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2011年第5期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

何苏六 李 智 毕苏羽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变得更为迫切。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理念,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的文本。纪录片因其纪实性、过程性的影像记录品性,更易于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文本结构,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政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在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改善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一直是我国文化交流领域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的生产和对外传播,更是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构成。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特殊功能,多次就相关工作发表重要谈话和批示,力促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国际化传播能力。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针对2010年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制作和销售现状作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针对的是国际化传播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包括国内机构制作的纪录片和一些国际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同时,我们也把中国题材纪录片在海外的多种形式的交流纳入本次调查的视野中。

课题组根据不同功能和诉求,将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机构划分为行政管理机构、交易代理机构和媒体制作机构三类。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等,交易代理机构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探索亚太电视网、北京大陆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等,媒体制作机构如中央电视

台、省级电视台等国家媒体机构,以及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制纪录片的民营公司等等。

这些传播机构都有自己的传播经营理念和目标诉求,但有时也会有些交叉或延伸的功能。国新办三局及所属五洲传播中心,是以制作中国题材对外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特色的多媒体、综合性对外传播机构,其传播目的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宗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世界了

解中国开辟一个有效的窗口”为其职能。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作为央视台属企业,把为台创收,促进资金流动,创作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作品作为其首要目标,同时也兼顾反映中国社会现状并传播中国文化。对于探索亚太电视网、大陆桥等这样的代理机构而言,制作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还是出于全球化语境下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要。

一、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现状1、国际化传播纪录片数量不足

关于自制纪录片数量,五洲传播中心有73部(其中自制23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有57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有25部,探索亚太电视网有6部,北京大陆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10部,良友(北京)文化传媒公司有1部,共计172部。

在自制纪录片的时长方面,五洲传播中心为27.15小时,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为10.5小时,探索亚太电视网为6小时,大陆桥为15小时,良友为16.7小时。当然,具体的制作规模与机构本身的规模相对应。但从总数来看,2010年用于国际化传播的纪录片总量和其战略的需求并不匹配。

2、国际传播纪录片的资金投入情况

2010年,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投入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篇目是3部,资金总共10万元,相当于每部25分钟时长的片子,单部制作经费在3万元左右,这在本次调查统计中是最少的;五洲传播中心自制和译制的片子数量最多,达到了73部,总的投资经费达到了4500万元;探索

频道在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上投入了64万美金;大陆桥

12

总242期

公司投入的经费为255.5万元;良友公司投入1000万元。

这样的投资金额,与国外大型纪录片的投资额度相比是非常少的。例如,被誉为法国国家名片的《迁徙的鸟》其制作经费达到了4000万美金。总体来讲,中国纪录片的资金投入呈上升趋势,足见国际市场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求在增加。

3、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化传播实现的路径还比较有限统计显示,主要路径一是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等部门进行传播;二是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借助境外协作媒体进行传播;三是借助自有媒体平台,如长城平台进行传播;四是以音像制品的方式进行传播;五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而在海外的院线、当地主流媒体、国际知名电影电视节、外国高等院校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上播放则相对缺失。

4、国际化传播纪录片的销售金额和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在“纪录片境外传播地区和数量”的选项中,受访单位回收的数据为:港澳台3部、东北亚60部、东南亚5部、北美110部、欧洲117部、非洲11部、澳洲1部。由此可见,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和销售的主要去向是北美、欧洲和东北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单位中,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对外销售和盈利状况均一般。从“亏损较大”、“略有亏损”、“基本持平”、“略有盈利”、“盈利较大”等几个选项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受访单位选择了“略有盈利”,一家选择了“基本持平”,一家选择了“亏损较大”。可以看出,资金投入并没有获得良好的销售反馈,大都处在保本的状态。

二、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1、适合国际化传播要求的纪录片不足

文化部在中央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每年通过各种渠道选送电影、电视纪录片供中国驻外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使用。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对外文化联络局传播处通常会选择12-13部纪录片,加上自己投资自制的1-2部纪录片,翻译成9种语言,提供给240个驻外使领馆和中国文化中心。2010年,该部门加大了投入,片子数量比往年增加了10部,达到25部。应该说,对外文化联络局每年通过中国纪录片协会遴选的,或者从国内成熟的纪录片节会遴选的纪录片,质量都是不错的。但据工作人员反映,由于每年新生产的、优秀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是很多,所以选择的余地并不是很大,尤其是适合国际化传播的作品更是缺乏。另外,由于这些片子并非专门为国际化传播定制的,其题材、时长、风格等需要改编才能送出去。真正符合国际传播的、能够产生良好影响力的作品还是比较稀缺。

2、纪录片题材取向值得反思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中国题材纪录片的需求相当大。但是,外方的要求比较多,而中国题材纪录片题材偏向于

单一,制作水平和整体策划水平达不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因此,中国题材纪录片不能满足国际需求,进而更显得片源匮乏。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的选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人文、历史、自然,其中社会人文是最多的一种类型。2010年,对外文化联络局投入制作的纪录片共有25部,其中,自然类的3部,占12%,而其余的22部都是社会人文类的,占88%。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调查中反馈:对我国对外传播的纪录片进行汇总,人文、政论等纪录片偏多,而国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题材的节目较少。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们拍摄制作的题材比较单一,历史类的、文化类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他类型的相对较少。国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

题材的纪录片,因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制作周期,不是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常态类型。也有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生态类题材的纪录片很难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国际上一些国家,都把对生态环保类题材的经营作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法国的《迁徙的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人文等内容题材很多,但真正反映当代中国生动的现状、蓬勃的发展、真实多彩生活,适合对外传播的纪录片并不多。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外受众的研究,根据国外的受众市场进行较为精确的题材选择和设计。

3、评估体系不健全

中国的各种机构通过自制或联合制作等方式,每年投入了不少的资金进行中国题材纪录片的摄制,但是,对于所传播的纪录片的效果评估却存在着主观性大、指标不全面、不系统、没有动态性变化等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课题组设定了收视率、覆盖率、销售量、满意度、影响力等评价维度,供样本单位进行选择。从结果来看,影响力被行政管理机构看重,而影响力的评估主要是靠大使馆或中国文化中心的意见反馈来完成。如何量化,仍然有待科学的解决。此外,收视率如果不委托国外的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其实是很难获取的。

4、版权意识还不够强

在“境外销售涉及的版权交易方式”选项中,除了只在纪录片节会和中国驻外使领馆与文化机构进行传播的单位外,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曾售出“播映权”,还有相当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