge[J]. Applied Geochemistry,2000,15(3):311-325.[8] 王爱华. 不同形态锶钡比的沉积环境判别效果比较[J]. 沉积学报,1996,14(4):168-173.[9] 孙立广,谢周清,赵俊琳. 南极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物Sr/Ba与B/Ga比值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20(4):43-46.[10] 宁霞,王增银,杨建成. 桂林地区岩溶水中Ba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岩溶,2004,23(4):317-321.[11] 朱学稳. 芙蓉洞的次生化学沉积物[J]. 中国岩溶,1994,13(4):357-368.[12] 陈伟海,朱德浩,黄保健,等. 重庆武隆岩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形成与评价[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2-25.[13] LIU Z H, GROVES C, YUAN D X, et al.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during flood pulses in the south-west China peak cluster karst: Impacts of CaCO3-H2O-CO2 interactions[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4,18(13):2423-2437.[14] 袁道先.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J]. 第四纪研究,19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