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西壮族艺术设计思维

合集下载

浅议艺术设计的灵感思维

浅议艺术设计的灵感思维

第z4卷第3期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6月V01.24N o.3J ournal o f H ubei U nive r s it y o f T echnol ogy J un.2009[文章编号]1003—4684(2009)03-0072-02浅议艺术设计的灵感思维李翠玉’(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摘要]灵感思维是大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是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是设计艺术化的最高思想境界。

设计中。

引发灵感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激情引发、联想引发、实践引发、推理判断等。

当艺术设计与灵感思维有效的进行融通的时候,艺术设计便成为产品设计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关键词]灵感思维;艺术设计;核心范畴[中围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D i sc uss i on on A r t D es i g n’S I ns pi r at i ve T ho ugh t sL I C ui-yu(Sc hool of A r t s&D es i gn。

H ub e i U ni v.of T e chnol ogy,W uha n430068,C hi na)A ht r act:I ns pi r at i ve t hou ght s i s t h e hi gh es t s t a ge of m a ki n g ar t i st i c des i gn.T h er e ar e m any w a y s t O pr od uce i n s pi r at i v e t hou ght s i nde si gn-suc h a s pas si on i n i t i at i on。

a ss oc ia t i o n i n i t i a t i on。

p r a ct i ce i nit i a t ion。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它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

在设计领域,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强调逻辑性、实证性和分析性,而艺术思维则强调创造性、想象力和直觉性。

本文将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并探讨它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一种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的思考方式。

它注重系统性和分析性,强调对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和验证。

科学思维通常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推理方法,致力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规律。

在设计过程中,科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剖和数据分析。

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客观地了解用户需求、市场趋势和技术限制,从而为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科学思维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研究:科学思维要求我们通过调研、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数据。

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模式,从而为设计提供用户中心的解决方案。

2. 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要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从数据中获得有关市场、用户和产品等方面的洞察,从而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问题解析:科学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

通过科学思维,我们能够剖析和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

二、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一种以创造和想象为基础的思考方式。

它注重直觉和感性,强调对问题进行想象、演绎和评估。

艺术思维通常采用融合和抽象的方法,致力于发现新的观点和突破传统思维的边界。

在设计过程中,艺术思维能够激发创意、提供新颖的解决方案,并为设计注入美感和情感。

艺术思维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意生成:艺术思维要求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启发性方法和联想等手段,产生独特、新颖的创意。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简述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一、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重要性在设计思维中,科学思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科学思维强调事实、逻辑和证据,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客观地评估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科学思维注重数据和实验,能够帮助设计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找到更加准确、可靠的设计方案。

科学思维强调科学方法论,帮助设计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设计过程更为规范和科学化。

1. 科学思维强调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设计思维中的科学思维首先强调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依据客观事实来进行分析和评估,而非凭主观感觉或经验。

科学思维帮助设计者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和市场趋势。

2. 科学思维注重数据和实验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注重数据和实验。

设计者需要通过数据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和调整。

科学思维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案。

3. 科学思维强调科学方法论科学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强调科学方法论,帮助设计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包括问题定义、数据收集、假设建立、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结论推导等,使设计过程更为规范和科学化。

科学方法论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并提高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二、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的独特价值与科学思维不同,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则有着独特的价值。

艺术思维强调想象、创意和情感,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思考和设计,为产品注入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元素。

1. 艺术思维强调想象和创意艺术思维强调想象和创意。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通过想象力来构思产品的外观、功能和体验,而艺术思维能够帮助设计者打破常规,提出更加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设计方案。

2. 艺术思维注重情感和体验另外,艺术思维注重情感和体验。

设计者需要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和使用体验,而艺术思维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情感反馈和情感连接,从而打造更加温暖、亲和的产品形象。

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在U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在U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在U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卢芳泉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4(4)8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UI设计发展日新月异,将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应用于UI设计,不仅增强了UI设计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还能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文以壮族铜鼓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壮族铜鼓文化的美学和价值。

从铜鼓的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美好寓意等方面分析了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在UI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从界面布局、界面图标、交互方式总结了铜鼓文化元素在手机U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UI设计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总页数】3页(P192-194)
【作者】卢芳泉
【作者单位】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3
【相关文献】
1.壮族铜鼓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壮族铜鼓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3.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壮族铜鼓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教学为例
4.壮族铜鼓文化元素在城市餐饮空间中装饰设计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浅谈设计艺术实践中的设计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设计已经成为文明和文化的重要部分。

设计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

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势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设计思维。

本文主要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继而详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最终提出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设计艺术;艺术实践;设计思维1设计思维的概述 (1)1.1设计思维的定义 (1)1.2设计思维的特点 (1)1.2.1意象性 (1)1.2.2模糊性 (1)1.2.3想象性 (1)1.2.4整体性 (1)1.2.5情感性 (1)2设计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2)3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3)3.1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3)3.2教学设施落后 (3)3.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3)3.4生源质量较差 (4)3.5课程设置不合理 (4)3.6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4)4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5)4.1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5)4.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5)4.3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6)4.4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6)4.4.1个性化教育 (6)4.4.2问题启发式教育 (6)4.4.3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7)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7)4.4.5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7)1.专业课程实践 (7)2.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8)3.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8)4.项目教学 (8)5.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8)6.社会实践锻炼 (9)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9)5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1设计思维的概述1.1设计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

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

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摘要: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

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

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民俗艺术;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93-02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

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剪纸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民俗艺术是与生活最直接的触点,始终保持着艺术本原的质朴和纯真,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协调着人们的生理情感与社会尺度之间的关系,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

一、广西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地方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

一般是指各个地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课程。

国内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改革基本遵循“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原则,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重视省情教育和当地文化教育,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形式实现。

如湖南省在人文精神地方课程中设置有湖湘文化,在实践能力地方课程中设有民间体育课程,河南省自主开发管理的地方课程中包括省情教育内容,辽宁省开设辽宁工业与经济课程、辽宁体育与艺术、辽宁民族等课程,山东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本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优势开设齐鲁文化课程,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突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本土性和针对性、实用性等特征,弥补了国家课程的内容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重点总结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重点总结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重点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建筑学复习资料——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重点总结在建筑学考研的复习中,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

它涵盖了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同时也包括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建筑学复习中建筑设计与结构概论的重点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建筑设计的重要理论和方法1.1设计思维与创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思维和创意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思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创意则包括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运用设计元素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比如功能主义、形式主义、人本主义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设计案例中。

1.2设计过程与方法设计过程与方法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包括了项目调研、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和效果图展示等环节。

我们需要了解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合理运用。

此外,还需要了解CAD、BIM等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1.3建筑表达与呈现在建筑设计中,表达与呈现是将设计思想和方案传达给他人的重要方式。

这包括了手绘和书写的技巧,也包括了使用软件绘图和制作模型的方法。

我们需要掌握建筑表达的基本要领,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和空间感受。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2.1结构力学基础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力学基础。

我们需要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

同时,还需要理解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步骤。

2.2结构形式与构造体系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构造体系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适用范围。

我们需要了解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主要结构形式和构造体系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结构形式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2.3结构设计与分析结构设计与分析是建筑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结构布置、材料选择、受力分析和验算等方面。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思维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思维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国内艺术院校的蓬勃发展、还有针对社会需求而反映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的不足等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设计艺术是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科技的进步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同样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

首先充分认识设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个性,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创设一种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就拿设计中的纤维设计来说,它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且现有的服装课程或染织课程里面的编织设计就隶属于这个范畴。

但是纤维设计的研究对于国内的设计领域却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动感地带。

首先来说服装设计专业或染织专业的学生对于纤维设计的认识是其对专业发展的提高和延伸必不可缺的。

不仅如此,纤维设计的范畴之广泛,程度之深入也是其他设计类学生所应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之一。

从这一点上讲,有个完善且适用的教学纲领是绝对必要的,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有个非常好的基础和铺垫。

其次,现在设计类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动手能力的问题,举例来说,服装专业的学生不只是能做一件衣服,而是怎样把衣服做好、做新、做得有创意,还要同时有市场价值。

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的比例正逐年加大,是一席不容忽视的的市场领域。

它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保护、时装、智能纺织、体育、医疗、运输、家居、建筑、地质……可以说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现在国外市场对于纤维的研究正处在研发阶段,从教学中就有很充分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实际”就直指市场,不仅是现在的市场更是未来的市场。

而国内对此也正是用人之际,会为更多既全又专的人提供空间,也是为我们设计类的大学生今后用以展示自我能力,增加就业的一个大好时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广西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美术论文
浅议广西壮族艺术设计思维
尹红
The colorful Zhuang Ethnic Art is a product of specific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demonstrates unique artisticdesign thinking. In this articl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and thinking form of Zhuang Ethnic Artistic Design areexplained to prove the uniqueness of Zhuang Ethnic ArtisticDesign Thinking.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

本文从广西壮族艺术设计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形式上阐述了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的独特性。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彼得罗夫斯基在《普通心理学》中对“思维”下了定义:“思维是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语言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

”1,“设计思维是一种以情感为动力、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以形象思维为其外在形式,以产生审美意象为目的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模式。

“从某种角度讲,设计思维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以及模糊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高效运转、辩证发展的过程,是视觉、手感、心智等与情感、动机、个性的和谐统一。

2,思维决定艺术创作的结果,决定设计的理念。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以古代百越群中
的支系西瓯、骆越为主体而逐渐繁衍发展而成。

考古学家证明,壮族先民乃是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文明的开创者,其创造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崖壁画文化等等被今日学术界誉为珠江流域史上最早最灿烂的篇章之一。

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长期生活、劳作和繁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壮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同时,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封建文化及周邻民族文化的包围和不断冲击渗透的环境中发展起来,从而构成了其文化体系内涵要素的多元性特征。

壮族的艺术设计,是其艺术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和升华,其设计思维充分反映出本民族原始的巫术、宗教信仰、天道观念、美学思想、世界观、欲望和追求,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思维形式和创作手法,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其艺术思维里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思维理念。

一、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特点
壮族艺术是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逐渐完善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活化
壮族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与其生活方式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倾注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表现出质朴的创作本能和对艺术的渴望,寄托着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

如图1,广西靖西旧州是绣球之乡,绣球作为壮族的传情物,其结构很有特色,球分为l2瓣,l2瓣代表l2生肖和12个月,其每瓣的刺绣图案分为4个类型,取春夏秋冬之意,球是圆满、团结、和谐的象征,故绣球代表了壮族儿女追求月月年年圆满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

程式化
壮族设计艺术的创作,大多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父传子、母传女、师傅带徒弟的过程,采用言传和物化的方式,将一些技艺性较强的手工艺直接传授,并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及简易工具设备加工而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壮族人们的艺术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程式化,造成继承人的思维较为墨守成规。

例如壮族的织锦纹样的设计,世代相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

原始性
壮族艺术设计思维沿袭了原始视觉艺术的思维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民族特点。

在其先民的造物设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经验积累经几千年的历史和沉淀而成,具有一定潜在科学的特质,同时壮族艺术思维受中国原始设计思维形式影响,强调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浓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处处体现出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
壮族设计艺术种类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艺术创作思维所体现的魅力。

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多样,体现出壮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想象与联想思维
艺术思维是一种多维型思维,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多样性,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模糊思维、灵感思维的综合,想象和联想思维是形象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维。

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是对原有诸多表象进行整合、重构的心理操作过程。

联想则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因此,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创作中密不可分。

壮族先民把青蛙和丰收联想在一起,是因为蛙与农耕有着相
当密切的关系,人们无法预知天气的变化,只能通过蛙的活动与自然天象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蛙就被想象成一种主宰气象及丰歉的神,壮族人民把这毫不相关二者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思维。

壮族刺绣艺术中表现出深遂广袤的空间感是她们独特的空间想象思维的结果。

壮族刺绣艺术非常善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多维空间概念或虚幻空间概念,通过色彩、物象的典型特征组合来表达物象的位置空间,这使得壮族刺绣艺术的空间延伸至无垠宇宙,从而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图式中,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花草,水里的鱼虾,山中的猛兽,宗庙里的人物,有时同处一个画面上。

画面喜庆的色彩,和谐的氛围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完成这样空间的组合造型,充分运用了打散、重构等手法进行构图。

如图3,在广西乐业壮族的娃仔背带刺绣纹样中,作者会把花、鸟、鱼、蝶、龙绣在一起,这种图式既显示出壮族女子辽阔的空间想象思维,又寄托了壮族女子美好的祝福和愿望,人从花中来,花是万物之源,体现了壮族及其先民朴素的“花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万物有灵,生生相息,是壮绣艺术匠心独具的表达思想。

2、生态思维
壮族先民在不断与自然的斗争中,对自然界的现象、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问题逐渐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加上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积累,逐渐形成壮族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壮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对生活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鸟树木形成了敬重之情,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从作品的材料选择、形态结构、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上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壮族艺术设计中,青蛙的造型和纹样出现最为频繁。

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壮
族人民认为天上有三位神灵:雷神、布洛陀、蛟龙。

青蛙是雷神和蛟龙的儿子,是雷神众多儿子中最得宠的一个,是确定人间晴雨的使者,因为壮族是种植水稻的民族,雨水的多少关系到当年的农业收成,而雷神在天上经常听不到民间的呼声。

于是雷神为了体恤壮族人民,将青蛙派到了民间,只要青蛙一叫雷神就会施降甘雨,再叫雨水即止,就这样青蛙成为天与地之间的天使。

图腾表现了原始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它把对某种动物崇拜与祖宗的观念联系起来而加以物态化的表现形式——图像化造型。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发生,实际上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物象可能就是另一个物象,一个物象也能够把一种神秘性质传导给另一个物象。

壮族先民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花山崖画作为壮族先民所创造的原始艺术,同样来自于其与自然互渗的生态艺术创作思维。

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人蛙”互渗。

在他们的“互渗律”思维当中,人和蛙可以相互转化,合为一体。

并且通过“图腾同化”,能力“互渗”,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

而广西红水河沿岸的天峨、南丹、东兰以及河池等壮族聚居区,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期间,广泛举行“蛙婆节”,出现戴着青蛙面具的男女跳着各种舞蹈,这种风俗性舞蹈,表达了同样在进行着“人蛙”能力的“互渗”,青蛙能产下大量的卵,繁衍力非常强大,而壮族人们模拟蛙的外形和动作,企图通过人蛙之间的能力互渗,使蛙的旺盛生殖力渗透到人的身上,从而实现生育众多的目的,因此,壮族人民非常喜欢青蛙,蛙的造型频繁出现在铜鼓上。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历代壮族儿女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了其民族创造的精髓,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

从壮
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上折射出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表达出民间质朴的审美思想,同时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

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壮族设计艺术史及其文化研究》(11YJA76005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地域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201106LX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