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个案研究
一例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辅导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辅导案例报告
诺敏;李翠云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8)002
【摘要】大二学生小辛,女,20周岁.因为思维"神游",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真实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完全不同,无法统一,怀疑自己人格分裂,特别痛苦,抱着最后的希望来求助.通过访谈了解到,小辛的情绪情感长期压抑,有很强的完美主义倾向,始终在追求认可,其思维模式中存在不合理信念.通过三次心理分析和认知治疗,让小辛明白自己性格、认知中的偏颜是其问题的核心原因所在,从而调整认识,促其心理行为的改善.【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诺敏;李翠云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反刍思维完美主义和后悔倾向的关系 [J], 高云鹏;卫宇
2.大学生道家价值观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研究 [J], 刘娅;刘衔华;;
3.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J], 王丹;卢宁;;
4.一例大学生实习就业焦虑辅导案例报告 [J], 郑冬梅;
5.一例疑病倾向大学生的校园心理辅导 [J], 曹宏;张津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报告篇一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柳某,男,15岁,汉族,系我校初三学生,个头不高,身体胖瘦适中。
父亲为乡下学区副校长,母亲为县医院护士。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系家中长子,母亲体健,足月顺产、孕育期间未服任何药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应,婴儿时期,一切正常,一岁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忙于教育工作而疏于照料,求助者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爷爷和奶奶对其娇惯溺爱,从小意志脆弱、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3岁时,父亲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单位念书,那时,父亲升任副校长,业务繁忙,并且染有赌博不良嗜好,对其要求甚为严格,但很少与其沟通交流,小学阶段学习优异,深得师生夸奖,但胆小怕事,与学生交往很少,10岁那年,父亲续弦,继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带来一妹,继母对其百般呵护,但求助者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两年前,求助者离开乡下父母考取县城这所初中寄宿制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求助者喜欢上了这所环境怡人、书香浓郁的美丽校园,学习劲头有增无减,成绩处于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开朗些,结交了一些要好。
但做事仍显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状态求助者穿着干净整洁,说话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过程中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
(四)、身体状态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多梦,委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惧怕数学老师批评、害怕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成绩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为170,其中焦虑为3分、抑郁为2分、个人关系为2分。
其他因子均低于2分。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最近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心神不宁、委屈郁闷、紧张焦虑睡眠不佳,数学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难以平静,学习效率下降。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正当求助者伏案疾书认真答卷时,“嗖”一声一个圆纸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来前桌想试图与求助者侧面的好友核对试卷答案。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心理健康个案分析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健康存在着误区,简单地以为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所以很排斥这方面的知识。
而在上了大学之后选了这门课我才逐渐清晰地认识了这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绝不仅仅是指心理有问题,一个正常人同样可能存在着这些问题,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但我们也不能将他们列为神经病、精神有问题这些范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在自己身上存在着很多大学生普遍都有的心理问题,在这之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心态,甚至会焦躁不安、感到羞愧,不敢让别人知晓。
但是渐渐地我能正确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我也看到一些同学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交往关系、学习上的压力、自我认知低下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它压抑在心里,只会愈演愈烈。
以下我就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归结到一位同学身上,以她为典型来分析这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活环境。
同时为了保证同学的隐私,我会以姓代替名字来进行陈述。
王同学: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做班干部,学习很好,所有任课教师、系领导对她评价都很高,是那种大家都认可的“优秀学生”,并且顺利考上了心仪的浙江大学。
主要个性特征:(1)内向与外向并存,内省理智,与人友善;(2)感情自制力好,情感不易外露,好胜心强,追求完美,做事井井有条:(3)敏感,多虑,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向进行归因:(4)不安于现状,易产生内心冲突,对自己要求很高:(5)执着,具有坚持性。
状态:大一,入学快一年了,却发现自己却怎么也融入不进大学生活,产生了许多烦恼。
原本在高中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本来以为到了大学也会混的如鱼得水,却发现在学习上问题很多,不懂的题目也找不到老师询问,不像高中老师常常来班级辅导,又不好意思向同学询问,怕丢脸。
和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班级上的同学都很陌生,平时都见不到面。
完美主义的心理教学设计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调查工具进行心理测试,方便学生参与并获取即时反馈。
(4)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完美主义心理的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5)作业模板:为学生提供个人行动计划模板,方便他们制定和实施改善计划。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完美主义的心理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取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关于“完美主义”的一节内容。该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完美主义心理的特征、成因和影响,以及如何调适完美主义心理,培养健康的心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 教师提供个别辅导,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5. 利用心理测试工具,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完美主义程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试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讲授法用于解释完美主义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同理心。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完美主义心理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项目导向学习法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调适完美主义心理。
题型1:判断题
答案:对/错
题干:完美主义心理是一种追求完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
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
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
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多是早期研究完美主义的学者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
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如burns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种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对这些人而言,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的时候,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pacht对临床完美主义进行了描述,同样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常常超乎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与成就来做自我评价,会特别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的倾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500字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大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本案例以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为例,分析了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措施,旨在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20岁,某高校大二学生。
近期,小王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反映自己近期出现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在与心理咨询师沟通的过程中,小王表示自己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就感到压力很大。
在学习上,他担心自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成绩不理想;在人际关系上,他觉得自己难以融入集体,与同学沟通不畅;在个人成长上,他渴望得到认可,但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这些压力导致他出现了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三、案例分析1. 心理问题成因(1)学习压力:小王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对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学习难度加大,竞争激烈,导致他产生焦虑情绪。
(2)人际关系压力: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他难以融入集体,与同学沟通不畅。
(3)个人成长压力:小王渴望得到认可,但总是觉得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自我否定导致他情绪低落。
2. 心理问题表现(1)焦虑:小王在学习、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应对各种挑战。
(2)失眠:由于焦虑情绪,小王出现了失眠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3)情绪低落:小王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四、解决措施1. 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对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2. 学习辅导:针对小王的学习压力,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了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技巧,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
3. 人际交往指导:心理咨询师指导小王如何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个人成长指导:心理咨询师帮助小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勇敢面对挑战。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学习、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背景该案例研究了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该学生名叫小明(化名),来自某个大城市,目前就读于某著名大学。
症状描述小明在近期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在生活和学业上感到困惑和无助。
他睡眠质量下降,经常失眠,并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小明也经历了一段感情挫折,这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焦虑和沮丧情绪。
分析与解决方案根据小明的症状描述,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面临着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寻求专业帮助:建议小明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士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小明理解并应对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建立支持系统:鼓励小明与亲朋好友分享他的感受和困扰,寻求情感支持。
同时,大学内部的心理咨询服务也可以提供给他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 研究应对技巧:小明可以通过研究一些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技巧来帮助缓解情绪。
这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考等。
他也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训练课程,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4.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小明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惯、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这些因素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能够改善他的整体情绪状态。
结论针对小明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建议他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建立支持系统,并研究应对技巧。
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关键。
通过综合治疗和积极的自我管理,小明有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更好的研究和生活质量。
注:本报告仅为案例分析,所提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解决方案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和专业人士的指导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个案研究王晓坤① 訾 非【摘要】 目的 探究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的表现特征,以及心理学学习经历对这种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分别对6位完美主义者和6位非完美主义者(皆为心理学专业四年级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定性分析。结果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表现在设定过高目标、期望事情按自己的想象发展、对所要做的事情在头脑中反复预演和检查以避免错误、对整洁和秩序的苛求以及惧怕别人的否定等5个方面,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相同。有4位同学认为在学习心理学以后完美主义有显著的改善,另外有2位同学有轻度的改善。其他因素,如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也会影响完美主义心理。结论 完美主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有相似性,但不是不可改变的。学习心理学对于完美主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词】 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定性分析ACaseStudyonPerfectionismofCollegeStudentswithMajoringinPsychology.WangXiaokun,ZiFei.Beijing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probeintotheperfectionismofcollegestudentsmajoringinpsychology,andtheinfluenceof
studyingsuchmajoronthedevelopmentofperfectionism.Methods Aqualitativestudywasconducted.Sixperfectionisticparticipantsandsixnonperfectionisticperfectionists(allmajorinpsychology)wereinterviewedbysemi2structuralways.Qualitativedatawasanalyzed.Results Collegestudentswithpsychologyshowperfectionisminfivedimensionsincludingsettingowerlyhighobjects,desiringthingstohappenaccordingtoone’sownimagination,compulsivelyandobsessivelypreviewingandcheckingbeforedoingthingstoavoidanymistakes,excessivedemandingfororderlinessandneatness,andthefearofnegativeevaluationfromothers.Thesefiveaspectsaresimilartotheresultsobtainedbypreviousstudieswithparticipantwhowerenotmajorinpsychology.Fourintervieweesbelievedthatstudyingpsychologydecreasedtheirperfectionistictendencyandtwoothersproposedthatexperiencebroughtonlyslightalleviation.Otherfactors,suchasmajorfrustration,alsoaffectedperfectionofsomeinterviewees.Conclusion Perfectionismisastablepsychologicaltrait.Itissimilardifferentcrowds.However,thistraitischangeable.Learningpsychologyistheraputictoittosomeextent.【KeyWords】 Perfectionism;Mentalhealth;Casestudy;Qualitativeanalysis
1 引 言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1,2],是一种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深远的心理特征,吸引了许多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一系列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同抑郁、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怖、人格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身心障碍等心理问题都有显著的相关,并且是一些心理问题症状形成的重要风险因子[3]。在心理基本健康的人群中,完美主义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非常显著和复杂[4,5]。国内
标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反应时越长表明二者关系越密切,因此Stroop启动任务可以用来研究自我图式组织的严密程度[2]。认知负载任务。认知负载任务是指被试在执行某一目标任务的同时,还要执行另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目的是占用被试的认知资源,使被试自动化的完成目标任务。通过评估被试在有认知负载条件下,和没有认知负载条件下,执行目标任务反应时的差异,可以推测被试对目标任务是否进行了自动加工[3]。综上所述,抑郁者在自我认知方面确实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所有对自我图式的研究中,抑郁者仅仅将大约30%的消极词作为自我描述,并且抑郁者会选择与消极描述词同样多的积极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得出抑郁者具有消极自我图式的结论,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抑郁者虽然比正常人多关注了一些消极信息,但他们的认知结构中仍存在许多积极成分[1],最近内隐自尊的研究也发现,抑郁者虽然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人,但有与正常人相似的内隐自尊[4]。因此,抑郁者究竟具有怎样的认知特点,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3 参考文献[1]HaagaDAF,DyckMJ.Empiricalstatusofcognitivetheoryof
depression,PsychologicalBulletin,1991,110(2):2152236[2]SegalZV,HoodJE,ShawBF,etal.Astructuralanalysisofthe
self2schemaconstructinmajordepression,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1988,12:4712485[3]BarghJA.TotaME.Context2dependentautomaticprocessingin
depression:Accessibilityofnegativeconstructswithregardtoselfbutnotother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1,54:9252939[4]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12336(收稿时间:2007212211)
・51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6期 ChinaJournalofHealthPsychology 2008,Vol16,No.6
① 中国.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10008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外学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定量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探索完美主义与其它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这种研究方法在产生量化的、普遍的和概括的结论的同时,忽略了完美主义及完美主义者的个体差异,对完美主义心理的表现特征、形成过程及发展机制缺乏细致、丰富的了解,因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发有限。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完美主义心理是近年来此领域的1个新的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peirs2Neumeister对资质优异(gifted)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的研究[6],訾非对中国研究生人群的完美主义心理研究[7],訾非对完美主义与基督教信仰的研究等[8]。这些研究集中于完美主义心理较为普遍的资质优异人群,对于这些研究对象的完美主义心理进行了近距离的了解、观察和总结,为心理咨询及资优教育领域提供了有益启示。有一类与完美主义这个概念关系密切的人群,即学习心理学的大学生,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研究关注的对象。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有什么特点?学习心理学对这种倾向有没有影响?本研究以1所中国重点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究心理学专业的完美主义者的典型特征以及学习心理学对这种特征的影响。2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重点大学心理系四年级本科生。该系全部57名本科四年级学生(男生20人,女生37人)分别填写《中文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问卷》(FMPS)[9],根据问卷总分选取男生分数最高和最低的两位、女生分数最高和最低的4位,共12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他们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如附表所示(在统计问卷结果时参考此前訾非对中国研究生的研究[7],计算问卷总分时忽略FMPS的条理组织度这个维度)。 附表12位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访谈对象(化名)性别年龄FMPS问卷得分自我判断岩女21107(高)是完美主义者彭女2296(高)是完美主义者山女2292(高)是完美主义者雷男2290(高)是完美主义者良男2389(高)不是完美主义者雁女2288(高)是完美主义者嘉男2468(低)不是完美主义者冉女2264(低)不是完美主义者文女2264(低)不是完美主义者晶女2263(低)不是完美主义者骅男2362(低)不是完美主义者方女2255(低)不是完美主义者 注:表格中“年龄”为受访者接受访谈时的年龄。12位受访者皆为心理学专业四年级学生。 访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受访者的自我判断,即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还是非完美主义者,并且在此之前没有告知受访者所填问卷的性质及得分。只有1位问卷高得分者(良)认为自己不是完美主义者,其他受访者的自我意象和问卷显示结果相同。在对受访者进行访谈时,尤其是心理学对于完美主义的影响时,研究者避免任何有导向性的提问方式,使受访者自主自由地表达。3 结 果3.1 完美主义的典型特征 通过对访谈记录文本的分析,发现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完美主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自我认知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如下。3.1.1 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对自己要求严苛 具体表现为许多方面的事情都想做,而且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例如,
在FMPS量表上得分较高的良指出:“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