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与印度之行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冲突和分裂

关键词 : 小说 《 印度 之行 》 后 殖 民主 义理 论 冲 突 分 裂
小 说 和 后 殖 民 主 义 理 论 简 介 福 斯 特 小 说 《 度 之 行 》 讨 了殖 民地 时期 英 国 人 和 印 度 印 探 人 之 间 的关 系 。 事 发 生 在恒 河沿 岸 的 昌德 拉 普 尔 。 说 中 的 故 小
一
、
主要 人 物 有 印度 医生 阿 齐 兹 , 往 印度 看 望 儿 子 ( 德 拉 普 尔 前 昌 城 的法 官 罗 尼 ) 英 国夫 人 莫 尔 太 太 , 的 陪伴 莫 尔 太 太 的 阿 德 拉 小 姐 ( 尼 的 未 婚 妻 ) — 这 两 位 英 国妇 人 满 怀 期 望 来 欣 赏 异 罗 — 国风 情 , 结 果 却 很 失 望 。英 国绅 士 菲 尔 丁 ( 度 国 立 大 学 校 但 印 长 ) 阿齐兹之间的友谊也是反映小说主题的重点。 说是 由 和 小 莫 尔 太 太 和 阿德 拉 在 印 度 旅 行 中发 生 的一 系列 事件 连 接 起 来 的 最 终 阿齐 兹 和 菲 尔 丁 之 间 友 谊 的破 裂 说 明 了 在 不 平 等 的 殖 民统 治 下 。 治 者 和 被 统 治 者 之 间 建 立 友谊 是 不 可 能 的 。 统 本 文 旨在 运 用 后 殖 民 主 义 理 论 来 分 析 小 说 。后 殖 民 主 义 是 殖 民地 后 的独 立 后 的延 续 , 一 理 论 被 广 泛 运 用 于 了解 、 这 分 析 前 殖 民地 国家 的文 化 和 它 与 世 界 其 他 国家 的关 系 。 德 华 ・ 爱 赛 义 德 《 方 主 义 》 发 表 确 立 了 后 殖 民主 义 理 论 , 东 的 比如 “ 东 方 ” “ 方 ” 元 论 。1 世 纪 , 洲 人 为 了 给 自己 的 霸 权 理 论 和 西 二 9 欧 找 到 合 理 借 口 , 式 化 地 把 东 方 人 和 欧 洲 人 相 对应 。 方 人 被 模 东 尔 登 湖 畔 , 花 费2 . 5 元 亲 手 建 造 了 一 座 小 木 屋 . 居 其 仅 81 美 2 独 中, 思 、 沉 阅读 、 作 , 在 湖 畔 、 中 、 间渔 猎 耕 作 时 , 已 写 并 林 田 他 然 是 一 个 隐逸 的哲 人 ,在 着 手 为 现 代 社 会 中为 名 利 所 奴 役 的 芸 芸 众 生 写 就 一 部 简单 而 又 深 厚 的生 活 哲 学 了 。 如 果 我 们 暂 时 抛 开 生 活 的压 力 , 停 手 头 永 无 休 止 的 工 作 , 一 颗 浮 躁 的 暂 把 心平静下来 , 开《 翻 瓦尔 登 湖 》 细 品 味 , 后 合 上 书 本 轻 轻 自 细 然 问 , 们 究 竟 从 书 中 读 到 了什 么 ?在 美 丽 的 自然 风 光 、 实 的 我 朴 生 活 情 致 背 后 . 罗 究 竟 要 告诉 我们 什 么 呢 ? 梭 在 书 的开 篇 . 们 即 听 到 了 梭 罗 的 叹 息 : 我 我 曾经遭 遇过 多少 可怜 的 、 朽 的 灵 魂 啊 ! 们 近 乎于 要 不 他 被 窒 息在 人 生 的 重 负之 下 , 人 生 之 路 上 匍 匐 前 行 … … 在 也 许 我 们 该 停 下 来 问一 问 : 些 不 堪 重 负 , 人 生 路 上 艰 这 在 难 前 行 的人 们 究 竟 在 追 求 什 么 呢 ?也 许 这 就 是 梭 罗 的答 案 : 他 们 不得 不 过 着 人 样 的 生活 .不 得 不 推 动 这 样 的 生 活 进 程 , 其 所 能 地 想 要 过 上 更 好 的 日子 。 尽 那 么 。 么样 的 生 活状 态 才 能 叫 过 上 好 E子 呢 ? 要 从 人 什 t 这 类 生 活 的基 本 需 要 谈 起 。 提及 生活 的基 本 需 要 , 们 首 先 会 想 人 到 生 活 不 可 或 缺 的物 质 需 求 , 即衣 、 、 、 。 而正 是 这 看 似 食 住 行 简 单 的基 本 需 要 , 人 类 的 肉体 与 精 神 倍 受 煎 熬 , 望 的 难 挨 使 欲 与 索 求 的艰 难 消 耗 了人 体 的 精 华 部 分 ,使 人 逐 渐 丧 失 了 人 之 所 以为 人 的种 种 乐 趣 . 人 不 再 有 精 力 思考 , 再 有 心情 观 察 使 不 自然 . 体 味 它 的 不 染 纤 尘 的 美 . 至 不 再 有 体 力 从 事 健 康 的 去 甚 娱 乐 … …时 光 消 逝 。人 用尽 了 一 生 的 时 间也 未 认 为 自己 已 拥 有 了好 日子 . 为 “ ” 一 个 没 有 上 限 的 词 汇 , 在 不 懈 的 追 因 好 是 人 求 中早 已成 为 物 质 的奴 隶 。 梭 罗 有 感 于工 业 文 明对 人 类 社 会 的挤 压 和 侵 蚀 , 同胞 的 对 日渐 空 乏 的精 神 生 活 心 怀 忧 虑 。他 悟 到 只有 过 简 单 淳 朴 的 生 活 . 能 享 受 到 内心 的 轻 松 和 愉 悦 , 为 原 始 、 淡 的 自 , 反欧洲人被认为是勤奋 、 没 不 相 聪 明 、 尚 的 。 种 二 元 对 立 的建 构 是 创 建 欧 洲 文 化 和 维 护 欧 洲 高 这 殖民政策 , 以及 进 行 殖 民扩 张 的 核 心 理 论 。 文 的主 体 就 是 用 本 后 殖 民主 义 理 论 分 析 印 度 之行 。 二 、 印 度 之 行 》 的冲 突 和 分 裂 《 中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GUAN Jianming
(EnglishFaculty/Centerfor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Narrative, 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9-02-010
2019年 第 40卷 第 2期 2019Vol.40No.2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管建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 /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95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 2期
1.0引言
作为 E.M.福斯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印度之行》的巨大成功确立了他在英国文 学史上崇高地位。英国评论家约翰·马丁(JohnMartin)在评论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时, 曾将其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进行过比较。他这样评价道,“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作 品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仅各个部分都有字面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使人产 生丰富联想的深刻寓意”① (福斯特,2003:370)。 侯维 瑞 先生 也 盛赞 这部 小说是 “充 满了 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含义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它是福斯特作品中最具 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部,也是运用象征主义技巧最多的一部”(168)。而来自印度的学者 布帕·辛哈(BhupalSingh)也推崇这部小说是“英印小说中的一片绿洲,一本令人耳目一 新的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Bhupal,1934:221)。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福斯特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小 说中“令人迷惑的、躲 闪 的 东 西 ”(Woolf,1966:342),而 莱 昂 内 尔 · 特 里 林 (LionelTril ling)也指出,福斯特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Trilling,1986:12)。 这种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就是小说第二部分“山洞”中描述的马拉巴山洞。
《印度之行》中女性人物的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作者: 史丽娜;李昌银;原一川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昆明学院学报
页码: 119-12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福斯特;印度之行;女性人物;殖民主义;性别角度;种族角度
摘要:�印度之行》描写了英国殖民统治者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意识。
小说透过阿黛尔、特尔顿夫人和穆尔夫人投射出英国殖民统治的三个阶段,她们分别代表冉冉升起的、如日中天的以及日渐西沉的英帝国殖民主义形象。
通过三位女性人物还能发现三个阶段不同的殖民统治手段:第一阶段侧重于性别、种族和民族角度;第二阶段侧重于文化与话语角度;第三阶段则侧重于宗教角度。
《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

2008年第3期第7卷总第27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 o.3Se p.,2008 Jour na l of A nhui B us i ne s s C ol l e ge of V oca t i ona l Technol o gy V01.7G ener al N o.27《印度之行》中的东西方“文化交往"刘知国1’2(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摘要:在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以英国和印度的“文化交往”为载体,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曲折性,折射出东西方。
文化交往”之路是漫长的,指出创造契机、消除隔阂应是东西方各民族的努力目标.关键词:《印度之行));东西方;文化交往;曙光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08)03-0059-04C ul t ur aI C om m uni c at i on bet w e en t he Eas t a nd t he W砖ti n‘j A Pas s age t o I ndi a”L I U Z hi.guo1'2f J.School ofFor ei gn L ang uages an d C ul t ur es,N anj i ng N or m al U ni ver si t y210000,C hi na;2.For ei gn Language D epa rt m ent,A nhu i B u si n es s C ol l e ge of V oc at i on al Technol o gy,W u hu241002,C hi na)A bst r ac t:I n Fo r s t er’S m a st er pi e ce“A Pas s age t o I ndia”,he de scr i bes cul tur al com m uni cat i on bet w e en t he E n gl i sh a ndt he I ndi a n,expose s t he dif f icult i es i n cul t ur al c om m uni c at i on bet w een t he E as t and t he W e st,i ndi ca t es t h at t hi s l ong ex i s t i ngc om m uni c at i on st i l l has a l on g w a y t o go,and t he n poi nt s out t hat i t i s t he co l n nl o n goa lf or e ve r y nat i on i nt he w orl d t o cr eat e t he oppor t uni t i es and nar r o w t he gap f or cul tur al com m uni c at i on.K e y w or d s:‘‘A Pas sa ge t o I n di a”;t h e E a st and t he W est;c ul t ur al com m uni cat i on;daw n’S l i ght《印度之行》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 st er,1879—1970)一生所写五部长篇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它“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文学作品。
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感, 以及 不 断 恶 化 的 关 系。 文 从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 图 通 过 个 体 的 社 会 认 同之 间 的 冲 突 来诠 释 这 一 隔 离感 , 认 本 试 并 为在 特 定 的 殖 民主 义 背景 下 , 一 隔 离 感 源 自 会 认 同的 冲 突 , 不 同社 会 群 体 之 间利 益 斗 争 的 必 然 产 物 。 这 社 是
在 不 同 民族 、 同种 族 之 间 始 终 存 在 着 隔 离感 。这 种 隔 离感 ,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自于社 会 认 同 的 冲突 。 皮 埃 尔 ・ 不 从 来 在 埔 究 看 来 , 会 认 同来 自于 个 体 在 “ 会 空 间 中所 处 的 特 定 位 置 ” 社 社 ,也 是 个 体 在 现 实 社 会 中赖 以 生 存 的 “ 知 结 构 ” 这 一 认 认 ; 知 结 构 通 过 “ 立 网 络 ” — 例 如 统 治 者 与 被统 治 者 、 民 者 与 被 殖 民者 之 间 的 对 立 等— — 来 体 现 “ 对 — 殖 内在 化 的 ” 会 结 构 ; 社 社 会 认 同 的 形 成 是 一 个 渐 进 的过 程 , 服 务 于社 会 分 类 ; 社 会 分 类 的原 则 就 在 于 某 一 个 体 或 群 体 所 拥 有 并 为 之 斗 争 的 并 而 利 益 . 行 并 服 务 于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问 的 斗 争栩 锄 。 本 文 试 图从 《 度 之 行 》 运 印 中所 体 现 的 隔 离 感 人 手 , 社 会 学 的 角 度 进 一 从 步 分析 其 在 特 定 殖 民主 义 背 景 下 不 同 社 会 群 体 间社 会 认 同 的 冲 突 。
一
、
无 法 逃 避 的 隔 离 感
论《印度之行》中被殖民主体混合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构

Ju fne №增 抽 A or o I r ml n  ̄ , l ne u UNr m  ̄ aS e e ld ̄
20 年第 4 第 l 卷 09 期( l
总第 4 期) 6
Nn 4 2 0 ( LI S m Nq 6 0 9 Vo I u 4)
作者简介 : 黄必辉 (9 2一 ) 女, 18 。 湖南湘潭人 , 大学外 国语学院研究生 , 湘潭 研究方 向: 国文学 。 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在 当代文化身份研究 中, 文化 身份中异质成分的交织 现象 被称为混合文化身份。哈米 ・巴巴在爱德华. 义德后殖 民文 赛
于无法克服的地理 、 种族和文化差异 , 东西方相互联结沟通的努
力成为徒劳 , 殖民统治者英 国人与殖 民地人 民印度人之间存在 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尽管福斯特 本人竭力 回避小说的政治
身份, 荷兰学者瑞恩 ・ 赛格斯指 出:某一特定 的族群和 民族 的 “
文化身份只是部分 地由那个 民族的身份决定 的, 因为文化 身份
后殖民主义理论之父爱德华 ・ 赛义德指 出: 身份绝非静止 的东西 , 而在很大程度上 是 一种人 为建构的历史 、 社会 、 学术和
* 收 稿 日期 :O 9 O 一 l 2O一 4 5
期印度被殖民主体所经历的异质文 化冲突 , 为深入分析被 殖民
主体混合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构 , 提供 了难得的历史 和文 化语
境。
西方学术界对文化身份 (utr ety 研究兴起的时间和 cl ei ni ) u d t
有 关探 讨 目前 尚无 定 论 。巴 里斯 ・巴克 在 《 化 研 究 : 论 与实 文 理
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

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有: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伊丽莎白和达西等人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和婚姻观念等问题。
2.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这部作品是成功学经典之一,强调了积极思考和意志力对于实现成功的重要性,对于后来的成功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贝纳尔·勒·布列蒂埃《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弗朗辛等人的悲惨命运,探讨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这部作品是德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通过描写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意义。
5.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这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历史的必然性。
6.伊凡·屠格涅夫《父与子》:这部小说是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巴扎洛夫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7.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艾玛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冷漠。
8.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印度之行》:这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一位印度男子与一位英国女游客之间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差异、信仰和人性等问题。
9.路易吉·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这部戏剧是意大利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实验性的叙事手法和复杂的剧情设计,探讨了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0.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一位捕鲸船船长与一头白鲸之间的斗争,探讨了人类的野心、信仰和道德等问题。
《印度之行》:爱的渴望,友谊的追寻

真寺”、“山洞”和“寺庙”为人类理想、愿望的追求 悯、融洽起来。他也想做一名热心的主人,把自己的
点燃了希望,也暗示了其艰难性。这三部分代表了印 国家展示给游客,就建议去他工作的医院转转,可她
度的三个季节:“凉季、热季和雨季”,[5](P157~58) 为小 参观过了。因此他所能做的就是护送这位夫人回到俱
而第二部分“山洞”,炎热的夏季来临,故事气氛紧 下文中好似暗示着这些短暂而又特别的我们可以看到
张,人物烦躁,“山洞事件”爆发,回声扰乱了人类 一丝可以建立友谊与爱的可能性的时刻,也就是福斯
的沟通,带来人类理解、友好交往努力的失败。第三 特所称为“心灵的默契与理解”。事实上,正是这种
部分“寺庙”描述印度教一次庆祝印度爱神黑天诞辰 “心灵深处的默契”[ 3 ] ( P 1 7 )使这个印度伊斯兰教徒和英
这次命中注定的会面发生在一座清真寺中清第一部分清真寺天气凉爽不仅象征着伊斯兰真寺本身就暗示着两种宗教的融合因为这座庙的教之爱而且象征着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友谊建立的顶部比一般的高一些其外观就象拆除了一面墙壁可能性
第 25 卷 第 3 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收稿日期: 2003-09-29 基金项目: 集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张海华(1 9 6 7 - ),女,山西兴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42·
第3 期
张海华 《印度之行》:爱的渴望,友谊的追寻
“他是婆罗门,而她是基督徒,然而这毫无妨碍,她 上,甚至通往比印度更远的路上,在通向东西方相互
阿齐兹与英国中尉的偶然接触是英印之间设法 “联结”的又一插曲。在广场,他俩全神贯注地打马球,
逐渐变得彼此喜欢起来,英国中尉喜欢任何一个爱打 球的人,而阿齐兹比起喜欢傲慢的文职官员来说,更 喜欢士兵。一阵热身运动之后“两人的眼中闪烁着友 情的光芒”[3(] P62) ——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道别 之时,他们都在想:“要是他们——英国人和印度人都 象这样该有多好啊!”[3(] P62) 这句话表达了彼此和睦相 处的希望——阿齐兹希望其他英国人也象中尉一样, 而这位职员希望其他印度人象阿齐兹。听说有两位英 国妇女对印度人很礼貌,菲尔丁决定邀请他们一起喝 茶。而穆尔夫人讲述与阿齐兹在清真寺中会面的故 事,使阿德拉在菲尔丁面前提起阿齐兹的名字,既而 引发了阿齐兹邀请大家去马拉巴山洞远足的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裂与隔膜
1.首先表现在印度的英国人和印度本土居民之 1.首先表现在印度的英国人和印度本土居民之 间的分裂。这二者难以联结的根本障碍是政治。 间的分裂。这二者难以联结的根本障碍是政治。 罗尼 罗尼希思罗普 :“我们到这儿来的目的不是为 了行为亲善!”(69页)“我们到这儿是为了执行 了行为亲善!”(69页)“我们到这儿是为了执行 正义、维持秩序。 正义、维持秩序。” 玛布莱德太太 :“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冷淡他 对他们不要客气。 们,对他们不要客气。” 凯林德太太 :“我们对一个土著所能做的最好 的事就是让他去死。 的事就是让他去死。”
In 1905 Foster spent several month in German as tutor to the children of the Countess von Armin.
Between the years 1912 and 1913 Forster travelled in India. From 1914 to 1915 he worked for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Forster joined the Red Cross and served in Alexandria, Egypt.
福斯特意欲把《印度之行》 福斯特意欲把《印度之行》作为寻求世间 的博爱和人类和谐一致的灵魂之旅、 的博爱和人类和谐一致的灵魂之旅、精神 历程,然而,最终发现: 历程,然而,最终发现: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 命运是“ 命运是“一个永恒的不断分裂与不断调和 的过程” 的过程”。 以追求联结为初始目的的小说中, 以追求联结为初始目的的小说中,分裂与 隔膜却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基本主 题。
born in London as the son of an architect, who died before his only child was two years old. Forster's childhood and much of his adult life was dominated by his mother and his aunts.
the remaining 46 years of his life he devoted himself to other activities. Writing novels wa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his life.
Forster contributed reviews and essays to numerous journals, most notably the Listener, he was an active member of PEN, in 1934 he became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Civil Liberties, and after his mother‘s death in 1945, he was mother‘ elected an honorary fellow of King’s and King’ lived there for the remainder of his life. Forster died on June 7, 1970.
“搭桥聚会”(Bridge Party) 搭桥聚会” “当网球赛开始,障碍变得更加不可逾越。 当网球赛开始,障碍变得更加不可逾越。 本来打算在东西方之间进行混合双打, 本来打算在东西方之间进行混合双打,但这 都被忘得一干二净。 都被忘得一干二净。整个场地完全被俱乐 部的成员所垄断。 部的成员所垄断。” 总之,你比她们优越。 特顿夫人 :“总之,你比她们优越。不要 忘记这一点。除了一两个印度王妃外, 忘记这一点。除了一两个印度王妃外,你 比印度的所有人都优秀。 比印度的所有人都优秀。”
“在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建立私人关 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Aziz :"We may hate one another, but we hate you most. If I don't make you go, Ahmed will, Karim will, if it's fiftyfiftyhundred years we shall get rid of you; yes, we shall drive every blasted Englishman into the sea, and then' he rode against him furiously - 'and then,' he concluded, half kissing him, 'you and I shall be friends.'"
第三节 福斯特与《印度 福斯特与《 之行》 之行》
Edward Morgan Forster and A Passage to India
一、生平与创作
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 1879— 1970 English author and critic
A Brief Life: Life:
(二)情节(Plot Summary) 情节( 背景:Chandrapore (昌德拉普 ) 背景: Adela Quested(艾德拉奎斯特 )、Mrs Quested(艾德拉 )、Mrs Moore (莫尔夫人 )、Ronny Heaslop )、Ronny 罗尼 )、Aziz( (罗尼希斯洛甫 )、Aziz(艾席思 )、 Marabar Caves (玛拉巴岩洞 )、Fielding )、Fielding (菲尔丁 ) Adela asks Azis, “Have you one wife or more than one?” and he is shocked. one?” “But to ask an educated Indian Moslem how many wive he has appalling, hideous(令人惊骇的)!" hideous(令人惊骇的)
After graduating he travelled in Italy and Greece with his mother, and on his return began to write essays and short stories for the liberal Independent Review.
Writings
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1905)、《最漫长的旅 Tread,1905)、《 行》(The Longest Journey,1907)、《看得 Journey,1907)、《 见风景的房间》 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同性恋小说《莫里斯》 View,1908)、同性恋小说《莫里斯》 (Maurice, 1914年完成,但是根据作者的要求, 1914年完成,但是根据作者的要求, 在他去世后的1971年才出版)、《霍华德别业》 在他去世后的1971年才出版)、《霍华德别业》 (Howards End,1910)、《印度之行》(A End,1910)、《印度之行》 Passage to India,1924)等 。 India,1924)等 文学评论 :《小说面面观》 (Aspects of the 小说面面观》 Novel, 1927)
Forster attended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1897-1901), where he (1897met members of the later formed Bloomsbury group. In the atmosphere of skepticism, he shed his not very deep Christian faith.
大海不再将大陆隔绝 遥远的国土将紧 密焊接…… 密焊接…… 科学家 工程师 探 险者正以上帝的名义 前赴后继 取得辉 煌的成绩…… 煌的成绩…… 各个国家 各个地 区在你面前欢舞歌唱 宛如手拉手的新 娘新郎…… 娘新郎……
四海之内皆兄弟
莫尔夫人 :“印度是地球的一部分,上帝叫我们 印度是地球的一部分, 到地球上来,就是为了要我们彼此愉快的。 到地球上来,就是为了要我们彼此愉快的。上 ……就是 就是……爱 帝……就是……爱” 。 世界是由人构成的一个整体, 菲尔丁 :“世界是由人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人 都应致力于彼此接近和了解。 都应致力于彼此接近和了解。如果大家都怀有善 再加上点文化知识, 意,再加上点文化知识,就可以做到彼此接近与了 解” 。 菲尔丁, 艾席思 :“菲尔丁,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我们印 度人是多么需要仁慈与同情, 度人是多么需要仁慈与同情,连我们自己也意识不 到这种需要是多么的强烈” 到这种需要是多么的强烈”
二、《印度之行》 二、《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India)
A Passage to India (1924) was his best story.
(一)、福斯特与印度 )、福斯特与印度 两次出游印度的纪录(1912-1913、 两次出游印度的纪录(1912-1913、 1921)。 1921)。 印度穆斯林学生马苏德(Syed 印度穆斯林学生马苏德(Syed Ross Masood) ,英人莫尼森(Theodore ,英人莫尼森(Theodore Morison)
In 1921 Forster returned to India, working as a private secretary to the Maharajah(土邦主) Maharajah(土邦主) of Dewas. The land was the scene of his masterwork A PASSAGE TO INDIA (1924), an account of India under British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