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史教案
俄国文学名作深度分析教案教学设计

俄国文学名作深度分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分析俄国文学名作,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解释俄国文学名作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形式和风格;2. 掌握重要文学名作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将其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相连系;3. 分析和比较不同名作之间的异同,以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4.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俄国文学名作的概念和重要性;2. 选取多个俄国文学名作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作品:-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钦差大臣》-尼古拉·高尔基- 《死魂灵》-尼古拉·高尔基3. 配备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的研讨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俄国文学名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欲望;- 介绍本节课要深入分析的重要俄国文学名作,提出对这些作品的预期。
2. 分析不同名作- 分别介绍选取的俄国文学名作,包括作者背景、写作背景、主题等方面;- 对每个名作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分析每个名作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以及其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
3. 比较和对话- 将不同名作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就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展开对话;-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
4. 文学研究资料分享- 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讨和交流,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5. 学习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总结每个名作的核心思想和文学风格;-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这些名作的理解和思考,并对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俄国文学名作。
俄罗斯文学史-课件

01 古俄罗斯文学:
11世纪-17世纪 (发轫期)
03 19世纪的俄罗斯
文学(繁荣期)
02 18世纪的俄罗斯
文学(积累期)
20世纪的俄罗斯
04 文学-至今(多元
期)
俄罗斯文学起步较晚、发展滞后、过程曲折,但后来居上、成就辉煌。
考试中对文学的考察
专四、专八中对文学的考察:
均为选择题(专八为6题),题型较为基础,侧重对文学基本知识的考察(重要作家、作品、主要文学 流派),专八较专四难度稍大,考察更细。
注意:韵脚指的是就一个诗行而言最后一个重音的位置。 押韵法指的是一整个诗段中韵脚的分布规律。
Я вас︱ любил︱: любовь︱ ещё︱, быть мо︱жет,(11个音节) ﹀ —︱﹀ —︱﹀ —︱﹀ —︱﹀ —︱﹀ В душе︱ моей︱ уга︱сла не ︱совсем;(10个音节) ﹀ —︱﹀ —︱﹀ —︱﹀ —︱﹀ — Но пусть︱ она︱ вас бо︱льше не ︱трево︱жит; ﹀ —︱﹀ —︱﹀ —︱﹀ —︱﹀ —︱﹀ Я не︱ хочу︱ печа︱лить вас︱ ничем. ﹀ —︱﹀ —︱﹀ —︱﹀ —︱﹀ —
总的来说,题型复杂多样,考察范围更广,难度加大。
黑大(俄罗斯文学和国情)
1、匹配作家作品(20个;15年改为俄语); 2、单选;(15个,20世纪知识点较多); 3、名词解释(4个,每个5分,汉语); 4、论述(2题,每个15分)。
上外(俄语综合)
1、填空 a.根据作品写作家名字;15个
b.根据作家写作品名(不少于两个);5个
俄语诗歌的韵脚(рифма)
若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则称为阳韵(мужская рифма) 若重音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则称为阴韵(женская рифма)
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doc

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季明举教研室主任:朱玉富—、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俄语教研室课程名称: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编号:04302913英文名称:Readings in Russian Classics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72X2 = 144 理论学时:144 实验学时:课外学时:学分:2学分开设专业:俄语语言文学先修课程:俄罗斯文学史(04301212)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融语言实践和文学阅读鉴赏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
材料均选自经典俄罗斯文学作品,涉及不同流派的经典作家,突出现实主义文学这一主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部分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俄语文学文本,要求学生了解把握文学语言的特点,扩展文学知识面, 提高阅读、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中体验俄罗斯民族审美意识。
(二)课程目标学生能够:1.借助俄罗斯文学类工具书、辞典、少量背景性和知识性注释以4000词/每学时的速度阅读规定作品;2.掌握包括俄罗斯文学术语在内的1000个左右新词语(固定搭配、成语等),背诵或熟读指定的优秀作品(片断);3.对于所读作品的创作思想、叙事手法、体裁风格、艺术结构、语言修辞有较全面的认识;4.使用俄语就所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彳丁一般性讨论,对所读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俄罗斯文学选读课课程学习方法论第一章古代俄罗斯文学阅读:C JIOBO O nojiKy HrpeBe(oTpbiBKH)1.了解C JIOBO体裁的诗学特点;2.理解C JIOBO O nojiKy HrpeBe(oTpbiBKH)的历史事件、内容、思想等3・掌握C JIOBO O nojiKy HrpeBe(oTpbiBKH)的文体修辞特点,背诵部分章节第二章18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H.KapaM3HH《EenHa刃JIma》1.了解《Eomiax JIn3a》作为感伤主义小说的诗学特点;2.理解刃JIn3a》的故事情节、内容和思想;3.掌握《刃Jhi3a》的文体修辞特点、部分固定词组搭配。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为学生提供一扇窥探俄罗斯文学瑰宝的机会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为学生提供一扇窥探俄罗斯文学瑰宝的机会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份教案,其主题是“列夫·托尔斯泰”。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将会有一扇窥探俄罗斯文学瑰宝的机会。
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的一位重要代表,在俄罗斯文学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以及其思想的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以下为详细内容: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私人家庭教育,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学习。
毕业后,他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文学生涯。
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以及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代作家,并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社会现实、人类命运、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战争与和平》这是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之一。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罗斯为背景,通过讲述人物的命运以及描绘战争时期的事实,来探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以及社会真正的本质。
2.《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故事的小说。
故事的主线是描述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基伦斯基两人的感情问题。
这部小说以描写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来探讨人类情感的纠葛以及人类内心的真正想法。
三、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夫·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基督教、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信仰、道德以及社会改革等多个方面。
他强调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同时他提倡无私,鄙视贪婪以及物质追求,他认为人应该以精神生活为重。
综上,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作品以及思想的介绍,学生们将会对俄罗斯文学的瑰宝有更深入、更广泛的认识。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托尔斯泰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在当时俄国社会中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认识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阅读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探讨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4.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难点五:将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主题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透彻。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课堂的深度学习和思考。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对于“托尔斯泰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其实对于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非常感兴趣,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看到文学作品与他们的实际联系。
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0623009 学分:4 总学时:72【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俄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发展全貌,乃至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国情知识有一比较系统的了解。
作品选读则配合文学史的教学,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文学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任务】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规律,阐述其特有的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介绍主要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
【教学内容】本课程介绍自11世纪到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文学发展史,将19世纪文学(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和20世纪文学(包括苏维埃文学,回归文学”,侨民文学”作为重点。
各阶段的文学概述阐明该阶段的文学发展与社会历史、哲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论述其创作的特色。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阅读教材的有关章节,阅读需要分析的作品,必要时参照汉语译本;教学方法: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鼓励同学撰写小论文相互交流;辅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基础俄语课,俄罗斯概况课,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许多选修课程都互有联系, 相辅相成。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任光宣,张建华,于一中《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张建华,任光宣等编《俄罗斯文学选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符维阿格诺索夫编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主编 《外国文学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大纲内容第一部分 俄罗斯古代文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了解《 C 沢o Bn品内容及历史背景、了解十七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及主要作品。
教学要求:掌握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C 刃oono 刃K容及历史背景、掌握十七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及主要作品。
俄罗斯文学史教案

沈阳大学教案第次第 1 页教案(续页)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主张: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
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
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
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风格特色:朦胧美和神秘色彩。
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
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传播: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其影响却越过边界传向世界各地,巴尔蒙特把它引进俄罗斯。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法国的瓦雷里继续着马拉美“纯诗”的道路,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
美国的庞德举起了意象主义的大旗,领导了英美的意象派大军。
俄国的勃洛克运用象征派的艺术,讴歌苏维埃的革命事业。
美国的艾略特则兼容并蓄,又融进了宗教意识,开拓了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先河。
三、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异同点:共同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异同点:1、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2、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俄罗斯文学史授课重点(从白银时代开始)

本学期文学史授课重点第一单元俄罗斯文学史(古代部分)Древня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XI-XVIIвв.)Древне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常常是指XI到XVII世纪的俄国文学。
总体说来,Древне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XI--- начало XIII ------ развитие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ериода Киевской Руси(基辅罗斯时期);XIII---XV ------развитие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ериода феодальной раздробленности(封建割据时期);XVI---XVII------развитие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ериод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усского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俄中央集权国家时期)。
特征:Величайшим памятником Древней Руси является《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
第二单元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XVIII века十八世纪文学同样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八世纪的第一个четверть,可称彼得大帝时期的文学(1700-1725-彼得逝世)。
第二阶段包括三十到五十年代,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第三阶段包括六十到九十年代,是俄国感伤主义文学文学风行一时和具有批判主义文学因素的文学开始萌芽的时期。
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文学出现了新气象,古典主义兴起。
政治上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主张克制个人感情,欲求服从理智,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艺术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范本,从中汲取美的理想和典范;艺术形式上要求完美和谐,语言准确明晰。
俄国古典主义的代作家有康捷米尔(Кантемир, 1717-1777,一位讽刺作家和诗人,讽刺封建保守势力的愚昧,各种社会弊端及其腐朽黑暗)、苏马罗科夫(Сумароков,1718-1777,诗人、剧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大学
教案
第次第 1 页
教案(续页)
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
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
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主张: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
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
他们认为,在可
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
才能领悟。
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
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
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
特的艺术。
风格特色:朦胧美和神秘色彩。
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
下更多品味余地。
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
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传播: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其影响却越过边界传向世界各地,
巴尔蒙特把它引进俄罗斯。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法国的
瓦雷里继续着马拉美“纯诗”的道路,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
美国
的庞德举起了意象主义的大旗,领导了英美的意象派大军。
俄国的勃洛克运用象征派的
艺术,讴歌苏维埃的革命事业。
美国的艾略特则兼容并蓄,又融进了宗教意识,开拓了
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先河。
三、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异同点:
共同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通过象征、暗示、意
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
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异同点:1、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
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
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2、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
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
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四、“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
“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浪潮。
首先是以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为主要
代表的第一浪潮。
这是俄罗斯象征主义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进入有意识的自觉状态的过
度阶段,其特点是并不是具有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理论上的系统性,共同的创作思想和原
则通常只是偶然的,零星的表述。
第二次浪潮是以诗集《象征主义》的出版为标志,以
勃柳索夫(В.Я. Брюсов),巴尔蒙特(К. Д. Бальмонт),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等被称
之为“老一代象征主义者”的知识分子为代表。
这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臻于成熟的阶
段,无论是技巧运用的娴熟程度,还是诗歌涵括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第一次浪潮。
初
始于20世纪初的第三次浪潮是俄罗斯象征主义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时期,以别雷,勃洛
克(А. А. Блок)为代表的青年诗人从宗教学者索洛维约夫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秉承了一个
“永恒女性”的原则,认为世界的本质始一种“女人性”,在他看来女性是尘世间引导人类
的精神力量,是“真善美”的化身。
为此勃洛克在他的处女诗集《丽人吟》中塑造了一个
集美丽,神圣,纯洁,善良于一身的“丽人”形象。
第次第 2 页
教案(续页)
第次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