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析

合集下载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析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析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析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再加上有些定点医院受利益的驱使,开具大处方,对患者进行过度治疗,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患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随着这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农民群众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将明显提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民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必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患关系和谐社会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会的和谐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常常忍受着疾病的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改善民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卫生工作起步比较低,发展也很缓慢,农民群众的看病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威胁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而且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存在的主要问题2.1医务人员待遇低下。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历史原因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别还比较明显。

在大城市,其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受广大医务人员的青睐。

而基层卫生机构,不仅收入无法跟城市相比,而且在社会福利方面也相差悬殊,晋升职称更是难上加难,这些都是基层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新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实施和完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障的有效性和覆盖范围。

本文将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参保率低下尽管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实施多年,但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参保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缺乏了解,认为参与合作医疗所需的费用较高,无法享受到实际的医疗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在宣传推广工作上也存在不足,导致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不足,进而影响了参保率。

2. 医疗质量不高由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覆盖的医疗机构多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有限,医疗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农民在患病就诊时往往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影响了医疗保障的效果。

3. 报销比例低尽管合作医疗制度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报销,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报销比例过低,导致部分农民承担了过多的医疗费用。

对于一些大病、重病患者来说,医疗费用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影响了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4. 医疗保障范围不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有限,仅覆盖了住院医疗费用和部分门诊医疗费用,对于一些慢性病、特殊疾病的医疗保障依然不足。

一些高价药品和特殊的医疗项目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覆盖和报销,影响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满意度。

二、对策研究1. 加强宣传推广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愿。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利用媒体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合作医疗的政策红利和实际收益,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提高参保率。

2. 提高医疗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配置,保障农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的医疗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析前言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将近60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覆盖全国95%以上的农村地区,为数亿农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基金不足、支付比例不够、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同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医保制度的改革。

本文将拟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进行探析,阐明其意义、难点、建设方向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旨在通过调整制度安排,解决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具体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补偿比例:基础补偿比例由30%提高至60%以上。

对生育费用、门诊费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并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医疗支出状况等进行差异化补偿。

•提升报销门槛: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门槛从10元/年提高至100元/年。

这一措施将有助于防范医疗贪污现象、有效遏制低价药的流行。

•调整基金筹集方式:引进多元化筹资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基金来源,如政府投资、保费、医疗服务费等。

•加强基层医疗资源建设:通过改进医保支付方式,增加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激励院校和公立医院到基层执业等,进而促进基层医疗资源建设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此举有助于解决大量农民享受医疗保障难度大、医疗支出过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和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难点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一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存在自身的难点,关键点在于构建稳健的基金体系和健全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收入情况、医疗需求、支付能力等进行差异化安排,确保农村居民可以获得充足的医保待遇,同时也要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差异化调控,避免滥用补偿和浪费资金。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卫生保健站。这些保健站采取社员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起了合作医疗制度。1968年,毛泽东主席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掀起了兴办合作医疗的高潮。这标志着合作医疗的成熟。
2.5定点医院收费偏高,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存在小病大医的风险。根据试点制度的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般都要在定点医院进行医疗行为,“参合”农民只有在定点医院住院就医并取得正式发票方能报销。因此,医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尽力提高各种费用,延长住院天数,或者医生开一些不必要的药品或报销之外的药品等,增加农民的负担。
(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薄弱,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覆盖范围上面临两难选择
农民健康体检、疾病预防、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农民患病的概率,从而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压力。由于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产品,所以,公共财政有理由承担其筹资责任。但是,目前财政在农村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从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看,县(市、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基本上由财政全额拨款,但这一投入只能保证人员的基本工资。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枢纽,承担辖区内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职能。但是,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仅仅保障人员工资的50%~60%。村卫生室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需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由于村级卫生室不属于政府系列,所以财政不承担村卫生室的经费,仅仅因为执行公共卫生职能而由财政或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完成的工作的多少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微薄补助。在政府财政缺位的情况下,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从生存和创收出发,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有的公共卫生机构把本来应该实行的免费服务变成有偿服务,通过服务收费解决经费缺口。据调查,在一些地方本属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免费的小儿麻痹预防疫苗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保人员少、保障范围窄、医保基金缺乏等,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参保人员少。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步较晚,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并未参与其中,导致参保人员较少。

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不深,缺乏参保意识;二是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承担参保费用。

2. 保障范围窄。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对一些大病、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保障有限,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此外,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就医难度大,也限制了保障范围的扩大。

3. 医保基金缺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保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然而,目前农村地区的医保基金仍然相对匮乏,不足以应对大量的医疗需求。

此外,基金使用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地方存在滥用、浪费医保资金的情况。

二、问题对策1. 加强宣传,提高参保率。

为了解决参保人员少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设立宣传站点,进行现场讲解和咨询,向农民普及保险制度的知识和好处,提高他们的参保意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短信群发等,向广大农民传递相关信息,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2. 扩大保障范围。

为了解决保障范围窄的问题,可以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项目,增加对大病、慢性病的保障力度。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建设,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减少农民的就医负担。

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增设合作医疗机构、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等方式来扩大保障范围。

最新-新农合医疗制度创建问题研究3篇 精品

最新-新农合医疗制度创建问题研究3篇 精品

新农合医疗制度创建问题研究3篇第一篇一、新农合制度建设中政府行使职能存在的问题一立法滞后,制度结构失衡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法理上的平等就医权。

但新农合至今仍未纳入法律范畴,而是仍以政策性文件为依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体现,这不符合立法先行的国际惯例。

规章制度法律效力低,使新农合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

任何制度都有特定对象,要覆盖所有对象才能使制度科学完整,才能进行规范进而形成合理的结构。

对任何对象考虑不周都会影响制度完整性。

目前,新农合制度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对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这三个制度对象的约束重点几乎都落在对农民的约束上,缺少对其他两个对象的规范。

例如,缺乏有效规范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行为的制度安排,使得医患双方的矛盾随新农合的推进依然存在甚至有所激化;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监督政府的出资行为;制度监管内容不健全,加大了基金的支付压力[1]。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职能错位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社会保险、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仍参与其管理和运作,导致管理体制混乱、运行不顺畅。

在新农合运行方面,主要有卫生部门运作型、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型和社会保障部门运作型三种类型。

各类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一些弊端。

总结三种管理体制,发现有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新农合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应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其余管理方式不合理法。

第二,现有管理体制造成医疗服务提供者同时也是农民利益维护者,管办不分使得卫生部门不可能完全切实实行自身职能,农民的利益没有保障。

第三,各管理部门联合办公,极易发生职能错位、权责不清等问题。

三财政投入比例不足,筹资渠道单一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是实现公民健康目标的重要条件。

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既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体现,又是公共资源服务民生的体现。

新农合制度自试点以来,虽然建立了相应筹资机制,中央和各级政府也都加大了财政投入,但投入仍十分有限。

同时,我国传统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思想没有改变,城乡统筹的社会公平观念没有真正落实,农村卫生服务费用的投入远低于城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为了解决医疗保障问题而推出的一项举措。

它是以整个村庄作为一个医疗服务集体的基本单位,通过集体缴费、统一管理、风险共担的方式,实现对村民的医疗保障。

截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涉及到数亿居民。

本文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为了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我国在2003年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集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还可以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途径来增加资金来源。

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向村内医生发放工资,还可以用于村内卫生室设备的更新改进等。

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范围也在逐步拓展。

由于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覆盖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和医疗服务项目。

例如,一些较为昂贵的特殊抗癌药物,都可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进行补贴。

最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通过对村内卫生室设备的改进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能够提供基本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在某些地区,一些小型手术也可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报销。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践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对于它的实践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就医积极性和健康水平。

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缺乏、参保农民报销比例不高、医保定点医院不完善、村医服务水平不高以及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医疗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报销比例、完善医保定点医院网络、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以及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等对策。

通过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益,保障农民健康权益,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医疗资金、报销比例、定点医院、村医服务、基金管理、投入力度、医疗保障、农村医疗改革。

1. 引言1.1 概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实施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

自2003年开始试点推行,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政府、农民和合作医疗保险机构的合作,共同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就医难题,提高了农民的就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医疗资金缺乏、参保农民报销比例不高、医保定点医院不完善、村医服务水平不高、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效果和农民的就医体验。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2. 正文2.1 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缺乏问题分析一、政府投入不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出资、参保农民缴纳保费和财政补贴共同构建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不足导致医疗服务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发展并大面积普及。2 0世纪 8 年代中后 0 期,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集体经济组织力量 日 渐薄弱, 再 加上政府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合作医疗迅速走向衰
收 稿 日期 : 0 7 1 — 3 2 0 — 2 0
基 金项 目 : 龙 江 省 自然基 金 项 目( 0 7 0) 黑 G2 0 —1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 I RESEARCH GUI C DE
No. 2 08 2, 0 Se il ra No21 .
总 第 2 期 1
新 型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度 建设 探 析


林, 陈会 楚
疗试点这 6 个时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 引导、 支持, 农民自 愿 参加, 个人、 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
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我国2 世纪初进行试点的新型农村 1
13 年, 98 陕甘宁边区因伤寒等疾病流行 , 政府应群众要 求, 建立了由大众合作社和保健药社投资并吸收团体和私人 股金的医疗合作社, 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属于民办公助的医疗 机构。96 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 15 年, 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示范章程》 中规定, 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 的社员要负责医疗 , 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 日 作为补助 , 从而 正式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责任。从此, 合 作医疗便成为我国政府在农村实施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基
作 者 简 介 : 林 (9 0 ) 男 , 东莱 阳 人 , 究 员 ,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事 公 共 与 行 政 管 理研 究 。 付 16 一 , 山 研 硕 从
维普资讯
每个农民的筹资额增加到 5 元。 0 第二, 采取由 农户自由选择 到不同定点医院就诊的方法 , 打破了一些地方医疗单位的垄 断经营, 通过农民的选择促进了医院改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态 度。 第三, 实行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办法 , 既保证了
( 尔 滨 商 业 大 学 , 尔 滨 10 2 ) 哈 哈 5 0 8
要 : 立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 度 ,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重 要 内容 , 促 进 城 乡协 调 建 是 构 是
发 展 、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要 举 措 。 基 于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 度 试 点 以 来取 得 的 成 效 , 出 了新 制 度 仍 存 在 的 一 全 提 些 问题 。通 过 新 旧制 度 的对 比 , 完 善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 度提 出 了对 策 。 对 关 键 词 : 村 ; 作 医 疗制 度 ; 革 农 合 改 中 图分 类 号 : 3 0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2 0 ) 2 0 5 — 3 F 2. A 1 7 — 9 X( 0 8 0 — 0 9 0
本制度。96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 16 年, 合作医疗好” 的指示, 使
合作医疗制度 , 相对传统的合作医疗 , 被称之为“ 新型” 农村 合作医疗, 目前已经在全国 3 0个省 、 自治区、 直辖市的 30 1
个县( 进行试点。 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是对原有合作医疗模式的简 单重复 , 而是各地根据经济形势和当地具体情况, 在原有的 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使之更加完善 , 更加适应当地农村居民 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合作医疗 制度相比较,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 , 合作医疗资金来源以政府出资为主。 试点初期 , 每 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出资 1 元 , 0 再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为 其出资 2 元。从 20 0 06年起 , 每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出资 额不变, 仍为 1 元 , 0 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增加到4 元, 0 这样
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伟大创举, 被联合 国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缺医少药的唯一典范。 但是旧的合 作医疗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 19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93 到党的十七大 , 党中央、 国务院
落。18 年统计数据表明, 99 继续坚持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 仅占全国的4 %。2 世纪 9 年代, . 8 0 0 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肯 定农村合作医疗, 提出“ 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并采 , 取了一定的措施。到 19 97年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 恢复, 覆盖率占全国行政村的 1%, 7 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 的比率为9 %。20 年 1 . 6 0 2 0卫生工作的决定》 提出了“ 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并确定了“ 00年, , 到2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救助工作的落实,又扩大了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享 受医疗共济的机会。 第四, 各地在试点中, 探索制定了适合当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农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 具有 互助共济、 共担风险的特点。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 日 抗 战争时期- 15 )探索(95 16 - 95年 、 15- 96年) 发展 (96 、 16— 18 90年)衰落(0年代)重建(0年代) 、 8 、 9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
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标。 的目 二、 新型 农 村 合作 医疗 制 度与 传 统 合 作 医疗 制 度 的 比较
非常重视合作医疗体系特别是农村医疗制度的建设问题, 因 此,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 刻不容缓。


农 村 合作 医疗 制度 的演 变历 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