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超全)

1、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实行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
2、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ABCD)。
A、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B、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C、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D、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3、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正确理解是(ACD)。
C、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D、只有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侵略的手段主要有(ACD)。
A、发动战争,屠杀人民C、勒索赔款,抢夺财富D、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2、晚清时期,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其中鸦片战争期间有(BC)等。
B、关天培C、陈化成3、俄国主要通过(ABCD),侵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
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勘分西北界约记》D、《改订伊犁条约》4、关于租借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B、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C、1898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及香港对岸的新界D、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海面5、关于势力范围的划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德国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B、沙俄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C、英国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D、法国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6、含有赔款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有(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家除了俄、日、英、法、美外,还有(A、奥地利B、意大利D、德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有(ABCD)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2、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7、《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8、《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市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一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9《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1、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2、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代表有(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25、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26、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2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行。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8、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6、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37、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革命党人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结合起来把持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开始的年代: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2、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主要侵华战争和条约。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4、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5、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概略了解:只有一个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6、中国近代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方案;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8、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要求,民权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三民主义核心:创立民国9、辛亥革命主要历史意义:推翻5000年封建专制10、清朝统治结束的年代和标志性意义:1912,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结束11、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人物:陈独秀(《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胡适;鲁迅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政治基础:1924-1927;新三民主义13、八七会议的意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意义: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15、抗日战争中的几次大捷: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转变:“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17、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四大国:英美中苏19、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争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20、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全国性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淮海(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最多),平津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195622、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①地主阶级: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主观原因: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出路。资产阶级太软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历史呼唤着新的阶级和新的新的政党的出现。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为后者开辟道路,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发展和必然趋势。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特征:第一,外国侵略势力全方位控制中国,是中国灾难的根源。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统治中国的基础。
第三,封建经济依然存在并占统治地位;
第四,中国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且力量微弱;
1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3、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且有了新型的革命斗争方法——发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
标志:五四运动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附加: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李大钊已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大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大作业(原创版)目录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取得的成就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正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考任务大作业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取得的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则是中国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取得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首先,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其次,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再次,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中国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基本特征:(1)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四、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五、义和团运动意义首先,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敢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问题整理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历史阶段
教材的第一至第三章,主要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历史,这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酝酿、准备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是都失败了。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第二个历史阶段
教材的第四至第七章,主要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这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30年又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国民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共同推动国民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从广东出发的北伐战争顺利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但是,至1927年7月,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分裂以及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劳苦大众开始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新道路。
但是,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成为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力争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内战、独裁,挑起了新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迅速转入战略反攻。
共产党在解放区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爱国民主运动持续高涨,国民党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
全国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这就为争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任务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前提。
第三个历史阶段
教材的第八至第十章,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是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十八年,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这58年可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7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20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21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直至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在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
195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局良好,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1957年下半年后,探索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探索遇到严重的挫折。
1966年5月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成为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