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Thrombin)
凝血止血检验项目

一.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 BT)【应用】(1)检测血管性疾病(2)检测血小板功能【临床意义】1.延长:a)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b)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c)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d)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e)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应用】(1)术前检查凝血功能(2)口服抗凝药监测首选(INR)(3)用于外源凝血因子缺陷检测(4)用作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临床意义】1.延长:a)先天性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无(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b)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d)抗因子子Ⅱ、Ⅴ、Ⅶ、Ⅹ的抗体存在等情况。
2.缩短:a)见于因子Ⅴ增多症;b)口服避孕药;c)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应用】(1)监测肝素抗凝用量的良好指标(2)用于内源凝血因子缺陷检测(3)术前监查凝血功能(4)凝血时间代替指标【临床意义】1.延长:a)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及凝血因子Ⅺ缺乏症;VWD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c)肝素抗凝治疗;d)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有FDP;e)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2.缩短:a)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b)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c)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以及严重的灼伤等。
凝血检验你了解多少?

凝血检验你了解多少?邛崃兴盛医院 611535凝血检验作为损伤的紧急应对机制,我们应该对凝血检查多一点关注,尽快将这一检查普及下来,从而应付更加复杂多变的外界损伤。
一、凝血检验病人在做手术前,或者是因为受伤引起出血,医生在处理当中往往会进行人体凝血功能的检查,防止术中严重出血,引发患者休克,甚至是死亡,从而引起更大损失的出现。
首先,血液是生物重要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在人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氧气的运输,以及将细胞代谢物带离细胞,还有身体内环境的维持。
不过由于人体的脆弱性,出血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
当一个健康的人出血量达到血液总量的三分之一的时候,则会出现休克性致死,所以凝血功能相当于人体的最后一道防护伞,因此凝血检查对人体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凝血检查的作用我们可以规避很多失血的发生,比如某些疾病,就像血友病,它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或者使原本轻微的出血变得具有生命威胁,类似的疾病还有血小板减少症。
还有一些药物的影响,比如一些类似于华法林的抗凝血药物,会使人体产生凝血功能障碍,会实时影响着人体的凝血能力,因此凝血检查也成为了必须实时进行的检查,并非是大多数病人所想的那样,只做一次就行。
凝血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大致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formation of prothrombin activator)、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conversion of prothrombin to thrombin)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conversion of fibrinogen to fibrin)。
另外凝血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通常采用的凝血检查,并非是进行各种物质数量的测量,而更偏向于凝血能力的测量。
再有,凝血机制属于应急机制,正常情况下的往往效果偏低,还有为了防止正常人体形成血栓,身体另外还有抗凝血机制的产生,以及进行溶解的纤溶机制,所以凝血检查要比想象的还要苛刻一点。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的基本原理和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张弘

是指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包括因子Ⅹ、Ⅴ、Ⅱ、Ⅰ、 ⅩⅢ、Ca2+之间的相互作用。
凝血机理(瀑布学说)
▪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 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生 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 仪器方法学原理
▪ 凝结法:在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试剂 (Thrombin Reagent:牛凝血酶冻干粉;OVB:巴比妥钠、氯化钠)。 然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 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 曲线求得凝血时间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全自动凝血仪测定方法: 凝固法(PT,APTT,Fbg,TT) 免疫比浊法(D-Dimer)
APTT
PT
TT
延长
因子VIII、IX、XI活 因子II、V、VII、X、 Fg异常、循环中
性减低
Fg活性减低
抗凝物质增多
缩短 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
少见
监测 指标
口服肝素抗凝药物监 测
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物监测
(二)参考值及报告方式:
PT:直接报告患者及正常对照的PT秒数。参考值为10~15s,超过正常 3s 为异常。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浓度I或NR者值活主性要百用分于比口服抗凝剂监测。
(对数)
(三)PT的临床意义
延长:
① 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凝血机制讲解ppt课件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 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临 床意义与ACT相同
第一阶段
凝血活酶 形成期
IXa.IV.VIII PF3
组织损伤 VII
VIIa.III.IV PF3
X Xa
APTT
肝素
Xa
(凝血酶原)
II
Xa.V.Ca2+
PT(prothrombin time)
PF3
TT
凝血酶IIa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期
( ) thrombin time I
第三阶段
4、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bg)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者使血浆 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 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值2.0~4.0g/L
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病等。Fbg增高见于血 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凝血的启始 环节受到抑 制
SUCCESS
THANK YOU
2019/5/31
纤溶系统
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以保证受 损血管再通
纤溶系统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维蛋白多聚体 碎片
多肽 A、B、C
家畜病理生理学(第2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案【动物医学专业】第五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动物机体的凝血机制,具有防止出血的重要功能;动物同时还有一个抗凝血机制,对防止血凝过度、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是必要的。
凝血机制包括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抗凝血机制包括纤溶系统,蛋白C(protein C),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 T-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等。
纤溶系统被激活后可分解(降解)纤维蛋白;蛋白C被凝血酶激活后可灭活VIIIa, V a (抑制内源性凝血系统);血栓调节蛋白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它与凝血酶结合后大大增强了凝血酶激活蛋白C的作用;A T-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多种含丝氨酸残基的凝血因子的活性;而TFPI可直接灭活VIIa, Xa(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
正常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和抗凝血机制保持动态平衡。
凝血和抗凝机制如发生失调,可能引起DIC。
一、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首先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在微循环内形成广泛性微血栓;随后由于凝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液由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同时又激活纤溶系统和其他抗凝机制,导致患畜发生明显的出血、贫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
这样一种危重的病理过程称为DIC。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原因:DIC可见于家畜内科病(如胃肠炎、马属动物急性结肠炎),外科病(严重创伤、烧伤、大型手术),产科病(难产、流产、宫内死胎),寄生虫病(牛泰勒虫病),传染病(急性猪瘟、猪丹毒、马传染性贫血、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肿瘤性疾病(血管瘤、黑色素瘤全身化,其他恶性肿瘤),异型输血,以及缺氧、酸中毒、休克、肝功能不全等病理过程中。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是因为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手术医师需要在术前仔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因为即使是对未确诊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小手术,也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一)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随着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很多外科医师都忽视了基本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但是任何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都代替不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认真的体格检查。
外科医师术前必须仔细采集患者的病史和认真进行体检,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凝血功能紊乱都能在术前病史采集中发现。
应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史、有无黏膜出血病史(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的时间和频率、皮肤青紫瘀斑史、肝病或肾病史、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及有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等内容。
术前体格检查要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触诊有无肝脾肿大,关节松弛,创伤愈合不良等。
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征,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缺陷:如患者有瘀斑说明血小板有异常,或血管缺乏完整性;血友病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术后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肌肉关节出血,形成单个的深部血肿;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常是联合因子缺乏,出血以鼻部、牙龈、皮肤、消化道、泌尿道出血为主,也可为肌肉血肿。
患者的术前用药史也很重要。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由于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同时使用了多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必须考虑到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实验室检查术前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尽管阳性率低,但仍是必需的,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现难以止血的意外情况,也是诊断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
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等。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of Femoral Pseudoaneurysms胡俊兴摘 要:目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采用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55例临床资料。
本组假性动脉瘤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6个月超声随访复查,随访1a 。
结果 其中53例假性动脉瘤凝血酶注射均一次性成功,平均治疗时间5~15min 。
另外2例经过2次治疗获得成功。
结论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方法简单、安全微创、复发率低,是临床实践中微创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动脉瘤;凝血酶注射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 (2015)01-0052-02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单位: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汝州467599作者简介:胡俊兴(1968-),男,河南汝州人,副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介入性诊断治疗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发生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加压治疗的方法存在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大等缺点,另外有的患者通过这种机械压迫的方法最终不能使动脉瘤闭合,而外科手术修补切除瘤体又存在创伤。
我院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对55例诊断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进行凝血酶注射疗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5例,经超声检查并确诊,经传统的治疗方法加压治疗无效,男38例,女17例,年龄41~6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Thrombin)
货号:T8021
规格:1000U
保存:-20℃保存,有效期3年。
溶解方法:
可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配制,储存液参考浓度为1000U/ml,-20℃保存可稳定6个月。
为避免反复冻融,可分装冻存。
产品应用:
一、凝血实验
凝血酶(Thrombin)来源于牛血浆,分子量37KD,是由两条肽链(31KD和6KD)通过二硫键组成的。
凝血酶是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激活后形成的蛋白质水解酶,其催化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水解掉A肽和B肽,由此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进一步聚合,在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参与下形成血凝块。
凝血酶酶活:固体活力:大于800单位/mg solid;比活力:比活力大于2000单位/mg protein;
酶活检测方法: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按2010版药典凝血酶冻干粉检测。
产品稳定性好:冻干产品在室温条件下考察12个月,酶活力未见显著变化,冷藏条件下保存36个月,酶活力未见显著变化。
二、标签切割
由于凝血酶具有切割序列专一性强,水解效率高的特点,它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其应用之一是作为工具蛋白酶用于重组融合蛋白质的特异性断裂,尤其适用于生物工程制药业及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
凝血酶是一种广泛用于切割标签的蛋白酶,凝血酶最佳切割位点是X4-X3-P-R[K]-X1'-X2',这里X4和X3是疏水氨基酸而X1'和X2'是非酸性氨基酸,一些经常使用的识别位点是L-V-P-R-G-S,L-V-P-R-G-F,和M-Y-P-R-G-N。
在X4-X3-P-R-G-X2'之间切割比在X4-X3-P-K-L-X2'更有效。
其他识别位点是X2-R[K]-X1',这里X2或者X1'是甘氨酸,例如A-R-G和G-K-A,这里切割发生在第二个残基后。
在凝血酶切割位点和N
末端标签之间插入五个甘氨酸残基可改善切,通过这一"甘氨酸连接肽"只需较少酶量就可达到完全切割,而且也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切割。
作为切割标签的蛋白酶具有以下特点:
1.纯度高:SDS-PAGE检测图谱无杂蛋白条带;
2.不含有其他蛋白酶活性;
3.酶切活性高,能够有效切质量比为1:1000的蛋白。
切割可在20℃到37℃之间切割0.3到16小时。
4.有效的酶切缓冲液是20mM Tris-HCl缓冲液,含150mM氯化钠,pH8.0。
5.凝血酶可从切割产物中用p-氨基琼脂糖亲和纯化,或者苯甲脒琼脂糖移去。
酶切条件:
凝血酶酶切条件举例:20mM Tris-HCl缓冲液,含150mM NaCl,pH8.0体系中:
融合蛋白总量100µg
凝血酶用量0.2-0.3U
温度20℃-37℃
酶切时间0.3h-16h
根据底物蛋白酶切位点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凝血酶的工作浓度与酶切时间,以便达到较好的酶切效果。
凝血酶切割样品SDS-PAGE比较图谱:
泳道1为切割前样品,泳道2为采用sigma凝血酶(货号:T6634)切割后样品,泳道3、4为采用sigma 凝血酶(货号:T4648)切割后样品,泳道5、6为采用自制凝血酶切割后样品。
SDS-PAGE图谱:泳道1为自制凝血酶(非还原),泳道2为sigma公司凝血酶(非还原);泳道3为自制凝
血酶(还原),泳道4为sigma公司凝血酶(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