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某种语言的重要标志,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重视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强化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影响因素引言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应用现象,同时也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这里所讲的隐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就当前情况来看,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十分普遍,Richards提出:“在日常话语交流中,三句话中就会存在一个隐喻。
”可以说,隐喻能力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意义重大,如果隐喻能力匮乏,虽然学习者外语表达没有什么错误,而且也能被人们所接受,不过却会缺乏本族语者的地道性。
针对此,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加强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培养。
不过在实际培养中,要想达成理想的效果,要求教师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隐喻能力概述Littlemore提出隐喻能力的几个方面:一是理解隐喻的熟练度,主要就是说消化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二是应用隐喻的创造性,主要是指创造新隐喻的能力;三是理解新隐喻的能力,主要就是说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四是理解英语的速度。
只迅速、轻松理解隐喻的能力。
由此可见,英语能力是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一门语言是否熟练掌握的标志之一。
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他国文化。
Low觉得,理解和创造隐喻的能力是二语学习中的基本能力,究其原因,其能够用来开拓思想和强化理解等。
在二语学习中,隐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其提出以后,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讨论的主题大都集中于隐喻能力的科学性这一方面,如Danesi、Kecskes等。
Danesi的理论提倡隐喻能力是写作、说话中应用与识别新隐喻的一种能力。
隐喻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

隐喻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无形地广泛使用。
实际上,隐喻的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也被广泛使用。
隐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意思表达以及文本的含义。
因此,在英语听力课程中,教师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以隐喻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句子,听懂对话,并做出准确回答。
一、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1、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英语听力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听力能力,也包括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意识能力。
只有掌握了这两种能力,学生才能够理解和正确地接受隐喻。
2、语言环境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环境。
教育研究人员发现,语言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活跃程度。
因此,语言环境的一般性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隐喻能力。
3、教学因素英语听力教学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学因素的选择。
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隐喻表达的能力。
二、隐喻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1、帮助学生理解隐喻隐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不同的意思表达和文本的含义。
在英语听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隐喻,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概念,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2、增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认知隐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认知。
这是因为隐喻可以让听众去想象,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新的语言联系,这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英语听力中的话语和句子。
3、提升学生的听力表达能力此外,隐喻还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听力表达能力。
这是因为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更自然和更自如地表达,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听力中的话语和句子。
结论隐喻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意思表达和文本的含义,而且也能增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认知,以及提升学生的听力表达能力。
因此,在英语听力课程中,教师们应该积极尝试给予学生以隐喻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句子,听懂对话,并做出准确回答。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研究

圈
中国 电力教 育 CE E P
— 丽 丽 鬲
的功能,即劝说 。亚 里士多德指 出,修辞 是说话 的艺术。隐喻
一
种隐喻概念系统 中,隐喻概 念和用来表 达这些概 念的词语之
的使用与其他修辞手段一样,是为了增加语 言表达 的效 果。隐 间存在着许 多蕴 涵关系,这样就使得 隐喻概 念具有相当的系统 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征为增加语言 的修辞效 果提 性和连贯性 。 第二 ,隐喻通 过某一 领域 的经验来认知 另一 领域 的经 验, 供了可能。 隐喻一个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短短 的一个 词或词语往 这样就 为人们利用相对 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 的经验领 域,来组 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 ,引起听话者对整 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 织相对不熟悉或 较难把握的领域 的经验 ,形成某种态度,并采 联想 。并且,由于 隐喻中喻体一般 都比话题 更为具体,更为听 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现代隐喻研 究认 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 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 物提供了新 的角度 。因此,隐喻性 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 础。认 知隐喻理论 使把隐喻作为一 思 维 其 实也 是 科 学 思 维 的 一 个 重 要途 径 。 人们 的 思 维 过 程 和 思 种 教学方法 运用在英语 教学 中成 为可能 。2 纪 7 0世 0年代,随 维表 达形式中充满 了隐喻。人类 生活在一个 四维的空间,但人 着 隐喻认 知理论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外语教学界也开始重视 隐 们所能感觉 的却是一个三维 的世界。人类 的认 知能力不但受到 喻理论对 语言教学 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国际学者相继提出,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 还受到 自身感知器官结构的限制。因此,
f】 j胡文仲 英语西域与英美文化[]北京: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大学英语教学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 。因此,隐喻认 ・ 知是学习语言 的必然途径。针对学习者学习中出 现 的 隐喻 理解 困难 的 问题 ,有 学者 提 出隐喻 能力 的 概 念 。 Daei 认 为 :“ ‘隐 喻 能 力 ns
( t hr a cmptne ’是 概 念 流 利 ( mea oi l o e c) p c e
第 l 卷第 4 6 期 20 年 8 09 月
J OURN AL 0F D0N GGUAN UNI VERS TY I OF TECHN GI GY LO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6 . 1 N04 1
Au g. 2 9 00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隐 喻 意 识 和 隐 喻 能 力 培 养 的 实 验 研 究
对 我 国 英 语 专 业 学 习 者 的 隐 喻 能 力 发 展 情 况 及 其 隐喻 能力 与 英 语 水 平 之 间 的 关 系 进 行 考 察 ; 李 晓 惠 探 讨 采 取 哪 一 种 概 念 隐喻 教 学 方 法 能 ’
使学生更倾 向于在 阅读 中采取 以隐喻为基础 的 猜词策略 以及采 取 的哪 一种概念 隐喻 教学方法 可 以更好地提 高学生运用 以隐喻为基础 的猜词 习者 在英 语 学 习过程 中会 频 繁地 接 触 到大 量 反 映 策 略的能力 。本 文尝试 以培养 、发展 非英语专 隐喻式思维方式 的语言表达。因而 ,对英语隐喻 业 学 生 的 隐 喻 意 识 和 隐喻 能 力 为 目的 ,通 过 英 的掌 握与 英语 学 习相 辅 相 成 。 由于 隐喻 本 身矛 盾 语 课 堂 向 学 生 灌 输 隐 喻 意 识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有 性、临时性和模糊性等特征的存在 ,学习者必须 效 隐喻推 导的教学模 式 ,以期 改变英语学习费 最 大 限度地 利 用 自己的 知 识 图式 和 体验 去 理解 隐 时低 效 的现状 ,提 高 英 语教 与 学 的效 果 。 喻表达的实际意义和作者 的用意所在 ,但现实中 学 习者 时常 会 出现 隐 喻理 解 上 的 困难 。隐喻 作 为 实验 目的及设计 种有效的认知分析工具,它可 以帮助理解词、 句、段 的意义 ,甚至 语篇 的组 织发展和 主题意 ( )实验 目的 一 义 。胡壮麟 曾指出: “ 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
大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影响因素研究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o. 1 0, 201 3
S e r i a l No . 2 3 4
析 等 理论 , 隐喻 这 一 独 特 的 语 言 现象 开 始 受 到 广 泛 关 注 。 隐喻 l 生表 达 在 语 言 交 际 中 非 常 普 遍 。R i c h . a r d s ( 1 9 3 6 : 9 4 ) 提到 : “ 在1 3常流 畅 的话语 中 , 我们 三
句 话少 不 了一 个 隐 喻 。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 1 9 8 0)的
的能力 。 国内外语 界把 隐喻研 究成 果应 用 到二语 习
了隐 喻 能 力 (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c o m p e t e n c e ) 的概 念 。他
认为, 隐喻 能力 对 二 语 学 习者 至关 重 要 ,隐 喻 能力 匮乏 就会 “ 造 成 学 习 者 的外 语 表 达 没 有 什 么 错 误 、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1 0—0 1 6 5— 0 3
一
、
引 言
二、 隐喻 能力 L i t t l e mo r e ( 2 0 0 1 ) 提 出 了 隐 喻能 力 的 四个 方 面 :
语 言 的地道 性 。D a n e s i ( 1 9 9 3 : 4 8 9~ 5 0 0 ) 基于“ 概念 流利 ” 思 想 在 类 比语 法 能 力 和 交 际 能 力 之 后 , 提 出
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研究摘要隐喻对于认知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途径。
通过实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学期、专业隐喻能力培养,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后成绩进行对比检验,实验表明通过培养学生隐喻意识以及隐喻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着十分显著地提成,是学习英语并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使得隐喻能力的培养引起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隐喻能力;培养与提高对于现代隐喻理论的解释为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现象,而且还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隐喻能力的掌握也成为一种语言掌握的重要标志。
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虽说学生们已经掌握母语,也可以说掌握了母语的隐喻认知机制,但是在实际教学上,学生们学习的目标语认知机制却与学生本身掌握的认知机制是存在差异的。
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并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抹除是英语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困难的难题。
一、“隐喻能力”的概念提出与界定1890年,隐喻能力被首次提出,提出者认为隐喻通过类比的方式对一种事物的认知转变对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其在语言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隐喻的定义含义为:识解隐喻,通过在恰当的环境中使用,并且判断在同一环境下可表达的多种隐喻的优劣能力。
随之将隐喻概念首次引进外语教学,并且认为隐喻能力可以让外语学习者识别并使用新奇隐喻能力,还将成为学习者成功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的标志。
主要包括语言在语境中使用的适当性和工具性这两大方面。
隐喻提出者对于隐喻能力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创造隐喻的能力;第二,隐喻意义的发现能力;第三,对隐喻意义的提取速度;第四,解释出隐喻含义的流利性。
对于这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应该是使用者本身具备的,但是后三个方面则是隐喻学习者对于隐喻的理解能力。
隐喻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识别、理解以及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系的能力,不单单是单纯的理解和学习隐喻,还包括对隐喻能力的创造性使用,更高目标的包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活跃的创新型细微。
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以隐喻输出为视角

致谢 :本文蒙南开大学苏立 昌教授 、天津外 国语大学程 幼强教授 、孙毅兵 教授提 出宝贵 意见 ,特此致谢 ,文责由作者承担 。 作者简介 :李建波 ,讲 师,博士 ,研究方 向:形式句法学 通讯地址 :7 1 0 0 5 5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 区雁塔路 l 3 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阐述 了习得 、产 出和解读 隐喻在外语学习过程 中 隐喻性语言大量存在于 日常用语 中 ,语言基本上
的重要性 ( L i t t l e mo r e ,2 0 0 8 ) ;B o e r s ( 2 0 0 0 ) 的研 究 是隐喻的 ;更重要 的是 ,语者 的隐喻 习得需要得 表 明基于隐喻主题或 始源域框架编排的词汇训练 到理论上 的诠释 ,进而在认知科 学的大视野下揭 能够帮助学 习者加强记 } 乙 和掌握新的语 言知识 ; 示人类的心智结构及其背 后的规 则。然而 ,隐喻 L i t t l e mo r e 和L o w( 2 0 0 6 ) 将 隐喻能 力归入 交际 能 能力研究 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诸如其定义 、维
国内关于这个方向的研究 ,从最初对隐喻与
意义。K b v e c s e s ( 1 9 9 5 )  ̄ 出掌 握约定俗成 的比喻 语 言教 学关系的宏观探 讨( 严世清 ,2 0 0 1 ;蔡 龙
0 0 3 ;王 寅 李 弘 ,2 0 0 4 )  ̄ v J 对 隐 喻能 力 内 性 的语言是语言学习过程 的内在组成部分 ,特 别 权 ,2 是 当隐喻普遍地存在于各个文化 中时 ;D e i g a n 等 涵、外延 的理论解析 、界定( 袁凤识 等 ,2 0 1 2 ) 及
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

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作者:程明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文章阐述了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指出文化差异性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建议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并论述隐喻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隐喻能力;隐喻的认知;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224-03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及研究的中心议题。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
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关于隐喻的研究已从语言层面提升到认知和思维的高度。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方式。
而理解与创造隐喻的能力——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 ),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的关注。
Ungerer F.& H.J. Schmid认为,隐喻不仅是语义的偏离和延伸,而且是人们的认知工具;隐喻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而且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1]。
国内语言学家们也越来越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
胡壮麟认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P131)。
虽然众多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开始关注隐喻能力的应用研究,但要将其成果应用的到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困难,在此,笔者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有的对策,从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并使学生从中受益。
一、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是将某一类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无所不在。
Lakoff & Johnson (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对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做出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3](P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英语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隐喻能力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所以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该先认识到隐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从而从建构英语隐喻思维模式、积累常规隐喻、加强目的语文化导入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思维文化
1 引言
隐喻与隐喻能力研究是我国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使用现象,更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我们现在所说的隐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方法。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danesi(danesi1993:489~500)基于“概念流利”思想在类比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提出了隐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的概念。
他认为隐喻能力对学习者非常重要,缺乏隐喻能力就会“造成学习者的外语表达没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接受,但却缺乏本族语者的地道性”。
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richards(richards1936:94)提到:“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
lakoff&johnson(lakoff&johnson 1980)成功地以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证明隐喻是日常生活的必须。
可以说,隐喻能力是衡
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隐喻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者用目标语国家语言的日常交流和语言的地道性。
我国学者王寅2004年也曾提出培养高校学生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隐喻能力的三合一语言教学观,隐喻能力的提高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2 隐喻能力
littlemore(littlemore 2001)提出了隐喻能力的四个方而:(1)使用隐喻的创造性,即“原创”新隐喻的能力;(2)理解隐喻的熟练度,指理解一个隐喻多层含义的能力;(3)理解新隐喻的能力,指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4)理解隐喻的速度,指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
可以看出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通过英语课堂的隐喻能力培养,可以使当代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low(low 1988)认为,理解与创造隐喻的能力是二语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能力,因为它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拓展思想,赋予旧事物以新形象,吸引注意力和明晰思想。
由于隐喻能力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自这一理论模块提出后,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隐喻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能力可学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如danesi、kecskes和tu nde等。
国内外语界把隐喻研究成果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历史比较短,国内第一个提到隐喻能力的文章是陈道明于1998发表的《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
学的隐喻能力关》,文中作者认为“隐喻能力”与“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是人们熟悉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我们检索了1998~2010年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检索到与隐喻能力直接相关文献66篇,其中有31篇是在2009和2010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表的。
这充分说明近两年里,隐喻能力受到了学术界广大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迅速增长到以前的一倍。
对于隐喻的研究,这可以说是—个令人欢喜的现象。
具体见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就研究成果数量来说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关隐喻能力实证研究虽然数量仍占据很小的比例,但是也有小幅上涨。
隐喻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其正在向着跨学科及其应用的方向飞速发展,说明隐喻的应用与隐喻能力的培养研究正在步入系统化。
而目前国内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隐喻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和其对于二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对于二语习得者隐喻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没有详细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如何提高高校学生隐喻能力的具体方法的研究也并不多见,要么过于宽泛,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要么只是注重共时研究,而忽视了隐喻能力发展的历时考察,因此存在偏颇。
深入分析影响二语习得者隐喻能力发展的因素,和找到符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操作性强的提高隐喻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迫在眉睫。
3 影响学生隐喻能力发展的因素
3.1思维模式因素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是思维的一种物质外壳和体现形式。
隐喻性认知在隐喻性语言中得到沉淀,因此,隐喻在语言使用中也普遍存在。
二语习得者很少在语言中使用隐喻的根本原因是其不能像本族语言那样思考。
本族语言的思维模式限制和影响了二语习得者说目标语的思维,更多的时候还会有负迁移的情况,这样就制约了二语习得者的隐喻使用和隐喻理解。
所以,思维模式严重影响着语言习得者的隐喻能力的发展。
3.2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匮乏
语言不能单独存在,是需要结合实际语境来表达意义的。
即使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环境下反映的意义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二语习得者能够结合语境和相关背景信息去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这也是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克服的。
例如:today is my black friday,单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一般学生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只有当学生知道在西方黑色星期五是指最“不幸的那一天”、“最倒霉一天的”这个背景知识的时候,他才能明白这里是指“他今天很倒霉”。
所以,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匮乏影响了学生隐喻能力发展。
3.3学习者个体差异
verschueren(versehueren 2000)提出的顺应论观点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语言的顺利交流就是使用者能够根据语境、时间、语言结构等做出正确选择。
但是不同的话语者其
语言的顺应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学习者的自身差异对其隐喻的理解及使用隐喻有很大的影响。
同一个隐喻句子,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这种个性差异体现在其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
3.4语言教授者因素
在中国,语言的学习大部分是通过课堂完成的,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占据主体地位。
如果授课教师缺乏隐喻理论知识或语言的隐喻能力低下,其在课堂上就会使用那些最直白、很少有隐喻的句子进行教学,或者对于有隐喻出现的地方解释不详尽。
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隐喻能力的提高。
4 高校学生隐喻能力的发展途径
4.1建立隐喻性认知思维模式
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以隐喻概念为切入点,加强学生认知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注重培养学生隐喻的思维方式。
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对于隐喻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可以在理论指导下去识别隐喻和有意识地使用隐喻,养成隐喻习惯,培养“隐喻意识”,最终形成隐喻思维模式。
对于平时出现的词语隐喻用法和句子隐喻用法,选取典型和常用的隐喻进行讲解并配以练习,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其隐喻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4.2加强目标语国家文化学习
接触目标语文化的学习是发展隐喻能力的关键。
因为完全掌握
和恰当地运用隐喻,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知道语言所指的表面信息,还要学习者从真实的交际中了解该隐喻是一个文化、民族和社会的特有现象。
所以,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一些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并且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多阅读,加强文学修养,陶冶情操,继而提高隐喻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
5 结束语
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lakoff,g&m,john-son),所以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势必也要成为高校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
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等都是影响其隐喻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学生形成了隐喻性思维,有了隐喻意识,并且在外部环境即教师正确的指导和语言环境需要时,学生才能正确地识别、分析隐喻,从而提高隐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