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数控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而且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技术人才,本文提出了一种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控编程、操作、调试和维修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基础,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三、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内容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1)课程体系: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操作、数控设备维护等课程。
(2)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3)师资队伍: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服务。
2.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1)数控编程:让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数控编程任务。
(2)数控加工:让学生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
(3)数控设备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控设备的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设备操作。
(4)数控设备维护:让学生了解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设备维护。
3. 实践教学方式设计(1)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分组讨论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等实地参观学习,了解数控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数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实施1.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实践教学时间、内容、考核方式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的要求 ,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 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 素质培
养为主线, 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知识 、 能力 、 素质 三者之 间的
关 系。
自动化专 业原 有实践 教学 主要 依 附于理 论教 学 , 未能形
成 培养 学 生 应 用能 力 和工 程 素质 为主 线 的优化 实 践教 学 体
作者简介 : 侯丽华 ( 1 9 6 6 - ) , 女, 满族, 吉林伊通人 , 长春 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 目“ 突出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 自 动化专业实践教 学改革”( 项目 编号: 吉教
一
,
在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中必 须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与工 2 . 从自 动化专业的培养 目 标看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 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电丁技术 、 电子技术 、 控制理论、
薹 与 教 结 茎 素 育 合 磊 质 相 I l I l 耋 与 实 力 合 突 践 相 萎 出 能 结 I l I l 外 相 囊 教 结 育 合 l I 1 l I 薹 与 技 证 合 职 能 相 业 认 结 l l I 篓 切 合 嘉 结
改善实践 教学环境 , 建 立健全相关保 障体系和管理 机制, 在教 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 效。
一
针对 自动化专业 的培 养 目标 , 结 合我校 的办 学特色 , 统筹 考虑学 生基 本技能 、 实践能力 、 创新意识 和1 二 程素质的培养需 要, 构建了 “ 一条主线 、 三个平台、 五项结合” 的自动化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 ( 如图1 所示) 。 专业知l I 夯实技l l 课内教l l 专业 技l I 产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教学
课题
序号 工种 职业能力
能力要求
续表
仪器仪表 根据检定规程,对仪表进行检定维修;做
4 计量员 检定与维 好各种检定原始记录。
修能力
提供各种仪表的技术咨询、售后服务、维
护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够独立的进
技术 技术服务
5
行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具有较强的专
服务
能力
业技术交流表达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
行及维护
调试工
仿真及投运;能操作现代控制系统并及
能力
时处理系统的故障;会填写巡检记录。
①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610;主持人:牟爱霞)的研 究成果。
作者简介:牟爱霞,女,教授,就职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与实训中心,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张蕾,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王涛,男,大学讲师,就职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苏挺,男,大学讲师,就职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李东晶,男,大学讲师,就职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 将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重组和架构,确定学习 领域,设置教学情境,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形成一整套的讲 练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块,同时增加创新创业教学模块,激发学生 的创新创业意识。让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实时 提供创新载体,并引入大赛竞争机制,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方 向和必要的学分支持。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使新 构建的课程体系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工应用、电子及传感器、智能控 制、自动和仪表、过程控制系统等五个学习领域,如表 2 所示。每 个学习领域又细化了多个教学情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期的建设发展 目标。我 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 高 等教 育的任 务是 “ 养 具有 创 新 精 神 和实 践 能力 的 培 高 级专 门人才 , 发展科 学文 化 , 进社会 主义 现代化 促
建设 ” 。高等 院校作 为 国家 的人 才库 , 在创新 人才 培
养上担负着极为重要 的责任 ,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 培的热 点 问题 之一 。在如 何培养 创新 人 才 的研究 过程 中 , 家们 一致认 为 , 践是创 新 的先 专 实
t t fT c n l g te g h n d r fr i h r c ie o e c i g rf r t e i si t o sr c e h r t e ta h n u eo e h oo y sr n t e e eo m n t e p a t fta h n eo m. h n t u e c n tu t d t e p a i e i g c t c c c s s e fM e h n cl D sg , n f t r g a d Au o t n p o eso a . d i l d t e f u d t n f rc l v t a g y t m o c a ia e i n Ma u a u i n t ma i r fs in An t a h o n a i o ut ae a lr e c n o 1 i o i n mb ro c a i l n o ao . u e fme h n c n v t r ai
机 械 设计 制造 及 其 自动化 专 业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改 革 与 实践
赵 永成 , 刘 军
( 大连科技学院 , 辽宁 大连 16 5 ) 0 2 1
【 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为地方性行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
从就业的共性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培养“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群和实践环节进行阐述,有力地论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实践,已培养出大批“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黄肇(1971-),男,湖南绥宁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与研究;罗庆跃(1961-),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电厂教学与研究。
(湖南邵阳 xxxx)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XX]31号)、邵阳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NO.20XXJGZ09)资助的研究成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地方行业,尤其是电力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地方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为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备受青睐,生源充足,就业形势好,尤其是本专业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不少高校纷纷扩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招生规模;[1]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也在陆续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校也已增开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另外,遇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邵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当今面临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办学形势越是大好,就越要估计到竞争的激烈性,就越要有紧迫感。
基于OBE-CDIO的自动化专业新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OBE-CDIO的自动化专业新型教学模式设计刘美丽,张良智,杨福广,高佼(山东交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一、引言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专业实用型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离不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1]。
目前,国内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仍停留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项目驱动式等模式。
这些模式以注入式为主,一问一答,难以组织、发动、维持课堂秩序及形成系统的运用,实践操作意义不明显。
基于此,建立了OBE-CDIO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OBE-CDIO 教育理念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学习成果。
主要强调教学目标、教学需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改进五个方面。
CDIO教学模式将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分解,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2]。
OBE-CDIO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科学构建成果导向、项目驱动专业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工程实践教学[3],更好地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重理论、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4]。
三、回型教育框架基OBE-CDIO新型教育模式以《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2017年)》关于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指导思想,构建电子技术、电力自动化、电气设备和自动化共四个课程群,实现实践创新并进,以工程为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每个课程群以各自成果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结构,指导教师教学过程,构成回型教育框架,如图1所示。
四、闭环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兼顾三者统一及实用性,以回型教育框架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根据预期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分阶段对成果进行评价,构建倒推式的闭环教育模式CLFEDM (Closed Loop Feedback Education Mode),如图2所示。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的关键指标之一 。 党 性实验为 主 , 合性 、 综 设计性 、 创新性实验很难 实 中央先后提出了“ 把高校建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 施。其次 , 目前 的实验设备大多采用以实验模块为 人才的摇篮” “ , 建立激发受魏育者创造性 的新型教 基本单元 的成套实验台形式或采用实验箱形式 , 比 育教学模式 ” , 等 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指 明 如 : 电工 电子实验台 、 电机拖动实验 台以及 电子技 了方 向。 术实验箱、 微机原理实验箱 、 自动控制实验箱等 , 学
教 师 的个 人关 系建 立 的实 习基 地 , 有可 能 由于 企 基 本 能力 , 也 培养 具有 一定 的创 新精 神 和创新 能力 的 业 人事变动 、 营状 况 变化而被 迫取 消 。 经 高级 工程技术 人才 。 另外 , 校教 师 的理论 水平 虽有 了较 大 程度 的 高 () 2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电气信息科学技术 提高 , 但实践 能力仍较欠缺 , 生产一线 的实践经验 的发 展对 该专业 的发展 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 特别 需要 更 是缺 乏 。同时 , 由于 实 习地点 和 实习指 导 教师 也 培养 面 向生产 实际 和工 程技术 开 发 、 有较 强 实践 具 经 常变换 业 的 能力 和创新精 神 的人 才 。电子技术 、 算机技 术 、 实 计 网 情况, 因而 也难 以更 好地 指导好学 生 。
文章 编号 :0 7 12 (0 9 0 — 0 5 0 10 —2 920 )60 8— 4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 目标 的电气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于仲 安 , 任 志斌
(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江西 赣州 ,4 00 3 10 )
摘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作者:李志永,张海云,刘俨后,司马中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4期一、引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生产及过程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涵盖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生产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础,因此被国家列为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之[1,2]。
本专业立足于培养各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之具有机械设计制造等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工程领域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3,4]。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开设时间最久、办学历史最长、学科实力最强的重点专业之一,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
为了大幅度提升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发展专业建设,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持续不断地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体系改革举措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把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与兄弟学校的密切交流,结合我校的培养基础、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对该专业进行了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
课程体系由原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4大模块修订为6大模块。
修订后的6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课模块、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工程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又分为三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