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研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研究性学习

第一篇: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描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内容和基本特征,首先要尊重中国古典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如其直接表现就是不同文体的消长,同时必须考虑其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时代性、空间性差异。从此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不同朝代表现为不同文学体裁的兴盛或衰落:尽管在同一时代,各种文体都存在并发展,但是,一个时代常常是一种特定文体特别兴盛。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大致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如下这些段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

如果将审美界定为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那么,在人类还没有使用文字记录之前,文学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后代才记载下来的原始神话和原始歌谣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神话传说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今天看来其认识是不科学的,却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发育,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像代表着中国文学精神的萌生。《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堰(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根据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人类在史前时期确实曾经遭受过大洪水的灾害,如何治理水患是事关当时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这则神话将治水简化为父子二人的成或败,这种人格化、故事化的思维是人类原始文明时期的思维,也是人类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的涂山氏《候人歌》和夏孔甲《破斧歌》,被认为分别代表着南音和东音的起源。

先秦文学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并逐渐脱离巫术、宗教以及歌、舞艺术而独立发展,文、史、哲未分。

原始歌谣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就出现了《诗经》,当然《诗经》只是当时产生的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一部分。《诗经》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其产生地域广泛,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区,约相当于今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既

有上层贵族,也有平民,可见是经过刻意的搜集、整理才编订成书。古代一直传说周朝有“献诗”、“采诗”的制度;汉代人还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定。其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一般认为,这三者主要是音乐曲调上的区别,不过包含着内容上的区别: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音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则是宗庙祭祀音乐。这些诗歌作品被采集编订起来之后,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或教材,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外交使节往来应酬,往往赋诗言志,断章取义;其最早称为《诗》,因共有305篇而被称为“诗三百”,后来被称为“经”或“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涵被重新解释,在汉代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不同朝代的学者解释差异也很大,有的理解或解释是牵强附会的。抛开后代人的解释来看,《诗经》所载录的诗歌深刻地揭示了西周初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到世态人情、民俗风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快乐与悲伤。

雅、颂集中反映上层社会的政治文化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歌颂先祖,具有史诗的性质。小雅则反映了朝廷君臣政治活动,如《鹿鸣》第一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再现了君臣宴饮的热闹场面。“国风”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民间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的种植农业起源很早,《豳风·七月》真实、丰富地表现了农民一年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种田、养蚕、纺织、酿酒、打猎、藏冰、修筑宫室,在看似客观的咏叹中流露出他们的哀怨和不满。《魏风·伐檀》则反映了劳动者在辛苦的劳作中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讥讽。《诗经》还反映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男女爱情,《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思妇对久役不归征夫的深情思念,《邶风·谷风》、《卫风·氓》则是对于负心丈夫的声讨,当然更多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歌咏:《周南·关雎》辗转反侧的单相思,《硕人》则是情人眼中出西施,《邶风·静女》则是约会不至的抱怨,《郑风·子衿》抒发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似之苦,《秦风·蒹葭》在如梦似幻的景物之描写中表达了对于恋人的渴望。《诗经》诗歌艺术很质朴,在句式和章法上多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其广泛使用以彼物比此物、触物起兴的比兴手法,如用雎鸠的成双结对来反衬人的孤独(《周南·关雎》)、用娇艳的桃花来比喻盛装而羞涩的出嫁新

娘(《周南·桃夭》)等非常贴切,而《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小雅·采薇》“昔日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写,实际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于后代诗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和长于比兴的艺术形成了偏重于抒情的诗歌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战国时期,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兴起了楚辞,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使得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名平,生活于战国后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具有很卓越的政治器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忠君爱国却遭到奸臣嫉妒,昏庸的楚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最后投汨罗而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一般认为,诗题“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诗歌表现了自己政治上遭遇的不公平的待遇,批判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抒发了忠君爱国的感情。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强烈,迸发而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叙述了自己的出身与经历,自我剖解,表现“内美”的修养、安邦兴国的才华,但是,奸臣的诬陷和君主的昏庸使自己遭受冤屈,尽管如此,他仍然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意志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后一部分进入想像世界,诗人先向重华(舜)陈述胸中苦闷,然后“周游上下”“浮游求女”,都没有遂愿,诗人在极度失望中准备放弃追求而远行,但是,一看到故乡、故国,他却难以远行。这些象征性的叙事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也揭示了诗人选择的艰难和灵魂的煎熬,显示了生命的深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九章》是一组抒情诗,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内容和《离骚》接近,感叹身世,言志抒怀。其中《橘颂》赞美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精神,其实是托物言志,自我砥砺。另有《九歌》有11篇作品,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