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
叶桂调养脾胃学术思想运用浅析

叶桂调养脾胃学术思想运用浅析摘要:阐述叶桂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立胃阴辨治,温通胃阳;安胃制肝;养胃供肺。
关键词:叶桂;调养;脾胃叶桂博采众长,对内伤杂病辨证论治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不但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法,并在基础上发挥了通补胃阳说,提出了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创立了胃阴辨治。
从而使脾胃病的证治更臻完善。
因此,研究叶桂的脾胃观点,对提高中医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笔者就叶桂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如下:1、濡养胃阴此法为叶桂所创,临床上现因温病燥热、病伤不复、药劫胃津等病见饥不纳食、胃中灼热、干呕呃逆、渴欲饮水,津枯肠躁,舌嫩少津中裂脉细数等以胃阴亏虚、燥热未清的特点。
叶桂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
仲景急下存阴,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治疗上必用“降胃之法”,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用药“宜凉、宜润、宜降、宜通”。
此义宗《内经》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现也。
此法源于《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蜕化而来[1],今减辛躁的半夏和守中的甘草、大枣,加入石斛、扁豆、玉竹、沙参等甘凉濡润、养胃生津之品。
或配用“粳米、南枣、糯米”等甘平养胃、补脾益气之品。
以助升运,脾升胃降,自能通利。
或注意轻灵味薄、芳香醒脾和胃之佩兰、香豆豉、荷叶、陈皮等,主治胃阴虚夹有气虚湿滞者。
“味伤气”,胃虚则重味难受,故用量宜轻。
《明医杂著》“胃火益旺,脾阴愈伤”。
临床上多为两者合病,其见脾胃阴津不足,纳运失常表现:形瘦肌肤失津,不饥不纳,软弱无力,烦热胸闷。
脾阴不足见有便溏、内热、脉细软。
脾虚阴津失布,大肠失润则为便干尿多之脾约证。
治疗上,以“远刚用柔”,平补为贵,取淡味润脾、滋而不腻、多汁之品。
如:山药、石斛、黄精、莲肉、扁豆等。
若便坚明显,每取脾约之半,减大黄、枳实、厚朴,加入当归、柏子仁、大麦仁以润养,不主张攻下,升者自升,降者复降。
李东垣脾胃学说述要

李东垣脾胃学说述要
王正字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1984(000)001
【摘要】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
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的东垣地区,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东垣幼年曾向易州张元素(字洁古,为易水学派之创始人)学医。
元素对药物方剂都有精深的研究,尤对药物的气味性能、升降浮沉、归经引经和方剂的组成配伍有独到的见解,著有《珍珠囊》、《药注难经》等书,以阐发其学说。
对于内科杂病,他很重视脏腑病机,著有《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主张分经辨证,用药,曾提出“时运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见解,极力主张医生应针对当时具体情况创制新方,以解决当时实际问题的创新思想。
东垣继承了元素上述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结合当时与广泛流行的内伤脾胃疾病作斗争的临床丰富经验,先后著成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系统地阐述了内伤脾胃疾病的病因、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王正字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李东垣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J], 董振华
2.《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 [J], 林涛
3.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 [J], 陈震萍;沈丹;牟重临
4.李东垣脾胃学说对慢性心衰中医治疗的指导意义 [J], 高瑞泽
5.再论李东垣脾胃学说 [J], 毕国伟;江泳;陈建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简析

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简析
吴连恩;杨建平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3(21)8
【摘要】介绍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治学活用、科研创新 ,用药甘平醇正的孟河医学思想特色。
单教授多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基础上 ,坚持脾胃病现代实验研究 ,相继创制了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仁术健胃颗粒冲剂 ,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和胃胶囊 ,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舒合剂 ,治疗急症胃痛的理气和胃口服液 ,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后虚损的参芪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成药方剂 ,有的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脾胃病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页数】2页(P1255-1255)
【关键词】脾胃病;孟河医学;单兆伟
【作者】吴连恩;杨建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市鼓楼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思想探析 [J], 李秀源;单兆伟
2.单兆伟教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治疗经验研究 [J], 汤佳崯
3.单兆伟教授运用半夏治疗胃病经验初探 [J], 严湖
4.单兆伟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病经验撷菁 [J], 杨超;孙丽霞
5.单兆伟教授治疗Hp相关性胃病经验撷菁 [J], 杨超;孙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
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
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
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
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
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
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
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
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
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
“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
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
老年病从脾论治述要

益气健 脾法 : 主要用 于脾 气虚 弱证 。常见 纳谷 减少 , 运 化迟钝 , 懒言少气 , 四肢乏 力 , 腹微胀 , 脘 大便溏软 , 舌质 少华 苔薄 白, 脉弱等 。药 用人参 、 党参 、 黄芪 、 山药 、 白术 、 茯苓 、 甘
草等 , 方用 四君子汤 等。曾治周 某 , ,6岁 。头 昏 , 男 7 四肢乏
梅 天 强 , 江华 谢
( 重庆 市垫 江县 中 医院 , 重庆 垫 江 4 8 0 ) 030 [ 中图分 类号 ] 2 2 [ R4 文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0 4—2 1 (0 1 0 6 0— 2 B 文 10 8 4 2 1 )9— 3 0
“ 老年治脾 ” 中医 临床 实践 的经 验总 结 , 调理 脾 胃 是 而 是“ 老年治脾 ” 的核心 , 老年病从 脾论 治有较 好 临床效果 , 体
为脾 胃两虚 , 以健 脾 养 胃、 治 益气 养 血 , 用参 苓 白术 散 加 方 减 。人参 2 g 白术 1g 茯苓 1g 黄芪 3 g 当归 2 g 厚 朴 0, 5, 8, 0, 0, 1 g 升麻 1g 山药 2 g 大枣 1 , 5, 5, 5, 5 炙甘草 1g 0 。连服 】 , 4剂 头
淡胖, 脉弦 。药用 柴胡 、 佛手 、 金 、 壳 、 郁 枳 白芍 、 苓 、 茯 白术 、
滞, 水谷不 能运化痰湿 内生 , 为虚实夹杂 之证 。老之 已至 , 成 脑力 和体力 皆易 过劳 , 常致 脾 气损 伤 。“ 体 劳倦 则 伤脾 , 形
脾病则 怠情嗜卧 , 四肢不 收。 老 年人性 急易 怒 , ” 常致 肝气 郁 滞 , 逆犯 脾 。由壮 而老 , 腑 虚弱 , 血 亏虚 , “ 病 多 横 脏 气 然 诸 由脾虚 ” 故 老年 脏腑 亏虚 , , 多从 脾 虚 开始 , 胃一 虚 , 脾 其余 脏腑无 所受益 , 百病易生 。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摘要】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是一种传统的医学理论,强调脾脏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该学术思想起源于古代医家对脾脏功能的探索,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影响人体消化吸收与生长发育。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脾虚、湿气、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通过调理脾脏来治疗相关疾病。
这种学术思想在古代医学中有着重要影响,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这一学术思想,使其更符合现代医学的需求,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需要重视对这一传统学术思想的认识和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起源,主要内容,影响,现代医学,应用,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建议,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讨的背景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起源于古代医学家尪痹的研究和实践。
尪痹是中国宋代著名医学家,他深入研究人体脾脏的功能特点,提出了“从脾论治”这一治疗理念。
在尪痹看来,脾脏是人体五脏六腑中至关重要的器官,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尪痹深刻理解脾脏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脾主运化,主持水液代谢,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在治疗疾病时,尪痹强调要从调理脾胃入手,通过药物和饮食调理,恢复脾脏的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他的这一治疗理念影响了后世医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尪痹“从脾论治”的背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这一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完善,医家们开始注重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尪痹的“从脾论治”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思想的提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 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的意义尪痹“从脾论治”学术思想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尪痹“从脾论治”提倡以脾为中心,强调脾胃的调理和调养,对中医学的脾胃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坤根脾胃病学术思想探要

d e s c e n d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 a c h w e r e e m p h a t i c a l l y p r e s e n t e d . A n d o n e s o l i d c a s e W s a p r e s e n t e d t o p ov r e i t . 【 R e s u l t ] F om r P of r . WAN G’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 t h e c o r e
W ANG’ S p a p e r s a n d b o o k s ,t o f o l l o w h i s g ui d a n c e ,t o c o l l e c t a n d a r r a n g e t y p i c a l c a s e s r e c o r d ,a n d hi s me t h d o o f T CM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s y mp t o ms nd a s i g n s , b y t h e s e me t h o d s t o s u mma iz r e P r o f .WANG Ku n g e n’ S a c a d e mi c t h o u g h t i n t r e a t i n g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d i s e a s e .S e v e n me t h ds o i n a s c e n d i n g a n d
N 工m Jl zD n工一 zm∽m 耋 m口一 n 广 L J z一 — <0 - 报 一 2 z0 ] 0一 浙<m卫∽一 江 中医 药大 学L 学 0 1 7年 Lc 6月 第 4 l卷 第 6期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三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持中央,运四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18字决作为其学术思想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浓缩和精华。
本文就“调中央,运四旁”的含义、理论基础、现代支撑、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尤其是脾胃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五官九窍以及关节之间关系的论述精到,可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1 “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路志正教授提出的“持中央,运四旁”与《素问·玉机真脏论》中的“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以及《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的“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有同工异曲之妙,而其更加精炼,是路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
1.1 “持中央”的含义“中央”是一个方位或时空的概念。
从地理方位而言:东西南北,加上中构成五方;从空间立体而言:上下左右,加上中构成五面;从季节而言:春夏秋冬分属四季,加上长夏,构成四时五季;从气候而言:风热燥寒,而湿居其中;从五脏而言:心主火属南,肾主水属北,肺主金属西,肝主风属东,脾主湿属中央;从五色而言:肝青,心红,肺白,肾黑,而脾黄。
这就是中医“四时五脏阴阳”和“藏气法时论”的概念。
此处“中央”主要是指脾胃。
“持中央”之“持”是立足、掌握、把握、固守的意思,“持中央”就是立足于中央,掌握中央、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五脏其他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有关的各种疾病。
1.2 “运四旁”的含义“运”是灌溉、通达、运输、运送的意思。
四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五脏、六腑、四肢、经络、筋脉相对于“中央”脾胃统称为四旁。
路老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水液和津液”三类物质,化生气、血、营、卫、津、液、精、髓、骨、脉等,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空窍、腔隙等,所以说“运四旁”,“运”不仅有运送、营运、营养的概念,也有通道、枢纽、中枢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振华教授简介
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原河南中医 学院院长,六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 、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擅长 治疗脾胃病、急性热性病及疑难杂病,为全国首批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兼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 审委员、河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并为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 年被两部一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 胃主受纳降浊,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 饮食不节,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或感 受外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它 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 受纳、和降功能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 胃之实证,故胃多实证。
二、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 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 李老治疗脾虚证时,健脾常用甘味药。甘味药补 益脾胃,但药性有偏温偏寒之别。味甘性温者有 补气助阳之功,适用于以脾胃气虚为主的病证; 偏阳虚或脾胃虚寒者,又需辛热之品以温补脾阳
以助运化。
❖ 此外,李老治疗脾虚证还常从祛湿着手,认为脾 虚生湿,湿浊困脾,则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祛 湿常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以燥湿、温化寒 湿等法。
❖ 李老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虚 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健脾药物无论是淡渗利湿, 芳香化浊燥湿,益气温中化湿,以及大辛大温之药 温化寒湿,无不都在助脾气或脾阳。
❖ 对脾胃病的治疗,李老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根据 慢性脾胃病气(阳)虚者占90%以上的临床经 验,在经方、时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用药 的体会,自拟组成了脾、肝、胃同时治疗的李氏 香砂温中汤,用于各种慢性脾胃病之脾胃气(阳 )虚证,收到了显著疗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在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接见 李振华教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党委书记孙建中,省委组织 部副部长安萍,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 ,李振华教授,河南省副省长宋旋涛,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郭俊 民,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从左至 右)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夏祖昌会见李振华教授
李振华教授简介
出版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常见病辨证治疗》、《李振华医案医论集》、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主编《中国 传统脾胃病学》,合编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 、《中医内科学》教参、《中医症候鉴别学》等八 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医学术论文近70篇,学 术传承人发表学术思想论文30余篇。
李振华教授坚持诊病带徒,指导应届研究生
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
李振华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精研 脾胃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用药 特点的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学术思想。现介 绍如下:
一、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 脾的运化功能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脾胃 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使脾的运 化功能失常,均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
但苦味药亦有偏温偏寒之异。味苦性温者 多以燥湿化浊为主,适用于脾湿偏盛者;味 苦性寒者则以燥湿清热为主,多用于脾胃湿 热蕴结或暑湿伤中之证,临床上视证而各有 所宜。
李老特别指出,对于脾胃病湿热蕴 结者,清热不可纯用苦寒,以免苦寒 太过伤及脾气。
李老认为,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正如《金匮要 略》所云:“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故治疗湿盛困脾, 总宜温燥健脾,并结合湿邪阻滞部位之不同,随证治 之。
㈠淡渗利湿:对于脾虚生湿,以致湿盛为患者,健脾尚需 配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渗湿利水之品,使水湿下 渗而脾运得健,此即如李老常言:“利湿即所以健脾”。 ㈡芳香化湿;常用砂仁、白蔻仁、佛手、藿香、佩兰等药 物,使湿浊得化,脾气自健。
㈢苦以燥湿:李老认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 治疗当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淫於内 ,治以苦热,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 论篇》“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旨,对 脾为湿困者宜用苦燥祛湿之品。
㈠如湿蒙于上,而致眩晕、首重如裹者,在甘温燥湿之药中宜合 风药胜湿透窍,如天麻、细辛等;
㈡湿滞于中,而致脘闷、纳呆、呕逆者,宜伍芳香化湿、理气行 湿之品,如白蔻仁、藿香、佛手等;
㈢湿注于下,而致溺短、濡泻、鹜溏者,宜配淡渗之品以渗利, 如泽泻、苡仁、猪苓等;
㈣湿泛肌表,而致身重肢肿者,在甘温健脾药中宜少佐解表燥湿 之品以宣散祛湿,如羌活、独活等。
三、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 李老认为,治疗脾胃疾病,并非只从脾胃着眼,而 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因肝的疏泄 条达,可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腐熟功能。无论 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还是脾胃 久病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 和,脾胃肝三者相互影响。
❖ 临床各种慢性脾胃病证,其病理不可能仅在脾胃, 常涉及于肝,故治疗脾胃病时必须辅以疏肝理气之 品,“治肝可以安胃”。
李振华教授简介
李振华教授承担的科研有“乙脑临床治疗研究”、 “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重点 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十一五”国 家科技支撑研究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估研究”,其它项目均获河南省 一、二、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 同理,治疗肝病时,亦必注意健脾和胃,根据病机 重在肝、脾、胃之不同而随证施治。
❖ 李老在长期对脾胃病的研究中,根据 脾虚、肝郁、胃滞的病理特点,在治 法上结论性地提出“脾宜健,肝宜疏, 胃宜和”的学术观点。
❖ 如对于脾胃虚寒之证,在温中健脾药 中,注意酌加抑肝之品以防土虚木乘; 对于脾胃气虚下陷之证,“土衰而木 无以植”者,治当培土养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