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宗教起源发展

第5章宗教起源发展
第5章宗教起源发展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宗教的起源

在宗教学于19世纪后半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就已进入到了宗教学家们的视野,成为他们探究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一项基本内容。

恩格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第一节宗教的迷宫

一、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意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十二个人建立的基督教,只要一个人就能够毁灭它。”

首先,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

宗教人类学家泰勒既然提出了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论”的假说,他也就不能不把宗教界定为“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再如,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既然认定宗教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事实”,“图腾崇拜”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还是“最原始的制度性宗教”,则他之主张宗教起源于“图腾崇拜”,就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其次,宗教起源是一个同宗教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紧密相关的问题。

宗教学奠基人缪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中之所以要非常激烈地反对布罗塞斯的拜物教理论或神物崇拜论,强调拜物教并非宗教的原始形式,而只是一种“衰败宗教”,其目的不但在于揭示所谓宗教无非是人对无限存在物的信仰,更重要的还在于昭示宗教根源于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内的体悟“无限”的本能或能力,昭示宗教的历史发展乃是一种从单一神教走向多神教和唯一神教再走向无神论的演进过程。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既然宗教根源于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内的体悟“无限”的能力,则人类之发现“阿特曼”(Atman)这一“内在自我”和“神圣大我”、走向无神论,就是一件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了。

再次,宗教起源问题的认真探讨有助于开展对“宗教启示说”的评价。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传统对于自身起源的说法虽然不尽一致,但是它们一般都十分强调自身有超自然的神圣渊源,特别是圣经传统的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更是自称为启示宗教,宣布自己起源于上帝的启示。例如,根据有关经典记载,犹太教是摩西奉上帝之命,并根据上帝同他在西奈旷野的立约建立起来的;而伊斯兰教也是穆罕默德按照安拉的天启创立的。因此,对宗教起源问题的探讨,无疑不仅会有助于宗教起源问题上的正本清源,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宗教启示说”出现的动因作出深层次的说明。

最后,宗教起源也是一个关涉人的自我认识及其历史发展的大问题。

既然事情确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宗教归根到底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则从宗教的源头考察宗教,便势必有助于我们对人自身的两重性,如有限性和无限性、依存性和能动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等,有一个更为鲜明又更为深刻的体认,对人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宏观的“长时段”的把捉。实证哲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开山祖师孔德在宗教探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这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在此基础上,他还把以人本身为崇拜对象的“人道教”作为宗教发展的终极形态。仅此一例便可看出宗教探源的极其重大的人学意义。

由此看来,悉尼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加里特朗普在其名著《宗教起源探索》中断定“有关宗教起源的问题在思想史上具有永久的重要性”,是有其充分理据的。

二、探究宗教起源问题的困难

1、宗教起源问题既非常古老又非常现代

宗教起源是一个既相当古老又非常现代的问题。说它相当古老,乃是由于早在“轴心时代”乃至史前时代,我们的人类祖先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例如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先驱塞诺芬尼(约公元前565年-473年)在其《讽刺诗》中断言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设想出来的。

但是,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宗教起源又是一个断然现代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宗教起源才作为一个重大问题被公开提了出来(这一事件一般地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影响相关),并得到严肃而自由的讨论;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先前人们对宗教起源的思考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直接的直观”的性质,或者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语言说,都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尚不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

只是到了近现代,随着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科学门类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对宗教起源的探究才开始真正奠放在“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基础之上,奠放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上了。

2.宗教考古与不确定性

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和智力活动的史前宗教考古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如何,现在人们已不再局限于收集不可能测定其年代的地表发现物,而是通过不断的深层发掘,发现和收集一系列可望通过测定同位素来确定其年代的大量证据。

但是,现代人类予以承担的是一项对“人类史前时期”(即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相当漫长的时期)进行“宗教考古”的使命。在践履这一使命时,现代人类无疑要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由于史前时期年代测定的确定性问题。

按照《宗教起源探索》作者加里特朗普的说法,现代人类确实已经掌握了多种测定遥远过去年代的方法,如氟年代测定法、花粉分析法、荒漠岩漆测定法、热致发光年代测定法、阳离子法、地层学环境确定法等,但是,在所有这些测定年代的方法中,最著名的则是放射性炭测定法。然而,放射性炭测定法最为有效的测定范围则限于大约200年至2万年间的掘获物,如果年代超过2万年,可测量的放射性将降至极低,误差因素则成指数上升。如所周知,根据地质年代学的沉积分类原理,人科动物和早期人类的化石通常位于更新世即距今300-250万年至1万年的沉积层中。既然如此,则宗教考古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的可信性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如何理解和解释所掘发的材料问题。

据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雷蒙德达特所说,他曾经发现了和南方古猿的骨头一道有一些石棍这样一种历史遗迹。这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个南方古猿是这根石棍的“制造”者吗?这根石棍是这个南方古猿的随葬品吗?换言之,这根石棍具有宗教意义吗?根据某些考古学家的说法,作为一种“类人动物”的发现于非洲遗址的南方古猿,其生活年代约在距今120-140万年之间。则宗教的起源的时间难道就应当因此而断定在这一如此遥远的历史年代吗?当然这里无疑还潜

藏有一个达特的宗教考古是否失实的问题以及现代人类测定技术有效性的程度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南方古猿的骨头和他身边的石棍是不会自己说话的,它们的意义是全靠现代人类投射给它们或赋予它们的。而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时间间距,现代人类所作出的解释之发生误差或偏差恐怕是难以难免的。

既然如此,则不管人类宗教考古的技术如何先进,在宗教起源问题上,我们都将面临着一个相当宽阔的未知的或至少是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宗教在史前时期的“绝对起源”,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切地或具体地知道宗教的确切日期(当然,真正说来,这样确切的日期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对宗教起源问题所作出的所有解释都会由于如上所说的理由而难免带有某种“偏见”或某种“主观色彩”。因为,按照伽德默尔解释学的观点,“偏见”永远是我们开展任何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宗教的史前起源问题上,我们必须谨慎从事,在对待其中的一些问题时,我们必须甚至必须谨记休谟的教导:学会保持沉默

三、挡不住的诱惑

(一)人乃形而上学的动物

尽管在探究宗教起源的道路上,人类步履维艰,但是人类还是经受不住它的诱惑,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停顿地进行这样那样的探索。这大概是由作为形而上学的动物的人类的认知本能使然。因为当年人类的始祖亚当就是经受不住“知识之树”的诱惑冒着触犯上帝的禁令而贪吃“禁果”,并终于被赶出伊甸园的。现在人类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探究宗教起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同样的根性和执着精神。即使暂且撇开古代思想家的种种“猜测”不管,近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加里特朗普语)也可以说是为此而作出了令人佩服的不懈努力。(二)宗教进化论

(1)布罗塞斯-斯宾塞-泰勒(万物有灵论)

(2)缪勒与“单一多神教”

(3)弗雷泽与“前万物有灵论”

早在1760年,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博物学家布丰的朋友布罗塞斯(De Brosses, 1709-1777年)在长期研究原始部落(史前人类)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题为《神之偶像崇拜,或埃及古代宗教与尼格罗人现存宗教的相似性》的匿名书。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首次使用了“神物崇拜”和“拜物教”概念,而且在近代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和系统讨论了宗教起源的问题,鲜明地提出和讨论了宗教起源于“神物崇拜”或“拜物教”的观点。

斯宾塞可以说是在进化论的意义上把“起源”概念引进宗教问题讨论中的第一人。他在研究了“属于简单的、非工业社会的现代野蛮人的宗教”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借助“幼儿-野蛮人类比”,认真地讨论了“在遥远的过去宗教如何起源”的问题,得出了宗教起源的祖灵论或鬼魂说的结论,从而在宗教起源的探究中开辟了明显区别于布罗塞斯的新的致思路向。

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不仅收集到了有关原始宗教的大量材料,而且还有幸到墨西哥亲身体验了“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与前者不同,泰勒虽然也注重鬼魂问题,但他却从鬼魂论出发进而推论到各种动物之具有灵魂以及万物皆具有灵魂,从而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的思想,并希望从“幼儿心理学”那里对这种“原始人心理学”作出印证。

斯宾塞和泰勒阐释宗教起源时所运用的“幼儿-野蛮人类比法”,遭到了他

们的同代人缪勒的坚决反对。后期缪勒甚至反对使用“野蛮人”这个术语,坚持从古代印度的《吠陀》文献(特别是《梨俱吠陀》)出发,得出了宗教起源于人类先天具有的“领悟无限”的本能以及“单一主神教”乃宗教的原初形式的结论。

斯宾塞和泰勒的宗教起源论不仅受到了缪勒的挑战,也受到了弗雷泽所倡导的“前万物有灵论”(这是一个最早由马雷特提出的术语)的挑战。弗雷泽在其名著《金枝》第1卷中,明确提出和阐释了他的巫术先于宗教,宗教起源于巫术的观点。(美国学者金氏也曾于1892年提出过类似观点。)

(三)宗教还原论

1、杜尔凯姆与“社会”

2、弗洛伊德与“力比多”

3、奥托与“神圣者”

此前,宗教起源问题的探索大体是沿着宗教进化论的和理性主义的方向进行的。然而,至20世纪初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从宗教还原论的和前理性的立场思考宗教的起源问题。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把宗教还原为“社会”,还原为无意识的“集体表征”或“集体仪式”(“图腾崇拜”);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则把宗教还原为原始人的心理需要,或他所谓的性冲动亦即俄狄浦斯情节的需要。(他的学生荣格虽然对他的“力比多”学说提出了异议,但后者还是认定宗教起源于“集体的无意识”,这与弗洛伊德的方向还是一致的。)

这样一来,这些“社会科学家们”就不仅提出了宗教起源问题上的两条思路:理性主义的和进化论的以及非理性主义的和还原论的,而且还提出了人性深层结构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因为杜尔凯姆和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观点,是基于非理性(即原始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在历史上和逻辑上先于理性这样一个前提的,这就十分自然地提出了人性深层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而把杜尔凯姆和弗洛伊德所开辟的非理性主义路向推向极致的则是哲理性神学家奥托。因为正是奥托旗帜鲜明地反对了解释宗教的“片面的理性主义”或“片面的唯智论”,强调和捍卫了非理性(die Irrationalitt)在解释宗教起源问题上的首要地位。诚然,奥托对杜尔凯姆和弗洛伊德的还原论是持有异议的,但他却因此而把宗教的起源追溯到古代原始人类的不可还原的激情与思想合二而一的“对神圣者的意识”或宗教经验上,从而引发了后人在讨论宗教起源问题时对人性深层结构的不尽的讨论。

人类虽然在20世纪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但人们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也一点没有减少探求宗教起源问题的热情。事实上,不仅上述“社会科学家们”,而且像西蒙德波伏瓦这样的文学家,像埃立克冯丹尼金这样的“史前史学者”也都“屈服于探索宗教起源理论的蛇一般的诱惑,在知识之树的果实上留下了自己的特殊齿痕。”波伏瓦从她的极端的女权主义的立场出发,既对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论表示不满,也对恩格斯的“女性的历史性失败”持有异议。而冯丹尼金则更是创造了20世纪宗教起源问题上的一则最大的神话。他用外星人(超级智能者,来自外星球的宇航员)的地球访问(造访地球)这则神话来解释地球上宗教的起源,却也在一段时间里引起了相当轰动的效应

四、宗教考古与“阿里阿德涅之线”

1、宗教考古与尼安德特人墓葬遗址

(1)4-6万年前,智人阶段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2)作为最早宗教观念的灵魂观念

(3)氏族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尽管当代“社会科学家们”和其他类型的思想家们对宗教起源问题作了坚韧不拔的探索,但是我们也还是必须像加里特朗普那样,“承认宗教起源问题当代尚未找到答案”。

因此,为要把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真正引向“坚实的基地”(即“坚硬的事实”)乃至引向深处,我们就必须进入或回到另一个领域,这就是有关史前时期的宗教考古领域。那么,迄今为止,宗教考古在宗教起源问题上究竟提供给了我们哪些相对可靠、相对确定的信息呢?

在我们看来,在这些信息中,比较重要的有在尼安德特人的遗址上对已知人类最早葬礼的发现。人们在法国南部圣沙拜尔的遗址上发现了丧葬会餐的证据(约距今4万年前),在伊拉克北部的沙尼达尔洞穴中发现骨骼遗存显然在死后用花纹装饰过(约距今5万年前),在拉费拉斯附近的一个墓地上也发现了葬礼的证据(约距今6万年前)。这些对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这些遗址里,我们不仅发现了墓葬本身,而且还发现了最初的丧葬仪式,从而发现了古代人类相信灵魂不死及来世信仰的证据。我们知道,原始墓葬乃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而尼安德特人的墓葬遗址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墓葬遗址。这样,尼安德特人墓葬遗址的发现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又相当典型的意义。

首先,按照古人类学的常识,人类进化大体经历了南方古猿(猿人)、直立人和智人三个阶段。

南方古猿(猿人)生活在约距今550万年到100万年前,直立人生活在约距今300万年到30万年前,智人则生活在约距今30万年到32万年前。而前两个阶段相当于人类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三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既然尼安德特人属于人类进化的第三个阶段,其墓葬的出现约在距今4-6万年以前,则尼安德特人及其墓葬遗址发现的第一个重大意义便在于,它生动说明了:

宗教观念并不是人类从其超出动物界之日起就开始具有的,而是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具体地说,是在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进入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才形成和产生的。

其次,在这些墓葬遗址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总是能够在其中发现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如燧石工具、烧烤过的牛头、烹煮过的鹿肉等。

这就清楚不过地说明,处于智人阶段的尼安德特人已经具有灵魂观念或灵魂不朽的观念了。因为如果尼安德特人没有灵魂观念或灵魂不朽观念,他们在这些墓葬中置放这些随葬品就会是一件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这就向我们暗示:在人类的诸多宗教观念中,灵魂观念或灵魂不朽观念当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甚至可能就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这样,我们对宗教起源的探究也就应当因此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灵魂观念起源的探究上。这无疑是尼安德特人墓葬遗址于我们的又一个至关紧要的启示。

最后,尼安德特人墓葬遗址还告诉我们,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不仅是尼安德特人墓葬制度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而且也是尼安德特人的氏族和氏族制度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因为在尼安德特人的遗址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原始墓葬,而且还可以发现尼安德特人的氏族群居之地。例如在莫斯特文化遗址这一相当典型

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原始墓葬,而且还可以发现有面积达80平方米的多炉灶的住所。这就说明,宗教遗迹与氏族和氏族制度的遗迹是同期出现或同步出现的,而且宗教遗迹与氏族的遗迹是一二二一的。氏族制度社会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宗教无非是氏族制度的伴生物。这就清楚不过地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无疑是尼安德特人遗址于我们探究宗教起源的又一项重要启示。

2、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dne)之线

古代希腊罗马有一则关于阿里阿德涅之线的神话,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克利特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dne)为了成全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闯进克利特迷宫斩除吃人妖魔(the Minotaur)的意愿而违背父王的意志私自送给他一团线,而提修斯在斩除妖魔后正是顺着这条线顺利逃出迷宫的。现在在宗教探源的问题上,我们在一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陷入了“迷宫”。但是同样幸运的是,我们也可望沿着宗教考古提供给我们的上述“阿里阿德涅之线”而终于走出宗教起源这一思想迷宫的。我们在本章里所作的可以说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本节思考题:

●研究宗教起源问题有何重大意义?其困难何在?

第一章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宗教的产生有两大根源:一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认识论根源。

一研究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必要性。

引子:恩格斯对于鲍威尔的宗教是“骗子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的批评。

宗教是人的意识,但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具体的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的人。鲍威尔和许多其他的思想家错误的根源就在这里。

开初只有活动。原始人类的思维是简单的原始思维,而不是现代的逻辑思维。原始人来思维的核心就是生存,一切的活动也以此为出发点。所以,我们在考察宗教的起源的时候必须考察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了人的全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二人和自然关系的二重化与宗教的起源。

人和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就和自然产生了某种“关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间的那种联系,而动物却和自然之间没有那种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动物对于自然来说只是简单的生存与适应。世界各地的各种宗教都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对于自然充满了敬畏感,于是敬畏和依赖就成了原始宗教的中心内容。自然宗教就成了最早的宗教形式。自然最初是以一种无限的、不可征服的、令人敬畏的形式出现在原始人面前,原始人对此毫无办法,只能依赖和崇拜。正是这种恐惧感和依赖感,产生了无限敬畏的神的观念,产生了自然崇拜和自然宗教。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恐惧和依赖自然,更希望能改造和支配自然,即一种支配欲和利用欲。所以,自然宗教不仅表现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和依赖,更表达了一种利用自然的思想。

人类从长生之日其,就通过不断的改进劳动生产工具和自我意识即形形色色的宗教意识来不断的支配、索取和利用大自然。例如早期的图腾崇拜和盛行的巫术行为。

在漫长的年代中,人类改造同化自然的成效是微乎其微的,人同自然的关系是非常的狭隘的,这是人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宗教就成为人类同化自然,超越自然,支配自然和扩展人和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综上可知,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非常的复杂,既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也不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单纯的敬畏感和依赖感。宗教更多的表现的是人类企图通过对自然之神的崇拜来同化自然,支配自然,利用自然的目的。依赖感——自我感、奴仆——主人、自然的神化——自然的人化、甚至是人的自我神化

三社会关系的神化与宗教的产生。

宗教的产生不但与人和自然关系的二重化有关,而且同社会关系的神化有关。

人不仅是理性的、政治的、形而上学的、创造工具的、语言的动物。更是要生活、要生存下去的动物,由于人对自然的依赖,就将自然神化。但是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被神化,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总和即社会也被神化。社会关系和社会实在的神化是宗教得以产生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

社会的神圣化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一种迫切的需要,生产力的低下和自然环境的威胁使得原始人类不得不团结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而这种对于集体即社会的崇拜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氏族部落宗教是原始人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

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宗教的产生不但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需要一定的认识论根源。因为宗教不仅是一种超越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而且宗教也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制度、组织或者情感和行为。更是一种信仰和意识。所以必须探讨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认识论前提。

无论什么样的宗教观念,其产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类的大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出来,简单——复杂、具体形象——抽象

宗教观念总是人的观念。总是人的大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了人和人的大脑的历史发展,离开了人的基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离开了人的进化,宗教观念的产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缪勒:宗教是一种领悟无限者的主观才能——潜能

二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

除了大脑的充分进化,宗教观念的形成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条件:人的基于社会实践的长期的认知活动和认知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宗教观念形成的“历史道路”、这和天启说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个过程,按逻辑的看,是一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有限到无限,从自然物到超自然物,从自然到超自然的上帝的过程。对具体的有限的自然物的感知过程是一切宗教观念产生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起点。

原始人没有现代人的那种逻辑思维方式,但却有极强的感受和把握具体事物的能力,超强的感受直觉的能力。在原始人看来,无限者并不存在于可感知世界

的彼岸,而是作为可感知事物的背景和附带物而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有限物之上和之后,而且存在于有限物之上和之中。例子:黎明和一棵大树。

缪勒研究《吠陀》经典时对于“阿地提”一词词源的研究。阿是否定前缀,地提是捆绑束缚的意思。然后逐渐的演进为一个可感知的无限物的观念。因此,无限观念既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把握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观念。

另外,原始人的宗教观念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缪勒指出:在古印度的《吠陀》经典中,古人的崇拜对象是一个从对半触知的对象发展到对无法触知对象的崇拜过程。然后才发展为其他的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

三“宗教的可能性”存在于“最简单的抽象中”。

恩格斯关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万物有灵论

恩格斯的启示:一是宗教观念是人将自然人格化的结果。神的观念是以人的“灵魂观念”为起点的。我们对万物有灵论持怀疑态度,应该寻找一种“前万物有灵论”即人的灵魂的学说。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是宗教观念的认识论根源。

原始人类的灵魂观念是最初的分析和最基本的抽象。通过身体的感觉和体验推出有一个灵魂的存在。

所有的宗教观念都一条共同的历史道路,即都存在于原始人最简单的抽象之中,这种基本的抽象能力所得出的关于灵魂的概念,很容易将其“实体化”,从而成为诸多宗教观念的根源。

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

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阿拉克西曼德就提出了最早的进化论观点——人是由鱼进化来的。

赫西俄德——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真正的进化来是在近代提出来的。

一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的进化来,其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对整个思想界提出了新的的思维模式。牛顿的三大定律奠定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发展的过程。从而为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作出动态的和历史的理解,为近代的进化观,进步观和发展观包括宗教的进化观,进步观和发展观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首先,达尔文的工作提出了“三洋自然事物都是处于变动的状态中”的理论。世界对于我们不再是一个静止和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的过程。

其次,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推动了人们的规律观念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异。偶然性和规律性同时在一个进化的范畴下面统一了起来。更有甚者,偶然性甚者具有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让人们看到了其同自发性、新奇性和创造性的潜在的关联。

最后,进化论拓展了人们的“自然”的观念,使之不仅包括无机界,还统摄有机界,甚至包含了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创造。

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近现代的历史进步观代替了传统的历史倒退观,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于近代科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宗教发展观的确立。

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和近现代历史进步观的形成为宗教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背景和文化氛围。

第二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

宗教的历史发展是一个同宗教的起源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出发,一是从认知的向度(宗教信仰)出发,把它视为一个从自然宗教、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社会的向度(宗教组织)出发,把它视为一个从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到国家宗教的发展过程。在本节中,我们将主要从社会的向度出发,依次介绍恩格斯所指出的三类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宗教,即氏族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的产生原因和本质特征。

一、作为制度性宗教的原始形式的氏族宗教

如前所述,宗教的原始形式从精神性的层面来看是“自然宗教”,而从制度性的层面上来看则是“氏族宗教”。这一假说的逻辑依据在于: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总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同步的。因此,既然人类社会的原始制度为氏族制度,那么与此相适应的氏族宗教之为制度性宗教的原始形式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一)氏族宗教定义:为氏族或氏族同盟所信奉的宗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

▲根据宗教考古学为我们提供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氏族宗教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而且这种宗教在信仰、行为和组织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的氏族制度的印记。

(二)氏族宗教的中心内容:祖先崇拜

▲原始形式:图腾崇拜(动物、植物)/澳大利亚-袋鼠;中国-玄鸟/龙▲女性祖先崇拜:女阴崇拜/女娲(印度教-湿婆神/历史遗迹)

▲男性祖先崇拜:炎帝-黄帝崇拜/且崇拜

(三)氏族宗教的根本特征:氏族宗教作为最为原始的宗教形态,其特征从根本上说来不在于别的,正在于它的氏族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上看:作为氏族宗教的中心内容的祖先崇拜以及作为祖先崇拜的原始形式的图腾崇拜都是同原始人类认识能力的相对低下和氏族制度的不充分发展相适应的。虽然随着氏族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图腾崇拜逐步让位于了女性祖先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但是这一过程同样是同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相一致和相适应的。因为我们知道,氏族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和纽带的,故而以神圣化氏族成员血缘亲属关系为根本内容的祖先崇拜便必然会构成氏族宗教或宗教崇拜的中心内容。对于作为氏族宗教原初形式的图腾崇拜是如此,对于作为氏族宗教发展了的形式的女性祖先崇拜和男性祖先崇拜亦复如此。

2、从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的关系上看:氏族宗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它之同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合一。这主要表现在,氏族宗教并没有独立于世俗社会的宗教组织,而且氏族宗教的崇拜仪式、祭祀制度、节日制度、丧葬制度以及图腾禁忌等也都同时是具有不可抗拒的约束力的社会制度。因此,在氏族社会(特别是在早

期氏族社会),氏族宗教并不是游离于氏族社会之外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而是渗透到氏族社会的所有方面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这种社会功能是任何后来的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所不及的。

3、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看:氏族宗教的另一个根本特征在于绝对的“集体性”或“非个体性”。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氏族制度的根本特征不仅在于氏族成员对他们的共同祖先的崇拜,还在于它的财产公有、集体劳动和平均消费等社会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绝对集体主义。例如,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崇拜不仅把动植物看作人的同类,而且还把氏族成员的灵魂直接等同于图腾祖先灵魂。也就是说,对于澳大利亚土著来说,根本还没有独立的个人灵魂的概念,他们所有的只是那种和氏族图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氏族)集体灵魂的观念。

4、极端排他性:也就是说,氏族宗教是为氏族和氏族同盟所信奉的宗教,每个成员一生下来就是宗教成员,外族人一般不准涉足。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氏族宗教是以氏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和纽带的,因此不仅敌对氏族之间的信仰或保护神是有区别的和敌对的,即使友好氏族之间的神灵也只是各自保护自己的氏族而根本不具有保护其他氏族的功能。在这方面,古以色列人的氏族宗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将在介绍早期犹太教的历史时回顾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氏族宗教还有一些别的特征。例如,氏族宗教具有自发性,而且是最为典型的自发宗教。再如,氏族宗教都具有“此世性”的特征(氏族宗教的崇拜对象往往来自原始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对象的直观。如以鱼猎为生的赫哲族主要崇拜水濑神、鲸鱼神、河神;畜牧部落崇拜水草之神、湖河之神;农业部落崇拜主管天气的日月、星辰、风雷之神)。还有,原始人很少会为了获得永生或进入天国而讨好神灵,他们信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渔猎的顺利、牲畜的繁殖、农作物的丰收、战争的胜利、身体的健康等。

二、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

(一)民族宗教的定义:一定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

▲产生原因: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人际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最终导致了私有制、部落联盟和贵族首领的出现,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宗教组织的体制发生了影响,从而为其过渡到更高级的民族宗教创造了条件。因此,正如任何民族都是在先前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任何形态的民族宗教也都是一种传统宗教或祖传宗教,都是在传统的氏族宗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例证:埃及/太阳神崇拜;犹太人/犹太教;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

(二)民族宗教的根本特征:

1、民族性:民族宗教是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和波斯的宗教,其根本特征是民族性,即为一定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

▲例证:埃及太阳神瑞/全民族神灵;犹太教/全世界犹太人

2、国家化:在通常情况下,民族宗教也就是相关国家的国家宗教,相关国家的君主总是同该宗教所崇奉的主要神灵建立这样那样的关系。

▲例证:埃及法老=太阳神之子;中国皇帝=天子(祭天)

3、宗教意识的形态之理论化/系统化=“圣典宗教”(缪勒)

▲例证: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琐罗亚斯德教;闪米特人的摩西教;中国人的儒教(孔夫子的宗教)等。

4、“入世性”:与世界宗教不同,大多数民族宗教特别是早期的民族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入世”的品格。这不仅清楚地体现在它们的宗教的国家化上,而且清楚地体现在它们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的突出强调上。

▲例证: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佛教-到森林中去-托钵僧;古代中国:东晋“沙门敬王之争”/儒教-佛教(慧远)/沙门不敬王。

三、从“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

(一)世界宗教的定义:世界上多民族信奉的宗教,迄今为止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和种族的狭隘性)。

▲典型形态(三大世界宗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佛教

(二)世界宗教的产生根源:世界宗教只有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只有当人类历史逐步具有“世界性”、开始走向“世界史”的历史时刻才有可能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如此,世界宗教的产生还特别地同一定形态的世界帝国相关联。离开了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变迁,离开了世界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世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说明。

▲例证:基督宗教-犹太教(《旧约全书》);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对“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的批判)。

(三)世界宗教的根本特征:世界宗教之区别于氏族宗教和民族宗教的根本特征不是别的,正在于它的世界性,正是于它对氏族宗教和民族宗教在所难免的种族的狭隘性和地域的局限性的突破。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信仰对象之“超验性”/“普世性”:它们不再是某一氏族、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保护神,而是被尊为整个宇宙的唯一的神,被认为是救赎整个人类的神,从而为世界各地居民接受它们提供了可能。

▲“超验性”例证:上帝(我是我所是)/佛(悟空)

▲“普世性”例证:“类概念”(救赎人类)/氏族-种族(犹太教/选民)

2、(宗教对象)信仰主体的个体性、“非集体性”:注重人的抽象的“类”本质,注重信徒个人的救赎要求,注重宗教的个体性内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对来世的普遍关注等等都是使世界宗教得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信徒需要的重要保证。

▲例证和比较:

△氏族宗教、民族宗教=“集体宗教”:如犹太教/民族复兴。

△世界宗教=“个人宗教”:如基督宗教/“因信称义”-“修炼成圣”;佛教/迷悟之间(一阐提人皆具佛性)。

3、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上的“出世性”:世界宗教对于一定的世俗组织和世俗制度总保持一定的间距,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宗教组织之“相对独立性”的例证:

△氏族宗教、民族宗教与社会组织合一/一致性

△世界宗教:相对独立的宗教组织机构/比较严密的教阶制度(天主教)▲宗教信仰目标之超越性的例证:

△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信来世(我的国不在地上/“凯撒的归凯撒”)

△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4、形成过程上的自发性:氏族宗教和民族宗教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定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产物,总是从血缘上、地缘上和文化上同某种传统保持这样那样的关联,因而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自发”的性质,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被理解成一种“祖传宗教”。而世界宗教则不同,它们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宗教在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因而总是具有“创建”的性质。如果说氏族宗教是最为典型的“自发”宗教的话,则世界宗教便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人为”宗教。

本节思考题:

●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发展过程。

●“世界宗教”区别于“氏族宗教”和“民族宗教”的根本特征。

哲学史上有何贡献?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发展与主要联系

犹太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的起源、联系与主要区别并非每一种哲学都是一种宗教,但是每一种宗教却都是一种哲学。詹姆斯〃弗雷泽爵士说过:“宗教被认为是一种超人的控制自然或人类声明发展进程的安慰或调解的力量。” 苦难者的宗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产生于闪米特族的一支弱小的牧羊部落—希伯来人,这是一个苦难而又伟大的民族. 首领亚伯拉罕将自己部落的神耶和华尊奉万能的神主,将希伯来人视为耶和华的“选民”,神同他们订有契约。这是亚伯拉罕创立的较为模糊的一神信仰,而犹太教便是从这个时候,在这种特殊的神学观念中“种下胚胎”的。 以后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以色列人的思想与步调,并假托神耶和华于西奈山上给他受戒之说,为以色列人创立了一整套法律,称《摩西十戒》。初步形成了犹太教的教规、教律与礼仪。这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 犹太教后来被波斯人统治,在此期间犹太教得到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犹太教圣经《旧约》。在被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不仅没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由, 而且被迫流亡世界各地, 成了没有祖国的人。1948年, 返回家园的犹太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 这种局面才宣告结束。 以色列人从多神观念演变为一神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面对侵略者的强大,东方民族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亡国奴的屈辱处境使他们政治、宗教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相信耶和华不仅是以色列的保护神,而且是统治世上唯一主宰,耶路撒冷是他的唯一圣所。这种观念在以色列人陆续返回巴勒斯坦后逐渐成熟,犹太人逐步形成了耶和华是独一神的观念,崇奉一神、排斥其他宗教并维护祭祀贵族统治的犹太教才最后形成。 天国之道:基督教以色列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到“巴比伦之囚”时期,他们开始期盼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就是“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 在罗马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其经济地位不同而对罗马统治者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分裂,其中艾沙尼派和奋锐派强烈宣传人类救世主降临的弥赛亚运动。这种宣传运动,是当时基督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公元2世纪中叶,正统的犹太教徒坚信弥赛亚终必降临。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后来的基督徒“拿撒勒派”认为弥赛亚已经降临,他不是来复兴强大的以色列王国,而是来建立一个不属这世界的天国,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稣。 后来,在反对罗马统治的民族斗争的高潮中,拿撒勒派同罗马统治当局和犹太教上层权贵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于是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教派,于公元1世纪末,发展成为最初的基督教。《基督教的起源》一书的作者阿〃罗伯逊认为,拿撒勒人耶稣很可能就是这个拿撒勒派的领袖。 关于耶稣,《福音书》中记载他是由圣灵受孕,由童女玛利亚所生。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有人目睹三天后他又复活。 后来耶稣的门徒彼得和保罗大力宣传基督教,他们带领“基督使徒团”进行传教,一生功绩伟大,保罗用文字将基督教教义编纂成圣书《新约》。这时候基督教完全从犹太教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宗教,有了自己的崇拜对象基督耶稣,自己的经典《新约圣经》。

第一章 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为什么选《数学史》?有几种原因: (1)听故事 (2)找思想 (3)解疑问 (4)补遗憾 (5)猎奇 (6)无奈(为学分) 本课程或多或少能满足以上需求. 对多数人而言,数学恐怕是花力气最多而收效甚少的一门学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僵化呆板的教科书和多年来因急功近利而形成的应试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将定义、定理、推论一古脑地堆砌在一起是国内数学教科书一成不变的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数学家的智慧之光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既不知出自谁手,又不知有何用途的空洞理论。同学们对数学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在那无边的题海中苦苦挣扎的身影。不少同学视数学为畏途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使同学们对数学有兴趣呢?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要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可能因抽象的符号或概念而一时感到困惑,但这不能成为你拒绝这门课的理由,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历代数学家的工作和生活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你或许为数学家们为克服困难而表现出的睿智而惊讶,或许为他们身处逆境但仍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或许为他们因触犯传统势力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怒,或许为他们正值事业顶峰时英年早逝而唏嘘。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了这个课堂,相信在听完这门课之后都会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到那时,你可能会对没有选这门课的同学说:你该去听听《数学史》,那课听起来还有点儿意思。

第一章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1.1数与形概念的形成 数的概念和计数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发展起来了,因而对其发展方式大都只能揣测,想象它大概会是怎么发生的并不困难。我们有相当的理由说,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就有了数的意识,至少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东西中增加或取出几个时,能够辨认其多寡。因为研究表明,有些动物也具有这种意识。随着社会的逐步进化,简单的计算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感到需要知道他羊群里的羊是否少了。或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使用简单的算筹以一一对应的原则来进行的。例如,当数羊的只数时,每有一只羊就扳一个手指头。数的概念的形成大概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30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火的使用。 当对数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就导致了记数,而记数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可能是手指计数,以至手上的五个手指头可以被现成地用来表示五个以内事物的集合。两只手上的指头和在一起,可以用来表示不超过10个元素的集合。正如亚里士多得早就指出的那样,今天十进制的广泛采用,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当指头不够用时,就出现了石子记数等,以便表示同更多的集合元素的对应。但记数的石子堆很难长久保存信息,于是又有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之说。“结绳而治”,即结绳记事或结绳记数,“书契”就是刻划符号。 结绳方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都曾使用过,有些结绳 实物甚至保存下来。如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就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 事的绳结,当事人称之为基普(quipu):在一根较粗的绳上拴系有颜色的 细绳,再在细绳上打各种各样的结,不同的颜色和结的位置、形状表示不 同的事物或数目。右图是一个基普的实物照。这种记事方法在秘鲁高原一 直盛行到19世纪,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如日本的琉球岛居民至今还保持着结绳记事的传统。 迄今发现的人类刻痕记数的最早证据,是1937年在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出土的一块幼狼胫骨,如图, 其上有55道刻痕。这块狼骨的年代,据考大约在3万年前。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终于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以下按时代顺序列举世界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设计: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发展、传播和影响等。 2、通过分析佛教教义,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基督教产生的原因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概况、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及帝国的建立等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研究、表演、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及现状的认识,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3、通过视频展示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学会利用课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了解佛教的教义内涵。 2、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了解其教义实质,明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是造成中世纪西欧落后的原因之一。 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片展示、史料解读、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 2、难点:正确认识三大宗教的本质 突破方法: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起源的探究,以及其教义经典的解读了解其实质,对宗教现状探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图片(或漫画);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网络直接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寻求有关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表演法、列表格等方法。 五、教学用时:一课时 六、教具:图片、影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剧照) 教师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取回的是《佛经》、《圣经》、还是《古兰经》?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你还知道其他哪些 宗教?直接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然后请学生阅读课 本,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及创始人等。 (二)讲授新课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和创始人。请一位同学讲述有关佛教产生的经过。 1、佛教 学生讲述: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介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基本教义:倡导“众生平等”。佛教教义对 解除渴望摆脱苦难的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很多国王也利用它“忍耐 服从”的说教,大力扶植佛教。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位 时,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并开始向古代印度以外传播。公元1世纪 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 天,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师提问:(展示PPT,佛教的教条)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它有哪些进步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代言人发言:(略) 教师归纳: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对当时反对婆罗门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忍耐服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终 于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它的局限性。 教师提问:为什么阿育王时期要大力支持佛教?(提示与佛教教义有关) 多媒体展示:(强调学生做笔记) (1)产生的背景:(P31第一段第一句)

十大宗教的起源

世界十大宗教的起源 一、犹太教: 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文《圣经》及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犹太教律法有种种戒规,如: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 二、伊斯兰教: 七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伊斯兰教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古兰经》编成。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 三、神道教(神教) 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处于依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成为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二战日本投降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日本占人口的80%信仰神道。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的是《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 四、儒教 在先秦,儒家学派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儒家学派又称“孔教”。儒家学派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基本特点:①宗师孔子,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③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④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五、道教 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家的修炼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宗教。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道教改革活动。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元朝统一之后,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和符箓为主的正一道两大派系,流传至今。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道教劝善书有《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 六、佛教 公元前六世纪时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就其传播的路线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教理和仪轨、强调重心和特征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佛教传播至亚洲各地后,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世界性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本名是悉达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作业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学业达标] 1.(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期中)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答案 C 解析依据“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最先兴起的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得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故选C 项。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城市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意大利在这方面没有独创性,排除A项。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国家是德意志,排除B、D两项。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兴”的含义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名义下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兴”的含义应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D项正确,排除A项。神学、封建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抨击的对象,故排除B、C两项。 3.(2018·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 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 D.反对禁欲苦行 答案 B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 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

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或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 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佛经 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 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然后,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在第一

宗教的本质及其作用

课题:宗教文化 ——宗教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06023054 王美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⑴掌握宗教本质的内涵 ⑵掌握宗教的社会作用 ⑶知晓世界三大宗教 (二)、能力目标:⑴学会归纳宗教的本质 ⑵能够深入领会宗教的社会作用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⑵形成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良好风尚 (四)、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师生互动中享受快乐教 学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处理: 这是一节政治学科的校本课,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对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学到过的宗教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 理解。为此,在处理时,应从宗教史出发,又不拘泥与此,联系地理学、哲学、 历史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一部分文学,建筑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宗教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 心主义世界观。 产生根源: (1)、认识根源: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水低 (2)、社会根源:阶级压迫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1)、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2)、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3)、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4)、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 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2)、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 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对待他人宗教信仰的态度 应该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多媒体计算机 三、学生分析 心理情感准备: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和雕像、图片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用与宗教相关的图片) (二)、介绍宗教的本质等相关难点、重点内容(以提问互动方式为主,引用多媒体教学)

清教的起源

Ⅰ.The Puritanism’s Origin Puritanism began in last sixteenth Century. Actually, it is one of the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and the faction made Calvin theory as the basis to reform the Church of England. After the rupture between the Henry VIII and the Church of Rome, the Church of England became the king’s tool that maintains the control of the king and led by the king, the church interior still is corrupt. In late sixteenth Century, the clean and ungodly believers in the church part demand that clear away the residual factors of Catholic country, then their ideas are called “Puritanism”, the people are called the “puritan”. They require a belief in the New Testament as the only criterion, rather than put the church or the so-called traditional system as believers’pursuant authority. They laid special stress on the church must be a true religion that has the conditions in the Bible and the true church that is holy and defended. Puritanism is a widely and uncertain name, including many different groups and factions. However, they have a common feature. They put forward the new doctrine, ritual and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unlike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en, Puritanism formed two main factions, the Presbyterian and Independent. The former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 and new aristocratic upper,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Presbyterian Church affiliated organization.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the middle bourgeoisie and the new nobility, thought that every parish should stand on one's own and against the national church principles. Ⅱ.The Puritanism’s Religious Doctrines The puritan only made the Bible as the only authoritative faith, they stressed that all believers whether civilians or king in front of God are equal. They believe in the Calvin’s predestinarianism, "things in God, th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Man proposes". They advocated that establish the church that has no ecclesiastical hierarchy and democratic republic, against the king and bishop despotism. They accepted the Garr educational doctrine, called for the abolition of episcopacy and the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一章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 文明的起源——巴比伦尼亚——埃及——印度——希腊和希腊人——希腊宗教和哲学的起源——古典时代的宗教和哲学——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物质问题——原子论者——希腊医学——从原子论者到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希腊化的文明——演绎的几何学--阿基米得和力学的起源——阿利斯塔克和希帕克——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炼金术的起源——罗马时代——学术的衰落 文明的起源 在历史的黎明期,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在居住在这些流域的各民族当中,我们知道得 最多的是埃及的人民和巴比伦尼亚的人民,主要是靠了希腊历史学家著作中的记载。从这个来源得到的资料本来是极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发现他们的许多建筑物,雕像和碑石的遗迹,由于发掘王室陵寝,得到很多家用物件、装饰品和铭文,资料来源又大大扩充了。这种资料当然是片断的,有赖双重机会,一方面要靠古代记录的保存和发现,另一方面又要靠现代研究家的正确解释;可是,这样得到的资料确也不少,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得到。 巴比伦尼亚 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的起源的最可靠的 基础。这种规范化的早期征象可以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的巴比伦尼亚国王的敕令中找到。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固定的度量衡单位的重要性,于是就用王室的权威,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 巴比伦尼亚的长度单位是“指”,等于1.65厘米或2/3英寸左右; 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指;一竿等于12腕,而测量者所用的单位绳则等于120 腕;一里是180绳,等于6.65英里。在重量单位方面,一粟等于0.046克;一舍克(Shekel)等于8.416克;一达伦(talent)等于30.5公斤,或67[1/3]磅。 在最早的有史时代,大麦似乎充当过交易的媒介。到公元前三千年,又采用了铜锭 和银锭,但是,大麦仍然在流通。黄金的价值为同重的白银的六至十二倍,因时代而不同。 巴比伦的数学和工艺的要素显然是从非闪族的萨马利亚人(Sumerians)得来的。 萨马利亚人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统治那个国家达一千年之久。在巴比伦人的碑石中发现 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他们采用了十二进位制,使分数易于计算,同时还采用了从我们的手指得到启示的十进位制。为了把这两种制度结合起来,他们对六十这个数目特别重视。这种双重计算法的平行应用成为重量和度量——圆周及其角度的划分,噚,尺及平方尺,达伦和蒲式耳(bushel)——的基础。 几何学的起源也说明抽象的科学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土地测量的基本公式和 数目里,就可以找到几何学的开端。由于有了田地的平面图,接着也就有了比较复杂的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县民宗局供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

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 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在原始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宗教就是在原始人关于灵魂和神等原始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探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根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叫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视教育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本能的传授活动。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型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被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区别何在? (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2)原始社会教育与奴隶社会教育的区别。①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②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生产相脱离。③原始社会教育无组织,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奴隶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④原始社会教育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而奴隶社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⑤原始社会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学习制作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而奴隶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脱离生产、生活经验,学习遗留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六艺”为主。 3.试析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来自东方”这一论断? (1)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亚非文明姑姑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①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