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合集下载

“格物致知”,应该怎么“格”?

“格物致知”,应该怎么“格”?

“格物致知”,应该怎么“格”?《礼记·大学》上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是儒学中最全面、最系统地阐述其政治理想的文献,核心内容为三纲八目。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其三纲,也是儒者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步骤和方法。

“格物致知”是起始点,是基础,但《大学》对如何“格物”没有作任何表述,对“知”也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为后世的理解带来了困惑,千百年来,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桩公案。

古代先贤们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二程训“格”为“至”,认为“格物”就是“穷理”,朱熹也视“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王阳明训“格”为“正”,认为“格物”即“正心”;王夫之认为“格物”是“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以求近乎理”,“致知”是“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

虽然这些解读差异很大,但其中都有某种共性的东西。

从一般意义上看,“格物致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法,应当说综合“格物致知”特别是“格”的词源和各种语境下的用法,大致推断其更为一般的本义,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读,“格”的最初含义是“木长貌”,即树高枝长之貌,后来用于指能将器物分置的木制用具,如书架上的格子、窗格、战格(栅栏),引申为标准、品格、人格、。

“格物”的本义应该是“使某种事物处于适当位置上”。

这里“格”既可以做名词,体现为某种器物的功能,又可以做动词,表示为了实现这种功能付出的努力。

如果将“格物”与“致知”连用,则“格物致知”的本义应该是“通过使某种事物处于适当位置上,以获得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 格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 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 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 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 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热点考向2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 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 步。 2.思想上 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 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 步强化。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 实质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 关系 系迈进 (1)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 实质 (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 生产关系萌发;(2)政治上重农 差异 品经济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 的原 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 展;(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 因 推动人的思想解放 新观念的萌发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 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 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 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可排除。 答案:D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篇一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结合高中历史简析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结合高中历史简析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 给予 系统的哲学 并 纪的破坏 , 大力提倡 “ 以仁义礼乐 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 , 宋仁 宗庆历年间 , 周敦颐在他的著作《 太极图说》 , 中 用简洁、 抽象的 化, 整顿人心 , 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 , 重建 儒学道德形而上学 的主
( ) 朱 理 学 的 特 点 是 儒 、 、 三教 长 期 论 争 和 融 合 的 结 2程 释 道 论 证 。如北 宋 初 期 , 当时 名 儒 孙复 等人 有 感 于 五代 君 臣父 子 伦 观努力。程朱理学适应 了唐末 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创 造 了条 件 。
教 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 ,三是北 宋学者 大胆创新 为其 产生 论方面 , 二程提 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 认为“ 物皆有理 ” 只有深 ,
关键词 : 高中; 程朱理学; 特点 ; 因 成
在讲解人教 版高 中历史必修 三“ 宋明理学” 这部分 内容时 。

种现象 的原 因, 了这部分 内容本身 比较抽象外 , 除 主要 的还是 欲” 的修养论 、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 由修齐而治平 的功能论等等 ,
程朱理学的特点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 、 、 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 道 佛 它 把人的 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 置, 强调 “ 存天理 , 灭人欲”对 , 道德规 范和修养方法 , 与以前 的儒学相比, 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 儒学相 比, 程朱理学 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 理论化。 我 们知道 , 佛教传人 中国以后 , 其所具有 的哲学 思辨性 深深吸引
・视 野 ・ 【 戍才新 观察】 安阳 ●刘 振 东 .

要 :程朱理 学的特点有三 :一是使儒 学进 一步思辨 万物都有天理 , 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 中。朱熹更强调作为道德 规范 的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 人性本来 了能显现人性 的美德, 他提 出了“ 存天理 , 灭人欲 ” 的命题。在认识 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他们把知识 、 理” 道德和天理 联系起来 , 认为“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掌握天下之理, “ , 达到 对普通天理的认识 。朱熹更认为 ,物” 指天理 、 “ , 人伦 、 圣言 、 世故。 “ 格物致知”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 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可见 , 除

高频考点20 宋明理学-【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考点20 宋明理学-【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

高频考点20·宋明理学1.(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

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朱熹研究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朱熹通过格物,对这些领域的细致观察,到达天理的阶段,达到对天理的认识,C项正确;“揭示规律”属于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心学的观点,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等著名书院。

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消失。

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仁宗时期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D.私人书院基本消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但到北宋仁宗末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可知,政府在地方教育的作用更大,影响更大,C项正确;南宋时,理学官方地位确立,排除A项;“脱离”表述错误,排除B项;“基本消失”表述绝对,排除D项。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
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 无事也。”。
——《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二节 朱熹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 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 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 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
一、“唯理是实”
1、二程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范 畴。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 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 二上)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二程遗 书》卷十九)
2、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 “实理”: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 “无非理也,惟理为实。”(《粹言》 一)
一、理气关系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 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 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 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也。” ——《答刘叔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明:王阳明
(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2)认识论: 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理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观点 的异同?
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原,“万物皆是理”; 材料2: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 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3:王守仁: “心即理”,“致良 知”;他认为良知是存于人心中的天理, 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 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 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是什么?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 是理”;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 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 义”。 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点是什么?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
把握“理”的途径(认识论)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点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 把握“理”的途径(认识论)不 同: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 (1) 程朱理学主张用 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 认识和把握“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2) 陆王心学提出, 本原是内在的“心”,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克服私欲,回 认为本心是“理”。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戴震 (清)
消极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 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三教合归儒” 对儒学发展 有何意义?
儒学吸收佛、道精华,
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看书内容归纳:唐出现什么局面?给儒学造成 什么影响? (3)唐 朝: 三教并行 使儒学地位进一步下降。
程门立雪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 1. 魏晋、隋、唐时的儒学面临挑战 (1)魏晋: 佛、道传播


唐•杜牧

这首诗反映了魏晋 时期什么现象?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佛教兴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书内容归纳:隋儒学家提出什么主张?
(2)隋: “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 《三教图》(清· 丁云鹏)
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 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 1148年中进士, 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 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 十年)在福建讲学。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 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材料二: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 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2.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1)天理是三纲五常 (2)存天理,灭人欲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 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朱 熹
诗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反映朱熹怎样的认 识论? ——儒学复兴 (1)宋朝加强专制统治;重文轻武;重视儒 学作用。 (2)儒学家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义理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请饱览书院的风彩神 韵
二、内容:程朱理学
1.北宋:程颢、程颐
程 颢
程 颐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分析归纳二程观点有哪些?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 的三寸金 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程朱理学的影响
• (1)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 • (2)纲常礼教束缚人性更紧。 • (3)深入钻研,持之以恒,探求知识得到 发扬。
三、内容: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名言:“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1)心是万物的本原
(2)心就是理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
相同内容:
(1)主体思想内容相同, 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的思想, 都属儒家学派。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纲常道德,即 为天理 (3) 克服人欲,存天理。
相同影响:
(1)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2)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 专制统治。
阅读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三、内容:陆王心学
2.明: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此语何意?在历史中找“破心中贼” 的例子? 结合自身如何理解此语?
•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控制人民思想难; 1.镇压农民起义容易,控 • 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是“破心中贼”; 制人民思想难; 2.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是 • 排除外界干扰容易,排除内心不良杂念难。 “破心中贼”; 3.排除外界干扰容易,排 除内心不良杂念难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北宋:程颢、程颐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人伦即天理 (3)认识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获得其中
的知识——理
2.南宋:朱熹
朱熹死后不久,成为 “孔门十哲”之一,而其 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 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 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 中国的官方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