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创作的突破

合集下载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

浅谈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作用1. 引言1.1 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重要性辞赋在中国文学自觉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辞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辞赋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又是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依托。

通过对辞赋的深入研究和体验,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学历史的悠久沧桑,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和审美境界。

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精妙的表达和雄浑的气势深深吸引着文人雅士和后人学习借鉴。

在文学创作中,辞赋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气势恢宏,还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辞赋对文学审美观念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和审美价值。

2. 正文2.1 辞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起到了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古代文人通过创作辞赋,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传承并发扬前人的文学成就,使文学传统得以延续。

辞赋对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有着重要影响。

辞赋的独特结构和修辞手法,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辞赋还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通过辞赋的创作和欣赏,古代文人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品味。

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促进了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文学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学审美观念,推动了古代文学的不断进步。

2.2 辞赋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辞赋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辞赋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辞赋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

在诗歌创作中,辞赋常常被用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影响文学创作风格的因素

浅谈影响文学创作风格的因素

浅谈影响文学创作风格的因素摘要】一部鲜活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源于作家天才般的想象还是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实二者皆而有之。

本文主要探索了影响文学创作风格的因素。

【关键词】文学创作创作风格因素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0-0046-02新时期文学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了特殊的、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不论是轰轰烈烈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它推动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升了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

一、文学创作的创造性和制作性1、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不过这种个性化创造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

2、文学创作的制作性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

我们提倡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倾向,反对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制作。

然而尤其是处于"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当代文学创作,必然既体现个性化创造原则,又少不了时尚的商业运作,这是当下文学生存的现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尊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制作性"相互渗透的现实。

二、创作动机1、涵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作家内在需要的体现。

即作家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这种易感点在特定外部机缘的触发下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这种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着或隐或显的的支配作用,比如材料取舍、价值取向、创作热情等。

2、创作动机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动机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有了创作动机未必能创造出作品,这与作家的综合素质相关。

樋口一叶的文学浅谈樋口一叶文学创作中的特异性

樋口一叶的文学浅谈樋口一叶文学创作中的特异性

58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槌口一叶的文学——浅谈槌口一叶文学创作中的特异性方萍(南京大学日语系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橱口一叶(1872~1896年),一个象慧星般的女作家,在北村透谷自杀前后骤然放出异彩,旋即殒灭了。

她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日本近现代文学早期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橱口一叶以其年轻而富有深刻感受的女性视角,用她那短暂得几乎令人惋惜的年轻生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浊流》和《青梅竹马》两篇,是受到评论界高度赞扬的代表作。

栖口一叶是日本近代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从社会底层的角度反映了明治时期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罪恶,形象地刻画描写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特别将焦点集中在其文学创作经历中的特异性,试加以论述。

谈到一叶文学创作中的特异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

第一方面,桕VI一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出人头地观。

一叶生活在明治维新后一个动荡的时代环境中,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广,明治时期的青年虽然开始觉醒,但社会上还残留着很多的封建因素和习俗,特别是身份差别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已经生根般牢固。

自我的觉醒和封建观念的对立造就了明治时期青年的内心极大的反差,而这种内心矛盾则集中表现在他们的出人头地的梦想上。

一叶同当时的明治青年一样梦想能出人头地,而这种出人头地的梦想也自然流露于一叶的作品中,蕴含在一叶的小说中。

尤其是其后期小说中,一叶多从社会底层女性试图出人头地视角反映时代。

第二方面,槌口一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古典文学修养。

可以说这是一叶文学的支柱,有此支柱,一叶文学才得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第三方面,榈口一叶的三个创作时期。

初期、中期及后期作品的特点、风格及影响因素,从浪漫主义完成向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都将被一一详尽阐述。

第四方面,栖口一叶文学的灵魂——现实主义的精神。

这与一叶的代表性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体现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首先来看栖IsI一叶的出人头地观。

一叶的出人头地观离不开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的影响。

浅谈对比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妙用

浅谈对比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妙用

比 . 有 内 容上 的对 比 杜 甫 “ 门 酒 肉臭 , 有 冻 死骨 ”把 两 还 朱 路 , 种 不 同 的情 状 作 了 鲜 明 的对 比 : 新 松 恨 不 高 于尺 . “ 恶竹 应 须 斩 万 竿 . 把 两 种 不 同 的 情 状 作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 浩 然 “ 名谁 肯 ” 孟 失 访 , 意争 相 亲 ” 对 比 中 写尽 了人 情冷 暖 ; 苍 鹰 独 立 时 , 鸟 得 , “ 恶 不 敢飞 ” 写 出 一种 对 立 而 统 一 的 境 界 … … 。对 比加深 思 想 。 . 强 化 感 情 : 比造 成 了 一种 艺 术 的 境 界 。 在 文学 创 作 上 , 比 。 对 对 是 突 出人 物 性 格 特征 的 重 要 手段 . 是 造成 人 物 性 格 冲突 的重 要 也 手段 。 要 突 出 人 物 性 格 特 征 . 成 性 格 冲 突 , 要 善 于 在 一 篇 作 造 就 品 中安 排 可 以形 成 对 比 的不 同性 格 的 人 物 。 比如 . 写一 个 勇 要
( ) 武 夫 力 而 拘诸 原 , 人 暂 而免 诸 国 。 ”《 之 战 》 1“ 妇 (崤 )
() 2 占之 君 子 , 责 己也 重 以周 , 待 人 也 轻 以 约 。 ( 原 其 其 ”《
翟 《 辞海》功” “ 条可见 :. 1 功劳, 功绩:. 2功效;. 3 坚固、
精 善 ;. “ ”5功 夫 。这 些 义项 中 似 乎 只有 第 4同 工 ;. 条 可 诠 释 本 句 中的 “ ” 。但 是 细 看 也 不 堪 吻 功 字 合 , 么 解 释 才 是 较 为恰 当 的 呢 ? 怎
学 术 探 讨
在 文 言 文 的 阅 读 学 习 中 ,常 遇 到 有 的 词 语 .

浅谈湘西乡土文化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湘西乡土文化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湘西乡土文化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他出生在湖南凤凰县,儿时也生长在此地,那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真善质朴的人民。

湘西凤凰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世界,也是一个“人性美“和“人情美“散发于每个角落的天堂。

沈从文在湘西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清新淳朴民风的熏陶下,成就了他习文的创作道路,同时也创作了以湘西山水为题材的系列小说。

他对湘西文化推崇备至,对湘西古朴人民热爱眷恋。

永恒的湘西情节使他的小说创作以“牧歌式”的湘西山水题材为主,因此饮誉中外。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创作道路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乡土文化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在沅水流域的凤凰县,也叫镇皋。

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等少数名族聚集的地方。

几千年来,这里聚集了古楚文化、蜀文化与苗族文化,进而形成了特殊的湘西文化,也因此造就了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

湘西凤凰被中原文化鄙夷为“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但是自然环境优美、山水风光秀丽,人民古朴勤劳、美丽善良、勇敢机智、天真热情,具有野性美、自然美、心灵美,湘西人民似乎成为了真善美人生形式的象征。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形成了他喜欢探索自然、思索自然的敏感性格,也因为湘西文化及人民的朴实、抒情、唯美以及温暖,让他儿时便在心里种下了湘西的种子,湘西的一草一木已经在儿时便随着他的游玩深深地烙在心里,或许他自卑但坚强不息的性格也因此所致。

他属“乡土小说”流派,但他的创作风格却异于鲁迅,许钦文,台静农等人。

他们主要是对乡土中的愚昧、麻木进行发掘和批判,但沈从文则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通过描绘湘西人的自然生活形态表现农村社会的弊端及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的动摇和瓦解。

沈从文不会极端地看待问题,他总是会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和描述把问题表现出来,问题与自然生活总能和谐地融入于文章中。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过,无一处不服贴〞,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声音让人无比的舒适;“如一条 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回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是从视 觉的角度写声音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洪海江苏省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24700〕
第3页共3页
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的沟通让馨香与妙音齐飞直入心脾达到醉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通感手法|通感手法
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叉,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心情。同样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这
样写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诗人听着琴声,好象观
通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翻开文学巨著,不必说一卷 察在宽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浮云和柳絮悠悠扬扬地随处漂浮,这是听觉沟
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使两种作用 《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又只一拳,太阳上正
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的沟通,让馨香与妙音齐飞, 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奇
直入心脾,到达醉人的艺术效果。“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 妙地从听觉器官设喻,“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形容各种声响
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 若有若无时,便让人有种“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
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好像会有温度,声音好像会有形象,冷暖好像会有 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漂浮不能自主的无奈。杨万里的《又和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王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修而工”——杨万里文学创作论探讨(一)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修而工”——杨万里文学创作论探讨(一)

浅谈“篇不谋而合,辞不修而工”——杨万里文学创作论探讨(一)【论文关键词】杨万里创作方法“活法”【论文摘要】杨万里是南宋创作成就斐然的文学家,他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学主张独具个性,自成一家。

他在文学的创作方法上讲“活法”,强调“活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师法”自然。

本文主要探讨杨万里文学创作思想中对创作方法的思考。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杨万里一生著作颇丰,着有《诚斋集)133卷。

杨万里在南宋中后期被推举为诗坛领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诗坛四大家”,以“诚斋体”名世。

杨万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与骈文作家。

同时,他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学主张独具个性,自成一家。

他在文学的创作方法上就讲“活法”,强调“活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师法”自然。

“法”是宋代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北宋苏轼论创作,偏重“活”法,例如他评价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张将法度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的创作方法。

苏轼说自己写作即为“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诗颂》),“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其结果就是脱口而出,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成功之作;陈师道论诗,提出“学法”与“悟巧”(《谈丛》)不可偏废,强调诗人必须要学习前人句法,但在思维方式上却要倚重禅家之悟。

南宋吕本中则将“活”与“法”结合起来,主张学诗者不死守法度,又不离法度,要自由创造,自如变化。

杨万里论诗也讲“活法”,强调“活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确实为杨万里诗歌创作开出无限生机,因为自然的情趣是无限的,而观者的主体感受也是无限的,由此幻化而成的主体眼中的自然世界更是无限的。

所以,杨万里诗歌的诙谐幽默,深邃哲理,细腻感受都由此源源而来。

杨万里论文也同样讲“活法”,但此“法”不同于诗歌的“创作之法”,而是针对文章的法则,内质与外形等要素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word. … 浅谈文学创作的突破 伊焕章 最近和几位文友聊起绥滨县作者文学创作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家普遍感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很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普遍遇到了“瓶颈”障碍,感觉很苦恼,写不出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局限在原来的水平上,好像被什么绳索束缚着,甚至停滞不前,不知从那些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进步。 不少作者想让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确实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文学创作问题,向来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事情,对于我这个才疏学浅而且在文学创作上没有什么造诣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不敢妄加评论,怕误导作者。在一些文友一再要求下,就文学创作如何突破问题谈点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在体裁的延伸上进行拓展 从我县作者的文学作品看,从体裁上划分主要分三大类——小说、散文和诗词,当然还有戏剧,不过能写的人较少。我们的文学期刊《奥里米文艺》也是发表这三类体裁作品。 .. . … . word. … 现在从文化市场需求看,从老百姓对文学作品喜闻乐见方面看,主要欢迎电视剧、流行歌曲以及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方面的作品。所以我们的作者不能不考虑这些需求,在文学体裁上向前延伸和拓展一下。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是放弃小说、散文和诗词的创作,而是说在原来创作的基础上,向新的文学体裁探索一番。例如写小说的作者,可以向电视剧剧本创作上发展,或者在小说中植入电视剧的原素,争取达到改编电视剧的要求,因为好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都改编自优秀的长篇小说。写散文的作者向报告文学上发展,亦可写写历史纪实和人物传记。写诗词的作者可以向歌词创作上拓展,电视台的好多节目和各种文艺演出,都需要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好歌曲。写诗词的作者从事歌词创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歌词创作上有所突破呢? 在和部分作者交流中,以上意见我已提出过,他们认为我的意见值得考虑,这也是在文学创作上进行突破的一个途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善于驾驭的文学体裁,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一次跨越。 在题材的丰富上进行扩充 从目前我县作者文学作品的题材容看,作品题材容不够广泛,小说题材的容往往局限在婚恋和农村生活方面,散文题材的容往往局限在亲情和个人感悟方面,诗词题材的容往 .. . … . word. … 往局限在政治抒情和自然风景方面。为了提高文学作品的重量,增强可读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充文学作品题材的容。 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我们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飞翔驰骋的广阔空间。因此,许许多多的新生事物、历史事件、社会发展都需要我们用文学作品进行及时正确的反映。 在文学作品题材的容上,可以结合我县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我县历史悠久,富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这些容丰富鲜活的题材,为我们作者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例如涉及县史方面的奥里米文化、垦荒文化、知青文化等等;再如当代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治理蜿蜒河和抗洪抢险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又如反映我县改革开放30余年发生的沧桑巨变等;亦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包括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比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待就业的大学生、农村进城陪读的群体、新型农民等,还有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都可以纳入文学创作的容,大胆进行创作,不要畏首畏尾,不敢涉足。上述这些方面题材的容都应该在我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予以反映。这就需要我们作者具有满腔的热情、广阔的视野、生动的笔触,才能捕捉到时代的脉搏、精彩的瞬间,才能更好地讴歌 .. . … . word. … 我们伟大的时代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群众。 在语言的艺术上进行提升 大家都明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说,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既然爱好文学和从事创作,就必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掌握其基本功。提升语言基本功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古为今用,学习古人有生命且精华的语言;外为中用,汲取外国语言中的养分;为我所用,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我这里主要说说学习人民群众语言的问题。认真学习人民群众语言,不仅是丰富文学语言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实现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就要长期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中,甘心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熟悉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同时熟悉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语言。 在我县众多文学作者中,杜芳散文作品中的语言,朴实生动,别具特色,近乎农民的一些口语。写压井水:“于是我就是一头蒙眼儿上了磨道的驴。”说明时间过得快:“日子是两脚不沾地儿地向前奔哪。”这与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农村生活有关。她熟悉劳动人民的语言,从中加以提炼升华, .. . … . word. … 形成自己散文的语言风格。在这方面,作家徐岩在谈散文写作语言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杜芳散文的语言,给以肯定。因为他对农民的语言十分熟悉,他从农民口语中吸收了许多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读来亲切感人。越朴实、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散文才能给我们带来生长的东西、滋润的东西、开心的东西和联想的东西。从而实现散文在精神上的愉悦作用,心灵的纯化作用。 无论是人民群众的语言还是古人的、外国人的语言,都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的民族的文学语言,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是不可取的。 文学语言必须精炼。语言不讲究精炼、生动,而流于拖沓、冗繁,这是写作之大忌。许多优秀的作家都经常提到文学语言应当精粹、凝练,言简意赅,避免芜杂。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则把诗歌语言的提炼比作“镭的开采”,指出“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这些都说明了语言的精炼是何等重要,也说明了提炼精美的文学语言,需要作家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 提炼文学语言,还需要不断地发挥独创精神。有了独创性,文学语言才会新鲜多样、生动活泼,有吸引力,能感动读者。有一个传统的说法:一个新鲜生动的比喻,第一个用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用的是蠢材。这说明运用语言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 . … . word. … 提炼文学语言,更要注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为读者树立正确使用语言的榜样。生造的词语,错误的语法,不仅妨碍思想容的正确表达,而且会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高尔基就丝毫不能容忍生造词语、破坏语法的现象,对于犯这些毛病的作者,常常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运用语言的严谨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意。 在生活的深度上进行开掘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文学创作不能离开生活,一旦脱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每一位文学作者都懂得的道理。 莫言之所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得益于他对高密乡村生活的十分熟悉和深刻认识,基于他农村生活的底子比较厚实。无论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还是被诺奖评委看好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这些长篇小说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讲述了发生在农村不同历史年代的感人故事。所以说文学创作必须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必须熟悉生活中的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撼动读者心灵的故事,必须熟悉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只有掌握大量的原始生活素材,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从而加工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县作者程维瑛老师发表了许多小说作品,他之所以能 .. . … . word. … 写出这些反映不同时期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因为他本身就当过农民,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对农村生活和生活中农村的各种人物比较熟悉,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这也是他在小说创作上笔耕不辍的基础。 有的作者会问,我们每天不都在生活中吗?怎么还需要去熟悉生活呢。是的,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每个人对生活的熟悉程度和感悟程度有深有浅,有时对有些人有些事甚至会熟视无睹,印象不够深刻,这样,反映到文学作品也许会浮光掠影,写不出打动和鼓舞人心的作品。熟悉生活,不仅仅身临其境,而且要用心去体验和感知生活的细微和深邃之处,从丰富的生活矿藏中提炼出闪光的文学形象,同读者一道品尝生活的艰辛和甜蜜。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有一定道理。从事文学创作的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关心民众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生活中都有什么困难?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甚至他们的性格、习俗、情绪、欲望、爱好等等都应该了解。你不知道这些,怎么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呢? 记得一位文学评论家曾经说过:文学常诞生于人生考场,是人生风尘的遗落,是对人生光焰的捡拾,文学青睐细微处、散乱处,往往不给人以明确的尺度与庄重。不过,文学青睐有心人,靠近那些人生经历丰富,愿意对生活有所感 .. . … . word. … 悟的人。文学是岁月的密友,是一个个平凡日子连绵而出的印记,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过往美好的追溯,往往成就最好的文字。 当然,仅仅熟悉生活还不够,需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挖掘,像打井一样,达不到一定深度是不会引出地下水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时代的变迁和各种人物的命运,去挖掘民族的本质和各种人物的灵魂,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认清社会生活的走向,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东西是应该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该批判的。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发现新生事物,发现新的人物(包括一些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命运,进而塑造新的文学形象。 2015年11月23日,我县作家协会理事参加了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在举行的颁奖仪式。凭借长篇小说《我的背后是祖国》获得大赛优秀奖(13部获奖作品之一)。 在工作之余默默创作,经历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作品。小说以女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讲述了海峡两岸时空轴下的家族故事,同时牵出海峡两岸亲情,富有灵动的画面感和极强的感染力。这部小说集合海峡、青春、励志等元素,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标志着在小说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为绥滨县及全县作者争了光。 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除了之外,我县小说作者舒鹃在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