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材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XXXX5#楼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施工阶段)

[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工程概况: (1)

.项目完成情况 (1)

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1)

.技术依据 (1)

.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2)

.作业技术标准 (2)

.基准点的埋设 (2)

.控制网测量 (2)

.沉降观测点布设 (2)

.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3)

.数据处理 (3)

3.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

.精度分析 (4)

.质量检验 (4)

4.变形异常及特殊情况 (5)

5.沉降分析 (5)

.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 (5)

.总体沉降变化 (6)

.等沉降曲线图 (6)

.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6)

.沉降展开图 (6)

.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

6.结论与建议 (6)

7.附图附表 (6)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公司从2011年9月开始承担了XXXXXXXXXXXX5#楼的沉降观测任务。按二级沉降观测等级,分3个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阶段)进行观测。本次报告是针对施工阶段所做的报告。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以及使用阶段沉降变化情况,并为施工、监理、设计、管理等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及有效数据,同时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本工程结论性意见。

XXXXXXXXXXXX(一期)位于XXXXXXXXX以北,XXXXX以西。5#楼为18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1.2.项目完成情况

本工程5#楼沉降观测于2011年9月15日开始首次观测,至2012年5月25日主体封顶完成19次观测,历时253天。首次观测时从-1层开始。施工阶段每层观测1次,到目前为止共观测19次。

作业人员固定5人,每期进行观测。仪器使用苏一光 (DS05级) 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水准尺。

本项目设置基准点9个,均为埋石基准点。基准点经复测和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5#楼沉降观测点共14个(其中主体观测点7个,裙楼观测点7个)。观测过程中没有发现建筑物异常的沉降情况,沉降观测工作按计划进行。

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2.1.技术依据

⑴.《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⑵.《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

⑶.《XXXX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管理工作的通知》(XX建〔2006〕327号)。

⑷.《XXXX市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⑸.《XXXXXXXXXXXX沉降观测技术设计》。

2.2.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所用苏一光DS05级仪器观测均按要求定期鉴定,使用状况完好。每次使用前i角检验均小于15秒。所用铟瓦水准标尺经尺长检验合格。

2.3.作业技术标准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二级沉降观测主要精度指标如下表。实测时,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

二级沉降观测(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二级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限差(mm)

2.4.基准点的埋设

基准点设置基准点9个,均为埋石基准点。由于场地狭窄,可选择的埋设位置有限,根据现场情况和地质条件,基准点埋设深度达到卵石层。基准点桩孔采用机械成孔,直径300~400mm,现浇混凝土。基准点标心采用不锈钢材料,上部为球形。基准点设立井盖,井内设排水,避免积水,保持美观、便于保存、方便使用。经过15天的稳定期。

2.5.控制网测量

采用四等水准与城市高程点联测,引入城市高程系统。为便于利用,本工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6.沉降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标志,根据实际,采用墙(柱)标志。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依据施工图设计,由施工单位埋设。每栋楼沉降观测点均安装在-2层,20cm高

度左右位置。

2.7. 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⑴.作业组织

本项目由专人负责,人员、仪器相对固定。 ⑵.测量程序及方法

每栋楼均从基准点出发,到每栋楼的1A 号观测点之间采用双转点双测站往返测。每栋楼观测点之间组成闭合水准测量路线。

联系点作为临时控制点每次均重新设置和测量,数量根据线路布置确定,测量时尽量双站上点,单站上点时,加标尺零点差。

观测点主要布置在观测线路上,局部点位采用间视法观测。 (3).精度控制

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要求执行,相关操作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实际作业时,主要限差控制到≤1/2限差范围,困难条件下保证满足2/3限差。 2.8. 数据处理

⑴.观测结果的验算

每期观测后,在进行平差计算之前,对观测结果进行必要的验算,主要是验证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差(≤±)要求。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计算采用以下方式:

①、按水准网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w i (mm )计算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m w

(mm ):

⎥⎦

⎢⎣⎡±

=n ww N 1m w 式中,N —水准环数;n —各环的平均测站数。

②、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i (mm )计算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m △(mm ):

⎥⎦

⎤⎢⎣⎡∆∆±

=∆n 4N 1m 式中,N —测段数;n —各测段的平均测站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