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黄山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黄山市旅游资源概述黄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包括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

其中,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古村落、徽州古城等景点更是享誉海内外。

此外,黄山市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温泉资源以及独特的徽州文化等。

这些资源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1. 开发成果黄山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黄山市还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活动,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2. 开发问题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不足,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二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三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服务质量不高。

四、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另一方面,推广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理念,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2. 创新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应加强创新和特色开发。

结合黄山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开发徽州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展示徽州文化的魅力;同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开展户外运动、生态体验等旅游活动。

3.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黄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黄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黄山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王爱;石蕾;许倩
【期刊名称】《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全面分析黄山市的城市发展现状,总结出制约黄山市发展的因素。

在立足区域、放眼全球的基础上,紧跟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探寻黄山市的发展思路,提出其发展的四大路径,重塑黄山市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品牌,力求为黄山市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王爱;石蕾;许倩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2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2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资源型旅游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J], 宋艳;魏文忠;邱燕
2.黄山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J], 周恺;王丽;汪德根
3.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黄山市城市发展计划研究 [J], 韩然然
4.苏中地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兼论扬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J], 蒋寿建;陈扬;刘晓明;汤卫华
5.城市发展的理论思考——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对中国城市发展之影响及相关战略研究 [J], 杨謦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 课题组一、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中国皖南古村落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项目实施区域:黄山市行政区域内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项目主管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项目责任单位: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二、目的意义1、基本概念“中国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以清末徽州府地域为主体的山区聚落建筑群体,习惯上也称徽州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具有概念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全面性以及特色的丰富性。

“千村保护与发展”,是指皖南古村落分布的面很广,类型也很多,其保护不仅仅局限在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而是要在黄山市整个市域更大的范围内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2、研究方法本项目在全面分析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在黄山市广泛分布的古村落的个性特征,明确皖南古村落实施全面保护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实施保护与利用的古村落进行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总的和各自的保护主题、保护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及利用方式。

3、研究目的使皖南古村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更加充实、完整,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利用中起到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教化作用;同时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中,积极探索黄山市有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是山区农村特别是古村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因此,项目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而且将使皖南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发展,更具特色性,更充满活力。

通过“四个保护”———保护皖南山区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皖南山区村落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保护皖南山区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皖南山区村落的民俗风情。

实行“四大转变”———从注重保护典型文物古迹、名人故居转变到古村落文明所有遗存;从注重保护单体建筑转变到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环境;从注重古建筑的修复转变到综合性保护和发展经济;从注重政府主导转变到全民参与。

实现“四个满足”———满足皖南山区村落的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满足皖南山区村落的居民生产需求;满足皖南山区村落的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满足皖南山区村落的居民社会服务需求。

黄山区汤口镇旅游发展规划

黄山区汤口镇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分析一.汤口镇概况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市内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仅1km,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成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

汤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230天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2058mm,其中7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均适宜旅游。

而且由于全镇地面海拔标高在500m左右,盛夏之夜,常需拥衾而眠,也是避暑之理想胜地。

在地质构造上,汤口与黄山风景区一脉相承。

黄山主脉基本上由花岗岩组成,断层、节理极为发育,加之多种外力作用于不同构造、不同性质的岩体,形成群峰如林、雄伟壮丽之态势。

黄山盛景以峰为体,而山上之溪涧必行山谷而下,在谷底悬崖之处,飞瀑落地而击石,久而久之,掘成深潭;在谷底坡度突然陡峻或直立处,折而骤下,形成瀑布。

如果说山水相映、动静结合赋予黄山勃勃生机的话,那么山上以峰林、怪石、奇松著称,黄山南麓的汤口则以峡谷幽深、悬瀑飞落、潭池溢彩闻名,多姿多彩的水景与雄奇壮观的山景相互依存,交相辉映,构成汤口旅游资源的显著特色。

汤口始建于唐代,古称汤川。

因境内逍遥溪上游温泉,水温如汤,其味芳香,旧称温汤,而汤口是进入温汤之路口,故明代万历年间该称汤口。

汤口原属徽州地区歙县,是区乡政府所在地。

1983年12月1日撤消太平县成立县级黄山市,汤口乡划归县级黄山市管辖,1984年12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1987年成立地级黄山市后,隶属黄山市黄山区。

现汤口镇镇域面积129.35km2,辖6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26万。

改革开放前,汤口是个以林茶为主的闭塞贫穷的山区小镇。

自1979年黄山对外开放以来,随着黄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汤口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形成了“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以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成为黄山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的乡镇,进入黄山市小康镇、九强镇行列,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

黄山市土特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索

黄山市土特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索

黄山市土特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索一、黄山土特产介绍“土特产”是土产和特产的合称,指一个地方特有的或者说是一个地方特别著名的地方性产品。

一般来说,土特产是指高质量的农林产品或来自特定地区的加工产品,可以是直接获得的原材料,也可以由特殊工艺产品加工,且相比同类产品而言更优质或更具有特色。

根据土特产的定义,人们对黄山土特产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茶。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

祁红是红茶中的极品,有“红茶皇后”的美称;而屯绿也多次荣获国际金、银奖;还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都是中国历史名茶;甚至还有些茶被用于作为国家接待外宾的饮品。

(二)糕点。

黄山糕点种类繁多,远近闻名。

黄山有非常多出名的糕点,如芙蓉糕、徽墨酥等。

但是,提起黄山糕点,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首先想到黄山烧饼和嵌字豆糖。

冠以黄山之名的烧饼历史悠久,小巧玲珑,分甜咸口味,烧饼两面金黄,香酥可口。

而上了央视的嵌字豆糖是一种被称为“说文解字”的古徽州传统食品。

“咬文嚼字,把文化吃进肚子”是嵌字豆糖的独特风格。

(三)木雕工艺。

黄山木雕构图精巧,造型优美,堪称一绝。

它的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以人物为主的文学故事、宗教神话、民间传说等题材,更有以自然为主的山水、动物、花鸟等题材。

黄山木雕兼顾美观与实用,在应用上也十分广泛,较多用于建筑上或用来制作床、衣橱等家具,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采用不同的雕琢工艺和表现手法。

(四)文房四宝。

歙砚、徽墨作为黄山的文化特产,同属文房四宝,因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制作工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花纹结构突出,工艺风格浑朴,采用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进行雕刻。

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二、PEST 分析(一)政治环境。

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旅游需求质量的提高,特色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旅游项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山市地处安徽最南部,具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相对于本地其他旅游资源,黄山茶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并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近年来,随着该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黄山茶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类旅游正在成长为一种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形式。

本文结合近年来黄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探索,提出解决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对黄山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The analysis of Huangshan City tea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demands for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pecial tourism is increasingly sought after by the people, especially these landmark tourism projects with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Huangshan city is situated in the most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hysiographic landscape, water scenery, biologic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other rich tourism resources. Relative to the local this kind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s tea culture tourism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these tourism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and there are many serious resources waste phenomenon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support, Huangshan’s tea culture tourism has been getting rapid development, this kind of tourism is growing as a highly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m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huangshan’s te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further explorations and show some different view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get some reference to the te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uangshan.Keywords: huangshan city, te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目录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如何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黄山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针对黄山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探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独特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应黄山市特点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黄山市应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界限,并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监管。

同时,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鼓励文明旅游,避免对景点环境的破坏。

此外,还应推动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次,要充分利用黄山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黄山市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主题旅游活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开发跨地域旅游产品,提升黄山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黄山市的自然景观是其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包括加强对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防止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

同时,还要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绿色意识,实施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

最后,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黄山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

黄山市依托旅游业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

论特色小镇政策分析与发展机遇

论特色小镇政策分析与发展机遇
经 <<<行业视角源自营版2019.07
论特色小镇政策分析与发展机遇 — — —以安徽特色小镇为例
李利军 渊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8冤
摘 要院特色小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重要平台袁随着各级特色小镇政策的出台袁给特色小镇的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遥 同样袁也会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袁如何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至关重要遥
活尧生态来高度融合发展遥 只关注产业的发展袁又和传统的工业 园区尧 产业聚集有何区别呢袁 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是立体全面 化的发展袁立足特色定位内涵袁协同实现生产尧生活尧生态的三生 融合理念遥
渊二冤特色小镇的基本内涵契合度不高 在野特而强尧聚而合尧小而美尧新而活冶的特色小镇内涵方面袁 很多小镇只是一个点的发展袁产业并不特色袁而且基础薄弱曰形 态较为分散袁没有形成整体曰规划实施较为随意袁环境质量并不 美曰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或干涉较多袁较为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等 等袁是不利于小镇下一步发展遥 渊三冤特色小镇的治理模式参与度不够 在政府尧小镇居民尧市民尧社区等公共群体参与度不够曰而且 政企界限不清袁外来投资很难介入遥 在功能联动方面袁首先要强 化产业与旅游功能的融合袁开发丰富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曰其次要 强化产业与文化功能的融合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与内涵曰最后要 强化产业与社区功能的融合袁提高广大居民的身份认同度遥 1 小 镇的发展是集小镇全民之力袁共同为家园的发展而努力遥 专业运 行组织较少袁既在政府引导袁企业主体的新模式下袁特色小镇特 色治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摸索遥 渊四冤特色小镇的特色定位精确度不准 无论是特色小镇的自身定位袁还是小镇产业的特色定位袁很 多小镇都较为笼统袁大而不精遥 特色小镇核心在特袁拥有较为明 显特色基础的小镇袁 发展定位较为清晰袁 能够高效集聚相关要 素袁实现特而强的小镇核心内涵遥 渊五冤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集聚度不强 在基础设施尧土地尧资金支持尧产业政策尧人才集聚等核心要 素方面较为薄弱袁 集聚强度不够遥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提升工 作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曰主导新兴产业需要再政府政策引导下发 展袁需要政府依据小镇产业具体情况袁提供财政支持袁资源对接 帮扶等曰生活配套决定了高层次人才集聚困难曰资金筹措平台少 渠道不畅等实际困难和发展瓶颈遥 需要在人才尧资金尧资源等方 面给予特色小镇更多集聚条件袁 以便更好的促进特色小镇健康 规范快速发展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学院学报Vo1.21,NO.2Apr.2019第21卷第2期2019年4月JournalofHuangshanUniversity

赵士德,方兴林,钱成,方亮(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追溯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技术校区-技术中心理论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历史、表现形态、区域经济地位、建设政策和运行模式等,指明制约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因素有人才短缺、特色小镇类型单一、产业支撑不够等,提出从人才解决方案、多维立体小镇建设体系、产业链构建和特色小镇培育等方面着手的发展思路。关键词:黄山市;特色小镇;产业;资源;机制中图分类号:G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19)02-0011-005

引言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特色小镇。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将于20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研究拟解

决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的限制,使得城郊、农村地域的乡镇村难以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发展速度缓慢问题;探索中心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居住成本高,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为特征的“城市病”问题;寻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成本洼地的策略。一、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理论研究(一)特色小镇理论溯源“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的特指概念,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不是过去的产业园区概念,而是以区域产业定位为核心,兼具文化、旅游功能的组合概念[1]。特色小镇的理论溯源主要包括花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等方面。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先后建立了列曲沃斯和威尔温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并对“花园城市”结构与空间进行了界定:城市规模不大,城区占地4平方公里,居民3万人左右,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花园城市”的特征是城市规模小、能够自给自足、可持续的生态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收稿日期:2018-11-29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2017CX03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SK2015ZD2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基金(2015jxtd036);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2016jyxm098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6msgzs066)作者简介:赵士德(1968—),黑龙江绥棱人,黄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方兴林(1983—),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钱成(1973—),安徽淮南人,黄山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方亮(1980—),安徽寿县人,黄山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黄山学院学报2019年环境、慢节奏生活、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万斯于1977年提出城市“区域核理论”,主要内涵是远离城市中心,形成独立的“核”,并最终形成以就业为中心的关联行业,如生产、流通、消费、娱乐等,是具有“自我维系能力”的城市区域核,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依赖。城市“区域核”特征是脱离城市核心区域,具有独立的就业和生活体系的空间区域。美国学者卡尔·艾博特研究发现,城市间地域经济要素受市场化作用,产生经济要素“结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如丹佛的“技术中心”,奥兰治县“就业中心”,沃尔纳特克里克“反边地中心”。美国经济学家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产业集聚理论”,指出在某一特定领域,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大量产业关联企业和服务支撑机构的空间集聚,进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二)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从特色小镇建设的国际视角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维城市化发展、智能化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的实践探讨,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2]。产业分布广泛,包括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工业和农业等。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国内研究方面,陈建忠指出推进建设特色小镇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而是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旅游[3],加减乘除式的路径策略,产业作乘法、文化作加法、空间作减法、风貌作除法,制造业与运动休闲相结合;张吉福总结了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和模式,以及创建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4],从规划引领、发展模式、产业培育、空间布局、多目标联动和市场化运作6个方面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培育路径;曾江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建构文化、产业、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5]。研究人员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6年以后,现有研究中对浙江省的研究较多。特色小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此问题的研究需要明确界定特色小镇的研究框架,从微观层面细致地触摸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律,又需要从整体角度把小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其整合为一个经济现象的全景图。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比分析(一)特色小镇的渊源欧洲传统的特色小镇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品牌知名度高。如法国最古老的普罗旺斯葡萄产区,葡萄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法国著名的香水之都格拉斯,它的香水产业可追溯到公元17世纪。这些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城镇,产业

特色鲜明,发展历史悠久,特色产业发展拥有数百年、上千年的历史。相比较而言,国内依然保有传统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已不多见了,而且产业基础和知名度远不如国外传统特色小镇,无法与现实社会需求对接,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二)特色小镇的类型特色小镇的表现形态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小镇,如具有独特自然资源或人文历史资源的小镇;一类是围绕特色产业形成的特色小镇,如以制造业、金融业等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特色小镇。第一类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特征相似,都表现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如瑞士的滑雪胜地格鲁亚尔、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法国的普罗旺斯、意大利的塔型房屋、英国的王室小镇;列入中国特色小镇目录的浙江乌镇、江西婺源和安徽宏村等。这些小镇形态上相近,但也存在差异。第二类国内外特色小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欧洲以特色资源为支撑的特色小镇,除具有旅游功能外,还保有很高知名度的支柱产业,如达沃斯的商贸产业、格拉斯的香水产业等。相比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小镇,大多是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三)特色小镇区域经济地位欧洲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特色的小镇,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以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闻名天下。我国的这类小镇与国际上的知名特色小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区域经济地位上,表现为产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品知名度不高,特色小镇的区域经济影响力不大。如法国格拉斯小镇的香水产业年产值6亿欧元;瑞士达沃斯小镇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每年创造4500万瑞士法郎;全球著名纺织品公司总部集聚瑞士的朗根塔尔小镇;全球

··12第2期体育用品公司总部位于德国的赫尔佐根赫若拉赫小镇;法国依云小镇的水文化产业闻名全世界。这些小镇虽小,却是地区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四)特色小镇建设政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国内外的推进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欧美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是以市场行为为导向,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择,自然演化形成特色小镇,国家层面只会做锦上添花的政策支持。而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往往是借鉴西方特色小镇的成功模式,通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或特色产业,自上而下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特色小镇的建设,尽管特色小镇的建设速度快,但是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如三部委联合发布的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有明确的小镇建设标准和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由国家政策直接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相比较而言,欧美特色小镇的建设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选择过程,特色小镇建设不是短期的政策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市场行为。(五)特色小镇运行模式在特色小镇运营模式上,我国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一经确立,从中央到市县,各级政府纲举目张,在特色小镇的确定、甄选和设计等方面基本源于各级政府,特色小镇的建设是政府主导的工程。相比而言,欧美国家各州、市、县相对独立,拥有财税自主权。如瑞士中小城镇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利,税率可自己设定。欧美特色小镇主要是依托各自不同的资源稟赋,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优选过程,会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小镇。三、黄山市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分析1.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是短板目前,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最好的是浙江省,浙江省最为成功的地方是杭州市。在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名单中,杭州占了9个,在国内富有盛名的特色小镇主要集聚在杭州市,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在浙江省第二批42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杭州也同样占了9个。可见浙江省是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先得者,而杭州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领头羊。杭州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示范基地,与杭州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条件密不可分。2016年杭州GDP为11050.49亿元,接近黄山的20倍(2016年黄山市的

GDP为576.8亿元),人均GDP为120271元,亦是黄

山的四倍(2016年黄山人均GDP为41897元),差距巨大。在人才资源方面,黄山与杭州更不具可比性。杭州拥有25所本科院校,2015年在校大学生数量为42.5万人,而黄山仅有一所省属的本科院校,人才资源的劣势非常明显。2.特色小镇类型单一,个体特色不鲜明

黄山市是旅游城市,特色小镇建设多是以旅游休闲为主体。首批12个特色小镇名单中,11个特色小镇都是以旅游、养生和休闲为其主要业态,溪口汽配特色小镇是黄山市唯一的工业特色小镇。黄山市蕴涵着丰富的徽文化遗产、优美的自然景观,使黄山市的特色小镇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从个体上来看,黄山市的特色小镇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上的相似度较高。总体来看,黄山市现有特色小镇发展差异化不明显。相比较来看,特色小镇发展最好的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是特色产业小镇。浙江特色小镇的主体产业可化分为三类,即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经典产业、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小镇已经成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新名片。整体上看,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无论是高新产业还是传统产业,虽然发展的进度和效果有所差别,但都较好地实现了“各具特色”的基本要求。3.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黄山市正在努力发掘特色产业小镇,全市梳理了13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如新明乡茶产业专业镇、岩寺镇精细化工产业专业镇、西溪南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专业镇、歙县徽城镇机电产业专业镇、歙县北岸镇黄山贡菊加工产业专业镇、休宁县海阳镇茶产业专业镇、休宁县万安镇工艺品产业专业镇、休宁县五城镇传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专业镇、休宁县溪口镇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镇、黟县碧阳镇茧丝绸产业专业镇、黟县渔亭镇旅游商品产业专业镇、祁门县金字牌镇祁门红茶产业专业镇、祁门县祁山镇电子电器产业专业镇。曾从中选择3~5个条件较好的专业镇进行特色小镇先行先试。但是从规划的小镇产业来看,多集中于农副产品,产业链条短、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特色不鲜明,竞争力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