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胡玉双;张红丽;李占东;李阳【摘要】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较大幅度的构造油藏已经开发殆尽,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为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就必须对剩余油进行更精细的预测.分析研究该区的萨Ⅰ反射层微幅度构造的成因、分类和特征,并利用地震、测井等资料,采用趋势面分析、等时切片、相干体及井点数据小网格成图等技术手段对微幅度构造圈闭进行识别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对剩余油的注采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对油气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The first district of eastern south central block in Lamadian oilfield has been explored for many years, structure reservoirs of big amplitude has been hardly explored completely, which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a high water stage. To accomplish the purpose of highly efficient exploration, oil remaining must be anticipated more accurately. The caus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iny amplitude structure of Sa I reflector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With seismic and log data, using technologies of analysis of tendency surface, time-slice map, correlation cube and small gridding map of well data, reservoir of tiny amplitude structure is recognized and detected. An aimed technology method is formed, which plays guidance role in 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remaining oil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olling exploration in old oil and gas area.【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2(064)004【总页数】5页(P735-739)【关键词】微幅度构造;趋势面分析;等时切片;相干体;剩余油【作者】胡玉双;张红丽;李占东;李阳【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大庆163318;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大庆1632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1图1 喇嘛甸油田区域概况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目前储层地质研究现已无法满足油田开发的要求,其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单纯依靠测井资料预测井间砂体精度较低,井间剩余油空间大,需要井震结合搞清微幅构造特征。

喇嘛甸油田河流相储层井震结合预测方法

喇嘛甸油田河流相储层井震结合预测方法

喇嘛甸油田河流相储层井震结合预测方法
罗艳玲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16(035)004
【摘要】喇嘛甸油田开发至今,剩余油已高度分散,开采难度逐步加大.针对喇嘛甸油田“砂包泥”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分布复杂的特点,探索研究了井震结合储层砂体反演预测方法.主要采用曲线重构随机反演方法识别砂岩及其有效厚度,运用井震反演结果分析单期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河道砂体几何形态及单期河道边界,确定量化识别河道砂体的技术标准,制作沉积相修正图版,归纳出河道连续性、河道规模和河道组合3种模式,结合井点资料的相别,对各类微相的组合形态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揭示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情况,提高储层描述精度.经喇嘛甸油田井间沉积微相的识别及验证,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总页数】4页(P143-146)
【作者】罗艳玲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1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喇嘛甸油田北北块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J], 于生云;荆文波;刘波;康毅;黄勇军
2.喇嘛甸油田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J], 黄修平;姜喜庆;赵伟
3.河流相油气储层的井震结合相控随机建模约束方法 [J], 于兴河;李胜利;赵舒;陈建阳;侯国伟
4.基于地震属性特征的河流相叠置砂岩储层预测方法 [J], 井涌泉;栾东肖;张雨晴;陈飞;范廷恩;胡光义
5.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河流相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J], 朱剑兵; 王兴谋; 冯德永; 隋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厚油层内结构单元注采完善程度低 ( 1 。 表 ) 厚油层内因结构单元注采关系不完善造成未 、低
表 1 喇嘛甸油 田取心 、新井未 ( )水洗、未 ( )水 淹层分析 ( 弱 低 砂岩厚 度 ≥1 m。有效厚度 ≥O5 . m)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总厚度的9 .7 ,但水洗层内未水洗段有效厚度 占 45% 水洗 层 厚 度 的 3 .7 ,且 水 洗 层 内 未 水 洗 厚 度 7 1%
7 .% 分布 于有效 厚 度大 于 2m 的厚 油层 中。 17 尽管有 效厚 度 大于 2m 的厚 油层平 均 综合 含 水 已
22 非均质 厚油层 内剩 余油 分布 . 2 2 1 平 面上剩 余 油 分布 在 厚 油层 内结构 单 元 注采 ..
不完善部 位
水淹段厚度 占总厚度的 2 .% ,占总低 、未水淹段 75
厚度 的 7 .% ( 2 。 86 表 )
通过北东块纯油区厚油层精细解剖表明,26 % .4 的地质储量因注采不完善或完善程度低动用较差。潜
箭 晓卫 ,赵 伟
13 1 6 14) (. 1 浙江 大学 地球科学系 ,浙江 杭州 3 0 2 ;2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 第六采油厂 , 1 7 . 0 黑龙江 大庆
摘要 :在 厚 油层沉 积 ,通 过 纵 向细 分 沉 积 单元 、结 构单 元 ,平 面上 细分 沉积微 相 ,精 细描述 出 了单砂 体 空 间形 态和 不 同砂 体之 间的边 界 关 系。并 采 用 多
中图分类号 :T 3 1 E 2 文献标识码 :B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特征研究——以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为例

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特征研究——以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为例
段 的单 砂 体 宽 度 与厚 度 指 数 关 系 的 底 数 呈 规律 性 变 化 。
[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 学;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宽厚比
[ 中 圈 分 类 号 ]TE l 2 1 . 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 编 号 ] 1 6 7 3—1 4 0 9( 2 0 1 3 )0 2 — 0 0 0 4 —0 4
等 资 料 ,进 行 高分 辨 率 层序 地 层 格 架 研 究 ,并 在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内, 对 不 同 沉 积 动 力 条 件 下 的单 砂 体 的 宽 厚 关 系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研 究表 明 ,大 情 字 井 油 田青 二 段 形 成 于 长 期 基 准 面 下 降 阶段 , 经 历 了 中 期 基 准 面

的追 踪 ,结合钻 、测 井数据 的标 准等 时面进 行识 别 。青 二段 底界 对应 于松辽 盆地坳 陷期
次 大规模 水进所 形成 的稳 定 暗色泥岩 ,为最 大湖 泛 面 ( 见图2 ) 。上述 的 区域不 整 合 面 与最 大 湖 泛 面
是大 情字井 地 区长期基 准 面旋 回划 分 的重要 依据 ,其存 在表 明青二 段为 长期基 准 面下降半 旋 回所 形成 的
地层 记 录 ,其底 界为 最大湖 泛 面 ,顶 界为 长期基 准面旋 回的转换 面 。
2 . 2 短期 基 准面旋 回
短期 基准 面旋 回的识 别主要 依靠 相组合 的垂 向变化 来 确定 ,研究 中所用 数据 为岩心 和 录井 、测 井资 料 ,其 中岩 心与录井 资料 为首选 。该 研 究 区短期 基 准 面旋 回界 面 在 岩性 剖 面 上 常有 如 下 标 志 ,即 冲刷
长 江 大 学 学报 ( 自科 版 ) 2 0 1 3 年1 月号石油中旬刊 第 1 0 卷 第2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J a n . 2 0 1 3 ,V o 1 . 1 0 N o . 2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

基于开发地震的微幅构造识别在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应用
不 可 忽略 的 问题 , 究 微 幅度 构 造 成 图技 术 的 方法 研 己经成 为勘 探 开发部 署 的关键 。
l 地质 概况
喇 嘛甸油 田 , 是松 辽盆 地 中央 凹陷 大庆 长 垣 上 的一 个三 级 构 造 , 于 大 庆 长 垣 的 最 北 端 , 与 萨 位 南 尔 图油 田相接 ( 1 。喇 嘛甸 油 田是 一个 受 构造 控 图 ) 制 的短轴 背斜 气顶 油 藏 , 据 勘 探 及 开 发井 钻 遇 情 根 况表 明 , 喇南 中 东 一 区位 于 油 田南 块 东 部 , 工 区 该
h o c m. 3 。 o . o (1 1
76 3







1 2卷
可形 成小 高 点 或 小 低 点 , 构 造 较 陡处 , 种 起 伏 在 这 常形 成小 鼻状 构造 和小 凹槽 等 。
2 2 微幅 构造 分 类 .
微 构造 类型 共分 为 正 向 型 、 向型 两 种微 幅构 造 类 负 型, 具体 分 类如 表 1 示 。其 中正 向型微 构 造 由 于 所 构 造位 置较 高 , 淹 程 度 低 , 水 含水 上 升慢 , 开发 后 是 期 剩 余 油 分 布 和 挖 潜 的 有 利 部 位 , 负 向 型 而
图 例_ 幂 区 誊
断E 深 [- 层 线- 1 — 井 7 —
内井 间微幅度构造不突出, 幅度构造识别难确定。 微
图 1 喇嘛 甸 油 田 区域 概 况
2 微幅构造成 因与分类
2 1 微 幅构 造成 因 .
随着 油 田开发 的不 断 深 人 , 目前 储 层 地 质研 究 现 已无法 满 足油 田开发 的要 求 , 面 临 的主 要 矛 盾 其

喇嘛甸油田精细构造描述及调整挖潜

喇嘛甸油田精细构造描述及调整挖潜

s t u d y i n g a n d c h a r a c t e i r z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f o r i f n e s t uc r t u r e s b y we l l — s e i s m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nd a na a —
中图分类号:T E 3 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5 4( 2 0 1 3 )0 4 - 0 0 4 8 RE CHARACT ERI ZAT I oN ,ADJ US T M ENT AND
Po TENTI AL TAPPI NG Fo R LAM ADI AN OI LFI ELD
2 0 1 3年 8月 第3 2卷 第 4期
大 庆石 油地质 与开 发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ie f l d De v e l o pme n t i n Da q i n g
Au g , ,2 0 1 3 V0 l _ 3 2 No . 4
YI N Da q i n g,CHEN Ho n g,HUANG Yo n g
(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D a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C h i n a )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准确鉴别古代河流砂体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准确鉴别古代河流砂体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准确鉴别古代河流砂体
赵翰卿;付志国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5(022)002
【摘要】大庆油田喇嘛甸至萨中地区的葡12油层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型沉积体
系泛滥平原相末端,内部发育着2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大型河流砂体,传统地质研究方法始终不能准确地鉴别其成因。

近年来通过大面积积密井网资料的精细地质研究。

证实了这2类砂体分别属于泛滥平原下游的大型曲流河及砂质辫状河砂体,为正确认识储层非均质特征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赵翰卿;付志国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2
【相关文献】
1.复杂河流相地层单砂体级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以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为例[J], 王一博;王明;马世忠;刘春慧;王濮
2.苏里格气田河流相储层精细地质研究 [J], 秦刚;龚丹;谢锐杰;高娟
3.海相砂岩小层单元内部砂体精细地质研究——以塔中16油田巴楚组东河含砾砂岩段为例 [J], 朱卫红;吴胜和;韩涛;文章;唐成伟;曹晓江
4.密井网区辫状河道砂体精细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J], 郭燕华;袁士义;宋新民
5.河流相砂体精细描述在西湖凹陷某气田的应用 [J], 张锡楠;程超;鞠颢;黄启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对喇嘛甸油田的地质特征精细研究摘要对喇嘛甸油田的地质特征精细研究,分析喇嘛甸油田储层非均质特征、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不同结构界面的情况和剩余油分布的类型,提出了3种厚油层精细挖潜的采油工艺:①长胶筒封隔器细分注水、堵水工艺胶筒长1~3m,封卡薄隔层及附近的炮眼,封卡结构界面厚度为0.2m;②层内水力割缝射孔工艺,该工艺定位控制精度高,割缝无震动,对薄夹层及水泥环不产生损伤,试验的最小隔层厚度达到0.2m;③层内定位平衡压裂工艺,利用6种工艺管柱,可保护上、中、下结构界面及压裂层上、下结构界面,实施的结构界面厚度达到0.4m。

这3种精细挖潜工艺均得到了应用,对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挖潜有较好效果。

并阐述了周期注水采油机理,研究了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周期注水的组合方式和合理参数,通过典型实例证明, 周期注水是改善非均质油层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周期注水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工艺;周期注水AbstractLamadian field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alysis Lamadia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status and use of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n the view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interface and different type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thick formations of ex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in Lamadian Oilfield, three kinds of fine inner potential excavation technology for thick oil formation were presented. The first one is the fine division water injection and plugging in a long rubber packer with a seal length of1~3meters. This packer can be used to jam the thin barrier and neighbour borehole. The thickness of construction interface jammed by this packer is0.2meter.The second one is the inner hydraulic slotting perforation 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accuracy for positional control and no quaking for slotting .The oper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has no damage to the thin interbed and cement sheath. The barrier thickness is minimized to0.2meter.The third one is the inner positional balance fracturing technology. Six kinds of string can be used to protect the construction interface. The construction interface of0.4meter in thickness was tested. The three kinds of fine potential excavation technology were all used in large scale and became the new mode for inner potential excavation of the thick formation in the ex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echanism of oil production by cyclic waterflooding and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method and reasonable parameters of waterflooding in the late stage of high water cut of Lamadian Oil Field. Typical examples prove that cyclic waterflood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in late stage of high water cut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Cycle injection can be effective in slowing production decline and increase in speed aquifers, and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objective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Key words:Lamadian Oilfield; ex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remaining oil; technology of potential tapping;water cycle目录第1章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 (1)1.1喇嘛甸油田基本概况 (1)1.2喇嘛甸油田构造、断层特征…………………………………………... .11.3喇嘛甸油田储层特点和流体性质 (2)1.4喇嘛甸油田油藏类型、油气水分布 (4)第2章喇嘛甸油田储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5)2.1喇嘛甸油田储层动用状况 (5)2.2喇嘛甸油田的潜力分析 (5)2.3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 (6)2.4喇嘛甸油田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 (10)第3章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特点、挖潜工艺 (13)3.1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的特点 (13)3.2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挖潜工艺 (15)3.3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的油井地层压力界限和流压界限 (20)3.4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对钻井、地面流程工艺技术要求 (22)第4章利用周期注水方法改善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效果 (24)4.1周期注水采油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24)4.2喇嘛甸油田周期注水效果分析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致谢 (31)第1章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喇嘛甸油田基本概况喇嘛甸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形较为平坦,为草原覆盖区,地面海拔高度为145~152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喇嘛甸油田水下分流河道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是油田
开发的重点。为满足精细挖潜需求,砂体识别技术需要不断的深化
研究。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为研究区块,依据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的成因及沉积作用的差异,结合电测资料,从井组剖面和砂体微相
相带图两个方面对高台子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进行研
究。通过对曲线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特征以及砂体的
几何形态等四个方面分析,找出了识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一套识
别方法,对喇嘛甸油田高含水时期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 识别方法 沉积模式
1 水下分流河道成因
水下分流河道是河流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向湖内的继续延伸。由
于盆地地形十分平缓,湖泊水动力在向湖岸长距离的推进过程中与
底面沉积物磨擦.能量减弱,湖泊水动力相对较弱;而河流水动力
显得十分突出,水下河道通过填积长距离向湖泊中心方向延伸,形
成很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相。河流作用越强,水下河道越长,呈
条带状垂直岸线分布。岩性剖面为多层小正韵律砂岩叠合而形成的
砂体。
2 研究区块概况
喇嘛甸油田高台子油层属于浅水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研究区块北
北块一区位于喇嘛甸油田的北东端,自2005年以来,喇嘛甸油田
北北一区完钻新井481口,井网密度加大,共有油水井1007口,
面积为14.87km2。

3 识别方法研究
以北北一区高台子油层组为研究区块,依据电测资料在剖面上主
要从曲线的韵律特征、渗透率特征、砂体厚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
在平面上主要根据不同的沉积模式对水下分流河道的几何形态进
行研究。

3.1 曲线韵律特征研究
由于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一般较窄而且形态不规则,厚度变化较
大,因此测井曲线是河道砂体识别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北北一区高
i1-7沉积单元河道砂体的曲线韵律形态统计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
道砂体在曲线上多为正韵律或块状韵律,正韵律和块状韵律之和可
达到85% 以上,并且处在不同的河道部位,曲线特征也有一定的差
异。
3.2 渗透率特征研究
三角洲特定的沉积环境使得这套储层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较
强的非均质性。垂向上由于频繁的水进水退,各种相带相互叠合,
交互分布,不同砂体的渗透率差别很大。对北北块一区高i1-7沉
积单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渗透率特征统计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
道砂体的平均渗透率在0.45μm2左右、层内较均匀、平面上非均
质性较强。

3.3 砂体厚度发育特点
从北北一区高i1-7沉积单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有效厚度统计
分析,得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有效厚度在1.5~3.0m之间,平均
有效厚度为2.4m,夹层密度在0.7左右,夹层一般发育在上部,砂
体发育较好。3.4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于宽度相对较窄,并且在沉积过程中频繁改
道分叉,砂体几何形态复杂,而且不同成因砂体类型的几何形态差
别很大。本文在不同的沉积模式下,利用有效厚度等值图、渗透率
等值图,以及单砂层平面展布的总体特征,综合分析河道砂体的几
何形态,使砂体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通过对北北一区高i组油层
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枝状三角洲、
过渡状三角洲和坨状三角洲三种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河道平面
展布特征。

3.4.1枝状三角洲
这类三角洲形成于湖盆边缘水体极浅的时期,受气候等因素的影
响,湖泊水域波动很大,三角洲内前缘(河口区)的宽阔区域,因
长时间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干涸,变为分散的泥滩洼地,其间小溪流
状的分流河道暴露于地表,并很少有沉积物堆积下来。

北北一区高i2单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有枝状、网状、
鸟足状,还有大面积的砂体呈不规则条带状断续分布。河道砂体方
向总体上由南向北,河道平均宽度250m左右,河道厚度一般2-4m,
河道的侧翼和边部厚度也可在1m以下,在河道的交汇处有的可达
4-5m。

3.4.2过渡状三角洲
过渡状三角洲形成时期,湖泊边缘水深和湖水覆盖的时间都有所
增加,因而湖泊的改造作用增强,而河流作用却在减弱。这类三角
洲的特点介于枝状和坨状三角洲之间,这类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
河道分叉的现象相对较少,呈更窄的条带状,砂体相对较为连续。

北北一区高i9单元水下河道规模和厚度相对较小,河道钻遇率
只有18.9%,平均宽度100m左右,厚度一般在1-2.5m之间,河流
的方向和厚度的展布趋势是一致的,河道的枝状和网状不如枝状三
角洲中明显,砂体的形状既有发育良好的连续性条带状、垛状,又
有断续的豆荚状。
3.4.3坨状三角洲

坨状三角洲砂体形成时期盆边缘的水深明显增加,几乎全部处于
常年水域的覆盖之下,湖浪及沿岸流的改造作用显著增强,而河流
的作用却明显减弱,但仍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

北北一区高i11+12单元河道砂体发育不连续,存在着大量的坨
状厚砂体,有豆荚状、喙状、也有一些为不规则的坨状。河道的钻
遇率只有 14.8%,水下河道的砂岩厚度由1m到6.2m变化不等,厚
度等值图上表现为坨状,整体看起来有一定的方向性。

4 水淹状况分析
利用北北块一区水淹资料,对不同沉积模式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
体的水淹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高中淹的比
例达到75.94%,其中高淹比例为38.24%,中淹比例为37.71%,低
淹比例为17.59%,未淹比例为6.45%。

从高i2沉积单元的高中淹等值图资料和沉积相带图可以看出,
河道砂体和高中淹的部位吻合,证实了我们识别出的水下分流河道
的正确性,同时说明使用的识别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为正韵律或块状韵律,并且处在河道
的不同位置,曲线特征有一定差异。

(2)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平均渗透率0.3μm2左右,在层内较
均匀、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

(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厚度有效厚度在1.5~3.0m之间,平
均有效厚为2.4m,夹层密度在0.7左右。

(4)根据砂体的成因分析不同沉积模式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
几何形态,利用水淹资料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隋军,赵翰卿,吕晓光.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研究
[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3-132

[2] 邢顺诠,姜洪启.松辽盆地陆相砂岩储集层性质与成岩作用
[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8

[3] 吕彦芳.曲淑琴.松辽盆地三角洲与油气[m].石油工业出版
社,2001: 5-40

[4] 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
描述方法[j].石油学报,2000,21: 109-113

作者简介
姜媛媛(1981-),女,工程师,硕士,主要油田开发地质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