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技术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林木病原生物普查山东农业大学刘振宇第一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第二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重要技术第三部分主要林木病原生物及其所致病害介绍第一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一、普查内容、目标和任务(一)普查的对象与范围调查各辖区范围内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树木(名木古树)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所存在的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重点放在可能造成危害的种类和已经造成危害的种类。
由不适宜环境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不在调查范畴。
山东省内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区、沿海地区,以及国内外引种数量较大的地区为重点调查区域。
(二)普查内容每种普查对象包括以下内容:(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亚种和株系)(2)寄主植物:指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含转主寄主)。
(3)危害部位: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梢部、叶部、根部、种实等。
(4)分布范围和发生范围:分布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域。
发生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区域。
(5)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发生面积指林业有害生物达到轻度及以上统计标准的面积。
(6)传入地和发现时间:对于14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2003年以来发现的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山东省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其传入地、发现时间、传入途径,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等。
(三)普查的目标任务掌握林木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情况,获得标本和病害影像资料,提交相关报告。
1. 市、县级任务(1)完成并提交本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
包括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
(2)建立和充实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包括影像资料)。
所有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和影像资料,每种一套上交至市站,汇总上交至省站。
(3)完成并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4)完成并提交本级行政区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
(5)完成并提交汇总表。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林木生长、繁殖和健康的昆虫、病原体、杂草和鼠害等生物。
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价值造成了很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林业部门积极探索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技术。
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松毛虫等有害昆虫的数量,或通过利用特定的寄生虫来控制林木上的病原体。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技术,包括机械收割、割除、烧毁、热水处理等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无药害等特点,对环境、人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态防治是基于生态原理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调整生态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培育天敌等方式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生态防治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还能够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将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活习性、发展规律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科学的施工和管理。
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速度。
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林木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调查。
本文将介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的技术手段1、地面踏查地面踏查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通过在林间设置样地,观察样地内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地形图和林相图进行分析,以掌握病虫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效率。
3、昆虫捕获器昆虫捕获器是一种利用昆虫趋光、趋化等特性捕获昆虫的装置,可以用于监测昆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4、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菌、虫卵等微小生物,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将成为未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精细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物质的新型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五、结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中。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我国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影响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
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害虫的防治技术害虫是林业有害生物中的主要成员,它们对树木的性状、品质、生长、发育和产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林木死亡。
害虫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防治:针对生态学特性及其优势的灌木和树种进行采抽、摇树和虫害物理去除等,使虫害失去栖息、觅食和繁殖的环境。
2.化学防治:通过喷洒杀虫剂的方式直接杀死虫害。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者杀虫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4.育种防病:对个体害虫的耐药性进行筛选,选出耐药性较低的品种繁育,降低害虫的数量。
林木病害是林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病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
病原体主要指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它们通过昆虫、动物、风和水等传播途径,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产生影响。
病原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防治:通过生态学特性及其优势的灌木和树种混种、红白相间、定期修剪和整形等,减少林木的病毒侵染。
3.生物防治:利用天然的无害微生物,通过对森林内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和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来达到防病治理的目的。
4.分选育种防病:针对久瘤病、白粉病、野桃旋核线虫病等林木病害进行分选育种防病研究,繁殖具有有效抵御特定病害的优良品种,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杂草作为林业有害生物的一种,对森林内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影响。
杂草一旦生长茂盛,就会对森林内的树木造成浸淫,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
杂草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机械防治: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割草、刈割等物理性除草。
4.人工除草:人工选择性除草,对林木生长发育和生态平衡很有帮助。
总之,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多种综合防治技术的协同作用。
选用合适的措施和方法,针对性对抗不同的病虫害。
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移植以及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日益严重,给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林木健康和生态平衡,绿色防控技术已经成为林业生物安全的核心和关键。
本文将探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自然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通过引入专门针对其中一有害生物的天敌或寄生虫,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达到防治的目的。
例如,在控制松毛虫方面,可以引进天敌蠢动多毛蜂,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杀灭或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林业中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药剂。
因此,在化学防治技术中,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对目标有害生物的选择性较高,不仅可以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对策1.加强国际合作: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加以解决。
各国可以在信息交流、技术研发、经验分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开展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推动政策措施: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害生物的防控责任和义务,加强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提高防治的效果。
政府还应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3.加强科研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
科研机构应加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加强人才培养:绿色防控技术需要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实施。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林业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于对森林及其生态系统健康产生危害的有害生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测。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高空设备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到林区的变化情况和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技术。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对抗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寄生虫,用以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生物技术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的抗虫能力,使其更具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种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技术。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样,林业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提高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和高效化。
新技术的应用也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方法

L i n y e y u a n y i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剖析1、雷达遥感技术以昆虫信号感应为核心的雷达遥感技术,是近年来为保障周边生态平衡被广泛应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相比传统防治技术手段无论是在技术操作亦或是防治成效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优势,对保障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造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次和危害面积也逐年上升,为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测,收集并分析生物间信息传递来获取生物物种和数量的雷达遥感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经调查雷达技术在使用时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检测有害生物信号,林区监控室就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来判断有害生物的范围、种类进行集中防治,遥感技术则是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来对有害生物进行诱导捕捉,由此来保障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效性。
2、无人机喷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传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喷药技术,无人机喷药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工作业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与此同时这项技术还具有可操控、作业面积广以及作业灵活性强的显著优势,因此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无人机喷药技术是基于GPS 定位功能下对特定林区内有害生物进行的防治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人员通过借助雷达、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来精准化找到林区中被有害生物影响的区域,之后通过利用专业软件合理化设计喷洒路径、喷洒量以及飞行高度,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
3、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动力,其中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技术在防治工作实践中,不仅具有多维度、立体化的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也显著地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损耗,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来讲,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防治工作人员可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清楚地了解树木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实时监控病虫害情况来为后期各项有害生物作业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导,由此保障预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气候、土壤、树木生长状态等)而引起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必须采取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一、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引种释放:通过引入外来天敌控制病虫害,如引入天敌寄生虫来控制某些虫害昆虫,如松毛虫、松材线虫等;引入捕食性天敌来控制害虫,如引入寄生于松毛虫蛾幼虫体内的微小寄生蜂。
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病虫害,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很好的长期控制效果。
2. 生物农药利用: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天然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比如利用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农药不仅对目标病虫害有较高的毒杀效果,而且对环境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防治手段。
3. 生态修复与恢复:通过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达到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
采用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管理措施1.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通过建立林业病虫害监测网、定期抽样统计、病虫害性态观测,了解林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制定防治措施。
早期预警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将林业病虫害损失降至最低。
2. 林地卫生管理:全面提高林地的卫生管理水平,定期清理森林杂草、枯枝枯叶和病死树木,减少病原菌和虫害昆虫的生存栖息地,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3. 抗病虫害防御性种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进行人工林植栽。
通过研究选育出抗性更强的林木品种,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生态植保技术:采用生物、文化、机械等生态植保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采用生态植保技术,可以提高林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 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
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 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
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
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
→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 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
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
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 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
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 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
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
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
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
产。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
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
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
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7、 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
息,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8、 细胞再分化,即脱分化后的分生细胞(愈伤组织)在特定的条件(离体培养)下,重新
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
的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再分化。
9、 植物细胞保持全能性必要条件:⑴植物细胞保持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
组);(2)植物细胞的遗传信息不能有任何的修饰或改变。
10、基本培养基的离子组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诱变剂、渗透调节剂、抗生素
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特别是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等物理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
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11、植物细胞的死亡根据其起因可分两大类: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12、分生组织实现细胞全能性的途径:(1)由分生组织直接形成芽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2)由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实现细胞的全能性;(3)游离细胞或原生质
体形成胚状体,由胚状体直接重建完整植株,或制成人工种子后再重建植株。
13、植物器官培养:即离体无性繁殖,是指对植物某一个器官的全部或部分或器官原基在人
工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的技术,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片培养、幼果培
养以及种子和胚胎的培养等。
14、离体材料的形态发生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器官发生途径和胚状体发生途径。
15、常见的营养器官培养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以及叶培养。
16、花器官培养是指对植物的整朵花或花的组成部分(包括花托、花柄、花瓣、花丝、子房、
花药、胚珠等)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17、愈伤组织培养是指将母体植株上的各个部分切下作为外植体,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上诱
导其产生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及对其培养的技术。
18、从单个细胞或一块外植体形成典型的愈伤组织,大致经历三个时期:诱导期、分裂期和
分化期。
19、细胞培养是指把植物器官或愈伤组织上分离出的单细胞或细胞团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
养,使其形成单细胞无性系或再生植株的技术。
20、根据培养对象,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21、影响细胞培养的因素有:(1)培养基:培养基的组成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生
产影响极大;(2)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代谢以及物质生产的影
响非常大;(3)细胞生理年龄和接种量:在培养过程的不同时期,细胞的生理状况、生
长与物质生产能力差异显著,而且使用不同细胞龄的接种细胞,其后代的生长与物质生
产状况也不一样;(4)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通气、光等。
22、单细胞制备方法:器械法和酶解法。
23、实现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常用三种方法:(1)饥饿法:断绝细胞分裂必需的营养成分或
激素;(2)抑制法:使用DNA合成抑制剂;(3)采用植物细胞连续培养的发酵器系统
诱导同步分裂。
24、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细胞的增长计算方法:细胞计数、细胞密实体积、细胞干重和和
细胞鲜重增加等
25、培养细胞活力的测定:显微镜法、氯化三苯基四唑还原法、二乙酸荧光素法和伊文斯兰
染色法。
26、人工种子:人工种子是指将立体培养产生的繁殖体包埋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
中、并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的类似于天然种子的颗粒体。
27、完整的人工种子:繁殖体、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三部分组成。
28、人工种子独特的优点:(1)可使在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植物得以繁殖;(2)
固定杂种优势;(3)快捷高效的繁殖方式;(4)可人为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
(5)与试管苗技术比较,人工种子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成本低、储藏运输方便、无玻璃
化的缺陷,减少移栽驯化过程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6)人工种子能繁殖大量的从人工
授粉杂种和遗传工程植株中筛选出来的优良基因型,并为不育的和不稳定的基因型提供
一种繁殖方法;(7)人工种子技术还可成为植物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成果
转向生产之间的桥梁。
29、人工种子的制作流程:选取目标植物→从合适的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体细胞胚的同步
化→体细胞胚的分选→体细胞胚人工胚乳制作与包裹→人工种皮的包裹→人工种子储
藏→人工种子发芽实验→体细胞变异程度与农艺研究。
30、人工种皮内膜的条件:对繁殖体无毒、无害,有生物相容性,能支持胚;具有一定的透
气性、保水性,既不影响人工种子储藏保存,又不妨碍人工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正常生长;
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胶囊的完整性,以便人工种子的储藏、运输和播种;能保持营养
成分和其他助剂不渗漏;能被某些微生物降解(选择性生物降解),降解产物对植物和
环境无害。
31、生物体从幼年期进入成龄期,最后衰老病死为生活史的自然过程,但植物会返老还青又
称复幼或称复壮,即老树年青化。
32、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分别在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筛选和鉴定:(1)外源基
因导入整合阶段;(2)外源基因表达阶段;(3)外源基因性质测定阶段。检测筛选手段
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型筛选、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测试。
33、对转基因受体植物安全性评价主要依据:(1)受体植物的背景资料;(2)受体植物的生
物学特征;(3)受体植物的生态环境;(4)受体植物的遗传变异情况。
34、1891年Kossel将植物新陈代谢区分为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指:植
物中一大类并非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和
酚类等化合物。植物次生代谢是由初生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
一些重要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赤藓糖-4-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派
生出的一类特殊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5、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36、筛选高产细胞系的方法:(1)目测法:从愈伤组织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来初
步判断其有用代谢产物含量高低的一种快速但比较粗放的方法;(2)小细胞团筛选法:
先制备得到单细胞,在常规的培养基中经过单细胞培养,形成细胞团,再通过观测细胞
团的形态、颜色或者测定细胞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选出所需细胞的方法;(3)抗
性筛选法;(4)间接分析筛选法。
37、对影响细胞次生代谢物产量的培养环境条件进行调控是指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培养基
组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38、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种类通常可以分为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气动力搅拌或非搅拌式
生物反应器等:(1)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2)气升式生物反应器;(3)鼓泡式生物
反应器和转鼓式生物反应器;(4)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和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5)
其他类新生物反应器(光照培养生物反应器、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
39、在林业上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次生代谢物生产和微繁殖。
40、野生食用植物具有的特点:(1)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2)天然无公害;(3)
具有独特风味;(4)营养价值高;(5)具有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