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43.1-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玉米矮缩病

合集下载

201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据 全 国农 作 物 病 虫 监 测 网调 查 ,2 0 1 3年 水 稻 “ 两 迁 ” 害 虫 在 华 南 南 部 越 冬 稻 区 虫 源 基 数 较 高 ,其 中稻 飞 虱 在 海 南 南 部冬 秧 田、稻 桩 和 杂 草 上 每亩 2 0 0 0~ 2 5 0 0头 , 稻 纵 卷 叶 螟 亩 活 虫 数 2 0 0 0~ 3 3 0 0头 。境 外虫源 地 调查 ,2 0 1 3年 越南 中 北部稻 区褐飞虱发生面积较 2 0 1 2年 增 加 6 2 % , 其 中重 发 面 积 是 2 0 1 2年 的 4 . 2 7倍 , 为 2 0 1 4年 稻 飞 虱 发 生提供 充 足 的虫源 基数 。 目前我 国水 稻 主栽 品 种 仍 以粗秆 大 穗 、优 质 高产 型 为主 ,生长 量 大 、 田 问郁 闭 ,易形 成适温 高 湿 的 田问生境 ;同时 ,水稻 栽插 期 和 生育 期不 一 ,单 、双 季稻 混栽 , 桥 梁 田多, 有 利于 迁 飞性 害虫 发生 和辗 转危 害 。据 国家气 候 中 心预 测 ,2 0 1 4 年 春 季 ,南方 稻 区气温 正常 略偏 高 , 华 南 中东部 降水 较 常年 偏 多;夏 季 ,江南 西部 、西 南 东南 部和 华 南沿海 地 区 降水较 常年 同期 偏 多 ,有 利于 “ 两迁 ”害虫 的迁入 和 繁殖 。 二 、水稻 螟 虫 在 长江 中游 、西 南 中北 部 、江南 北部 、江 淮西 部稻 区偏 重 发 生 ,华 南大 部 、西 南南 部 、江南 南部 和 东北稻 区中等 发生 ,发 生面 积 2 . 5 亿亩次。 二化螟 2 0 1 3年 冬 前 基 数 ,长 江 下 游 、 东北 稻 区高于 2 0 1 2年 ;华 南 、 西 南 、江 南 、长 江 中游 稻 区较 2 0 1 2年有 所 下 降,但 仍 具 备 中等 以上 发 生 程 度 的 虫 源 基 数 。其 中 ,长 江 下 游 稻 区 亩 活 虫 数 一 般 2 0 0~ 3 0 0头 , 较 2 0 1 2年 增 加 3 % ; 东 北 大 部 稻 区为 3 0 0~ 1 0 0 0头 , 较 2 0 1 2年 略 偏 多 ; 长 江

DB13_T1851-2013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DB13_T1851-2013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ICS65.020.01B 15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1851—2013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2013-12-24发布2014-01-15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苗洪芹、邸垫平、路银贵、田兰芝、张爱红、陈丹、许晓梅、张晓芳。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品种和种质资源对玉米粗缩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玉米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以植株严重矮缩、节间变短,叶片浓绿、叶片背面有白色蜡泪状突起,根系短小细弱,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减少等典型症状的玉米病毒病害。

2.2传毒介体将植物病毒从一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株的介体即为传毒介体。

本标准中的传毒介体为昆虫灰飞虱。

3 鉴定方法3.1 抗性鉴定圃的选择玉米粗缩病由栖息于麦田等越冬场所的灰飞虱传播,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选择周围环境一致、具有充足病毒毒源(麦田绿矮病病株率边三行大于10%)和虫源(30头以上/m2)的空白长条地作为鉴定圃。

3.2 田间试验设计3.2.1 鉴定小区行长5m~6m,行距0.55m~0.60m,株距0.25m~0.30m。

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行,留苗不少于20株,重复2~3次。

两端各设置20行保护行。

3.2.2 鉴定材料随机区组排列,每20行鉴定材料之间设1组对照:抗病自交系沈137或X78和感病自交系掖478或掖107。

3.3 播种黄淮海玉米产区5月中下旬播种, 播种时不使用任何杀虫剂。

3.4 田间管理DB13/T 1851—20133.4.1 间苗鉴定圃在玉米粗缩病显症前5~6叶期时,间苗。

3.4.2 肥水管理水肥管理同大田。

3.4.3 病虫害防治玉米全生育期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和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玉米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白先爱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8期白先爱(沧州地区河间市农业局,河北沧州 062450)摘要:总结了玉米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1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发生上升趋势。

1.1 症状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页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

病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病株根系少而短,不足健株的1/2,很容易从土里拔起。

1.2 发生规律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并且与栽培条件直接相关,套种玉米田发展重于单播田,靠近地头、渠边、路旁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前茬小麦丛矮病发生重的玉米田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1.3.1 农业防治:做好小麦地里的小麦丛矮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灰飞虱的虫口;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

1.3.2 化学防治:抓住玉米出苗前后这一关键时期,用药剂防治1~2次。

出苗前,可用10%吡虫啉10g/667m2喷雾防治;出苗后,在玉米三、四叶期,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30ml/667m2或10%吡虫啉15g/667m2,对水30~40kg/667m2喷雾;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ml/667m2或48%毒死蜱60~80ml/667m2,对水30~40kg/667m2喷雾。

喷药要均匀周到,隔7天再防治一次。

2 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

但它的蔓延趋势非常迅速,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等地危害较重,发病严重者可引起毁种。

山东省2014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山东省2014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西南 和鲁北局 部 中等 。发生面 积 1 5 0 0 高代次棉 、 混杂棉等种子纯度 问题 , 棉花 等发生, 局部偏 重, 发生 面积 2 0 0 0万亩 。
万亩 。 麦叶峰: 偏轻发 生。 灰 飞虱: 稻茬麦 对棉铃虫抗性降低; 近些年来, 棉 区种植 主要为三代 玉米螟和 四代棉铃虫,其他 高 梁条 螟 、 粘 虫等 。棉铃 田大发生 。 自眉野草螟: 在烟台发生 区域 结构调整, 麦套棉 、 瓜菜套棉等种植模式 还有 桃蛀螟 、
将逐步扩大 。 桃 蛀 螟 在 玉 米 上 的危 害 加 重 。玉 米 面积增加, 为棉铃虫繁殖为害提供了棉 田 虫 、 2 0 1 3年 秋 播 山 东 省 小 麦 良 种 补 贴 外 的适宜生态条件. 由于抗虫棉的普遍种 地下 害虫 : 偏轻发 生, 鲁西南 、 鲁西北 局
玉米双斑莹 叶甲发生范 围进一 实现 了全覆盖 , 全部实行统一供种 , 统一 植 , 棉 田用药次数减少, 造 成棉盲蝽的发 部 中等 。
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 预测 2 0 1 4 年 生 。棉苗病: 偏轻发生 , 如果气象条件适
灰 飞虱: 中等发生, 鲁西南 、 鲁中、 鲁
二点委夜蛾 : 如二代幼虫发 农作 物主要 病虫 害综合 发生程 度 中等 合发生将 加重 。 棉花枯黄萎病及铃病: 偏 南偏重发生; 且气候 条件适宜, 发生, 发生面积 5 . 6亿亩次 。 主要有小麦 轻发生 , 局 部中等发 生, 连作 、 低洼 及管 生期与玉米 苗期 吻合, 病虫 、 棉花病虫以及玉米病虫 。 理粗放的棉 田偏重发生 。 发生期如果气 在我省鲁 西南 、 鲁南 、 鲁北 地 区仍 会造
“ 先 保 后 征” 保 障 权 益
养 老保 险 办法 》 ( 简称《 办法 》 ) , 将 被 征 式 施行。

《玉米病害》课件

《玉米病害》课件

《玉米病害》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玉米病害概述•玉米真菌病害•玉米病毒病害•玉米害虫及其防治•玉米病害的防治方法•玉米病害的研究与展望01玉米病害概述玉米病害是指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玉米病害包括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病毒病、根腐病等。

玉米病害的定义和类型玉米病害的症状和影响•大斑病:叶片出现大块梭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

•小斑病:叶片出现椭圆形或长方形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枯死。

•锈病:叶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黄色或橙色锈斑,严重时叶片脱落。

•纹枯病:叶鞘出现云纹状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

•病毒病:叶片出现黄色或绿色条纹或花叶,严重时叶片变形。

•根腐病:根系出现水渍状病斑,严重时根系腐烂。

•玉米病害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等。

玉米病害的传播途径包括风雨传播、昆虫传播等。

预防玉米病害的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玉米病害的传播和预防02玉米真菌病害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形成大块条斑,病斑灰褐色,严重时病斑汇合,导致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适宜温度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玉米气孔中侵入,在叶肉组织内繁殖和扩展。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施杀菌剂等。

症状识别01玉米小斑病是由小斑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形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的病斑,病斑黄褐色,边缘有赤褐色晕圈。

发病规律02小斑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适宜温度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玉米气孔中侵入,在叶肉组织内繁殖和扩展。

防治方法03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加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施杀菌剂等。

玉米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种植水平也随之提高。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病害的防治有利于提升玉米的质量与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的病害,有必要了解玉米的常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要点,为我国玉米连年增产奠定基础。

一、玉米的常见病害1、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中。

当大斑病发生时,会导致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将减产50%。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会对玉米的叶子造成侵蚀,然后逐渐侵蚀玉米的包叶,在玉米的叶子上形成形状各异的斑点,造成玉米叶子的萎缩,严重时还会导致玉米的大面积死亡。

大斑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当空气过于湿润时,便会引起大斑病。

大斑病存活的温度主要是15-30℃,主要发病集中在20℃左右。

2、矮花叶病玉米的矮花叶病又称为条纹病,会严重危害玉米的生长。

在玉米生长的每个时期都有可能染上矮花叶病,尤其从出苗到7叶期是最容易患病的时期。

染病后,玉米的叶心会出现椭圆形的斑点,逐渐蔓延到整个玉米的叶片上,形成花叶状。

早期感染将使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推迟14天甚至更久,染病的玉米高度将会减少23%,严重的情况下,患病玉米的高度通常是健康玉米的25%-50%。

此外,受矮花叶病的影响,普通玉米单株将会减产42%,晚播的玉米产量将下降75%。

3、纹枯病纹枯病又称烂脚瘟,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玉米的纹枯细菌浸染而起。

纹枯病一般会对玉米的叶片进行侵害,当叶鞘部分遭受到侵害时,茎部会出现形状各异的绿色小斑点。

玉米的纹枯病最早出现是在吉林省的一篇报道中,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该病害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一般纹枯病的发病率在70% -100%,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严重的高达35%。

由于纹枯病能够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叶片和叶鞘,会造成玉米的茎部腐败,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当纹枯病发病时,会造成大面积的种植损失。

玉米常见病害

玉米常见病害

玉米瘤黑粉病
雌穗症状:多数在果穗上半部或 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病瘤一
般较大,生长较快,常突破苞
叶而外露,长角状或不规则形。 病瘤未成熟时外面为白色或淡 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 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
破裂,放出黑粉。
玉米瘤黑粉病
雄穗症状:部分小花被侵染,形 成囊状或牛角状的小瘤,常数个 聚集成堆。一个雄穗上可长出几 个至十几个病瘤不等。
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
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 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
玉米茎腐(青枯)
症状表现 青枯病主要发生于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 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 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
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雄穗症状 雄穗染病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 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发生特点 分布地区:普遍
初侵染源:上年残留在
土壤中的菌量。 侵染时期: 种子萌发~7叶期,尤其 幼苗出土前 。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大面积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主要在玉米大喇叭期、抽雄穗期和灌浆初期等3个关键时
期进行药剂防治,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原则、措施及推荐使用药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产区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8321.7-20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7997-2008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GB22326糯玉米NY/T523甜玉米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NY/T3213-2018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绿色防控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植物保护措施。

3.2鲜食玉米在籽粒乳熟末期采摘果穗用于直接食用或加工的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

4防控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环保的绿色防控目标。

化学农药使用应遵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推荐使用农药的登记信息如有变化,以新登记的信息为准。

鲜食玉米果穗病虫害防治应优先使用非化学防治措施。

5主要病虫草害种类主要病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大斑病、灰斑病和弯孢叶斑病等;主要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玉米螟、粘虫、花金龟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主要草害: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鸭跖草、藜、刺儿菜、苍耳、苘麻、龙葵、打碗花、苦荬菜、马齿苋和反枝苋等。

6绿色防控技术6.1农业防治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审定品种。

采用适于本地区生态、气候特点及耕地条件的栽培耕作措施。

6.2物理防治6.2.1灯光诱杀害虫选用灯管功率15W、单灯控制范围2hm2、控制半径80m的杀虫灯,杀虫灯设置在接虫口距地面1.5m~1.8m的开阔处,不宜被建筑物或树木遮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