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2024年新主旋律电影叙事形式与风格探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范文

《新主旋律电影叙事形式与风格探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篇一一、引言新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展现国家形象为主要目标的电影类型,近年来在华语电影界备受瞩目。
这类电影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还通过独特的叙事形式和风格,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探究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叙事形式1. 多线索叙事结构《我和我的家乡》采用多线索叙事结构,通过五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在时代变迁中的心路历程。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电影内容丰富多样,同时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2. 人物形象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既有普通人的朴实善良,也有英雄人物的崇高伟大。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3. 情节安排与节奏把握电影在情节安排上巧妙地把握了节奏,既有时代的沧桑巨变,也有个人的悲欢离合。
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紧凑的情节和适度的悬念,使观众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三、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风格特点1. 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灵成长。
这种风格使得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2. 幽默元素融入虽然是一部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电影,但《我和我的家乡》中也融入了幽默元素。
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和情节,使电影更加轻松愉快,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生和价值。
3. 视觉表现力电影在视觉表现力方面也颇具特色,通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音效和动人的配乐,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同时,电影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特效等,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四、结语新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的电影类型,其叙事形式和风格对于传递正能量、展现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典型的新主旋律电影,其多线索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幽默元素融入以及视觉表现力等特点,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新时代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创新

新时代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创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 (2)2. 类型创新的必要性 (4)二、新时代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分析 (5)1. 观众需求的变化 (6)2. 市场竞争的加剧 (7)三、类型创新的策略 (8)1. 主旋律电影的题材拓展 (10)现实题材的创新 (10)历史题材的创新 (11)抽象题材的创新 (13)2. 叙事手法的创新 (14)非线性叙事 (16)多线叙事 (17)蒙太奇叙事 (19)3. 视觉风格的创新 (20)数字化技术应用 (21)实拍与特效的结合 (22)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设计 (24)四、典型案例分析 (25)1. 《战狼Ⅱ》的类型创新实践 (26)2. 《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策略 (28)3.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视觉风格 (29)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30)1. 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表达 (31)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32)3. 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33)六、结论 (35)1. 类型创新对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意义 (3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7)一、内容概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国产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电影创作者们纷纷尝试进行类型创新,以满足观众对于高质量、有深度、具有时代特色的国产主旋律电影的需求。
本文档将对新时代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发展趋势、特点以及成功案例,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国产主旋律电影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有了初步的发展,电影主要承载着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内容多涉及国家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缩影。
初期的电影在形式上偏向于传统叙事手法,情节多以简单直白为主,着重突出政治宣教的功能性。
在内容创作上较为单一,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宣传教育者的角色,其观赏性和娱乐性略显不足。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让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旋律电影一直受到政府和观众的青睐,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主旋律电影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分析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我们需要了解主旋律电影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
主旋律电影通常是指那些以宣传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作品,它们的主题包括革命斗争、社会变革、英雄人物等。
而商业化则是指电影作品在市场上的运作和推广,包括票房收入、广告赞助等商业利益。
在过去,主旋律电影一般以宣传教育为主要目的,并不太关注商业利益。
但随着市场的需求和观众口味的变化,主旋律电影也需要进行商业化运作,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主旋律电影虽然受到政府和观众的支持,但在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容量相对较小,观众群体相对局限,使得它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由于它们的主题和宣传性质,有些主旋律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叙事结构上缺乏吸引力,使得它们在商业化方面难以获得成功。
一些主旋律电影在宣传效果和市场口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它们在商业化方面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压力。
随着主旋律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主旋律电影也在商业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些主旋律电影制作公司和影视机构开始重视市场需求和观众反馈,制作更符合商业化要求的主旋律电影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市场资源。
一些主旋律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也开始尝试新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以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吸引力。
一些主旋律电影开始与商业片、类型片等进行合作和互动,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拓展市场空间。
在未来,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还将继续进行。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主旋律电影是指以正能量、高度统一的主题为主线,传达正面价值观念、彰显国家形象和文化特色的电影作品。
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主旋律电影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精神建设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商业化探索方面,主旋律电影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
相对于商业片的大制作、明星阵容和华丽特效,主旋律电影更注重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追求艺术品质、可持续性发展。
现阶段观众普遍更喜欢轻松娱乐、刺激热血的商业片,对于文化深度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低,主旋律电影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受到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影响。
由于资金、影院、宣传等资源偏向商业片,主旋律电影在上映渠道、票房收入和市场推广方面较为吃力。
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主旋律电影往往难以在商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营销手段和渠道十分有限。
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受到审查制度的制约。
由于主旋律电影涉及社会、政治问题,必须经过审查批准才能上映。
审查制度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观点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导致很多有实质意义和影响力的作品无法通过审查,商业化的推广和传播受到阻碍。
面对商业化发展的挑战,主旋律电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商业化与艺术品质的统一。
主旋律电影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观众需求。
通过调研分析,找准目标受众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观影习惯、偏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创作与推广,提高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主旋律电影需要利用现有的商业营销手段和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借助明星阵容、特效制作、宣传推广等手段,提高主旋律电影的票房收入和知名度。
可以通过影院运营商、线上平台等合作,拓宽电影的传播渠道,提高影片的覆盖面和观众数量。
主旋律电影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可以尝试将主旋律元素与其他类型电影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类型边界,创作出更具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一、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诸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这些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也在口碑上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其中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更因为这类电影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主旋律电影在类型内容上实现了多样化。
过去,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往往集中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题材上,这样的题材容易使观众感到沉重和疲惫。
而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主旋律电影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多元化,例如《战狼2》以保家卫国为主题,注重了现实题材与军旅题材的结合,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使得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前景更加广阔。
主旋律电影在推广营销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部电影的成功需要观众的认可和口碑的传播,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精心的推广和营销来实现。
以《战狼2》为例,电影的预告片在上线后,即获得了数百万的点击量,而关于电影的宣传片、海报、剧照等也层出不穷。
这些推广手段不仅提高了观众们对电影的期待和热情,也为电影的票房成功埋下了伏笔。
尽管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主旋律电影在内容上的多样化是一种双刃剑。
虽然多样化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是也容易造成内容和风格的混杂,从而失去主旋律电影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在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内容上仍需慎重选择,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符合主旋律电影的定位。
主旋律电影在制作投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一些主旋律电影的投资规模已经逐渐增大,但总体上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成本仍然较低,远低于一些商业片的制作成本。
这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在制作质量和效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目前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方面面临的挑战之一。
主旋律电影在推广营销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一些主旋律电影在推广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是也有一些主旋律电影在推广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引言: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承载了国家理想、民族情感以及社会正能量等多重意义。
近年来,国内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系列化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就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所具有的价值。
一、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特点1. 作品风格多样化: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发展表现为作品主题和题材多样化,涵盖了革命历史、社会现实、家庭和个人成长等各个领域。
2. 技术手段先进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主旋律电影在拍摄手段、特效制作和后期制作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 剧本创新与深入:系列电影在剧本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与深入,力求塑造出更加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
4. 明星争相加盟:由于国内主旋律电影的受众面广,知名明星纷纷加盟,提高了电影的影响力和观影率。
二、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意义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旋律电影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和弘扬,提升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力。
2. 强化国家认同感: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发展,将国家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感与观众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增强了观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传递社会正能量:系列主旋律电影作品通过描绘正直、勇敢、乐观向上的人物形象,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提升了观众的积极情绪和人生态度。
4.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的进程中,更多的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与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国内主旋律电影系列化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 剧情创新的难度:随着系列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创新剧情变得更加困难,某些作品可能陷入故事设定上的雷同和题材疲劳。
2. 艺术表达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在系列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中,艺术表达和商业利益之间往往存在矛盾。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摘要】随着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崛起,其商业化探索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旋律电影和类型电影的特点分析,探讨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原因,以及商业化探索的意义。
通过对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以及类型电影的发展趋势分析,展望了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未来发展,并探讨了商业化探索的影响。
总结了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未来发展以及商业化探索的意义,引领读者思考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类型电影、商业化、走向、探索、背景介绍、特点、原因、意义、未来发展、影响、结语。
1. 引言1.1 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思想、教育民众、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受众口味的变化,主旋律电影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和提高票房,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开始向类型电影的方向转变,尝试在商业化探索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不仅可以为主旋律电影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对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背景介绍、主旋律电影的特点、类型电影的特点、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原因以及商业化探索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讨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所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主旋律电影走向类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旨在探讨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背景下向类型电影转变的现象。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变化,主旋律电影逐渐面临市场竞争和商业压力,导致一些制片方开始将主旋律电影的元素融入类型电影中,以获得更高的票房和商业成功。
背景介绍: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意义上强调社会主题和正能量宣传,具有崇高的社会使命和艺术追求。
新主旋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

新主旋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新主旋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而新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晚春》则被誉为中国新主旋律电影的原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电影产业的大力支持,新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复苏并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主旋律电影作品《我和我的家乡》为例,对其形式和风格进行详细探讨。
二、新主旋律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新主旋律电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都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认识到电影对于宣传政策、引领社会风尚、培育新的社会主义公民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界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
三、新主旋律电影的特点与风格新主旋律电影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本节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例,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由六位导演共同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七个真实的故事,以描绘中国农村和城市发展变迁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下的奋斗和追求。
该电影中的每个故事都独立存在,但通过相似的主题和典型的人物来串联,体现出新主旋律电影的典型风格。
首先,新主旋律电影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忠实表达。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刻画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真实生活,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奋斗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同时,该电影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呵护,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其次,新主旋律电影注重人物形象的建构。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人物形象被赋予了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代表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研究
作者:章云
来源:《牡丹》2016年第18期
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大片时代需要寻求新的生存机制,类型化创作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方式。
文章主要讨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分化以及承担的相应意识形态功能.
类型化电影源自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创作观念,在美国好莱坞起源、盛行于世界、按照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构成的模式进行摄制和观赏的影片,其核心是讲述一个好故事。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打造的类型电影主要有爱情片、喜剧片、灾难片、战争片、歌舞片、古装武侠片、动作片、警匪片、悬疑片、谍战片等。
在这里,笔者将“外部形式”归为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画面、构图、景别、机位、特效等等);“内在观念”指剧本创作观念包括剧作主题、结构、技法和规律等,将剧本故事结合当下执政党的执政策略作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法律制度输出的重要手段。
官方意识形态包括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一个中国”原则等;执政党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德体系、家国情怀、仁爱美德等方面,当这些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开来被广大老百姓接受认可后,官方的意识形态才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一、爱情片中的家国叙事
爱情片是以爱情内容为主要表现题材,以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团圆或离散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把对爱情的追求和因爱情受阻而产生的冲突作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
北京电影学院郝建先生认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影,爱情片显得纯粹,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教化功能,但是作者认为电影《云水谣》否定了这一说法。
《云水谣》表面上讲述的是陈秋水、王碧云、薛子璐、王金娣四人的爱恨别离,着重叙述了一个左翼分子陈秋水两岸相隔的爱情。
剧中四人对自己的爱情信仰忠贞不渝,坚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诺言,苦等、苦恋带来的苦情性悲剧让人感动不已。
乍一看,这是纯粹的爱情片,表达“爱情至上”“爱情战胜一切”的观念,但是,仔细推敲可以看到影片中承载的意识形态意义——王碧云在陈秋水离开的日子里坚持照顾乡下的老母亲直至她去世,这样的爱情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两人单纯的爱恋,上升到了家国责任的高度,符合当下执政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该故事的政治历史背景支配着主人公的命运,陈秋水在“二二八”事件中逃到大陆,大陆解放后,两岸却互不通信,骨肉分离,直接导致了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悲剧,从侧面印证了执政党提出的统一海峡两岸思想的合理性;陈秋水和王金娣由于救助他人在一次雪崩中丧生,突出了执政党的公仆意识。
二、谍战片中的责任与信仰
谍战片是当下影视剧市场非常火爆的影视类型,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影视剧,剧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
国内的谍战片实际上是新中国早期反特务电影的延续,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突破。
当下的谍战片更加注重悬念的设置,情节的跌宕起伏。
以《风声》为例,潜伏在日伪司令部的中共地下党员顾晓曼因为传递了错误的情报使得地下党组织陷入覆灭的危险境地,日伪决定顺藤摸瓜,找出潜伏在司令部的内鬼,最后顾晓曼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在危难中挽救了组织。
谁是内鬼?摩斯码怎样传出去?接应的人是谁?怎样接应的?结局会怎样?这都成为贯穿于整部剧的悬念。
当谜底揭开,观众恍然大悟,吴志国和顾晓曼同为中共地下党成员。
在他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那场戏中,只采用字幕和面部神态特写,淡化主人公革命先烈的历史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有信仰,可以为信仰慷慨赴死的人,尽管这个信仰是什么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提及,但它却又无处不在——民族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十分契合当下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职场道德自律精神。
三、战争片的成功改编与“询唤”机制的建立
電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杨子荣智斗座山雕确有其事,并且曾以京剧的形式在全国传播。
显然,《智取威虎山》要进入当下各大主流院线,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编和补充。
所以,影片中除了杨子荣和座山雕两派对立人物外,还有意加入了剿匪小分队、栓子、马青莲等人物形象。
杨子荣怎样获得信任?座山雕给杨子荣施加了什么考验?滦平的逃跑带给杨子荣什么危险?杨子荣如何化解自身危机?栓子、马青莲和夹皮沟老百姓的命运何去何从?栓子和马青莲是否能母子重逢?夹皮沟的百姓是否不受土匪的欺负?这就暗含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共产党员是有智慧、有胆识、有谋略的,以保护群众生命为己任,党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
影片的叙述视角颇为新颖,采用“90后”吉米眼中的他者叙事,回忆“太爷爷和太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穿梭于现代和历史之间产生某种离间效果,结局的一场团圆饭意味着几代人价值的融合,怀念、追思、继往开来,通过“90后”对太奶奶太爷爷故事的认可达到意识形态的大一统,顺利将“个体”询唤为意识形态的主体。
四、动作片中的个体意识、责任意识
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
具备巨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外在的惊险动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营救、战斗、毁灭性灾难、搏斗、逃亡、持续的运动、惊人的节奏速度和历险的角色。
观众的观赏兴奋点在于动作,包括肉搏、冷兵器打斗、枪战、火拼等。
动作片一开始就集中在视觉领域,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说:“当今导演的根本任务就是用巧妙的手法把大量纯视觉形象的主题引入一个雅俗共赏的剧情中。
”香港导演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出色,把香港动作片带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动作片与主旋律题材的结合促成了《十月围城》的成功,与以往的电影不同,《十月围城》里除了程少白和李崇光受到西学影响有革命的自觉性外,其他都是一些根本不懂革命为何物的普通人群,凭借自己的善恶观,以及对自身灵魂的救赎参与到保护孙文的行动中去:沈重阳是为了能在女儿面前树立好父亲的形象;刘郁白是为了赎清爱上自己父亲的女人的罪孽,邓四弟是为了保护好老爷和少爷;方红则是为了替父报仇。
他们最终的认识也仅止于此,没有更多的国族意志,但是客观上个人
的死亡因救助行为而得到了升华,每个人的死亡都留下了文字墓志铭。
这种创作观念极具香港人文情怀,重视个体、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次牺牲都有价值和意义。
《湄公河行动》是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讲述了一支警察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背后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
这部影片的看点集中于剧情紧凑、情节跌宕、动作场面惊心动魄,通过拍摄缉毒人员在面临多重险境做出的智慧、勇猛的战斗部署来凸显缉毒工作的紧张、危险,表现缉毒警(国家机器)的英勇、果断、善战,将保卫国家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视为己任,不惜牺牲的英雄形象。
影片最后高亢的画外音清晰地传达了这一观念和宗旨——“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案终于结束了,这次的境外抓捕,不但替十三条人命沉冤昭雪,更彰显了我国捍卫国土与国民的决心。
现在的中国,在世界各地经贸繁盛,国民遍布全球,要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诚然,加上这一段不容置疑的画外音陈述是希望铿锵有力地传达执政党执政方针、策略,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有意为之反而使宣传教化的痕迹明显,破坏了意识形态的“腹语”式传播。
(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